02.25 「轉」解讀千古經典五百句(一)

「轉」解讀千古經典五百句(一)

1、關關雎(ju)鳩,在河之洲,窈窕(yao tiao)淑女,君子好逑(qiu)。(詩經·周南·關雎) 關關鳴叫的水鳥,棲居在河中的沙洲,善良美麗的姑娘,是好男兒的好配偶。
2、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的路上,大雪紛紛滿天飛。
3、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瞭解我心情的人,認為我心中惆悵,不瞭解我心情的人,還以為我呆在這兒有什麼要求呢!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 骨頭的加工稱‘切’,象牙的加工稱‘磋’,玉的加工稱‘琢’,石的加工稱‘磨’。切、磋、琢、磨,形象地比喻為學習上一絲不苟的精神。
5、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一天不見面,好像隔著三個秋天那麼長久。
6、青青子衿(jin),悠悠我心。(詩經·鄭風·子衿) 你那青青的衣服啊!深深地縈迴在我的心靈。表示思念情人。
7、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秦風·蒹葭) 伊人指意中所思之人,一方指河的對岸。意思是我思念的人離我很遠。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衛風·碩人) 巧笑的兩個酒窩兒很美,水靈靈的兩隻眼睛多好看。


9、手如柔荑(ti),膚如凝脂。(詩經·衛風·碩人) 十指尖尖像草木初生的葉芽,皮膚白潤像脂膏。
10、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鄘風·相鼠) 人活著如果不重視禮儀,活著有什麼用?
11、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 說的人即使說錯了也沒有罪過,聽的人要引起高度警惕。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小雅·車轄) 對道德高尚的人要敬仰,對光明正大的模範行為要學習。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詩經·小雅) 別人有什麼心思,我能揣測到。14、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經·小雅)
高岸變成深谷,深谷變成大土山。比喻人世間的重大變遷。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別座山上的石頭,可以取來用以製成加工玉石的研磨工具。意思是做事可以藉助於外力。
16、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 ‘靡’:沒有;‘初’:開始;‘鮮’:少;‘克’:能。意思是事情都有開頭,但很少能到終了。多用以告誡人們做事要善始善終。
17、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他人以桃子贈送我,我要以李子回送。比喻親朋好友的禮尚往來。

18、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尚書) 天降的災難還可以躲避,自作的罪孽,逃都逃不掉。
19、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 自滿會招致損失,謙虛可以得到益處。
20、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國語·周語) 阻止人民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指不讓人民說話,必有大害。
21、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學好如登山一樣難,而學壞如山崩一樣容易。
22、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壞事惡事做得多的人,必定自取滅亡。
23、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 ‘輔’指頰骨,‘車’指齒床,頰骨與齒床互相依靠,比喻兩者關係密切,互相依存;唇亡即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感到寒冷,比喻兩者相互之間的利害關係。
24、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皮都沒有了,毛往哪裡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借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
25、欲加之罪,何患辭。(左傳) 要想給一個人定罪,哪裡愁找不到理由呢?比喻給人定罪是很容易找到理由的,而這種理由都是純屬瞎扯的理由。
26、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

27、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左傳) 不殺掉慶父,魯國的災難就不會停止。比喻不清除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就得不得安寧。
28、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左傳) 推舉人才,在外,不避開自己的仇人,在內,不避開自己的親人。
29、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 雖然處在平安的環境裡,也要想到出現危險的可能,想到了就會有準備,準備了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30、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一般人不是聖人賢人,誰能不犯錯誤?錯了能夠改正,沒有比這更好的了。
31、曲則全,枉則直。(老子) 懂得委曲就能保全,受得屈枉才能有伸冤之日。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瞭解別人是智慧,瞭解自己是聰明。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知道滿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適可而止的就不危險。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有誠信的話不美麗,美麗的話沒有誠信。意思是可信的話不一定好聽,好聽的話不一定可信。
35、將欲取之,必先之。(老子) 如要取得必須先要付出,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人與人就是這樣,要想別人對你好,你就要先對別人好。

36、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惡的要受到懲罰,它看起來似乎不周密,但最後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逃脫不了國法的懲處。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 人民不怕死,怎麼能用死來威脅他們。
38、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禍中有福,福中有禍。意思是禍與福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
正直的人從表面上看似乎委曲隨和,聰明的人從表面看似乎笨拙,善辯的人從表面看似乎嘴笨。
40、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建築於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起始於腳下的第一步。
41、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說話要有誠信,不能言而無信;做事要有結果,不能虎頭蛇尾。
42、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既然來了,就要面對現實。
43、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如果早晨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和願望,即使晚上就死去也是值得的。

44、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 既然這種情況都能容忍,還有什麼不能容忍的呢?
45、不憤不啟,不悱(fei)不發。(論語·述而) 憤:認真努力;悱:想說而又不知怎麼說。意思是:學生如果沒有經過認真思考時,就不要去開導他;學生如果不是到了想說而又說不出時,就不要去啟發他。
4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人雖居高位,但聰敏而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問為恥辱。
4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自己都不喜歡,就不要讓別人去喜歡。
48、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論語·子罕) 越仰望越顯得高遠,越鑽研越顯得堅固。
49、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學習知識不要厭煩,教導別人不怕疲倦。
5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人沒有長遠考慮,必定有眼前的憂愁。

