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岳飛差一步直搗黃龍,秦檜和宋高宗殺了岳飛有什麼好處?合理嗎?

追逐星星


導言

客觀的說,岳飛當時距離黃龍府還很遠,談不上說是差一步就能直搗黃龍。但當時南宋與金國之間已經形成了戰略僵持,南宋的北伐主戰場上是連戰連捷。即便不能直搗黃龍,退一萬步來說戰略防守也沒有問題。秦檜和宋高宗殺了岳飛除了能夠滿足他們“偏安一隅”的願望,沒有任何的積極作用。這根本就不能以合理與否來形容,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分析

  • 秦檜和宋高宗為什麼要殺岳飛

對這個問題在史學界存在著各自不同的看法,咱們在這裡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一、贊同“紹興和議”的學者,對這件事情所提出的觀點是:當時的南宋並不具備同金國大面積作戰的條件。連年的對金作戰給南宋百姓的帶來極大的負擔。為了滿足作戰的需要,南宋朝廷每年都要向前線部隊提供大量的軍餉,這一壓力都集中於百姓的身上。秦檜和宋高宗之所以殺岳飛,其目的是為了簽訂紹興和議,希望簽訂紹興和議後宋金能夠停戰,給老百姓以修養生息的機會。

二、反對“紹興和議”的學者,對此則報以完全的否定,他們認為秦檜和宋高宗之所以殺掉岳飛就是赤裸裸的投降表現。把金國在戰場上得不到的土地在談判桌上送給了金國。其目的只是偏安一隅,因為在“紹興和議”簽訂後南宋朝廷並沒有停止剝削百姓,更沒有忍辱負重,勵精圖治。宋高宗在“紹興和議”簽訂後,變本加厲的開始了他的享樂生活。而殺岳飛,就是要除掉這個堅定的愛國者,為他們的苟且創造機會。

三、小編本人作為岳飛的忠實粉絲,我是堅決反對紹興和議的。國家危在旦夕,即便籤訂了和議,如果不在戰場上打敗敵人,他們遲早會捲土重來。至於,秦檜與宋高宗為什麼要殺掉岳飛,我也有一些自己的猜測。

  1. “直搗黃龍,迎回二聖”的口號觸動宋高宗的敏感神經。宋高宗作為南宋的統治者,他是在父兄都被金人擄走之後才當上皇帝的。他擔心二聖回朝後會威脅自己的統治,雖然說當時的宋徽宗已經死了,但宋欽宗依然在世,他不想迎回這麼一個潛在的威脅。在咱們看來,宋欽宗作為金國的俘虜即便歸國也不可能威脅到宋高宗的統治地位。但宋高宗作為一個皇帝,他的想法是與旁人不同的。他對此會有所擔心,也在情理之中。
  2. 岳飛曾上書勸宋高宗立太子,這讓宋高宗心存不滿。宋高宗本人沒有孩子,為了能夠讓宋高宗確立國本,很多人都有過自己的表態。岳飛當然也不例外,但作為一個統兵大將,從政治的角度來看他不應該參與立太子這種事的。他的上書勢必會引起宋高宗的懷疑,本性多疑的宋高宗很有可能會擔心岳飛“內外勾結”。
  3. 岳飛當時的威望太高,實力太強,讓宋高宗心存忌憚。“莫須有”是秦檜誤殺岳飛的罪名。他就是以一種假設的方式,在推理岳飛或許存在造反的可能性,就把岳飛殺了。這種做法,這個罪名是何其的荒謬。“無情最是帝王家”,無論岳飛如何的精忠報國,戰無不勝,只要沾了謀反,即便僅僅是假設,都變成了害死岳飛的理由。
  4. 宋高宗為了簽訂紹興和議,與金國達成了共識。岳飛是南宋最為強悍的將領,他的存在對金國是最大的威脅。岳飛不死,金兀朮都睡不著。金國一方提出,答應南宋簽訂紹興和議的一個前提,那就是除掉岳飛。宋高宗為了達到自己偏安一隅的目的,答應了金國的條件,替金國做到了他們想做但是做不到的事情。

無論到底是因為什麼導致了岳飛最後的冤死,我們只能是猜測,無法得到一個準確答案。但岳飛的死,意味著南宋再無人能夠阻止大兵團的戰略進攻。而南宋與金國的紹興和議,時隔不久也被完顏亮撕毀,開始了新一輪的對宋作戰。

  • 岳飛死前的兩國形式

岳飛死之前,從兩國形式上看南宋並沒有簽訂紹興和議的必要

一、隨著戰爭的推移,南宋的作戰實力已經大幅度的提升,而金國卻有了明顯的下降。在主戰場上金國可以說是連戰連敗。淮西戰場上的韓世忠大破金軍。順昌之戰,郾城大捷,都是南宋主動發起的進攻並取得勝利。單看戰爭形勢可以說是一片大好。

二、金國已經開始轉為防守,面對南宋的主動進攻,金國已經無法很好的佔領宋朝的淪陷區。金兀朮有過退兵的考慮,金國短期內很難組織出有效的兵力對抗南宋的北伐。

方兀朮棄汴去,有書生叩馬曰:“太子毋走,嶽少保且退矣。”

根據這裡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金兀朮有退出汴梁之意,只要南宋一鼓作氣,即便無法直搗黃龍,徹底擊敗金國,但劃江而治,恢復北宋領土也指日可待。

三、淪陷區百姓的英勇抵抗讓金人應接不暇。金人除了要面對南宋的北伐,還要應對淪陷區的義軍。這個時候義軍與南宋的正規軍隊已經形成了很好的戰略呼應。

飛遣梁興等佈德意,招結兩河豪傑,山砦韋銓、孫謀等斂兵固堡,以待王師,李通、胡清、李寶、李興、張恩、孫琪等舉眾來歸。金人動息,山川險要,一時皆得其實。盡磁、相、開德、澤、潞、晉、絳、汾、隰之境,皆期日興兵,與官軍會。

