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農村務農人員如何保障他們老有所依?

沉塵辰


如何保障農民老有所依?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大家都知道農民年齡大了,沒有退休工資,60歲以上的農民有一點養老補助。

在農村只要是農民,不論年齡多大,只要是能勞動就勞動,從來沒有說自己想安逸的吃好喝好什麼都不幹,坐享清福的事。這樣對農村的老年人來說,他們很不適應無所事事的日子。所以說農村七八十歲的老人,只要自己身體好,能勞動,就一直在地裡勞作著。這樣既有了收入,也鍛鍊了自己的身體。這是一舉多得的好做法。

如果說如何保障農民老有所依的問題。

我認為農民不論年齡多大,只要身體好,生活能夠自理。對老年人來說,養老都不是什麼問題。

農民實實在在的老有所依,是指在自己不能動了,躺在床上確實要人擦屎擦尿端吃端喝。時時刻刻幹什麼事都要別人幫助的時候,這才是真正到了老人需要老有所依的時候。

真正到了這個時候老有所依真的要看子女們的具體真實表現了。老人到了這個時候,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其實都是一樣的。甚至城市裡生活的老人還不如農村裡的老人。

如果子女們孝順了,對老人照顧得好一些,那麼老人就少受一些罪,也能幸福地安度晚年了。

如果遇到不孝順的子女,對老人不好,那麼老人就要受罪了。

我認為老人一定要為自己以後躺在床上不能動的時候要提前做一個打算。如果提前知道子女們不會照顧自己,那麼就提前自私一點,給自己多攢一點錢,將自己的房子等遺產不要分給子女。真等到自己躺在床上不能動了,那麼就通過組織將自己的積蓄和錢財,交到福利院,敬老院等養老機構這裡有專門照顧癱瘓老人的專業人員,讓養老院的專業人員伺候自己。人常說有備無患,什麼事都想長遠一點,對自己還是有好處的。

這是老人一般最壞的打算,這種情況是非常少的。

有一點我們要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老人的老有所依問題會越來越好。

目前60歲以上的農村老人國家都有老齡補助。雖然說錢不多,但這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年齡的增長養老補助會不斷地增長。這是對老人的養老是一種補充。

在以前物質貧乏,人們生活困難,老人都可以老有所依。現在大家生活條件好了,物質極其豐富,老人們的生活應該越來越好,在國家、子女、親人的幫助下,老人們一定會老有所依安享晚年,過得很幸福的。

[我是農人潘哥,一名熱愛三農的退伍軍人,喜歡我的觀點或文章記得點贊加關注哈!]


農人潘哥


你好,我來發表一下我的關點。農村務農人員要想老有所依,還是要靠自已,要趁年青時去外面打工掙錢,學門技術也可以,我也是農村人,我是幹建築的,在工地上幹活,點工一天是三百一天,要是幹包活的話,一天基本是五六百塊。要是不想學技術,幹小工也是可以的,一天二百塊。不能在家混日子。

只有趁年輕多掙點錢,老了才有保障。還有一定要交社保,多交點,以後可以多拿點嗎。要是年輕不努力,老了想依靠別人救濟,那人就活得沒有尊嚴了。


荊州趙哥


農民70-80歲。還在幹活。就為吃口飯。交了半輩子公糧。到死算退休。子女50-60歲。還在背井離鄉。當農民工。一畝地辛辛苦苦一年賺不到500元 孫子輩30-40歲。揹負房貸。遠走他鄉。留下10歲左右的留守兒童。到農村看看吧。摸著良心說話


東山青塵子


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農村老齡化高於城鎮,再加上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出導致的農村老年人“留守”、“空巢”問題,農村養老變得棘手,出現“老無所養”。

與城鎮老人相比,農村老人沒有退休金和養老保險,京郊、滬郊等一些省市農村合作醫療相對成熟,就醫可以緩解一些壓力。但大多數農村老人還主打“養兒防老”牌,這也是根深蒂固的觀念。而實際上,指望子女全身心地回來贍養、照料是不可能了,求助於專業機構也不是那麼容易。如何解決好農村養老問題,已成為事關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的一件大事。

農村面臨養老“斷層”

在一些農村,受子女外出務工、家庭收入拮据等影響,高齡空巢老人仍需自養,每天干著沉重的農活兒,“老無所養”問題突出。傳統的“養兒防老”、農村互助養老受到衝擊,而新興市場化養老方式,由於成本高、農民養老觀念轉變難等問題,尚未被空巢老人接受,農村出現養老“斷層”。

據媒體報道,某地71歲農民陳大爺,本該頤養天年,但卻不得已一人撿了5戶農民的土地來種。“一大把年紀還在種地,也是沒辦法,不種地就沒收入。自己辛苦點還可以為孫女負擔學費、生活費,剩下的錢用來買藥、治病……”陳大爺苦笑著說。