5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e)乎。(論語·學而篇) 學習知識時時刻刻琢磨鑽研,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
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一個做手工活的人,要想把工作做好,做得完善,應該把工具準備好。


53、往者不可諫,來著猶可追。(論語·微子) 過去的事不可挽回,未來的事卻可以把握。
5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述而) 君子和小人有著完全不同的內心世界。君子坦坦蕩蕩,光明磊落,無怨無悔;而小人卻愁腸百結,怨天尤人,心胸狹窄,猜疑嫉妒。
55、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天氣冷了,所有的草木都凋零,只有松樹和柏樹依然傲立。
5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矇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疑惑而更加危險。
57、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5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人在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但作為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59、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論語) 人都可能犯錯誤,犯了錯誤只要改正了就是好樣的。
6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明智。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領導者本身正直沒有偏差,就是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倘若自己做不好,就是下命令,人民也不會聽從。
6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不好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缺點。
64、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禮記·雜記)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文王治國寬,武王治國嚴,寬嚴結合稱文武之道,鬆緊結合稱一張一弛。比喻工作和生活要勞逸結合。
65、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禮記·禮運)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為大家所共有,只有實行天下為公,徹底剷除私有制帶來的弊端,才能使社會充滿陽光,百姓得到幸福。
66、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 不論做什麼事情,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否則就容易失敗。
67、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禮記·學記) 通過學習,才發現自己不懂的東西太多,經過教學,才感到自己的知識貧乏。
68、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雜記) 如果學習當中缺乏學友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切磋,則知識就淺薄,見識就狹隘。

6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一塊玉不雕琢就不能成為器皿,則沒有用處;一個人不學習就不懂得道理,則不能成為人才。
70、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禮記·禮運) 使老人有人養老送終,壯年有事情可做,發揮其作用,幼年能健康成長,對於那些沒有勞動能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的人,也有人扶養。(老而無妻為鰥,老而無夫為寡,幼而無父母為孤,老而無子為獨。)
71、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易經·乾) 同樣的聲音能產生共鳴,同樣的氣味會相互融合,即同類事物相互有感應。指志趣、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自然融合在一起。
72、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易經·繫辭上) 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出發有不同的看法。
73、物以類聚,人群以分。(易經·繫辭上) 物是按類別聚集在一起的,人是以志趣的不同分成一群一群的。
7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和在追求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我將百折不撓不遺餘力的上天入地去追求和探索。


75、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我長嘆一聲啊!止不住眼淚流下來,我是在哀嘆人民的生活是多麼艱苦!
76、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這些都是我內心之所珍愛,叫我死九回我也絕不改悔。
77、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漁父)
世人都被汙染,唯獨我一個人清淨,眾人都已醉倒,唯獨我一個人清醒。
7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

我不能改變志向,去順從世俗啊!當然難免愁苦終生不得志。
79、餘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屈原·涉江) 我要扼守正道,毫不動搖,寧可終身處在黑暗之中。
80、苟餘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屈原·涉江) 只要我的心正直啊!就是被放逐到偏僻遙遠的地方,又有什麼妨害?
81、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卜居) 一尺也有不足的時候,一寸也有多餘的時候。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各自都有可取之處。
82、黃鐘譭棄,瓦釜雷鳴。(楚辭·卜居) 黃鐘被砸爛並拋棄在一邊不用,而把泥土製作的鍋敲得很響。比喻有才德的人棄之不用,而才德平庸之輩卻居於高位。


83、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對楚王問) 唱的歌越是高深,能跟著和唱的人就越少。
84、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讀書時不能盲目地迷信書本,完全相信書,不如不要讀書,應該加以分析,辨證地去看問題。
85、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 生存發展往往在憂患危難之中,萎靡死亡往往在貪圖安逸享樂之中。
8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 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8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 這是一個治國理念,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
88、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孟子·離婁下) 人要放棄一些事情不做,然後才能做成一件事情。即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做成大事,眉毛鬍子一把抓是什麼事都做不好的。
8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 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時就使天下都能這樣。
90、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 適宜作戰的天氣不如有利於作戰的地形,有利於作戰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團結。

91、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覽無餘,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視點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來觀看世間的變幻紛擾。
9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即使自身富貴, 也不做過份的事, 不窮奢極侈, 不為聲色所迷;即使自身貧困, 而志決不貧, 不為五斗米折腰, 不做不仁不義之事;即使自身勇武, 也只以德服人, 而不以武屈人, 濫用武力。
9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
94、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所持的見解和主張要有根據,所說的話要有道理。
95、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鏤刻不停,堅硬的金石也可以鏤刻成功。比喻有恆心,有毅力。同‘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是一個意思。
96、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顏色比藍草更青 。比喻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只要學生努力,會比老師更優秀。

97、不積跬(kui)步,無以至千里。(荀子·勸學) 不一步一步地積累小的步伐,就不可能走到千里路程。
9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
9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i)。(莊子) 朋友之間的交往如果保持一定的距離,說該說的話,做該做的事,水一樣純淨,這就是君子之交;如果接觸過於密切,交往若醴,像酒一樣,容易醉人,導致勾心鬥角,追逐名利,這就是小人之交。
100、知己知彼,百戰不殆(dai)。(孫子兵法·謀攻) 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瞭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一直立於不敗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