由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來,淪陷區的百姓是何等期待王師的到來。

四、金國將領的主動投降。在金國的軍隊中,有很多的漢人擔任將領。在無可奈何之下他們投靠了金國,但當岳飛北伐接連的勝利,他們心中的家國情懷重新燃起,紛紛的重投祖國的懷抱。

金統制王鎮、統領崔慶、將官李覬崔虎華旺等皆率所部降,以至禁衛龍虎大王下忔查千戶高勇之屬,皆密受飛旗榜,自北方來降。

  • 岳飛死後的影響

岳飛的死是南宋的最大悲劇

一、岳飛之死標誌這投降派的完全勝利,也意味著從此沒有人能夠撼動秦檜的地位。從此之後,南宋的文人如果想有點發展都要唯秦檜馬首是瞻。就連宋高宗都對此無可奈何,這一形式知道秦檜死後才有所改善。

郡國事惟申省,無一至上前者。檜死,帝方與人言之。

通過這一句話我們就看得出來秦檜當時的專橫獨斷。

二、自岳飛死後,南宋再也無法組織起來有效的戰略進攻。宋孝宗繼位後雖然也曾組織過北伐,但卻缺乏具有戰略眼光的軍事將領。雖然說張俊對北伐具有熱情,但他的軍事能力幾乎為零。而另一抗金名將劉錡雖然有著極高的戰術水平,可也缺乏統籌全局的戰略眼光。

三、自從岳飛死後,很多的主戰派都心灰意懶。岳飛的死讓他們對朝廷產生了失望,抗金名將韓世忠後來閉口不談軍事,與岳飛的冤死有很大關係。

解兵罷政,臥家凡十年,澹然自如,若未嘗有權位者。晚喜釋、老,自號清涼居士。

結語

從當時的南宋、金國形式來看,岳飛確實還沒有到就差一步就能直搗黃龍的程度。但只要假以時日,即便直搗黃龍不成,恢復北宋的領土也並無難事。宋高宗與秦檜害死岳飛,只不過是想簽訂紹興和議,達到偏安一隅這個目的。如此愚蠢的行為,棄國家利益於不顧,不知宋高宗死後有何面目面對列祖列宗。國家危在旦夕之際,退讓永遠解決不了問題。真正能讓百姓重新獲得安寧的,只有打敗敵人。


再言春秋


首先,直搗黃龍之說是不存在的。岳飛是在進攻朱仙鎮時,被宋高宗用十二道金牌召回的。宋金時期,朱仙鎮位於現在開封市,黃龍位於吉林省農安縣,兩者相差1700公里。

當時岳飛還沒過黃河,金朝京城還在東北,歷史上所謂直搗黃龍至少當時是不存在的。至於說岳飛直搗黃龍,是因為後世覺得岳飛死的可惜,希望他當時不遭難,恢復北宋疆土。

那麼為何岳飛被十二道金牌,並且以“莫須有”的罪名給處死。

有人講的岳飛想要迎回徽、欽二位皇帝。如上面說的,岳飛當時還在黃河以南,兩位皇帝被關在東北。雖然當時金朝一敗再敗,但實力還在。徽、欽二宗能不能堅持到岳飛到來還是個未知數。所以說這個說法不成立。

至於岳飛被殺,還要從他的一些日常應為上說起。

岳飛三十一歲時,因抗擊金軍有功被封為節度使。這時候岳飛當著部下的面說了一句,我今日之成就對比太祖宋匡胤如何。其實岳飛當時意思是想說,自己在統兵方面不比宋匡胤差,但這句話最後傳到宋高宗耳朵裡,這個性質就不一樣了。

岳飛作為一個武將,宋高宗對他還是挺信任的,但是他另一句關心國家未來的話,缺戳到了宋高宗的痛處。

宋高宗因為早年一直被金朝追著打,心靈和身體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其中最大一個問題,就是宋高宗不育,一直沒有子嗣。

而岳飛上奏宋高宗早立太子,皇帝沒有子嗣,怎麼立太子,立誰為太子。誰都想將自己的家產留給自己的孩子,宋高宗還想著自己再努努力,看能不能有個自己的孩子。

其實這句話,南宋那些文臣也一直上奏,建議皇帝早立太子。文臣可以說,應為那是他們的職責。

但岳飛不能說,因為他是兵權在握,獨掌一方的武將,自古武將干預朝政就是大忌,何況是皇位歸屬的問題。這個讓宋高宗怎麼想,難道不立太子或者說立得太子不合你的意,你就不幹了嘛。

其實岳飛這句話也是出於公心,立太子,皇位延續,天下人心會安穩。但他沒考慮清楚,這句話會造成聽者那一方會怎麼想。

自古皇帝統治依靠的除了滿朝文武,還有就是各地豪紳,因為打仗的錢糧就來源於他們。岳飛取得大捷後,金國主動求和,這一舉動滿足了朝廷上的投降派、南方的豪紳。

同時加上宋高宗一直以來都是被金軍追著打,如今對方主動求和,過幾天安生日子誰不想。

所以宋高宗就命岳飛撤軍,應該說一開始宋高宗只是想和金國談,並不想置岳飛死地。但是前後一共使用十二道“金字牌”,才使岳飛撤軍,這下可就不一樣了。

當時岳飛官至少保、樞密副使,封武昌郡開國公。官至極品,且手握重兵,面對這樣的屬下,往往會造成功高震主的情況,皇帝最怕不服從命令,而岳飛硬是在皇帝好幾道命令後才執行。這時候再加上秦檜等奸臣的添油加醋,宋高宗最終默許了“莫須有”的罪名。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岳飛一心想要驅逐金朝,恢復宋朝疆域,但卻由於不善揣摩皇帝心思,最終落個含冤而死。




風吹下的洛夜


岳飛一心想直搗黃龍,收復失地,殺掉金國的老巢救出被金人掠走的兩位皇帝。可以說這樣做是一個臣子的本份,但卻違背了宋高宗趙構和秦檜的心意,他們必須殺掉岳飛維護自身的利益。

