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解縉這樣的人也不要轉世了

解縉這樣的人也不要轉世了

九月明江日尚遲,村園果熟正離離。故人尺素青雲下,書後黃柑玉露垂。

顆暈靈芝金作粟,葉繁薌霧翠為枝。常時錫貢來京國,尚憶金盤進御時。

——解縉書自作詩《謝友人惠黃柑》

1415年2月22日中國明朝第一位內閣首輔解縉被錦衣衛帥紀綱活埋於雪中而逝世。解縉自永樂八年(1410年)入京奏事私見太子被誣陷,從永樂九年六月入獄,到後來遇害,據說皆因朱棣一句“縉猶在耶?”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朱棣恨解縉不死,有人說他口無遮攔得罪人太多。但看解縉所作《謝友人惠黃柑》,及其在京閒居期間,給前去探望的侄兒即興草就在廣西所寫的七首詩相贈來看,還是懂得人情世故的。

解縉這樣的人也不要轉世了

早在朱元璋時代,皇帝就對解縉失去過耐心。老皇帝突然意識到,規規矩矩、模式化的官僚群體中,出現了一個愛管閒事、刺頭式的官員,是不合適的。直到朱棣奪了侄子的帝位,政治變革,解縉才避免了被歷史紅塵埋沒的命運。才子能獲得重用,終歸還是因為有才。明成祖朱棣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度統一,卻比不過《永樂大典》的功績。《永樂大典》的總編輯是解縉。可惜解縉本性難移,沒有吸取被朱元璋罷官的教訓,最後竟被無情地埋入雪堆凍死,一代文豪,才氣橫溢,不畏權貴,一生坎坷,真是壯志難酬、天妒英才,令人扼腕痛惜!

解縉這樣的人也不要轉世了

解縉還是死於太過聰明,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看清了別人看不清的事。解縉生前的許多預判,在他死後都成了現實:他所品評的官員,日後的表現與他的判詞完全一致;他預言朱高煦要搞事情,果然朱高煦就謀反了;他判斷越南人心已經和中國不在一起,遲早要分離,最後也如他所言。只是他說的話雖然正確,但是不入耳。他以為自己的判斷是對的就一定沒人敢反對,殊不知這個世界遠不止單純的是非對錯那麼簡單。解縉的人生悲劇是他的性格悲劇,更是整個時代的悲劇。其實不僅是明朝,哪個朝代不一樣?今天太聰明的人就招人喜歡了嗎?

解縉這樣的人也不要轉世了

曾有人將解縉比作李斯、楊修,他大概是這兩人轉世吧。再舉今天抗疫的例子,如果單位一開始定了許多制度,你說編個表就好了。領導說沒有專家,大家自己編吧。後來他親自編了一個表,你千萬別說“看,我早說了吧”。領導要求針對每個制度每個單位都要定細則,你說編一個手冊不好嗎?領導不說話,沒多久他親自編了個手冊,你千萬別說“看,我早說了吧”。你要檢討小時候姥姥講故事時說過一句話:一轉韓信二轉曹(操),三轉秦檜永不託[tāo]生。我想李斯、楊修、解縉等非留在皇帝身邊的聰明人,也不要轉世了吧。

今天要和大家討論的問題是:如何把握自己聰明的表現程度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