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餄餎面有兩個流派,郟縣餄餎面和獲嘉餄餎面,到底哪個是正宗的呢?

河南第一線


吃過,兩種都吃過!第一次吃在新鄉市怡園商場後面,朋友帶著去的,當時年齡小,朋友一次吃了五碗,獲嘉做法,麵條勁道,湯底濃厚,肉香而不膩!現在生活好了,去郟縣也吃過,但是沒有以前吃的味道了,不是地區問題,各有各的好,一塊五的餄餎條兩塊錢的拉麵都沒有了!



存電狀態


我是獲嘉人,在許昌十年了,郟縣的面經常吃,和獲嘉的一樣,水平參差不齊,獲嘉人還整天可著圈轉著去吃吃這家的吃吃那家的,幾乎都沒有小時候吃的味道了,郟縣的也一樣。兩種面各有千秋,在我看來,獲嘉的餄烙面於獲嘉人來說已經離不開了,外來的人很難理解精髓,那勁道的口感,醇香的湯汁,沒有幾年的浸泡很難體會到它的精妙。郟縣的面更像是羊湯,不放面放點肉你說是羊肉湯也能過得去,至於麵條,鬆散沒嚼勁,這點和獲嘉的鹼水面沒法比。獲嘉的湯味道很好,但是給人感覺不營養,香料加的比較多,選材和製作方法沒那麼講究,反觀郟縣餄烙面,大塊肉,濃白湯,再加上羊油辣子的紅,清香菜的綠,甫以大片的肉,給人感覺很好,尤其是各地遍地開花,日漸標準化,門店一家一家的,早已出了郟縣了。而獲嘉餄烙面,更像許昌的胖東來,在本地是絕對的王者,面鋪的不老大,基本沒出來獲嘉的,外來的更是戲稱大料水面。這點沒有郟縣做的好。

總的來說,美食是一種記憶,跟自己從小的生活環境相關,讓獲嘉人承認郟縣餄烙是很難的,反之亦然。沒必要爭論!


57673209


說起獲嘉餄餎條可以說我是最最有發言權的,因為我們家是獲嘉最早(還在合作社大集體年代1977年我媽和我本家嬸子就在生產隊開了獲嘉首家餄餎鋪)獨家經營的#王家祖傳餄餎鋪#,地址在獲嘉汽車老站西口邊上,相信獲嘉50歲以上的人都還會記得我們家的老店♥

那時還是手工壓餄餎面機器,手藝是祖傳下來的,有獨特的配料秘方,那做出來的味道簡直香辣鮮美的不要不要的!!!凡是吃過一次的,肯定還要吃第二次第三次……生意那叫一個火爆啊,我每天要吃上一兩碗麵才去上學呢,從沒有吃煩過!當時南來北往的客人來獲嘉,都要吃上我們家餄餎面和芝麻燒餅才會走。

記得最清楚的是靈寶的許多客商,吃碗餄餎面還要吃上大半碗油辣椒麵哈哈,我記得一碗麵是0.25元我算了算賬,都賠死了哈哈,幸虧我們獲嘉人沒那個吃法,不然生意早關門了哈哈……

我那個時候剛剛考上高中,沒少因為生意火爆為店裡幫忙而遲到缺課[流淚]而影響到了我的高考成績非常遺憾,本來我的成績在班裡也是數一數二的……

說起正宗,我祖上口口相傳留下了一個美麗的傳說,也由此證明獲嘉餄餎條絕對是正宗產地無疑,其他地方餄餎都是從獲嘉傳出去又經過改良的,不能同日而語的……

爺爺父親叔叔都給我講過:傳說是商紂王聽聞蘇護之女蘇妲己美貌德才俱佳,下詔要納她為妃,蘇妲己就由哥嫂護送前往朝歌,途經獲嘉,下榻驛館,妲己之嫂通玄術,夜觀天象知道會有妖魔不利於妲己,於是下廚用麵粉佐以祛邪鎮災之物作了一碗麵,親自給小姑妲己端過去,可是端去之後已經晚了一步,正好看到受女媧之命來淫亂殷商的九尾狐正在吸取妲己的元神,其嫂法力有限,眼睜睜看著狐狸化作妲己模樣,與妲己肉身合二為一,驚恐的說不出話。假妲己笑吟吟的問嫂嫂所端面食叫何名字,妲已嫂子見天命如此,痛心疾首,只是喃喃道“活啦,活啦……”。從此這種麵條叫:活啦條。後經漫漫歲月演變成了餄餎條,有說法是喝了杜康酒一醉三年的劉伶嫌名字不太好聽,改成了餄餎條的。

