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有关于人文社科类的让人看了就放不下的超赞书籍推荐吗?怎么样?

想碗bCqp4647


″人文社科类"的分类方式,是源于西方社会伦理学分类的。中西文化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没有这类分法,中华文化只有经学、理学、道学、儒学……。西方于物、相上求理,而中华文化是于相上求心悟道。因此,历代圣贤特别强调一以贯之,见性明心。几千年来就是"四书五经",培养了无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秀儿女,近现代更是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家、科学家、艺术家、军事家……。我的体会:看了放不下的中华文化书籍是:《古文观止》,三十多年来,已读了十多遍了!


鲁中居士


陈毓贤的《洪业传》,此书读了数遍,难以忘怀。传主洪业是民国时期燕京大学教授。这样的人用今天话讲叫有人格魅力,有我们追怀的思想魅力在里面。

出生1893年的洪业就生长在一种传统环境中,他从父祖辈立身处世中懂得儒家的力量。对洪业而言,《论语》《孟子》并非只是教书先生摇头晃脑的灌输说教,而是引领内心的风向标。陈毓贤在《洪业传》里讲到年少的洪业考入山东师范附属中学后有同学拉着他逛窑子,只是洪业怕狗被吓了回来。回到宿舍休息恰好看到父亲留给他的信,让他勿要近女色,并说一个大丈夫应该有自己的标准,要立志为圣贤,有所不为,并留下“守身如玉,执志如金”之语。(陈毓贤:《洪业传》,商务印书馆,2013年,50页。)洪业读后出了一身冷汗。儒家先进的言词意味此刻或许更为切身地楔入了他的脑中,并产生清晰的焦虑感和愧怍感。一个人以后立身根基的确立往往形成于这种年少之际的当头棒喝。这类读书人以后有机会游学外洋,接受欧风美雨,东洋轨范,他们在思想文化、切身实践方面虽常有大胆骇俗之作风,然平情而论,按照傅斯年的说法,我们在安身立命处实实在在是一个传统中国人。

一九一五年洪业赴美留学,他像胡适一样怀揣着做国人精神导师的想法,希望能改造中国。这种群体身上的共性既可说是时势所激发,亦莫不是传统观念中读书人耳熟能详“达则兼济天下”的表达,虽然这批留学生们此时多是未达的状态。只是再造新国的洪业与其他人不同在于他不想显露锋芒,而选择了谦退避让。他觉得勇立潮头、摇旗呐喊常与揽权造势、争名夺利连在一起,而他想做的就是一些基本工作。洪业在自己未发表的小说里写了一个为了一个女人而离开神职的主人公,终其后半生仅在后台服务,不为大众所熟知。这未尝不可看作是对自己的写照。他后来立下的“有为”“有守”“有趣”的信条就给自己划定了清晰的界限,其中的“有为”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像洪业这样的读书人我们很难把他和同时代的学者如钱穆、陈寅恪、顾颉刚联系起来上下比较。原因倒不在洪业著作之少或是影响力不够大,实在于洪业为人做事的卑以自牧。他所信奉的基督教义和儒家精神告诉自己,为人终须有度和谦退,更重要是虔诚。

读此书不啻是一种心灵旅行,愿推荐给大家。



民国滋味


解释中医理论的书籍《中医方法大全》和以说明古人医药学方法为主的《景岳全书》;另外宣传些像《辞海》一类的工具书可让年轻人多了解中国的国学是如何变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