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古代皇帝为什么要自称“朕”或者“孤”?

加油鸭的日常


“孤”“寡”的含义

“孤”就是小孩没有父亲,小孩没有父母就被人轻贱,瞧不起,古代帝王自称孤,代表父亲去世,自己可怜,谦称。《左传•庄公十一年》:“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这是说国家出现了灾害,帝王称自己是罪人。

“寡”就是少,寡人就是少德的人,也是谦称。《左传•隐公十一年》:“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就是国家有灾害的时候,君王自责称因为自己德行少,老天降灾给予惩罚,所以叫自己寡人。


文化原因

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体现,《易经》乾卦•五九,五代表第五爻,九代表阳爻,乾卦五九爻最好,代表事物快发展要接近顶峰,但是没到顶峰。事物发展到了顶峰就是乾卦•上爻:亢龙有悔。物极必反,就走下坡路了,就不好了。古代帝王也被称为九五之尊,就是这么来的,他们自己为了让自己保持九五之尊,不达到亢龙有悔,就要谦称自己为孤、寡,不谷等称呼,这样才吉利

古代君王号称自己为天子,所以要行天道,《道德经》第七十七章里说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君王地位已经是位之极,自称孤,寡,不谷等就是行天道的损有余补不足。《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这是说君王自称孤,寡,不善,这是以贱为本,所以最高的赞誉无需美称。


“孤”、“寡”、“朕”哪个朝代称呼的多

“孤”、“寡”一般都是先秦时期的称呼。“朕”是李斯拍秦始皇马屁,建议秦始皇自称朕,朕是征兆的意思,征兆也是起点,跟“始皇帝”的始,都表达了我秦始皇是一统六国的皇帝,一统江山万代的意思。

后期怎么用的都有,要看这皇帝是以什么治天下了,要是以德治天下,称孤寡多一些,要是以武治天下,称朕多一些


盛京杨员外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指出:

皇帝的自称只有“朕”,“孤”或者“寡人”,一般是先秦以前诸侯王的称呼。

“朕”的含义和引申

“朕”这个字,古体写作“舟”字边,本意是指“舟中缝隙”或“舟中火种”。它经历了两次引申,才有了“我”这个含义。

第一次引申:征兆、预兆

船上的缝隙或者火苗,是难以察觉的,但最终会引起大祸。事情的发展,一般都是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开始。

因此,“朕”有预兆、先兆的意思,可组词“朕兆”

第二次引申:自我,起点

先兆或者预兆,一般是事情发生的起点。

由“起点”再引申为“自我”。怎么解释呢?因为“我”是第一人称,一个人思考问题,首先是从自我出发的。

久而久之,“朕”这个词,就成了第一人称代词。

秦以后“朕”是皇帝的专称

先秦时期,“朕”是所有人通用的,不分贵贱。

屈原《离骚》里就有:“朕皇考曰伯庸”、“回朕车以复路兮”,这样的句子。

值得一提的是,这时的“朕”,准确的解释应该是“我的”,它不能单独用来指“我”,必须和名词连用才行。

司马迁《史记》载:秦既灭六国,议君主称号,王绾、李斯等议:“天子自称曰‘朕’。

从此,“朕”成了皇帝的专称,天下只许有一人称“朕”。即使是外邦的皇帝,如朝鲜、日本皇帝,在中国皇帝面前也不能称“朕”。

至于为什么用“朕”来称皇帝。许慎《说文解字》里认为:“朕”的本意是“舟中细缝”,比喻微小之物,皇帝自称“朕”,有自谦的意思

个人认为这种解释不太合理。秦始皇如果想自谦,他就不会发明“皇帝”这个词了。把三皇五帝结合起来,这样一个人,唯我独尊,怎么会谦虚呢?

在我看来,选“朕”作为专称,是因为“朕”有“起点、先兆”这个意思。而秦始皇又是开天辟地第一位皇帝,用“朕”自称就再合适不过了。

我觉得这样解释才合理,你们认为呢?

孤、寡人、不谷属于谦称

秦以前,天子或者诸侯王称:孤、寡人、不谷。

这里的称谓,个人认为的确是一种谦称。

《战国策》载: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

孤、寡,就是说德行欠缺,需要不断完善提高自身;

不谷,原本写作“不穀”,就是“不好、不善”的意思,也是君王的一种自谦。

再结合前面的分析,更印证了我的推测。

我认为:秦始皇正是因为觉得这些称呼不好,不能显示他的伟大,所以才改为“朕”。“朕”并非一种自谦,而是从“开始、起点”引申过来的。

以上是我的个人看法,希望对您有帮助。


黑色大炮


朕,释义:我,自称。在先秦时期是第一人称,没有任何别的特殊意思,人人可以称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变一系列措施。“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对王号已经不满意。他提出“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与臣下商议后,嬴政决定从“三皇”、“五帝”各取一字,称“皇帝”。他垄断了龙,自称祖龙,即龙的鼻祖,垄断了服饰车马等,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丞相李斯建议“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任何人对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讳。

