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我用 iPhone 11 Pro Max 的這些日子

過去三年裡,我的主力機一直都是 iPhone,這段經歷我寫在了 。去年九月,伴隨著 iPhone 11 系列的發售,我也在第一時間入手了 iPhone 11 Pro Max,用到今天也有三個多月。

這是 iPhone 有史以來首次使用 Pro 命名產品,背後究竟意味著什麼?

和「一切都剛剛好」的 iPhone 11 所不同,iPhone 11 Pro 系列在旗艦應有的核心體驗上更進一步,追求極致。

什麼是旗艦的核心體驗?毫無疑問,一定是屏幕、性能、拍照,三者缺一不可。


一、


屏幕為何如此重要?

當下,手機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而手機的這塊「屏」自然也化身成為人的另一雙「眼睛」,我們透過它無時無刻感知著「屏」中的另一個世界。

  • 網購看圖,屏幕色差很重要,這件衣服究竟是橙色還是橙黃色,褲子究竟是深綠色還是淺綠色?
  • 影像處理,屏幕素質很重要,曝光度、對比度,該調多少才算恰到好處?總之,絕不能用力過度;
  • 戶外使用,屏幕亮度很重要,這將決定你是否能夠清晰看到屏幕上的內容。

這麼多年來,iPhone 的屏幕素質一直是智能手機中出類拔萃的,這次 iPhone 11 Pro 系列當然也毫不例外。它刷新了 iPhone 屏幕素質的新高。那麼,這塊屏幕到底有多好呢?我想先談一張照片的感受。

我用 iPhone 11 Pro Max 的這些日子

在 iPhone 11 Pro Max 上,我看到了一縷陽光照射在了中間的樹葉上,光澤明亮,綠意盎然,霧氣更是給我帶來了一種猶如置身森林的感受,充滿活力。並且得益於更高的峰值亮度,照片的暗部亦呈現出了更清晰明亮的細節。

從綜合素質來看,如果只是單獨觀看 iPhone 11 Pro Max 這塊屏幕而不做任何對比,確實會難以直觀感受得到「超視網膜 XDR 顯示屏」相比其它頂級 OLED 屏幕的區別。而在加入了對比之後,1200 尼特的峰值亮度與 2000000:1 的對比度所帶來的變化便得到了體現:深色模式黑得更加徹底,HDR 影片擁有更清晰的亮部細節。

另外,在體驗 iPhone 11 Pro Max 的這段時間裡,我幾乎都是在最高亮度下使用,就為了驗證一下機身發燙是否還會強制性降低屏幕峰值亮度。從實測結果來看,我發現它依然存在這個問題,雖然這種現象很罕見,但在某些時候還是會影響屏幕的觀感。

這兩年我分別用 iPhone X 和 iPhone XS Max 當主力機,我發現它們都存在機身一旦發燙就會強制性降低屏幕峰值亮度的現象,這項設定並不友好,沒想到 iPhone 11 Pro 也依然存在,希望明年的 iPhone 能夠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二、


性能我們要追求什麼……?

如果是從操作流暢性、響應速度來衡量性能,那麼 iPhone 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哪怕我用過 90Hz 和 120Hz 的設備再重回 iPhone 的懷抱,我依然感覺到流暢是無處不在的。

A13 仿生芯片作為 iPhone 11 Pro 的心臟,它決定了各項體驗的質量。強大的 GPU 圖形性能確保它無論運行什麼遊戲都可以獲得更加出色的特效和幀數,你可別忘記 Apple Arcade 遊戲服務已經上線了。

伴隨著 AI 人工智能的崛起,A13 仿生的神經網絡引擎也得到了不小的進化,這是一顆專門處理 AI 運算的單元,它集成在 A13 仿生芯片。

<strong>我常聽人說,AI 就像是一種不明覺厲的存在。其實,它並不是走在臺前,而是身居幕後。

這兩年攝影領域的最大變化,我認為是「數學攝影」的誕生,這項新技能的背後靠的就是人工智能的力量。當我舉起 iPhone 11 Pro Max 拍攝 HDR 照片時,我不需要按下快門就能知道最終的成片效果,我在手機屏幕上所看到的就是我最終所拍到的,這就是所見即所得,這就是「數學攝影」的魅力。

不過,「新一代智能 HDR」還談不上是一項完全運用「數學攝影」的技術,所以要說 Apple 在「數學攝影」方面最讓我興奮的是什麼?我想一定是「Deep Fusion」功能。

