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醫生一看就知道是什麼病了,為啥還叫病人做檢查?

兒童骨科醫生邱俏峰


即使知道,也不能給你說透,否則你自己買幾盒藥吃吃,他們到哪裡吃飯?

學醫的時候,不是懸壺濟世、治病救人,而是一門職業,輕鬆、待遇高的職業,到醫院上班,才知道,工資不是國家發的,是創收的,醫院有結餘,才能有工資、獎金和提成,創收的途徑就是讓病人多掏錢,買藥,付診療費、檢查費、手術費,病人少、小毛病,再不做檢查,意味著醫院沒有什麼收入,要麼降低工資,要麼醫院關門,因為醫院老闆們要虧損了。

這種情況基本不會出現,醫生們很聽話,肯定會讓病人做檢查。

假如有一天規定,檢查出來毛病,就收費高些,沒有問題,就不收,或者象徵性的收點材料費,估計各種檢查就少許多了。


花菜種子


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月月初,有一次我值夜班的時候來了個上腹痛的病人,病人一來到就跟我說:醫生快幫我開點藥,我胃痛又犯了,這次不懂為什麼痛得比以前還厲害了!我看了一眼病人,感覺確實痛得挺厲害的,臉色都有點蒼白了、還滿頭大汗,由於患者一直強調自己以前有“胃病”病史,我初步判斷有可能是胃十二指腸潰瘍發作了,但是我還是不放心,患者要是還不能不排除是心梗、動脈夾層等危重症的可能。於是我首先要求患者先急查一個心電圖,排除是否為心梗發作。病人一聽到要做檢查就衝我發火了:我自己知道自己的病情,我現在痛得那麼厲害,你先給我止痛了再說,想要檢查宰我錢等我不痛了隨便你檢!聽到這話我心裡那個氣啊,自己一心為病人著想,卻反被病人不理解!我雖然生氣,但我還是耐心地跟病人解釋,病人最後也同意先做心電圖檢查。最後結果出來你們猜是什麼?——急性廣泛前壁心肌梗死!

醫生不是神,如果沒有輔助檢查的認證,並不能保證100%判斷正確!很多情況下醫生通過問診和查體,確實對疾病有了初步的判斷,但為了認證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這時候就得通過儀器檢查的協助了。畢竟西醫有別於中醫,理論體系也有所差異,中醫或許把把脈、看看舌苔就能夠診斷了,西醫則需要有實實在在的依據、實打實的檢查結論,所以做不到像中醫這麼“瀟灑”。

醫生有時候確實看一眼就能知道是什麼病,但為了制定更好的治療方案,往往需要判斷身體的情況、病變的嚴重程度、病變的範圍、周圍有沒有侵犯等等各種影響治療方案的因素,這些是肉眼無法判斷的,這時候就需要藉助儀器的檢查了。

我是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給大家傳播健康知識的全科醫生,如果覺得有用,可以轉發給身邊需要的朋友哦!


全科吳醫生


醫生一看就知道是什麼病了,這個是根據經驗做出來的判斷。但是實際上,有很多的疾病,症狀是類似的。

比如牙痛,大多數就是口腔疾病導致的,但是,還有的可能有心梗的問題。比如腹痛,有的人覺得是拉肚子,有的人覺得是胃痛,那麼胃癌,胰腺炎也很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如果上邊的情況誤診的話,那麼最終的結果是什麼可想而知。

就以我本人的親身經歷舉例,2002年,一天晚上我下班在家,晚上出現突然的左上腹痛,嘔吐。自己以為是胃痛,吃了點山莨菪鹼片,疼痛好了一些,不過,半夜的時候,疼痛加重,覺得不對勁了,去了我自己的醫院,結果醫院外科的醫生覺得就是胃痛,我們比較熟嘛,所以也不打算檢查了,打了一針胃復安就了事。結果我連襟不同意,覺得不能這麼等,就帶我去上級醫院看,結果是急性胰腺炎,馬上就住院了。出了我那件事,我們醫院之後只要有腹痛的人,都要查澱粉酶了。

所以,不能因為一眼看上去就覺得是什麼病,就不檢查。一定要排除誤診的問題。否則遺禍無窮。


醫家故事


2.對醫生來講,避責。

3.對百姓來講,花錢。

總之三方都是對立面,誰也信不過誰。


大連一小哥哥


醫生不是神,疾病也不是簡單的算術題,一看就會,很多時候需要排查。

這是今天遇到的一位病人,前列腺肥大,小便困難準備手術。手術前常規需要全面檢查,排除一些重大疾病,結果就發現了左側肺腺癌,他還沒有任何肺部症狀。

這種時候就不能先做前列腺手術了,要抓緊切除肺癌!