为什么叫孤呢?是因为古代帝王他们在国家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生杀予夺,使得一般人不敢亲近,没有与自己平起平坐,处于相同位置的人,所以称为“孤”或“寡”。也有寡人就是“寡德之人”一说,是古代最高统治者自谦的说法。

自秦朝嬴政创立皇帝尊号,规定“朕”专做皇帝自称之后,历朝历代的皇帝也都自称“朕”,很少自称“寡人”和“孤”了。


百姓杂坛


秦始皇规定皇帝叫自己为“朕”,之后除了皇帝以外没有人可以用“朕”这个名字。从那以后,“朕”一词的特殊含义就被固定下来,成为历代帝王的专有名词。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众所周知,嬴政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专制集权国家。创建了历史上第一次统一的嬴政认为他是“贤德三帝,成功五帝”。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记载。

从当时频繁出现的几个第一人称代词中,“余(予)”作为自己的代称有自我谦卑的含义,是一种普通的自我称谓,没有特殊的含义。而“朕”具有尊称的形式和尊敬的含义。

扩展资料:

在先秦时期,“朕”这个词的使用频率持续下降,这在战国晚期的口头语言中并不常见。因此,秦始皇实际上用“朕”这个词作为他的自我陈述,避免了一些麻烦。同样,这个古老的词语也包含着古雅和庄严的色彩。

在“朕”成为代称之前,还有一个更古老的意思。“朕”在之前的本意是“舟缝”的意思,后来又被赋予征兆、迹象的意思,意思就是有很多小的征兆和迹象都是需要非常仔细的观察才能看清楚的。

现在,这个词语无论是众多意义并存还是后来又被赋予其他的意思这个已经无从可考了,但是“朕”这个字表示的皇帝专权的时代却是持续了几千年。


古邑之子


看宫廷剧的都知道,皇帝总是“朕”如何如何。 皇帝为何自称“朕”?

  其实,朕在先秦时期是第一人称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秦朝以后专作皇帝自称,商、周天子却多自称予一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建议“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

  皇帝称谓的由来

  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赵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掉六国,平定天下。

赢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秦王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以显示自己的尊贵。

  另一种说法:

  秦灭六国后,秦王政觉得自己的功绩超过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号,显不出他的伟大,更不能让后代明白他的豊高德厚,於是他招集了李斯和博士们商议改帝号之事。

  丞相王绾禀奏:“三皇五帝的名称,是天下共主,实际上本身所占有的领土,不过方圆千里,而自商周称王后,才真正拥有天下,而且周维持了八百年的朝代,所以臣认为王的称号最好。”

  秦王政不悦的说:“我不要商朝七百年或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而是要万世永传的朝代。”

  李斯上奏道:“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内都已成为郡县,法令由中央统一,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的事,所以陛下的功业为三皇五帝所不及。臣认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贵,臣建议称泰皇。”

  秦王政一听,高兴的说:“泰皇仍与以前分别不出来,我看,去「泰」留「皇」,采上古「帝」号,称「皇帝」。我称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另追尊庄襄王为太上。”就这样,赢政被称为“秦始皇帝”,通称“秦始皇”。

皇帝为何自称“朕”

  在秦始皇以前,朕只是一个普通的字,谁都可以用的,并非国君专有。此前国君专有的是孤和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谦称。自秦始皇开始,只有皇帝才可以用朕。孤归了王爷以下的贵族,例如侯爵,孙权致书曹操,“足下不死,孤不得安”,当时他只是吴侯。寡人就没人用了,反正也不需要再谦虚了。


希伦宝贝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的皇帝都喜欢另类称呼,连称自己也与重不同。什么朕啊、孤啊等等。那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朕”称呼的说法。

皇帝自称自己为朕的,恐怕要从我国秦始皇开始了。在秦始皇之前的国王、国君都自称为寡人。但是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突出皇帝的高贵与威严,秦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建议说,你是始皇帝,整个天下都是你一人的。再称寡人不大合适,称朕最好,这样才能体现“天下皆朕、皇权独尊”。

秦始皇一听很高兴,朕,不错,好听,就它了,寡人以后就称朕了。

那么有人要问了,李斯为何建议用“朕”这个词呢?