因為祖傳秘方里加有十八味藥食同源的大料製作的高湯,不僅味道鮮美還有祛風避寒美容養顏養生的功效,尤其是寒冷的冬天,一碗餄餎條會吃得身子暖洋洋的,要是就著大蒜再放點辣椒,更是讓你吃的通身冒汗,胃口大開!心情舒暢!我見過不少打工的一氣吃了十碗!看得我都蒙了!一點沒誇張啊!實話實說的♥

由於生意出奇的好,太累人了,開了幾年的餄餎鋪就連技術轉讓給了南關一家姓劉的做了……

不過,告訴大家一個極好的消息啊,我們家近一年來,祖傳手藝又有了新一代的傳人,我出嫁了的侄女王君傑,得了奶奶的真傳秘方,又與時俱進進行了改良,更增加了美味和養生的功效,在自家的江都大酒店一樓新開了【獲嘉餄餎】,星級酒店的服務,價格跟外面的地攤一模一樣!真正做到了:濃香美味!好吃不貴!一流服務!經濟實惠♥

歡迎全國各地的朋友路過獲嘉時別忘了去【江都商務酒店】一樓【獲嘉餄餎】去品嚐一下啊!絕對是物超所值,您一定會不虛此行回味無窮的哈♥

對了順便說下地址在:

獲嘉東環路向北第一個紅綠燈向北100米路東【江都商務酒店】一樓【獲嘉餄餎】。








紫燕雅然582


我是一個生活在平頂山的新鄉獲嘉人,在平頂山市區和郟縣都吃過餄餎面,我以為跟我小時候在獲嘉吃的一樣好吃,可是嚐了那麼多家最後可以很肯定的說郟縣餄餎面是真的不能跟獲嘉餄餎面相提並論,味道真的不怎麼樣,很一般!關鍵面很粗還並不勁道,湯底確實也沒有獲嘉餄餎面的湯底香,現在在平頂山我再也不吃餄餎面了,上次回老家帶著我的老公,我老公是平頂山人,從小吃著郟縣餄餎的人,他吃過獲嘉餄餎面之後說超好吃,如果平頂山也有這樣味道的店一定會很火!雖然我倆不能代表絕對意見,但是如果去獲嘉吃過隨便的一家街頭餄餎面的味覺沒有問題的人,我相信心中一定會有答案!以上只是剛好吃過這兩種餄餎面的人的個人見解,有吃過獲嘉餄餎面和郟縣餄餎面的歡迎提出異議!


老太婆小晨曦


沒什麼正宗不正宗,只有對不對個人味口。

獲嘉餄餎從小吃到大,隔幾天就跑去吃,一次一碗不夠吃得兩碗。小時候和朋友整個獲嘉縣城轉悠吃餄餎就是為了比比到底哪家好吃。。那時候還大多都是手工壓的麵條,現在都機制了,再加上生活好了,真的沒那麼好吃了。隔十天半個月去吃一次也就是個念想。現在都是去斜街,人多,停車方便,晚上十二點去一樣很多人,獲嘉人就好這一口大早上就開始吃。

郟縣餄餎沒吃過本地正宗的,只是在許昌吃過,因為有獲嘉餄餎珠玉在前,主觀認識上真不知道這也是餄餎,跟燴麵一樣的做法,完了面上蓋兩片羊肉,如果換成牛肉滷,或許就是拉麵了。

獲嘉餄餎傳聞是商紂王時一個傳說由來。是大鍋牛肉驢肉丁和肥肉丁熬的滷,面鹼大,煮好面大多過涼加滷香菜,一碗油大生香。郟縣餄餎是熬的的骨湯,面鹼也沒那麼大,也是一道傳統麵食,沒必要爭個高低!

獲嘉餄餎大家估計很少聽說,據說是因為和麵用水的問題,出了獲嘉就不是那個味兒,包括新鄉市也少有餄餎鋪,就像茅臺一樣,到別的地方一樣的配方一樣的工藝就是味兒不對~😅


農藥啊


獲嘉哈拉條是獲嘉人忘不掉的記憶!

今年我已半百有餘了,兒時的記憶就是每逢趕十月會,手裡捏著媽媽發的二毛錢,一毛五吃碗哈拉條,五分錢買二個糖糕。那個味道好吃得現在沒法形容!那時哈拉條的滷還不是牛肉!是大肉!現在升級了大肉換成牛肉了!有得是驢肉了。哈拉條的變化也是國家和社會的變化。原來一年就吃二,三回哈拉條就幸福得不得了!現在只要想吃能天天吃!

我喜歡吃哈掛條!更愛家鄉獲嘉!