首先,靖康之恥對於宋王朝是恥辱,卻給趙構帶來人生機遇,岳飛動了人家的奶酪。金人南侵掠走了徽欽二帝,幾乎整個宗室都被金人掠走,唯獨趙構未在京城逃脫。假如沒有靖康之變,趙構只能是宋徽宗的親兒子,宋欽宗的親弟弟,宋朝的一個親王,皇位和他八竿子打不著。在父兄和家族主要成員被金兵掠到北國的情況下,他成為和皇位最近的人,併成為偏居一隅的皇帝,可以說沒有靖康之變就沒有他建立的南宋。岳飛想直搗黃龍就是要打破趙構這個皇帝的法理性。試想如果徽宗或者欽宗回來,或者兩人指定的皇位繼承人回來他們在法理上是比趙構更適合繼承宋朝皇位。作為一個下級,岳飛不是讓自己的領導下崗嘛。作為宰相的秦檜還能不能被新皇帝重用,原來的地位還能不能保得住。因此岳飛想直搗黃龍完全是讓自己的主子趙構難堪。

其次,靖康之恥是宋朝皇室的恥辱,這種恥辱讓高宗皇帝難堪,直搗黃龍之後皇帝會更難堪。高宗的母親韋賢妃也在被掠人員中,並被金人強行嫁給他人,據傳生育有生育。高宗皇帝母子情深,通過和金人談判迎回了母親,但這段皇室醜事已被世人熟知,而且被迫改嫁金人的皇室女性不在少數,雖然是被迫但也絕對是趙宋家族的醜事。一旦實現直搗黃龍,這些事情就會公諸於眾,堂堂天子之家,出現這樣的事讓皇帝如何以堪。岳飛是在揭宋高宗和趙家的傷疤,高宗如何能夠接受。

第三,對金戰與和是最高決策者說了算,作為武將有越權之嫌,讓高宗和秦檜痛下殺手。岳飛是英雄,也愛大好河山,更希望替主子收復河山,但是他必須會揣測主子的意思,好比現在的員工根據自己的想法非要上馬一個新項目,不顧領導的真實感受,甚至和領導對著幹,這樣的項目領導會同意嗎?再者,就實力而言金國還是比南宋要強,收復失地都成問題何況要直搗別人的老巢,難度非常大。而且南宋後來也組織了幾次北伐都沒有成功。在南宋建立之初,苗劉兵變讓宋高宗痛失愛子,自己的皇位差點沒了。對於武將的舉動,宋高宗天然是有防備,因此岳飛的舉動多多少少有點太著急了,皇帝還不能完全消化的了他的想法。

綜上,經過分析,筆者認為岳飛直搗黃龍的想法犯了武將干政的忌諱,也讓皇帝很難堪,影響宋高宗的正統地位和秦檜宰相的地方。因此其出現了奇葩的武將想收復失地,皇帝和宰相極力反對甚至殺掉武將的想法。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行走在馬班陳範間


秦檜和宋高宗,殺了岳飛是合理的,也是符合當時政治現狀的,也是符合他們一己私利的。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岳飛當時可以說是權傾一時 ,擁兵自重,宋高宗和秦檜必須高看一眼,畢竟是把握兵權的。岳飛戰果不斷擴大,使宋高宗變得更加恐懼害怕。他的擔心與日俱增。而秦檜也揣摩到了宋高宗的這種心態,他的心也和他是站在一起的,因為畢竟是一朝君子,一朝臣。

二岳飛沒有在意這些的原因是精力畢竟有限,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光復中原上,迎回二帝雪恥靖康。他一心籌劃和設計如何打敗金兵?如何直搗黃龍府?因此,當他全力進攻黃龍府而節節勝利的時候,他沒有想到皇帝和秦檜會帶來這樣的阻礙,他也沒有想到自己會因此而被陷害,身陷囹圄而被殺害。

三是內外勾結。當岳飛節節勝利的時候,也是金國恐懼害怕的時候,他們派權臣秘密勾結,給秦檜創造了賣國的機會,重金買下的秦檜,於是他的精力放在瞭如何策劃宋高宗陷害岳飛上。因此他的陰謀得到的成功,是因為裡通賣國的行為,既受到了金國政府的強力支持,也得到了國內最高統治者宋高宗的支持,所以達到了一己之私的目的。

岳飛被害是一個時代的政治產物,是也是一個歷史的悲劇,更是民族的悲劇。











吳剛作文


只差一步直搗黃龍大誇張了,殺岳飛肯定是不合理的。瞭解分析一下當時的背景,就很清楚明白了。

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發動政變掌權的完顏兀朮廢除對宋和議,親統大軍,以山東聶兒孛堇和河南李成為左右翼,取道汴京向兩淮進軍;右副元帥完顏撒離喝統帥西路軍,從同州(陝西大荔縣)攻陝西。宋軍在三個戰場上進行了抵禦或反擊。川陝戰場由吳璘節制陝西諸路軍馬,阻擋住金將完顏杲(撒離喝)的銳利攻勢。東路戰場由韓世忠與張俊唱主角。韓世忠軍攻取了海州(今江蘇連雲港),進圍淮陽卻無功而返。張俊與王德在淮西採取了攻勢,進入了宿州與亳州。但戰爭主要在中路戰場進行,由岳飛、劉錡與宗弼率領的金軍主力對陣。

劉錡被任命為東京副留守,率原八字軍萬餘人北上赴任,紹興十年(1140)五月抵達順昌府(今安徽阜陽),接到金軍毀約重佔東京的消息,便率軍入城,鑿沉了自己的座船,表示了破釜沉舟的決心,與新任知府陳規作死守計。僅用六天,他就嚴密部署了順昌城的防務,令蜂擁而至的金軍前鋒撿不到便宜。八字軍將士都說:“平時人欺我八字軍,今日當為國家破賊立功!”