“朕”这个字在秦以前只是个很普通的词,大家谁都可以使用,不存在什么特殊含义。据《尚书·商书》记载,政治家、思想家伊尹,就曾三次自已称为“朕”。

李斯想,这个字好听好记好叫,就这样,从秦始皇开始,历代皇帝都自称为“朕”。“朕”就只能皇上一人用了,其他任何人不准再用,否则,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那么哪些帝王用“孤”来称自己呢?

据说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侯中,国力较强的大诸侯的国王最喜欢用寡人自称,而较小的诸侯国的国君才自称为“孤”。

总之,历代帝王作为最高统治者,他们除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连自称的字也要显得与众不同,有威严,要独享。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天下是“朕”的,“朕”要拥有天下。


D东哥


我拿(朕)来说一下。⑴朕字分开为(月和关)就像天上月亮,他被(关)挂在天空,每年每月、每日每夜、都要为世间人和所有植物动物,放出他光亮去保护他们黑夜也有光明。(2)孤分开为(子和瓜)、⑴(子字)子女为了皇位六亲不认和他们父母也要加害,⑵(瓜字)给像一个人人爱吃大西瓜每人都要分吃一点,成为人人都要想一个人得到。所以《朕和孤》也是真真孤独之人,不要以为皇帝是最伟大的,他才是世间最苦之人啊!。



赵柱良


如果从传统文化来讲,那就是另一种理解,带给我们的是“智慧”!

“朕”字,月代表日日月月的时间,也代表如同晚上。关当然是有着关闭的意思了。因为皇帝古时人们认为是真龙天子,那么形象的把皇帝比作龙,那就如同把龙关在那了,所以皇帝自称为“朕”。 “孤”字不难看出子然一人。也就是孤家寡人一个了。从❤底透出了高出不胜寒又时时设防别人谋取这天下唯一人主宰的权利……


中华易道文化发展中心


古代皇帝号称自己是龙之子,龙的传人,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位于权力的顶峰,俯首众生,俗话说,优秀的人都是孤独的,无敌是多么寂寞。皇帝已经站在最高权力中心,天下人都是你的棋子,所谓高处不胜寒,从皇子到成为皇帝这个过程,多多少少都要经历一些竞争,甚至六亲不认,手足相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对自己的大哥,弟弟痛下杀手,逼自己的老爹让位,更有甚者,连自己的儿女都可以放弃,武则天为了夺得权力,有杀害了自己女儿的嫌疑。

几千年下来,帝皇家族最不缺的就是为权力内斗,女的为后宫之位,男的为帝皇之位,每一场都腥风血雨。所以说能从众多皇子中成为帝皇的人,内心心机必然是深邃的,不会轻易被人看破,受制于人,万历皇帝在位几十年没上过几次朝,但仍牢牢控制朝局,很好反映了帝皇之术的深不可测。可以说,皇帝是没有朋友的,坐在这张龙椅上,不仅要为国事操心,更要提放身边的兄弟、臣子的叵测之心,不然很容易被人在后背捅刀子,所以历史上很多皇帝都是疑心重重,像朱元璋、刘邦这些为了巩固江山,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一人漏网的心理,连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功臣都杀得一干二净,因此,成为孤家寡人是必然了。

其次,皇帝一般美化自己为谦逊、道德高重的人,《周易》中有上九之说,“上九”就是没有了上升的余地,达到了最高境界,高了就要走向衰落,君王之位形式上已达到上九境界,所以为“孤”,所以为“寡”。乾隆皇帝还为自己封个“十全老人”的称号,以示自己的丰功伟绩。为了避免上九而衰落,得警示自己要谦虚,成为寡德之人。

再有,“寡人、孤”突出了自己至高无上,普天之下只有帝皇才是最尊贵的,同时时刻提醒周边群臣,我才是老大。至于“朕”,更是为了突出皇帝的尊贵,就像衣食住行一样都是特供的,天下所有人的东西不能比帝皇的高贵,即使你富可敌国,否则就是僭越。这就是权力的魅力,有权,钱自然会有人送来。

这些称呼,在先秦时期很多王公大夫,甚至是平民百姓也可以用来自称,秦统一了,这些称呼成为了诸侯,皇族的专属,虽然这些称呼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了,但不可否认体现了专制皇权的不可逾越,封建君主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高贵,天下只有一个我一个老大,用这些专属的称呼来偏导古代百姓认可自己,从而从心理、思想上控制人心,达到巩固江山的目的。


刀木匠心


对于自我称呼,现代人都习惯“我”比较多,古人称呼自己的名称则就多了点,比如“吾、鄙人、不才、在下、愚下、愚夫、老朽、余、愚兄”等。当然这只是普通人的,但九五之尊的皇帝又是怎么称呼自己呢?天子可是天之子,称呼自然不能和平头百姓一样,要显示出帝皇般的威严、尊贵以及独一无二。从电视剧里面的听到最多的是“朕”,其次是“寡人、孤。”

“朕”这个称呼还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但称呼自己是“寡人、孤”有点奇怪了,“孤、寡人”从字面意义来说不就是孤家寡人,孤独的意思嘛!皇帝可是真龙天子,众星捧月,群臣簇拥,后宫佳丽三千,怎么会孤独,成为寡人了呢?

