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明清之际的女真人的生产方式是怎样的?当时的他们还算是严格意义的渔猎民族吗?

卢沟晓月lxy


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过去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了。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东北的气候条件都不是特别如人意,而且冬天还特别寒冷。虽然今天的东北冬天也非常冷,但是在温室效应的暖冬之下,比过去强多了。

所以东北地区粮食作物一年只能成熟一季,这不管是对明朝控制的辽东还是辽东边墙以外的女真来说都一样。对人口稀少以及生产力落后的女真族群来说更为严重,所以女真人不得不通过狩猎、采集等方式来弥补种植业的不足。

所以女真男子从小就要练习射箭以及武艺,为了能同猛兽搏斗。毕竟,那年头深山老林的猛兽一个个都是战神级别,没有一身好武艺等于去送人头。而且还不能逞个人英雄主义,必须要团队协作,这也是木兰秋狝的来源。

所以狩猎一来可以获得生产生活资料,二来可以锻炼男子的武艺和团队协作精神,三来可以强化心理素质。这也是为什么满洲兵敢于在离明军只有二十步的时候才火器齐射,就因为心理素质过硬,不至于见到敌人就吓尿裤子。

由此而来的也就是清弓,因为如果能远距离射杀猛兽,也不用非得同猛兽搏斗,所以清弓的特点就是磅数大,普遍都达到了100磅的级别;而且箭矢都是一米左右的重箭。除了携带量少的缺点之外,优点就是射程远,杀伤力大。也许野猪这种猛兽能抗住两三箭的射击,两军对垒的时候往往敌人就能被一箭毙命。

当然我说的这都是建州女真,因为建州女真次女真族群当中最接近明朝,因此受明朝影响采取农耕经济,但是由于气候条件导致不得不采取狩猎和采集等生产方式,用兽皮以及人参、鹿茸等物品从明朝、朝鲜交换生产生活资料。

对于西边的海西四部来说,除了农耕经济以及狩猎、采集等生产方式作为补充之外,还有游牧经济。因为海西四部邻近蒙古,受蒙古影响比较大,而且叶赫部的叶赫那拉氏还是来自于蒙古的土默特氏。至于再往北的黑龙江女真,后来叫索伦,则是渔猎经济了。

毕竟环境如此,再加上和明朝、朝鲜以及蒙古缺乏交流。比如建州和海西好歹还有城市建筑群,虽然比不上明朝,索伦还是属于部落分治状态,比分裂成八大部的建州分的还散碎。

这同时也导致了女真缺乏中心化组织,力量合不到一处,哪怕是有再多敢于同猛兽搏斗的勇士都无济于事。直到努尔哈齐完成了中心化之后,女真才具有同明朝抗衡的资本。

而且今天东北人的很多性格也和东北的气候有关,比如说能喝酒以及幽默感、豪爽。因为冬天寒冷,喝点酒可以去寒,暖和身子;冬天大雪封山封门,从事不了经济生产活动,那就大家聚在一块喝酒唠嗑,讲讲笑话逗逗乐,或者唱歌跳舞,以此来打发时间,这种冬天的生活方式在清初就有不少人汉人提到过,说关外的满洲人冬天围在一起喝酒唠嗑或是唱歌跳舞;当然也可以摔摔跤,练练身手。

同时过去东北地广人稀,能遇到的人不多,可能出门就能遇到野兽,比如说满族摇篮曲里面就有一段歌词是狼来了,虎来了,狗熊爬墙了,所以遇到一个生面孔不容易。而遇到生人对于当时的女真人来说那真是不得了的事,肯定好吃好喝的招待,以此来交个朋友。然后这也造成了东北人的一个缺点,好面子。

换句话说,这是东北的历史积淀,也难怪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说17世纪的满洲人是具备朴素主义精神的民族。而当满洲完全汉化,或者说是儒化之后,这种朴素主义精神就再也没有了。就好比在音乐方面就有一句话说的是满族无音乐(我这不是放炮),因为儒化之后大家都之乎者也去了,还唱什么歌跳什么舞。毕竟在儒家的意识形态中,唱歌跳舞的要么是底层的劳动人民要么就是四民之外的贱民。

总体上来说明末清初满洲在经济生产方面具有多样性和地域性,这既有气候条件比较恶劣的原因,也有地域的原因。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已经不能算是渔猎民族了,首先在明朝末期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所有的部落,实力强大,建立了政权,交好蒙古国。劫掠汉人,强迫他们种地,女真人慢慢已经学会耕种。后来清朝开始他们也被汉文化慢慢改变,开始当地主,成了农耕文明中的一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