六月,宗弼親率主力步騎十餘萬趕到順昌城下,為鼓舞士氣,他聲稱可用靴尖踢倒順昌城,命將士來日府衙會食。他麾師攻城,出動“鐵浮圖”和“柺子馬”夾攻宋軍。金軍慣用左右翼騎兵迂迴側擊,稱為“柺子馬”。“鐵浮圖”也叫鐵塔兵,形容重甲騎兵裝束得鐵塔一般,每三匹馬以皮索相連,像一堵牆那樣向前進行正面衝擊,最適宜衝陣。

時正大暑,劉錡按兵不動,等到正午已過,見金軍疲憊不堪,才命八字軍戰士輪番出攻,殊死搏殺,以少擊眾,金軍被殺五千餘人。三日後,宗弼支持不住,狼狽逃回開封,劉錡追襲,殺敵萬餘。順昌之戰以逸待勞,以少勝多,挫敗了金軍南下的勢頭。

順昌之戰後,宋軍開始轉入了戰略反攻。岳飛以收復故都開封為目標,始終不忘自己確立的“連結河朔”的戰略方針,就命原抗金義軍首領梁興等渡河,聯合“忠義巡社”,攻取兩河州縣。然後,岳飛親率大軍長驅直入,進駐郾城,另分別派部將進駐潁昌,攻佔鄭州,克復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對故都開封形成戰略包圍。

七月上旬,宗弼經過一月多的休整和補給,又親率一萬五千精銳騎兵從開封直撲郾城,企圖借平原地形,充分發揮柺子馬之長,一舉消滅岳家軍主力。岳飛親自出馬,命其子岳雲和愛將楊再興躍馬馳突,運用巧妙的戰術,或角其前,或掎其側,使柺子馬不能發揮威力。見騎兵會戰不能取勝,宗弼把“鐵浮圖”軍投入戰鬥。岳飛命步兵上陣,以麻扎刀、提刀、大斧等利器,專砍馬足。只要砍斷一條馬腿,一組三匹的“鐵浮圖”軍就只能被動挨打。只見岳家軍的步兵拉著敵騎手拽撕劈,殺得金軍屍橫遍野。

取得郾城大捷以後,岳飛預料到宗弼將轉攻潁昌(今河南許昌),便派岳雲等率背嵬騎士前往馳援。七月中旬,兀朮率騎兵三萬直抵潁昌城下,後續援兵源源而來,又遭到岳家軍的沉重打擊。他只得把十萬大軍駐紮在開封西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鎮,企圖阻擋岳飛進軍。但岳家軍前哨五百鐵騎抵達後,稍一交鋒,金軍即奔潰。潁昌大戰,岳家軍殺敵五千餘人,俘敵二千餘。郾城之戰與潁昌之戰,是岳家軍孤軍突進與金軍優勢兵力正面決戰所取得的大捷,展現了岳飛是南渡諸將中僅見的擅長進攻戰的軍事統帥。這時,北方義軍紛紛響應,大河南北捷報頻傳。見此形勢,岳飛與部將快意相約:“直到黃龍府,當與諸君痛飲!”

對金朝毀約後雙方戰端再開,宋高宗與秦檜心態微妙:宋軍既不能大敗,又不能全勝。倘若大敗,皇帝即便逃脫階下之囚的命運,立國的空間與繼統的合理性也將大打折扣,從而失去向金乞和的起碼資本。但倘若大勝,諸大將乘戰勝之勢,擁重兵,挾戰功,凌駕君權之上,勢所難免,這也是絕不能容忍的。

秦檜摸準了皇帝的心態,接到郾城之捷與順昌之捷的戰報後,便踩準步點,建議宋高宗給岳飛下班師詔。岳飛立即激切上奏,堅決反對“班師”:“天時人事,強弱已見,功及垂成,時不再來,機難再失!”但宋高宗為向金朝求和以確保自己的統治,竟連下金字牌,強令岳飛立即班師。其時,數萬岳家軍分佈在河南中西部和陝西、兩河的局部地區,戰線拉長,兵力分散,而張俊、韓世忠和劉錡等部奉命已經或正在後撤,岳飛將陷入孤軍深入的嚴重局面。鑑於形勢,最關鍵的還是君命難違,七月下旬,岳飛違心拒絕了兩河遺民要他繼續北伐的請求,奉詔“班師”。他眼睜睜看著高宗與秦檜葬送了這次最有希望的北伐戰爭,痛惜十年之力,廢於一旦,悲憤地喊出:“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岳家軍南撤返回鄂州(今湖北武漢),河南州縣很快被金軍重新佔領。

岳飛是宗弼碰到的真正敵手,郾城大捷以後,金軍哀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宗弼開始採取和戰並用的策略。雙方和談儘管中止,但熱線聯繫仍未中斷,宗弼致信秦檜,明確提出條件:“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

紹興十一年(1141)正月,宗弼親率近十萬大軍直入淮西,企圖以戰迫和。南宋派張俊、楊沂中、劉錡率軍迎敵,並命岳飛領兵東援。岳飛尚未趕到,楊沂中、劉錡與張俊的部將王德已在柘皋(今安徽巢湖東北)大敗金軍。有研究者認為,柘皋之戰是南宋主力軍團對南下金軍的一次會戰,會戰性質是防禦戰;而柘皋之捷不僅是秦檜指導戰爭方針的勝利,而且是“皇帝確立戰爭暨軍事指導力的一大轉機”;戰爭一結束,宋高宗與秦檜就著手收兵權,解散各傢俬家軍,重組皇帝的直轄軍。

柘皋之捷後,張俊準備獨吞會戰之功,打發楊沂中、劉錡還軍,豈料宗弼命孔彥舟回師攻陷濠州(今安徽鳳陽),重創前來救援的楊沂中與王德軍,部眾傷亡嚴重。韓世忠奉命來援,卻被金軍截斷歸路,便邊戰邊退,全師而還。