村裡像他這樣子女外出務工無法承擔贍養責任,“老而自養”的高齡務農人有很多。按說老人本應靠子女供養,但子女們又要撫養下一代,經濟負擔非常重。而且年輕人大多在外打工,對老人日常生活根本沒法照料,“養兒難防老”比比皆是。

“我們村獨居的‘空巢老人’超過百人,老人們居住分散,一天到晚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某地一村支書說。

目前,傳統養兒防老、互助式養老難以應對農村日益沉重的養老需求,作為補充的市場化養老體系發展難度很大。只有在發揮居家養老主體作用,加大老年津貼、養老金正常增長、大病醫保等方面養老公共投入前提下,彌補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短板,發揮社會、政府、市場的合力,才能使農村空巢老人真正“老有所養”。

村居和機構養老服務齊發力

過去說“人生七十古來稀”,而現在活到八九十歲也不稀罕了。伴隨著人們壽命的延長,傳統家庭養老功能較為有限,社會養老保障應運而生。同家庭養老相比,社會養老保障具有長期性、穩定性,可在更大範圍內分攤養老風險,推進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共同發展,建立以保障高齡、獨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年人為重點,依靠專業化服務機構,提供多種服務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重點發展居家養老

“金窩銀窩不如自家草窩。”家庭不僅是身體的住處,也是心靈的港灣。應改善居家養老環境,支持有需求的老人實施家庭無障礙改造。發展家庭服務業,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開展居家養老服務,使老人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家政服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等居家養老服務。

◆著力發展村居養老

村居養老具有親情守望、鄰里互助的特點,符合老人的認同歸屬心理。建立社區“虛擬養老院”,開創“集體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務”的養老服務模式。把村居養老設施納入農村配套建設規劃,開展多種形式的老年照料服務和短期託養功能。

◆統籌發展機構養老

加大投入力度,突出公益性特徵,發揮兜底作用,重點保障“三無”“五保”“低保”等特殊困難老年群體的需求,確保農村老人老有所依。


大農圈


你好!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農村務農人員如何保障他們 老有所依?

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 我國農村傳統的養老方式是:養兒防老。有的家裡,有兒子又有女兒。女兒一般是嫁出去 ,兒子在家承擔養老送終的 責任。如果是沒有兒子的家庭,往往要招一個上門女婿。女兒和上門女婿一起,供養老人。有的農村家庭,既沒有兒子也沒有女兒。在他們 到了一定年齡有能力的情況下,有的就抱養一個孩子。養大以後也是為了給自己養老。有個別偏遠地區的農村人。還存在這樣的思想。存錢不如存孩子。孩子生的越多越好,他們認為到老了的時候!這個孩子指不上可以指另外的孩人,到將來也能為自己養老。

二 有的農村裡的人,雖然都把兒女養大了,他們年輕的時候,學一門手藝。但是他們還是在外面儘量賺多多的錢。他們認為兒女有再多的錢也不如自己有錢好。這些人平時過日子都比較節儉,他們從來不亂花一分錢。把錢攢下以後,為了 自己老了幹不動活的時候,自己還能有錢花。所以這也是解決他們的今後養老的保障問題。

三 還有一種情況是:農村人有的年紀大了有的生活困難,國家把他們列為低保戶,每個月有一定的生活補助。五保戶 所有開支全部有國家來供養。

四 現在我國農村有居民養老保險 制度 ,農村人年輕的時候把它交上,到老了六十歲以後能領到一些養老金。

五 有的務農人員,出去打工,進了一些正規的工廠,他們有的有五險一金,在工廠勤勤奮奮的工作 15年以上。到了退休年齡,就有了自己的退休金。

以上這些情況,都可以解決他們的養老問題。



li滄海


大家好,很高興回答關於農村務農人員如何保障老有所依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了解農村務農人員的生活現狀,務農人員的收入來源,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物質生活需要靠一雙勤勞的手去創造,在我國有7億農民,有老人和留守兒童4億,還有3億是靠出去打工掙錢,以養家餬口,在家務農的大多是老人。他(她)們靠種地為生已經有幾十年了,種了大半輩子的地,可現在的年齡已經進入老年人的階段,勞動能力已經慢慢喪失。可談到種地的收入,確實讓人心酸,由於務農人員所需的農業生產資料,購買的時候價格蠻高的,比如購買的種子、化肥、農藥等費用,再加上機械作業的費用,不計算人工工資的費用,一畝地生產的糧食1000斤左右,不包括有災情,比如遇到了龍捲風、旱災、洪災、蟲災等,如果風調雨順,一畝地的收入有300元到500元,這個收入可真的是來之不易!


