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阮籍的狂放不羈,是對禮法的蔑視,還是對時代的控訴?

引言

在中國歷史上,魏晉時期的文人一直是風流的代表,他們不畏權貴,不被禮法所約束,有著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獨特的道德追求,也讓魏晉時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令人神往的文化大發展時代。這種獨特氣氛的出現與當時的社會結構息息相關,在魏晉時期,士族文化正在逐漸興起,世家們掌握了大量的教育資源以及政治資源,而魏晉名士們也大都出身於名門,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很深的瞭解。

阮籍的狂放不羈,是對禮法的蔑視,還是對時代的控訴?

魏晉文人形象

而與此同時,中國的政治形態和政治倫理出現了比較大的問題,連續的朝代更替都是通過權臣篡權的方式完成的,這讓當時皇權的合理性受到了比較大的質疑。由於這些名士對於篡權建立的朝代都不是十分信任,因此他們中的不少人紛紛放棄了入仕的念頭,過起了寄情山水的生活,阮籍就是其中一位。

阮籍作為後來竹林七賢中的前輩,既沒有像嵇康那樣憤世嫉俗,也沒有像山濤那般身居高位,他在官場中謀生的同時,又不攀權附貴,保持著自己獨立的價值判斷和思維方式,成為了那個時代亮麗的風景。而阮籍這種獨特的行為方式,卻很有可能是其在那個混亂時代的妥協。

阮籍的狂放不羈,是對禮法的蔑視,還是對時代的控訴?

魏晉時期名士阮籍



年少才名滿天下,不羈才俊不為官

阮籍在魏晉時期出生在官門世家,其父親阮瑀在曹魏時期曾經擔任過政府中的丞相掾,因為其出色的政治表現而名滿天下,阮籍因此在年輕的時候也接受了比較好的教育。但是在當時普遍流行的儒家文化之外,阮籍對於道家文化更加情有獨鍾,對於《老子》、《莊子》都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阮籍在年少的時候就表現出了自己不羈的一面,他熱愛學習,但是卻不是一味苦讀,而是根據自己的心情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在他想學習的時候,他甚至可以幾個月不出門,但是他也可以出去遊山玩水,忘情玩樂,多日不歸。

阮籍的狂放不羈,是對禮法的蔑視,還是對時代的控訴?

阮籍熱愛音律,喜歡彈琴

除了學習之外,阮籍還熱愛彈琴,長嘯,做事不拘泥於禮法,給世人留下了放浪形骸的印象。因此也有一些人認為阮籍為人痴狂,後來可能難有成就。但是阮籍的族兄每次見到阮籍都會感嘆其才能,這才讓其他人重新審視阮籍,並發現其過人之處。此事在《晉書》中有如下記載:

"籍容貌瑰傑,志氣宏放,傲然獨得,任性不羈,而喜怒不形於色。或閉戶視書,累月不出;或登臨山水,經日忘歸。博覽群籍,尤好《莊》《老》。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時人多謂之痴,惟族兄文業每歎服之,以為勝己,由是鹹共稱異。"

當時阮籍曾經跟著自己的叔父前去東郡,兗州刺史王昶之前聽說過他的才名,希望能夠與其見面,但是在見面之後,阮籍卻不發一言,王昶感覺阮籍深不可測,便不再求見。在此之後當朝太尉蔣濟聽說阮籍有能力,便想徵辟他為自己所用。

聽說此事之後,阮籍便上疏向蔣濟解釋自己不願為官的原因。他說之前子夏,鄒子等人都值得其他賢明的君主訪求,而自己的才能遠不如之前的前輩,而且形容不足為官,希望蔣濟不要再徵召自己了。蔣濟在起初接到文書的時候,還覺得阮籍是在謙虛,但是之後蔣濟派人去迎接阮籍的時候,卻發現阮籍已經離開了,這讓蔣濟勃然大怒。

阮籍的狂放不羈,是對禮法的蔑視,還是對時代的控訴?

魏晉重臣蔣濟

而此事引起了阮籍身邊人的警覺,他們認為阮籍不應該如此和政府作對,便鼓勵他前去為官來緩和其與政府的關係,阮籍也接受了他們的建議。但是在為官的時候,阮籍的身體一直不是特別好,經常辭官回鄉。在曹爽輔政的時候,曾經希望阮籍能夠做自己的參軍,但是阮籍以身體不適為藉口,拒絕了這一請求。在不久之後就發生了高平陵之變,人們都稱讚阮籍出眾的政治眼光。

但其實阮籍對於曹爽的拒絕可能並不是因為他看出了曹爽的衰勢,而是其自己本身已經對政治失去了信心。當時的名士有不少在投身政治之後,都沒有好的下場,他們的結局也對阮籍造成了極大的打擊,這可能也是阮籍不願意出仕的重要原因之一。

阮籍的狂放不羈,是對禮法的蔑視,還是對時代的控訴?

曹爽畫像

輕綱常卻重情義,名士的率性人生

在司馬氏掌權之後,阮籍雖然不願意再進入仕途,但是為了家族,他還是接受了政府的徵辟,入仕為官。但是阮籍與其他混跡於官場的人不同,他並不想在仕途上有所作為,只想求一個閒職,了此餘生。

因此阮籍曾經用醉酒為藉口拒絕了司馬昭的求親,之後他又向司馬昭請求,說自己曾經去過東平,很喜歡那裡的風土人情。司馬昭聽說之後,便將其派遣到東平擔任地方官員,來滿足他的要求。

阮籍的狂放不羈,是對禮法的蔑視,還是對時代的控訴?