岳飛接到命他馳援淮西的手詔,宋金已經開打,行軍途中獲知張家軍與韓家軍大敗,金軍已安然渡淮北上,頓時悲憤難忍,當著部將脫口說出:“國家了不得也,官家又不修德!”“官家”指宋高宗,這句話後被定為“指斥乘輿”的大罪名。岳飛兩援淮西都慢了半拍,表面理由一是本人“寒嗽”(感冒),一是軍隊“乏糧”,是否夾雜有對宋高宗阻撓北伐的不滿情緒,則不得而知。但這點不久就成為他受迫害的口實。

宋高宗與秦檜本來就處心積慮地企圖削奪武將兵權,如今在兀朮的要求下,罷兵權又與屈膝求和聯繫在一起。紹興十一年四月,他們採納了給事中範同明升官爵、暗奪兵柄的建議,調虎離山,將張俊、韓世忠和岳飛召到臨安,任命張俊與韓世忠為樞密使,岳飛為樞密副使,把三大將原先主持的淮西、淮東與京湖三宣撫司統制以下的官兵都劃歸三省、樞密院統一指揮調動,一律改稱統制御前諸軍。

韓世忠與岳飛對朝廷此舉感到突然,張俊因與秦檜早已達成幕後交易,約好盡罷諸大將,兵權獨歸其掌控,帶頭交出了兵權。唯恐韓、嶽聯手,高宗宣佈韓世忠留御前任用,張俊、岳飛前往原韓家軍駐地楚州措置戰守事宜。張俊所幹的盡是肢解韓家軍、撤毀江北防務的勾當,岳飛作為副職完全無能為力。當岳飛知道秦檜與張俊正在唆使親信誣陷韓世忠圖謀重掌兵權,便通報給了韓世忠。韓世忠急忙面見高宗,號泣投地,高宗知道他除力主抗金外還是比較聽話的,念他在苗劉之變中救駕有功,終於保全了他。

接下來,高宗、秦檜就把迫害的黑手伸向了岳飛。在南渡諸大將中,岳飛是出身最低、功勳最著、抗金最力的。朱熹以為“中興將帥以岳飛為第一”,但說他“恃才而不自晦”。確實,岳飛個性剛正耿直,不但不善於保護自己,還在兩件大事上冒犯今上,加深了高宗的忌恨,引來了殺身之禍。

賜岳飛批劄卷(現藏臺北蘭千山館)

據《鄂國金佗粹編續編校注》,這道付岳飛手詔作於紹興十一年(1141)二月。當時,金帥完顏宗弼進攻淮西,南宋派各路軍迎戰,岳飛九日才接到出兵手詔,其時正“見苦寒嗽”(重感冒),兩天後抱疾從鄂州(今武漢)發兵。高宗連發數封手詔,命他趕赴淮西,參與諸私家軍與金軍的會戰。這封手詔在十九日二更發出的,可見其迫不及待。從措辭看,宋高宗雖仍表揚岳飛“國而忘身,誰如卿者”,要求他速與諸軍會師,但品味“一失機會,徒有後時之悔”,對其已深致不滿。果不其然,未能及時馳援淮西,其後成為岳飛的罪名之一。

其一即紹興七年(1137)四月,因高宗在讓他節制淮西軍北伐問題上出爾反爾,岳飛一怒之下上了廬山。高宗視其為“要君”,鑑於金人威脅還在,不得不好言撫慰促其下山,但同時引太祖“犯吾法者,惟有劍耳”以示警告,在表達不滿時,已暗藏殺機。

其二即同年八月,岳飛出於忠心,建議高宗立儲。這年,高宗才三十歲,他唯一的三歲兒子趙旉早在八年前就驚悸而死,而他在揚州潰退時因驚嚇引起性功能障礙,再也無法生育,成為他的難言之痛。岳飛立儲建議有兩大忌諱,一是觸犯了正值而立之年的高宗性無能的忌諱,二是觸犯了祖宗家法中武將不得干預朝政的忌諱。而紹興十年金朝毀約,岳飛出師北征前竟再次親筆奏請及時立儲,以防金朝政治訛詐。宋高宗儘管耿耿於懷,卻深知此時必須倚賴岳飛,便下手詔“嘉嘆”他“忱誠忠讜”。岳飛也真不懂政治,建請立儲之事,宰輔大臣尚應避嫌慎言,一介武將豈可再三喋喋?

高宗的厭惡、忌恨和反感是可以想見的,岳飛實在是太欠思量。再加上岳飛在抗金大計上毫不妥協,宗弼以殺岳飛作為議和的交換條件,高宗、秦檜以屈膝議和作為鞏固自己皇位與相權的根本之計,於是,岳飛便非死不可。

紹興十一年七月,秦檜唆使他的死黨万俟卨以諫官身份彈劾岳飛,顛倒是非的罪名有三,一是“日謀引去,以就安閒”,二是淮西之戰,不及時發兵,三是淮東視師,沮喪士氣。第一個罪名暗指岳飛辭職上廬山一事,第二個罪名是指沒能及時馳解淮西之圍一事,第三個罪名完全把張俊撤除防務的事情栽到岳飛的頭上。次月,岳飛意識到處境的險惡,上表辭位,懇求高宗“保全於始終”。他被罷去樞密副使,改任宮觀閒職。這時的岳飛既不掌兵,又沒權位,既對君權構不成威脅,而對朝廷求和也不可能再發聲音。但高宗顯然不想就此收手進而保全他,罷政制詞裡說岳飛有“深釁”,“有駭予聞,良乖眾望”,留下了殺機。韓世忠看清了大勢,主動辭去樞密使之職,杜門謝客,口不言兵,以求自保。

張俊受秦檜指使,利用在鎮江開樞密行府的機會,脅迫岳飛的部將都統制王貴就範,又買通了副統制王俊,由王俊向王貴告發岳飛的愛將副都統制張憲,誣陷張憲在岳飛罷兵後準備裹挾原岳家軍離去,以威逼朝廷還兵給岳飛。王貴把王俊的狀詞發往鎮江樞府,張憲雖受到張俊的嚴刑逼供,仍不肯屈招。張俊卻上報朝廷,誣指張憲串通岳飛謀反。