在古代,“寡人“并不是和现在的意思一样,“寡人”在古代的意思为“寡德之人”,大概意思就是才疏德浅的意思,这是古人的自谦用词。但在先秦时期,并不是君主专属,诸侯王、士大夫等,均可以自称为“寡人”。《左传》中记载:“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那时候,不光是男人可以自称“寡人”。女人也可以,《诗经》中曾经记载,卫庄公夫人庄姜就曾自称过寡人。

但是到了唐朝,这种现象明显减少了,逐渐变成只有皇帝可以自称寡人。“孤”在先秦时期一般为诸侯王所用,三国时期,各个诸侯王也自称孤,可见“孤”的专属性强些,没有“寡人”那么复杂。

至于“朕”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给自己的自称,除了他自己所有人都不能称“朕”。“朕”在先秦时期是一个很平常的自称,没有什么特别,不分尊卑贵贱,所有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尔雅·释诂》记载:“朕,身也。”“朕”是第一人称。自秦统一以后,秦始皇自认为功过三皇五帝,规定只有他一个人可以称“朕”,自此历代统一皇朝帝皇都自称“朕”,朝代更迭,诸侯分割时代,诸侯王大多自称“寡人、孤”,尤其是五代十国和三国时期,孙权、刘备、曹操都自称“孤”。“朕”的地位似乎比“孤、寡人”的高,只有统一王朝,称帝了的诸侯王才自称“朕”。

当然,秦汉时期的皇帝也会自称“寡人、孤”,到了唐朝以后,统一皇朝皇帝基本只称呼“朕”了。然而,也有例外,朱元璋就自称“咱”。

那么古代皇帝为什么要自称“孤、寡人、朕”呢?

古代皇帝号称自己是龙之子,龙的传人,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位于权力的顶峰,俯首众生,俗话说,优秀的人都是孤独的,无敌是多么寂寞。皇帝已经站在最高权力中心,天下人都是你的棋子,所谓高处不胜寒,从皇子到成为皇帝这个过程,多多少少都要经历一些竞争,甚至六亲不认,手足相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对自己的大哥,弟弟痛下杀手,逼自己的老爹让位,更有甚者,连自己的儿女都可以放弃,武则天为了夺得权力,有杀害了自己女儿的嫌疑。

几千年下来,帝皇家族最不缺的就是为权力内斗,女的为后宫之位,男的为帝皇之位,每一场都腥风血雨。所以说能从众多皇子中成为帝皇的人,内心心机必然是深邃的,不会轻易被人看破,受制于人,万历皇帝在位几十年没上过几次朝,但仍牢牢控制朝局,很好反映了帝皇之术的深不可测。可以说,皇帝是没有朋友的,坐在这张龙椅上,不仅要为国事操心,更要提放身边的兄弟、臣子的叵测之心,不然很容易被人在后背捅刀子,所以历史上很多皇帝都是疑心重重,像朱元璋、刘邦这些为了巩固江山,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一人漏网的心理,连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功臣都杀得一干二净,因此,成为孤家寡人是必然了。

其次,皇帝一般美化自己为谦逊、道德高重的人,《周易》中有上九之说,“上九”就是没有了上升的余地,达到了最高境界,高了就要走向衰落,君王之位形式上已达到上九境界,所以为“孤”,所以为“寡”。乾隆皇帝还为自己封个“十全老人”的称号,以示自己的丰功伟绩。为了避免上九而衰落,得警示自己要谦虚,成为寡德之人。

再有,“寡人、孤”突出了自己至高无上,普天之下只有帝皇才是最尊贵的,同时时刻提醒周边群臣,我才是老大。至于“朕”,更是为了突出皇帝的尊贵,就像衣食住行一样都是特供的,天下所有人的东西不能比帝皇的高贵,即使你富可敌国,否则就是僭越。这就是权力的魅力,有权,钱自然会有人送来。

这些称呼,在先秦时期很多王公大夫,甚至是平民百姓也可以用来自称,秦统一了,这些称呼成为了诸侯,皇族的专属,虽然这些称呼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了,但不可否认体现了专制皇权的不可逾越,封建君主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高贵,天下只有一个我一个老大,用这些专属的称呼来偏导古代百姓认可自己,从而从心理、思想上控制人心,达到巩固江山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