「Deep Fusion」完全由 A13 仿生的神經網絡引擎主導,主要改善 iPhone 拍攝中低光環境下的成像質量。在我還沒按下快門之前,iPhone 已經暫存了 8 張不同曝光的照片,真正按下快門之後,iPhone 還會拍多一張曝光時間最長的照片。隨後 A13 仿生芯片的神經網絡引擎會在 1 秒內,分析這 9 張不同曝光的照片,並通過強大的像素級識別技術,優化照片的細節和噪點,最終誕生出一張畫質更高,細節更豐富的照片。

我想說的是,「Deep Fusion」才是 iPhone 11 和 iPhone 11 Pro 系列在影像方面的大殺器。

許多時候我們總在期待創新,期待改變,這,就是。




三、


iPhone 為什麼會成為世界上最流行的相機……?

#ShotOniPhone 的文章中,我曾經深度聊過這個話題。這次隨著 iPhone 11 Pro 三攝系統的出現和「夜間模式」等諸多全新拍照體驗的到來,我想,這個話題還可以接著繼續聊。

現如今,旗艦手機的拍照實力相差無幾,各有千秋,如果一定要從中分出勝負,我想任何一個結果都難以服眾。有的品牌傾向於展現硬實力,畢竟底大一級壓死人;還有的品牌傾向於展現軟實力,靠「數學攝影」玩了一波騷操作;注重軟硬件協同工作的 Apple,則找到了一個適合他們的平衡點:人機交互體驗。

之前我看到有不少人調侃 iPhone 11 Pro 系列的三攝系統,大概意思就是 iPhone 這些新功能都是屬於 Android 玩剩下的。調侃歸調侃,我覺得該嚴肅的時候還是要正經點。

下面我想試著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將夜間模式的整個過程拆解為三個部分:

觸發條件:當 iPhone 檢測到當前環境低於指定「照度」時,便會觸發夜間模式,自動在取景畫面頂部或左側顯示夜間模式的圖標。

我用 iPhone 11 Pro Max 的這些日子

夜間模式觸發後,相機取景界面會有相應的圖標

⏲️ 快門時間:當夜間模式觸發後,iPhone 會結合當前環境的「照度」自動判斷拍攝時長,通常自動判斷的快門時間最長為 5 秒,用戶可以通過點擊夜間模式的圖標呼出滑塊手動調節快門時間,最長可以達到 30 秒。另外,只要是超過 1 秒的夜間模式,均會發出兩次不同的快門聲。

我用 iPhone 11 Pro Max 的這些日子

光線變弱後,自動判斷的快門時間也延長了


我用 iPhone 11 Pro Max 的這些日子

自動判斷的快門時間最長為 5 秒

正因為有快門時間的存在,iPhone 的夜間模式也就隨之產生了三種不同的拍攝行為。這裡我將以 iPhone 自動判斷出當前環境需要 3 秒的拍攝時長為例:


① 我只想隨手拍


我用 iPhone 11 Pro Max 的這些日子

① 按下快門按鈕之後,夜間模式的滑塊開始倒計時,與此同時第一次快門聲響起了,這表示照片已經拍攝完成,此時倒計時還沒結束,由於我只是想隨手拍一張照片,所以我並不需要繼續保持靜止不動,正如以往使用 iPhone 拍照一樣省心便利,拍完聽到快門聲即可放下手機,不過這樣的結果是照片將會失去夜間模式的加持。


② 我想要獲得更好的成像質量


我用 iPhone 11 Pro Max 的這些日子

按下快門後保持靜止,拍照質量更加出色

② 假如我在第一次快門聲響起時在 3 秒內保持靜止不動,那麼當滑塊的倒計時結束後,iPhone 就會響起第二次快門聲,這表示擁有夜間模式加持的照片已經拍攝完成,相比隨手拍,照片的成像質量更好。


③ 我想要追求最好的成像質量


我用 iPhone 11 Pro Max 的這些日子

手動調節快門時間再按下快門保持靜止,獲得最好的夜間模式樣張

③ 按下快門按鈕之前,我需要點擊夜間模式的圖標,接著便可手動調節快門時間,此時 iPhone 的「加速感應器」會檢測手機的穩定性,並計算出了最長為 5 秒的快門時間,這意味著最終拍出來的照片將比 3 秒快門時間的成像質量更好。需要注意的是,手動調節了快門時間之後,如果拍攝期間 iPhone 有大幅移動,那麼將會有極大的概率得到一張廢片。

基於以上 3 點,這裡我做個簡單的總結:

<strong>快門時間這個環節的重點在於:它的出現不能破壞 iPhone 隨手拍的體驗。

當 iPhone 觸發夜間模式後,若用戶沒有調節快門時間,那麼只要按下快門按鈕即可放下手機,此時就算滑塊倒計時沒有結束,照片也不會糊掉,這就完美保留了 iPhone 隨手拍的體驗。

而假如用戶自行調節了手持時間,那麼拍攝過程就要保持靜止不動,不能大幅改變拍照的位置,否則照片通常就會直接糊掉,原因很簡單,既然選擇了自行調節手持時間,便意味著用戶想要最好的照片。

我用 iPhone 11 Pro Max 的這些日子

一旦你手動調整了快門時間,就要耐心等待,否則將會得到一張廢片。

取景畫面:我們已經知道夜間模式是如何觸發,也弄明白了快門時間的作用,那麼接下來就是和拍攝體驗密切相關的取景畫面。

當用戶在調整快門時間的同時,取景畫面也會實時變化,只要所處環境並非極端的暗光場景,通常是「所見即所得」,即用戶看到的和最終拍到的畫面基本保持一致。

按下快門按鈕之後,如果快門時間只有 1~2 秒,滑塊倒計時會很快走完,取景畫面的變化並不會很明顯。可是長達 3 秒或以上時,取景畫面就會跟隨滑塊倒計時的走動出現非常直觀的顯像過程,從暗到亮產生變化。

這個顯像過程並非 iPhone 首創,可是它卻做到了最直觀的顯像體驗,進度條走動的時候,顯像也跟著產生細微的變化,就好像你置身在一個昏暗的房間,然後你慢慢拉開窗簾,陽光也跟著照射進房間。

我用 iPhone 11 Pro Max 的這些日子

當然,最直觀的形容或許是拍立得,當你拿起拍立得記錄了一張照片後,你要晃動相紙,它才會加快顯像。第一次上手 iPhone 夜間模式的時候,我印象最深刻的反倒不是成像質量,而是它的這個顯像過程,特別是快門時間長達 10 秒或以上時,其顯像過程真的有點像拍立得。

<strong>從觸發機制的自動化和人性化,到如何不破壞隨手拍的快門時間設定條件,再到如何讓用戶直觀地察覺得到夜間模式的顯像過程,我自己的最大感受是,Apple 始終在人機交互上有著深刻的理解,對用戶體驗有著極高的追求,這真的是難能可貴的一點。

然而,我也發現有些方面確實讓我略顯困惑。

談到困惑,就不得不提新加入的「超取景框」功能。

「超取景框」主要是通過 iPhone 11 Pro 三攝系統的協同工作實現,在特定條件下會觸發,隨後拍完的照片或視頻就會有一個標誌。它的原理是拍攝長焦畫面時,廣角攝像頭會同時工作並捕捉更廣的畫面;拍攝廣角畫面時,超廣角攝像頭也會同時工作並捕捉更廣的畫面。當你需要這部分更廣的畫面,只需編輯照片或視頻並選擇裁剪,就可以釋放出來。

這項功能對於視頻創作者或許很有幫助,然而對於更熱衷拍照的我來說,它幫得上忙的機會真的很少。入手之前我還想象著它或許會在某些場景發揮作用,可惜現實並非如此,大多數時候我根本不需要更廣的畫面,並且隨著使用時間的推移,我發現「超取景框」的副作用很明顯:它一直在干擾著我的構圖。

我用 iPhone 11 Pro Max 的這些日子

於是我就把這項功能關閉了,結果關了之後取景畫面依然會出現更廣的畫面,這真的是太要命了。

除了「超取景框」之外,「Deep Fusion」功能的加入也讓 iPhone 的拍照變得複雜。為什麼?按照目前實際的測試結果來看,關閉「超取景框」功能絕對能夠觸發「Deep Fusion」,若是開啟「超取景框」則可能會導致「Deep Fusion」無法觸發。

對於大眾用戶來說,他們並不需要關心 iPhone 拍出來的照片是否有 Apple 攝影技能的加持,他們只需要看結果就行,從這個角度來講,#ShotOniPhone 依然還是熟悉的味道。然而對於專業用戶來說,我覺得 Apple 並沒有很好的處理新功能的加入而帶來的體驗變化。




四、


核心體驗之外,iPhone 11 Pro Max 還有哪些值得一提的變化?