高宗下旨特設詔獄審理岳飛一案。宋代群臣犯法,多由大理寺、開封府或臨安府處理,重大的才下御史臺獄,很少使用詔獄的方式,詔獄是用以查辦謀反大獄,須由皇帝親自決定的,臨時委派官員奉詔推勘。

十月,岳飛與其子岳雲被投入大理寺獄,御史中丞何鑄與大理卿週三畏奉詔審訊,岳飛在受審時,拉開上衣,露出早年刺在背上的“盡忠報國”四字,表明自己的清白和忠誠。

何鑄經反覆訊問,未獲一絲反狀,便向秦檜力辯岳飛無辜。秦檜詞窮,抬出後臺說:“此上意也。”何鑄雖然前不久也彈劾過岳飛,但良心未泯,不無義憤地說:“我豈區區為一岳飛,強敵未滅,無故殺一大將,失士卒之心,非社稷之長計!”

秦檜在高宗同意下,改命万俟卨為御史中丞,酷刑逼供,鍛鑄冤獄。岳飛在獄案上憤然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向高宗和秦檜喊出最後的抗議。

聽到岳飛將處以謀反罪,許多朝廷官員都上書營救,連明哲保身的韓世忠也挺身而出,當面詰問秦檜,所謂謀反證據究竟何在,秦檜支吾道:“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憤憤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但秦檜的妻子王氏卻火上加油地提醒道:“擒虎易,放虎難。”宋高宗也決心違背“不殺大臣”的祖宗家法,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他親自下旨,岳飛以毒酒賜死,張憲、岳雲依軍法斬首。

岳飛曾說:“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岳家軍能夠做到“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其紀律嚴明,驍勇善戰,在當時諸軍中最具戰鬥力的。在抗金戰爭中,岳飛的戰功與威名遠在其他諸將之上。他也是南渡諸大將中唯一的進攻型將帥,由他統率大軍北伐,本來是最有希望恢復中原的。岳飛一死,恢復就只能成為一種難以兌現的夢想。一代抗金名將卻死於自家君相的毒手,這種自毀長城的行徑更激起萬世後人對民族英雄扼腕的痛惜與由衷的崇敬。

自宋高宗與秦檜收兵權、殺岳飛後,《宋史·韓世忠傳》說他“自是杜門謝客,絕口不言兵,時跨驢攜酒,從一二奚童,縱遊西湖以自樂,平時將佐罕得見其面”。

岳飛之死與紹興和議及第二次削兵權錯綜複雜地糾葛在一起。不過,削兵權並非必然要導致岳飛之死,因為當時三大將的兵權確實已經平穩轉移到三省、樞密院手裡,也並沒有任何反側動亂的跡象,高宗完全可以對他們“保全於始終”。但高宗與秦檜在議和、削兵權與殺岳飛問題上,是各懷鬼胎,互相利用的。在秦檜看來,岳飛成為他向金投降的最大障礙,不殺岳飛,難成和議;而從高宗角度看,殺岳飛主要並非為了和議,更重要的是所謂“示逗留之罰與跋扈之誅”,殺雞儆猴,以便他駕馭諸將,也因為憎惡岳飛“議迎二帝,不專於己”,替自個兒出一口惡氣。在岳飛之死的問題上,高宗、秦檜也都在玩弄“交相用而曲相成”的把戲。於是,岳飛非死不可。

目前,史學界有一種見解,認為歷史研究不應以所謂的“後見之明”來論定“前代之史”,而應該充分體察“前代之史”之所以那樣一路衍變過來的內在邏輯。這一說法強調研究者對史事演進多一分理解,自有其可取之處。然而,有必要指出,在某種意義上,歷史研究也是讀史者或治史者以其“後見之明”對前代之史的一種覆盤,以便揭示“前代之史”在推進過程中,包括在歷史的分叉路口,哪些人為決策因素導致歷史走向了岔路,從而深刻影響到其後歷史的格局。准此而論,在分析評價紹興和議與宋金對峙格局時,就不能以紹興和議導致宋金地緣政治相對平衡的定局來排除此前宋金戰爭的另一種可能性。也就是說,倘若宋高宗與秦檜不是貫徹其一味屈膝求和的既定決策,而是抓住紹興十年岳飛北伐屢敗金軍的大好形勢,動用朝廷的既有權威,協調韓世忠等大將協同作戰,宋金戰爭就有可能出現南宋佔有絕對優勢的結局,將宋金邊境北推至黃河為界也是完全可能的。在這種情勢下,即便雙方最終訂立和議確是勢所必然的,但南宋在談判桌上就佔有了強勢的話語權,不僅和約中未必再有屈辱性條款,議和以後南宋內部的政治生態或許也不至於那麼急速地轉向高壓與專制。紹興和議是在岳飛被害前一月簽署的,這也反證:即便為屈膝求和,高宗也是完全可以不殺岳飛的。紹興和議的主要條款是:宋朝皇帝向金朝皇帝稱臣;兩國疆界東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西南)為界;宋朝割讓給金朝唐(今河南唐河)、鄧(今河南鄧縣)二州與商(今陝西商縣)、秦(今甘肅天水)二州之半;宋向金每年進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

從當時宋朝立場看來,稱臣、割地、納幣,紹興和議無疑是一個屈辱的條約,更何況當時宋朝在對金戰爭中還略佔了上風。從大歷史的角度看,紹興和議最終決定了宋金兩國地緣政治達到了相對平衡狀態,宋金兩國都已不堪連年的戰爭,紹興和議是對宋金南北對峙格局的正式確認。