有很多惡性疾病的早期症狀很輕,一眼看上去有無限可能,必須通過檢查排除假象。

這是今天的另一位女病人,因為不愛吃飯,做鋇餐檢查胃部,結果透視發現肺里長滿了陰影,緊接著做胸部CT確診為肺癌晚期,廣泛轉移了……




還有一些心肌梗死早期,表現為肩膀疼、牙疼、手發麻等,如果不做檢查,很可能錯過早期的搶救機會。

醫生應不應該依賴先進儀器?

很多人搞笑醫生不會看病,只會做各種檢查,這都21世紀了,5g時代馬上要來了,善於利用各種先進的設備,才能插上科技的翅膀,大大提高診斷準確率,提升醫術!

每個行業都是如此,我們不能因為騎自行車不費油,綠色環保,就拒絕高鐵和飛機。要善於接受新事物,接受世界的進步和變化,不要做頑固的保守派。


影像科豪大夫


醫生一看就知道是什麼病了但是怎麼保證他看的就一定正確呢?所以要靠檢查來證明他的判斷。

醫療行為是一種特殊的行為,他不是商業行為,醫療行為直接關係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通俗地說,患者來醫院最大的訴求是看好病,假如醫生一眼看對了還好,如果十個患者裡有一個人看錯了,用錯了藥,那麼這一個患者能答應嗎?

作為沒有醫學知識的普通人,往往對疾病的認識很片面,很多疾病因為沒有得過,甚至都沒有聽說過,所以不能理解醫生的做法。其實很多疾病其實隱藏的很深,並不像表面表現的那樣簡單。

我舉個例子。前幾年我遇到過一個頭暈的老年患者,這個患者既往有腦供血不足的病史經常頭暈,本次就診的症狀和之前差不多,因此家屬希望能夠直接在急診輸液緩解症狀。其實我的判斷和家屬差不多,從他的病史描述和症狀來看確實像中樞性眩暈,腦供血不足,而且他除了頭暈也沒有別的症狀。但是作為一個急診醫生,我還是讓他查一下顱腦CT排除一下是否有顱內出血,家屬也同意了,很快交了費。馬上就要去CT室之前我忽然發現這個患者頭上一直在出汗,有點不對勁,出於謹慎我讓護士先給他做了一個心電圖,結果這一做不要緊,驚出了我一身的冷汗,患者心電圖II III AVF導聯墓碑樣改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CT不能查了,直接進搶救室按照心梗流程搶救,患者後來放了支架所有症狀都緩解了,這讓我長長地出了一口氣!假如不是我在急診幹了很多年有這個意識讓他做了這份心電圖,假如我讓他去CT室查了CT或者連CT都不查直接輸液治療,那麼患者一旦在這個過程中出現惡性心律失常發生猝死那麼對於我們醫患雙方會一個什麼樣的後果估計不用我說了吧。


急診醫生老趙


如果醫患關係不這麼惡劣,其實大部分的病一般都診斷得出來,關鍵是沒證據支持,現在什麼都要講科學講證據,還有要自保!像闌尾炎,一個血象體徵就可以診斷的,為什麼現在需要超聲ct這些影像學支持呢?因為病不會按書上生,病情症狀千變萬化,誰敢拍著胸膛說一定是(當然要除外江湖遊醫,只有這些人敢拍胸膛),一個不好,一輩子的聲譽,家庭什麼的怎麼辦?有可能還面臨牢獄之災。所以雖然有時候於心不忍,不能做到問心無愧,但最少對自己對家人,說大點也為病人負責!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我覺得現在的醫療教育行業就是原來的秀才,也像孔乙己只能動嘴!後面的懶說了,自己體會吧!


實話王之有可能是憤青


作為一箇中醫內科醫生,這道題我想我有必要回答一下。

說到中醫,人們固有的意識裡就是“把脈”、“開藥”,一旦開點什麼檢查,例如簡單的血常規、尿常規等等,我遇到的許多病人都會露出疑問的眼神,彷彿在說:“你作為一箇中醫,一把脈什麼病都知道,為何還叫病人檢查?”