萍水相逢174791141


其實這事不必爭論,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飲食的口味也是根據當地人的口感而定的。我認識郟縣筋麥郎的餄餎面也是從那個叫小冉的視頻開始的。但後來頭條又披露她們都是用的美顏,其目的也就是做宣傳打廣告。獲嘉餄餎條我從記事好象就有,那時候可能是細糧少吧。那種有肉的麵條吃在嘴裡那叫一個享受。那時候也不知是肚裡油水少還是餄餎條太好吃,象我們這樣的半大小子一次吃上個三碗五碗都不在話下,更有甚者一次能吃十來碗。但是現在也就是偶爾嚐嚐,以前對這種美食的渴望大不如從前了。本人對此事的看法呢是沒必要爭什麼主次,因為獲嘉人到郟縣吃的必競是少數,而郟縣到獲嘉吃的也不太多。只要當地老百姓愛吃,能接受的就行了唄。這只是咱個人意見,歡迎朋友們指正。


猛虎的人


不提什麼歷史起源,餄餎面很多地方都有,到底怎麼產生說不清楚。各地的傳說你就當佐餐的小故事聽聽得了。

我是獲嘉人,在郟縣呆過一段時間,我這吃貨當時感覺各有千秋都好吃,現在減肥兩個都不碰了。

說說兩個餄餎本身吧。獲嘉縣的餄餎鹼更大,面發黃,很勁道不好消化。郟縣的餄餎鹼少點,面白,較好消化。獲嘉縣的做法介於打滷和湯麵之間,滷以驢肉為主,肉片,滷湯厚,整體味重,很少人吃完麵把滷湯喝掉。。郟縣的餄餎其實是一種湯麵,湯確實比較講究,以牛肉為主,肉也多,吃完麵喝湯是主流吃法。從做法和口味上,郟縣餄餎更接近燴麵的吃法,所以更能受市場歡迎,能遍地開花,各個城市都有。獲嘉的餄餎目前只有獲嘉縣和周邊的人喜歡,在外面很難打開市場,鄭州我是找不到一家獲嘉做法的餄餎。其實,獲嘉人都叫它餄餎條的。

郟縣的餄餎面在當地生意最好的就是筋面郎了,我個人認為是最好吃的,不知道現在咋樣。

獲嘉縣的餄餎最好吃的李記連國餄餎,因為這是我姑家開的,就這麼任性的做廣告,哈哈哈。


別天扯閒


六尺灶臺傳世老湯餄餎面,源自郟縣三郎廟買氏家族。

    據買氏族人講述:他們所用的配方是由明清時代的先祖傳承至今,具體年代已經沒有辦法詳細考證,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亂世,即便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中,他們也一直守護著餄餎面最純正的配方和技藝,正是他們的堅守才讓我們今天可以見到餄餎面最初的樣子。

    買延召,是現今的技藝守護者,當問到他是第幾代傳人時,這個樸素的回族漢子說:“俺也不知道是第幾代了,我就是做餄餎面哩,長輩開店,我跟著學,老哩幹不動了俺接著幹,俺幹不動了,俺孩兒接著幹”

     一間店,兩口鍋,三代人四十年只賣一碗麵。這就是我們的六尺灶臺——純粹。

目前的這鍋老湯是從80年開始熬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買氏族人才重新賣起了餄餎面,幾十年的斷層並沒有磨滅這項已傳承進血脈中的技藝。

老湯,鹹湯,無添加,是這鍋老湯的標誌,牛羊肉搭配賦予了這鍋老湯獨一無二的醇厚鮮美。

歷經數百年傳承,四十載沉澱,兩年籌備,2018年元月八日六尺灶臺品牌讓這碗餄餎面煥發了新生。

    六尺灶臺傳世老湯餄餎面,堅守中華傳統食品製作工藝,結合國際快餐品牌的衛生標準和管理制度,把這碗麵做到了極致。

    爭正宗都是扯淡,好吃才是王道;

    講淵源多半忽悠,堅守真材實料!

六吃灶臺傳世老湯餄餎面的老湯裡是沒有味精、雞精這些東西的,因為有這個配方時,壓根沒有這些添加劑,麵粉選用的是最好的高筋麵粉,絕不用蓬灰提升麵條的筋道,健康、美味才會傳承數百年而長盛不衰,六尺灶臺在這個網紅炒作大於好好做飯的年代,用自己的堅守重新定義了餄餎面!

 一天一碗餄餎面,給個縣長也不換!

    六尺灶臺,一碗好面



一竅書生


兩個都不正宗,餄餎面源自陝西,原名河漏面。相傳古時候,郟縣因北汝河水運而興,南來北往,走東闖西的客商駱驛不絕,其中陝西客商居多,至今郟縣仍保留有陝西會館遺址。據傳,有富有的陝西商人為了能吃到家鄉的味道,以解鄉愁恃地帶了老家的廚師來郟,而郟縣本地人也有多人在陝西會館做幫工,每天看到陝西廚師做河漏面,久而久之,自然學會了其中的門道和技能。後來,清聖主康熙食之大悅,認為河漏一名不吉利,賜名餄餎一名,從後名傳天下,列位華夏名面之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