紹興和議以後,宋金關係以和平共處為主流,雙方雖然也有戰爭摩擦,但始終沒能改變這一基本格局,正是在這一相對穩定的對峙格局下,北方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南宋則最終完成了社會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進程。從這一意義上說,清代錢大昕以為,宋金和議“以時勢論之,未為失算”,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作為紹興和議的交換條件,紹興十二年(1142)八月,金朝把宋徽宗的梓宮與宋高宗的生母韋太后歸還給南宋,高宗上演了一場“皇太后迴鑾”的“孝道”戲。據說,徽宗棺槨裡並無屍身,金人只放上了一段朽木,高宗也不敢開棺驗屍,他怕再蒙羞辱。而韋氏在金朝也受盡了臣妾之辱,她被金將完顏宗賢佔有達十五年之久,生有二子。高宗煞費苦心地把自己母親被俘時的年齡從三十八歲增大到四十八歲,就是為了讓世人相信五旬老婦絕不可能有那號事,種種傳聞只是金人的“誹謗”而已。

紹興和議還有一個附帶性條件,就是“不許以無罪去首相”,這就剝奪了高宗對秦檜的罷免權,確保其相權的不可動搖。於是,紹興和議以後直到秦檜死前,南宋政治空氣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窒息和黑暗。


蕭立誌


通常認為岳飛被處死,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岳飛堅決要求直搗黃龍,迎還二聖,對高宗的皇位構成了威脅。這個觀點是岳飛傳等通俗小說和評書文學傳播的,影響非常大。但這個觀點是最靠不住的,在岳飛被處死的時候,道君皇帝已經死了。至於淵聖皇帝,即使岳飛能夠擊破金國,淵聖皇帝能不能回來也不一定。女真人也許會在最後關頭殺掉所有的趙宋宗室。即使淵聖皇帝能夠回來,也肯定不會對高宗的皇位構成威脅。原因明擺著,一個是亡國亡社稷的皇帝,一個是建炎中興的明君,即使高宗皇帝高宗假惺惺要讓位,淵聖皇帝都未必有那麼厚的臉皮和膽量接受。臣下們就更加不會答應了。跟高宗,他們算是中興功臣,君臣之間有情有義。而如果淵聖皇帝復辟,這幫大臣們的處境是非常尷尬的,淵聖皇帝一定會對他們有所忌諱,所以,他們以前的努力就算是白忙活了。他們打死也不會讓高宗退位的。所以,淵聖皇帝回來,只能是被加一個尊稱給供起來,說不上是威脅高宗皇帝的皇位,而且,岳飛如果真的能迎還淵聖皇帝,其實是給高宗臉上貼金。 第二個原因就說的比較專業一點了,因為宋高宗和秦檜主張跟金國議和,而岳飛堅定抗金的態度是宋金之間的議和的最大阻礙。據說金國的元帥完顏宗弼——就是金兀朮了——給秦檜寫過一封信,說,如果宋金之間要開始議和,首要條件就是把岳飛除掉。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自從女真人興起這十多年來,軍事上碰到的真正對手,也就是岳飛一個人。岳飛善於野戰和以少勝多,這在宋朝的善於進行防禦戰的將領中是獨無僅有的。雖然這兩項也是金國軍事力量的強項,但還是不是岳飛的對手,岳飛的存在,才是金國軍事力量真正的威脅,所以金國議和的前提就是除掉岳飛。所以,宋高宗和秦檜秉承金國的意思,屈辱賣國,殺害了岳飛。 其實這也是一個似是而非的觀點。宋高宗作為一個政治家,不可能不認識到軍事力量在談判中的重要性,如果覺得岳飛在議和過程中是一個阻礙,儘可以解除岳飛的兵權和政權,甚至為了增加對金國的誠意,也可以把岳飛編管遠州。沒有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在用人之際自毀長城。況且,宋王朝還有一條祖訓,就是不殺大臣。儘管岳飛是將臣,但是解除兵權之後的官職是樞密副使,軍委副主席嘛,即使是武臣也算是大臣了。儘管最近的例子有張邦昌和範瓊,但是給大臣賜死還是一件極其不尋常的事情。如果不願意因為增加談判籌碼來殺掉岳飛,也不想因為不殺岳飛開罪金國,遵守祖制是一條無比堂皇的理由。

儘管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大方向來看,和議肯定是對的,但在這個當口,宋王朝也的確需要一些勝利來塗抹一下滿是髒汙的臉——這時候跟宋真宗時代的情形不一樣,宋真宗兵臨澶州城下,雖然沒有必勝的把握,在寇準的攛掇下大概也是準備認真打仗的,而遼國,也同樣是在心裡沒有底,在這樣的情況下,和議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畢竟,和議從來都是對立的雙方互相妥協的結果,能戰,而後能和。而建炎時代,正是金國的虛榮心成倍膨脹的時代——僅僅幾年前,他們跟遼國的矛盾到了兵戎相見的時候,全部族的兵力滿打滿算也就是一萬人,居然就把遼國給弄得一敗塗地,這樣的成績簡直就如市井小兒暴得多金,能不讓他們眼高於頂嗎?而且通過幾次試探,在他們的理解裡,大宋實在是不堪一擊,使使勁大宋的江山就唾手可及了。在這樣的情形下,如果大宋一味求和,怎能滿足大金的貪得無厭?女真人沒有佔領南朝全部國土的想法,但是,在金國的計劃裡,趙宋政權是沒有存在的必要的,在他們的戰略計劃裡,必須扶植另外一個皇帝來保證南朝的安定和服從,所以,宋高宗的和談要求,在開始的時候是不被理睬的。在金國的眼裡,殘留的宋政權是不配作為談判對手的


林風講娛樂


原因有三:一,趙構本來是沒有資格當皇帝的,只是因為在靖康之亂中,宋徽宗和宋欽宗被金人擄走了,別的皇子皇孫們也被金人抓去了,他這個不受寵的皇子才僥倖當上的皇帝,實在不容易啊,如果徽宗和欽宗被救回來了,趙構的皇位還能坐穩嗎?而岳飛一上朝就經常說:臣要直搗黃龍,迎回二聖……,趙構聽了能不反感嗎?你天天這麼盼著我父親和哥哥回來當皇帝,難道我這個皇帝做得不好嗎?他們兩個回來了我這個皇帝還能再做下去嗎?二,金兵南下,北宋滅亡,南宋也岌岌可危,便派人與金議合,秦檜是趙構委派的議合大臣,雙方議合的內容大概是:南宋向金國稱臣(高宗自稱:兒皇帝),按時上貢,金國便不再侵犯南宋,但金國還有一個附加條件:南宋必須拔掉岳飛這個刺兒頭……,所以趙構要想偏安一隅,必須要全部答應金國的條件啊!三,兩宋是出了名的重文抑武的朝代,因為他們的老祖宗趙匡胤就是靠陳橋兵變、皇袍加身當上皇帝的,所以皇家對那些功高震主的主帥們是很忌諱的,而岳飛的軍隊呢,號稱岳家軍,作戰能力連金兀朮都自嘆不如,傳言岳家軍令來如山倒,一旦他們倒戈相向,那後果是很嚴重的,這也許就是秦檜所謂的“莫須有”的罪名吧!