無奈,醫生不是聖人,更何況是一箇中醫。當代醫學治病,拋開一切的臨床經驗,檢查才是最真實的“火眼金睛”!也是對病人病情負責任的一個表現。

當然,開什麼檢查、做什麼項目都是醫生個人的經驗選擇,不排除面對同樣一個疾病,有的醫生僅開一個血常規檢查,而有的醫生卻要多看一下尿常規。

那麼醫生開什麼檢查之前,都會有什麼考慮呢?

1、確診疾病:很多疾病會有一些特有的症狀、體徵,可能會有很大的可能反映出是什麼疾病,但有一些疾病是需要相應的檢查來確診。

2、排除其他一些高危的疾病,防止誤診。

3、複查對比:一些疾病經過治療,是需要複查相應的檢查,前後對比,瞭解治療效果、疾病的進展情況。


好好說健康


話說一看就知道是什麼病的病並不多。那些看一眼不能確定或者沒法判斷的疾病很多,這類疾病做檢查無可厚非。就拿我們皮膚科做例子吧。有些病確實看一眼就知道,比如痤瘡,酒渣鼻,蕁麻疹,尖銳溼疣,雄激素性禿髮等。雖然看一眼就知道,但是有些還是必要做檢查的。比如女性痤瘡患者,有些需要做檢查有沒有多囊卵巢,多囊卵巢綜合徵的患者容易長痘痘。這類患者病因是多囊卵巢導致的雄激素高,因此不止治療痘痘,也要治療多囊,否則就是治標不治本了。而多囊的是需要靠檢查才能確診的。痤瘡的患者,無論男女,如果是重度痤瘡,需要服用異維A酸治療時,需要定期複查血脂等指標,以明確有無副作用發生。像尖銳溼疣,大多數也是看一眼就能知道了,但是也要做檢查,因為凡是性病,艾滋梅毒是必查的,因為感染尖銳溼疣的同時,也可能感染了其他性病,艾滋梅毒是最嚴重的但又可能沒有任何臨床表現,所以必須要查。所以檢查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幾種:尋找病因,明確診斷,判斷有無併發症、合併症,判斷用藥療效或者有無副作用等等。有些檢查的目的,不除外是為了規避醫療風險,現在醫患關係這麼緊張,如果不檢查,導致誤診漏診,患者就會追責,為什麼醫生當初不給做檢查。如果做了檢查沒問題,醫生就會背上亂開檢查的黑鍋。似乎只有檢查出有問題,才能被患者認可醫生開的檢查是必須的,是值得做的。所以當醫生有時候也是兩難。


皮膚科程醫生


醫生一看就知道是什麼病了,為啥還要叫病人檢查?

我的臨床是皮膚病專業,從皮膚病方面回答幾點你這個問題!

首先,要明確幾點!

第一點:檢查分為確診、病因檢測。

比如一個溼疹,做檢查可以從確診和病因檢測兩個方面來說。第一,確認,典型症狀的,按照教科書長的,我們是一眼能認出來。那非典型症狀的,我們就必須要配合皮膚CT等檢查設備來確診。第二,溼疹的病因有的是過敏因素,有的與胃腸道因素相關,有的與病毒感染相關。所以我們要做血尿常規,做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這是找對原因,對症治療。


第二點:依照臨床診療要求

醫生看病多是一板一眼的,需要按照臨床診療要求來進行檢測、治療。這就是為什麼醫生給患者開具檢查單據的原因,按照規章程序來進行疾病的診療。因為這是最合乎規範的,也是最符合上級監管部門要求的。

保留治療依據,是為了能夠做一個大數據對比。很多醫生都是一邊在看病一邊在做流行病學調查這塊,很多是需要臨床治療依據去支撐的。所以對相同疾病可能進行一些檢查啊,得到相關數據進行記錄。另外治療依據的保留,同樣也為醫生自己提供了安全保障。現在是個什麼都講究證據的年代,什麼事情僅僅憑著一張嘴,很難說得清,所以醫生為了保護自己,很多都要留下依據、證據。


世界上沒用容易的醫生,更沒有容易的患者。醫患和諧需要雙方的體諒與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