阮籍借醉酒拒絕了司馬昭的提親

在到達東平之後,阮籍就改變了當地相府的佈置,破壞其高牆,使得內外得以相望。之後阮籍又在東平推行相對寬鬆的管理政策,使當地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從阮籍的行為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不擺官員架子的人,能夠做到與當地的人民平等地相處,這在提倡封建禮教的魏晉時期是十分難得的,這也體現出了阮籍對於傳統禮法的抗拒。

還有一件事更能體現阮籍的這個特點,當時有一個人殺死了自己的母親,這件事傳到了阮籍的耳朵裡,讓其十分震驚,令他說出了"殺父乃可,至殺母乎?"的言論。這樣的說法在講究傳統綱常的封建時代無疑是大逆不道的,在那種文化氛圍中,父親的地位明顯是高於母親的,因此周圍聽到此言論的人都責怪其說錯了話。

阮籍的狂放不羈,是對禮法的蔑視,還是對時代的控訴?

真性情的阮籍是當時禮教的挑戰者

但是阮籍卻向他們解釋到,禽獸知道自己的母親,卻不知道自己的父親,因此經常出現殺父的情況,因此殺死父親是禽獸的行為。然而禽獸們卻不會殺死自己的母親,這個人殺了自己的母親,難道不是禽獸不如嗎。眾人在聽到阮籍的解釋之後,都表示心悅誠服,也沒有人再指責其食言了。此事在《晉書》中有如下記載:

"有司言有子殺母者,籍曰:'嘻!殺父乃可,至殺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殺父,天下之極惡,而以為可乎?'籍曰:'禽獸知母而不知父,殺父,禽獸之類也。殺母,禽獸之不若。'眾乃悅服。"

其實阮籍自己是一個十分講究孝道的人,因此說出殺父乃可的時候,並不是其對於孝義的漠視,而是對於傳統禮教的反抗,希望人們能夠在注意對父親盡孝的同時也能關注自己的母親,這在當時是十分難得的,也顯示出了阮籍不受時代束縛的一面。

阮籍的狂放不羈,是對禮法的蔑視,還是對時代的控訴?

阮籍畫像

青白眼分憎惡,少臧否顯束縛,瀟灑名士的時代侷限

阮籍作為當世名士,雖然行為方式不拘泥於禮教,但是其思想深遠,言論富有思想,得到了當時人們的敬重。阮籍對於朋友也有自己的評價方式,他有一項獨特的技能,在見不同的朋友的時候,阮籍會用不同的眼色與他們交流。他遇到自己不喜歡的人的時候,就會對他們翻白眼,只有遇到自己欣賞的人的時候,才會用正常的目光與之交流,因此也留下了"青眼有加"這個成語。此事在《晉書》中有如下記載:

"籍又能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及嵇喜來吊,籍作白眼,喜不懌而退。喜弟康聞之,乃齎酒挾琴造焉,籍大悅,乃見青眼。由是禮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護之。"

阮籍的狂放不羈,是對禮法的蔑視,還是對時代的控訴?

魏晉文人形象

阮籍雖然有這樣的習慣,但是他卻不敢在平日裡隨意品評人物,凡是有人向他詢問對某人的看法的時候,阮籍都閉口不言。阮籍這樣的舉動有兩種解釋:

  • 其一是當時晉朝剛剛建立,政治氛圍比較緊張,一旦自己的言論引起當權者的不滿,那麼很有可能給自己,甚至自己的家族帶來災難。因此阮籍雖然做事灑脫隨性,但是這樣的事情畢竟不是隻牽扯到自己,所以他也會有一定的顧慮。
  • 第二種解釋則是阮籍為人平易近人,雖然自己有獨特的價值判斷,但對於其餘的價值觀也有一定的尊重。畢竟阮籍不像嵇康那樣狂傲,而這種對於文化多樣性的包容與尊重也是魏晉時期文化能夠得到大發展的重要原因。

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能看到阮籍的行為在當時還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的,其兒子阮渾也十分羨慕自己父親的生活方式,想要效仿他。但是阮籍卻說他絕對不能這樣,並希望其入仕,由此可見阮籍也知道自己的作法並不為世俗所容,在那個年代中想必阮籍還是會感到孤寂的吧。

阮籍的狂放不羈,是對禮法的蔑視,還是對時代的控訴?

阮籍的行為和追求導致了竹林七賢的出現



結語

自從魏晉南北朝以來,瀟灑風流便被視為一種文人的最高境界,在人們看來,當時的名士們能夠從黑暗的政治鬥爭之中脫身,寄情山水,清談哲學,是文人高尚情操的集中體現,成為了隱士們的偶像。但實際上雖然他們都有出世的情懷,但也都受到了那個時代的壓迫。

就像阮籍,作為當時的名士,他有著善良的情懷和強烈的鬥爭精神,他看到了傳統禮教對於人們的壓迫和束縛,因此他成為了當時與禮教傳統對抗的先鋒。但與此同時,他也能深刻認識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因此他只是自己做這些逾矩的事情,卻不強求其他人效仿,就連自己的兒子想要學習自己,他都予以禁止,由此可見其對於現實的清晰認知。

而且作為名士,阮籍的一生都過得相對謹慎,他不敢對他人妄加議論,這顯然也是其做出的妥協。不過阮籍在這樣的情況下依然向我們展示出了其優秀的品格與高尚的氣節,堪稱千古名士。



參考文獻

1《晉書》

2《世說新語》

3《資治通鑑》

文章內容為本號100%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