■ 信號

在沒有入手 iPhone 11 Pro Max 之前,我和許多人一樣非常關心信號問題是否得到改善。當然在聊這個話題之前,我還是想強調一點:手機的信號表現是很複雜的,它不僅和軟硬件相關,也和所處環境的基站、運營商等因素有關係。有關這方面的信息,我之前

已經在微博上分享過,這篇文章就不細聊了。

那麼 iPhone 11 Pro Max 的表現又是如何呢?這三個多月體驗下來,我的結論是它在蜂窩網絡方面的穩定性確實是有改善的,具體表現跟我之前用 iPhone XR 差不多,並且信號強度還有所增加。不過它卻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當我離開了 Wi-Fi 網絡環境,iPhone 11 Pro Max 並不會馬上切換到蜂窩網絡,而是仍然處於連接 Wi-Fi 網絡的狀態,可事實上我都已經不在 Wi-Fi 網絡的信號範圍內,這就導致手機變成無網絡的狀態,而我必須等待 Wi-Fi 網絡消失並切換到蜂窩網絡才能正常上網,通常這個等待時間會在 1 分鐘內。

總的來說,相比 iPhone XS Max 的改善還是很明顯的,不過真的很難談得上滿意。

■ 續航

相比 iPhone XS Max 動不動就電量見底,得小心翼翼使用的糟心體驗,iPhone 11 Pro Max 在續航方面的表現讓我極為滿意,這要得益於電池容量的提升和整機功耗的下降。

如此優秀的續航也直接改變了我的充電習慣。

以往用 iPhone XS Max 的時候,只要電量見底我就會選擇將手機電量充到超過一半,不然感覺心裡不夠踏實。而現在即使電量見底了,我頂多也就充個 10 來分鐘,然後拔掉充電線,因為這點時間充進去的電量足夠我用很長時間了。

我用 iPhone 11 Pro Max 的這些日子

使用智能電池殼還能顯著增加續航時間

同樣是 4000mAh 左右的電池容量,同樣是 2K 級別的高分辨率,同樣是開啟了最高亮度,我能說的就是,iPhone 11 Pro Max 算是我用過的這麼多頂級旗艦中,續航表現最好的,沒有之一。

不過,我還是希望下一代能夠再輕一點,226 克的重量加上手機殼之後,真的就是「痛並快樂著」的感覺。另外,我發現 Apple 在「配重」這件事上做得很極致,身邊有些人拿起 iPhone 11 Pro Max 時反而還問我新款是不是輕了……

■ 系統

iOS 13 擁有眾多出色的新功能,進一步完善了核心體驗。例如更精緻的視覺設計、全新的深色模式,重新設計的照片和視頻編輯功能等等。我自己是從去年 6 月開始體驗 Beta 版,直到現在真的有半年了,從視覺和功能來看,它是非常好的,只是有一點我實在是不得不拿出來說:都 9102 年了,很難想象旗艦機仍然存在後臺機制的缺陷。

其中最讓我惱火的就是發微博,舉個例子,有時候我會先寫文字,隨後再切出去拍攝照片和後期處理,或者忙點別的事情,結果當我回到微博的時候,偶爾就會遇到 app 的後臺進程被清除掉的現象,直接導致之前輸入的文字內容全部丟失。

好在經過多個 iOS 版本的迭代之後,這一問題得到了緩解,但是,這樣的體驗真的很不友好,且不論是 app 的問題或是系統優化的問題,誰都不希望自己高頻使用的 app 遇到後臺重載的現象。




五、


人無完人,機無完機。

iPhone 11 Pro 系列在核心體驗方面擁有極為出色的表現,例如首次加入的三攝像頭系統,出眾的白平衡一致性和平滑的鏡頭切換讓人印象深刻,新增的夜間模式體驗亦充分展現了 Apple 對人機交互的深刻理解。得益於芯片、屏幕和電源管理的改進,它的續航表現非常出色,完全稱得上是旗艦手機的最強水準。類似這樣的軟硬協同例子,在 iPhone 身上隨處可見。說到這裡,我想免不了要聊一個話題:iPhone 的核心競爭力究竟是什麼……?

我用 iPhone 11 Pro Max 的這些日子

庫克在去年 9 月接受騰訊新聞採訪時提到的一個點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大概意思就是 Apple 是一家同時提供軟件、硬件和服務的品牌,他們通過高度整合與集成軟件、硬件和服務,最終造就最佳的用戶體驗。

這就是 iPhone 的核心競爭力,或者確切點說,這是 Apple 產品的共性,只不過 iPhone 是唯一一個將其發揮至極致的產品線。而如此簡單的一句話擺到產品層面上則變得很複雜,誕生的成果自然也會很美好。

只是……對於我們這幫痴迷著數字生活的發燒友而言,僅僅留下一份美好,已經越來越難以感到滿足了。

或許,是我們要得太多。

或許,是我們還能得到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