瞭解了農村務農人員的收入,也只能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雖然有許多年青人在外打工,打工的收入看似還可以,但是他們的開支也比較大,跟現在房價、物價上漲的情況比較,他們的收入距離現在社會需求消費能力還遠遠不夠,即使銀行存了一些錢,房價一漲,錢就貶值了。

瞭解了收入的情況,才能更清楚務農人員養老的真實情況,在農村有孤寡老人,他(她)們的養老主要靠地方政府,各個地方的敬老院收養了許多這樣的老人。有兒女的老人靠自己的兒女養老,有的老人手裡有一些錢,可以維持生活。

關於養老,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如今種田有補貼了,養老保險基金在上調,農村養老事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相信國家還會出臺許多針對養老事業發展的好政策的,因此農村老人的老有所依的政策是深入人心!


江蘇鹽城的彬哥


可以參加農村居民養老保險。養老保險的目的是為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使老年人老有所養,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項重要措施,有利於社會穩定。同時,養老保險也是政府依法建立的保障勞動者在老年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勞動力隊伍後的基本生活的制度,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政策規定,養老保險繳費滿15年,農村居民年滿60週歲以後可按月領取養老保險金。對於繳費滿15年,卻不到60週歲死亡的,國家依法足額一次性退回個人所繳全部養老金。通過建立養老保險制度,有利於新老更替,實現就業結構的合理化;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能夠激勵年輕人奮進,提升工資標準,為退休後的生活提供保障,有利於從側面上促進經濟發展。



秦小磊


其實我覺得這就牽扯到民生問題了,我本身是生活在農村裡的,看到過太多的農村老人年經大了以後,孤苦伶仃、老無所依。辛苦了大半輩子靠著種田等微薄的收入,貼補家用還要養活兒女。到頭來換來兒女的不孝順、不體貼以至於喪失勞動力以後生活的很艱難。其實現在國家出臺了不少惠民政策,目的就是想讓一些農民的生活收入得到改善。比方說新農合、醫保什麼的,關鍵還是得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


風之男的自媒體


農村務農人員如何保障他們老有所依?

我個人認為農民要老有所依就必須滿足兩個條件:養老所需的資金和子女的扶養(無兒無女的社會敬老院養老)

第一個條件就是年紀大了,要有足夠的養老的資金。這是農村務農人員最關心的問題,那有的人會說了,錢對養老那麼重要嗎?沒錢,兒女還能不伺候嗎?沒錯,錢不是萬能的,但是即使有子女,也要準備養老的資金,現在社會發展到現在,大部分年輕人,思想有了很大的進步,前幾年,大概八九十年代吧!爹告兒子,兒子告爹的官司,在農村不稀奇。父母老了,為了子女成家立業,榨乾了家裡的老本,不能掙錢了,為了兩個零花錢,為了看病的錢,為了吃飯的糧食,向兒子要,有孝心的好,無孝心的反目成仇,告上法庭,父子相見,形同路人,特別是子女多的,相互攀比,當老的過的更苦。

說的這麼多,也就是說,農村務農人員,沒有養老退休金(現在60歲以後發放的部分,100元左右,很少),要在能從事體力勞動的情況下,儘可能的出去務工掙錢,這樣即能解決養老的資金,又能給兒女解決一部分負擔,當今社會,年輕人生活就業壓力也非常大。

第二個條件就是人為的孝養。有兒女的,農民辛苦幹了一輩子,到老了,風燭殘年,有病有災的要有人伺候,現在的年輕一代,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孝順敬老的還是較多的。

無兒無女的這就需要社會的關懷,這部分人有的年輕未婚娶的五保戶,一個人光棍一輩子,平時掙多少,花多少,老了後生活確實艱難。另有因各種情況,老了身邊無子女的人。這兩部分人都要送到養老院,由國家出資金扶養。即使有子女的,到老了因各種情況,進養老院也是不錯的選擇。現在國家基本做到了,養老事業國家抓的很緊。但是部分偏遠山區,老無所依這種情況還存在。

總的來說,農村務農人員,要老有所依,必須靠社會的幫扶,自身的努力,子女及家庭成員的傾力付出。

圖片來自網絡,個人觀點,歡迎評論關注!


農民工老李


這問題在類似的問題中評論過一次再評論一次。

實行農業人員退體制度,資金來源牛毛出在牛身上加上政府適當補貼。首先農民生產糧食必須賣給國家,把生產糧食與養老金掛鉤,這個需要專業評估計算,這樣有利於糧食生產利國又利民,而國家要給農民開拓農業副產品市場保障農民日常收入。要有效管理好"三農"必須實行集體所有制,由國家農業農村部管理,集國家農業科技,農業信息及市場對農業生產進行引導性生產避免盲目無序生產,使農業資源丶勞動力價值迖到最大利用。我在這所陳述的只是一個簡單的概論,如果實施是國家層面的,可行性還必須進行專業的詳細論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