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能否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五四白话新诗的特征、价值及局限性?

用户2209701430475


大家好,我是雕文琢字。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题主问的是五四白话新诗应该是指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作品。主要有以下特别及局限性: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针对北洋政府的尊孔复古,《新青年》发表大量文章,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代表作品: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先生以狂人之口,说出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对人思想的禁锢和摧毁。体现人们对自由、平等、民主的向往。但是过于偏激,这次运动的发起者们彻底的批判了孔孟思想,把孔孟思想一棒子打死了。没有认识到孔孟思想的优点,否认了事物两面性。

2、提倡民主和科学。陈独秀的《新青年》和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只有少数知识分子才能读懂,推行范围小,只是在知识分子中间发起的运动,没有发动群众及广大的工农阶级。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马克思是哪个国家的人。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力求贯彻他的学术上兼容并蓄、百家争鸣的思想,使北大成为的学术重镇。

3、提倡文学改革,大力推行白话文。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等,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再比如故事先生的《两只蝴蝶》有为了白话而白话的感觉,让人觉得既没有古诗的意蕴美,也没有现代诗的意境美。

4、宣传民主观念。鲁迅《阿Q正传》中愚昧无知的普通大众,对“新文化”、“明主共和”、“革命”等新词只停留在表面认识,才有阿Q的名言“革他妈妈的命”这样滑稽可笑的话。新文化运动的目标定位不对。发动新文化运动的人们,把实行民主政治,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定为目标。但后期社会的发展事实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雕文琢字


五•四运动的主要意义也就是新文化运动。其中倡导,去文言文,发扬白话文。这种过程,最明显的表现在文学上的语言转变。特别是鲁迅文集对语言的过度丶徐志摩的诗集,为白话文的发展开拓了新路,奠定了基础。

白话文的特征:如徐志摩的《沙扬那拉》丶鲁迅的《自嘲》,主要价值体现在摆脱了旧体诗,在旧体诗内容上紧跟时代赋予了新意。《沙扬那拉》以白话诗体裁,细腻的描绘使得青春少女活灵活现又耳目一新;《自嘲》也摆脱了按诗律,合仄韵的俗套,直抒胸意啥就是啥。此种诗风和周恩来的诗风很相同。那时候没有功夫来咬文嚼字,之乎哉也!

白话诗的价值局限性,离不了时代背境。五•四时代是推陈出新的时代,是砸烂孔家店的时代,是一个打破了牢笼又感到迷茫的时代。自然就产生了:“沙扬那啦”、“管他冬夏与春秋”丶“难酬蹈海亦英雄”。

若论白话诗的特征,这些可能就是白话诗的价值局限吧?

知识有限,望友们指教,謝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