荒村釣叟


首先要糾正一下,岳飛並沒有差一步就直搗黃龍,只是收復了北方部分領土。

宋高宗和秦檜殺岳飛在他們看來合情合理,原因有三點。

1.岳飛功高蓋主,不知進退。岳飛北伐勝利後,威望極高,宋朝一大半的軍隊掌握在岳飛手裡。這已經對當時的皇帝構成了極大的威脅,但是他不知進退,執意繼續收復失地,對宋高宗的獎賞不以為意。試問哪個皇帝能夠容忍這樣的臣子?

2.岳飛和宋高宗的政治理念不和,宋高宗只想偏安一隅,安心做他的皇帝,而岳飛一心想收復失地,迎回宋欽宗,宋徽宗,並且經常把迎回二聖掛在嘴邊,試想你真把這二位迎回來了宋高宗怎麼辦?是退位還是將這兩位送到地下去?你這不是給皇帝出最難的題嗎?

3.岳飛政治覺悟太低。在古代不管你多麼的厲害,如果你不能和皇帝保持在一個陣線上,結局往往很慘,而且是能力越厲害結局就越慘。岳飛的政治紀念和宋高宗完全不同,對皇帝的拉攏又不以為意,這樣的人,皇帝註定是不能留的。

而秦檜妒忌岳飛的才能,怕岳飛取他而代之,所以前方百計的想除掉岳飛,這能保住他的政治地位。

正如電視劇《精忠岳飛》裡面宋高宗的話“卿不忠,非朕不明,你的理想在這裡,朕的江山也在這裡”。在岳飛和江山之間,宋高宗選擇了他的江山,殺掉了岳飛!

以上,望採納!





清石茶館


對於宋高宗和秦檜來說,岳飛要麼成為忠臣,要麼只能被殺!

岳家軍有專門對付金國騎兵的戰術,非常有效,也打敗了金國的不敗神話,鄴城大捷便是明證,當時已經離汴京非常近了,各地義軍已經開始整備力量,準備收復汴京。但是,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打破了這個希望,也讓岳飛被害於風波亭。

岳飛麾下軍隊,被稱為岳家軍,這就是有割據的嫌疑,岳家軍軍威過盛,一旦收復汴京,岳飛就立下了豐功偉業,本來岳家軍就不聽皇帝的,一旦成功,必然成為封疆大吏,到時候擁有強大軍力的岳飛是有威脅宋高宗帝位的可能的。

另外,北宋徽宗,欽宗被俘虜到金國,當時宋欽宗依然在世,如果直搗黃龍,迎回欽宗,那宋高宗該以什麼名字去對待呢。所以對宋高宗來說,目前宋金已經處於相持狀態,真的收復故土如何對待前朝皇室子弟是個心腹大患,還不如維持現狀,保住半壁江山。

岳飛的北伐行動,必然是有朝廷支持的,否則各地義軍的裝備,糧餉會是個巨大問題。南宋以半壁江山,到生活方式與北宋無異,而收入卻不如北宋,那麼自然長期的戰爭會讓國家財政壓力巨大。秦檜作為宋高宗的寵臣,若前朝皇帝復位,以及何去何從也是個大問題,還不如就此停手,雙方和平共處。

由此可見,每個人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葬送了北伐的大好時機,也讓一代名將岳飛枉死!


以史知今


大家都知道岳飛是個大英雄,在南宋被金人打的節節敗退的時候,岳飛組建了歷史上有名的“岳家軍”,“岳家軍”威名赫赫,在跟金人的幾次交鋒裡,均將金人打得大敗,連金人也不得不嘆息一聲“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岳家軍”的崛起給了南宋一眾臣民收復失地的信心和底氣,當然,這裡面不包括宋高宗趙構和丞相秦檜。

在南宋滿朝文武及百姓都在磨刀霍霍準備南下一舉收復失地的時候,秦檜和宋高宗趙構都開始著急了。


宋高宗趙構

以常理度之,作為皇帝趙構,手下大將能夠替自己開疆拓土收復失地,本來是一件好事情。可是,在南宋這個當下,岳飛收復失地卻對宋高宗趙構很不妙,因為岳飛的口號就是“收復失地,迎回二聖”。

二聖是誰呢,就是北宋的最後兩個皇帝宋徽宗和宋欽宗,他們一個是趙構的父親,一個是趙構的哥哥。試問,如果岳飛真的迎回了二聖,趙構將如何處之?所以,儘管趙構也希望岳飛能夠北伐收復失地,但同時他也是最不希望看到岳飛北伐勝利收復失地的人。


奸相秦檜

在秦檜身上則有這麼兩個說法。其一是秦檜是金人的間諜,在靖康之役中,秦檜就曾被金人擄走,後來他隻身逃出金營並一躍成為了南宋的宰相,再根據其任宰相後的所作所為,幾於間諜無異。包括後來害死岳飛,也是受金人指派。

另一種說法是,秦檜給高宗皇帝趙構背了鍋,趙構希望岳飛死,但是沒有理由下手,便藉助秦檜之手,由秦檜具體執行,處死了岳飛。岳飛一死,岳家軍頓時分崩離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