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为什么听了那么多书和讲座,比如得到、樊登读书等,却感觉没学到什么?怎么办?

不重則不威


实际上,书不是用来读的,多读也是没有用的。

不愿读的人,还不如去散步。

而讲座也一样,分享的只是自己的感悟。

有人说,你这样说不是说读书无用论吗?

不是,恰恰我认为书要用自己的感悟去读,

而不是只是读书的表面文字。

书有三层东西。

一、大部分人读到这一层。


第一层,就是最浅显的一层。

里面表现出的故事也是大家所比较容易读懂的。

就拿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来说。

第一层,就是我们所看到的,

一家人什么事情都关心叔叔于勒。

而看起来叔叔于勒也是全家最有希望的,

而希望的破灭是因为叔叔自己的不小心。

我们很多人看到的就是这一层。

即使很多分分析了很多东西,但是切记,分析

永远只是属于分析的人的,

并不是说听了分析之后,

你也有和分析人一样的高度。

这个故事的难度就和小蝌蚪找妈妈,

龟兔赛跑一样,一看就能明白。

二、这一层读的人少。


第二层说的就不普通了。

就像爬一座山,普通的人只能怕修好的路。

而第二层的人,已经可以走普通人不走的那些路。

这个是一个能力问题,还有一个思维问题。

普通人想的是自己能征服这座山,无论用什么方式。

而第二层的人则是要全面了解这座山。

还有就是表达的问题,层次不在同一平面,或者观点不在一起的人,

他就没有办法沟通。

所以最近很火的电视剧《庆余年》故事的起因,是因为文学史专业的学生张庆用自己的方式熟读古典名著,但是他用现代观念剖析古代文学史的论文命题不被叶教授所认可。

我们要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最终被大家所认可的是深入人心的道理。

张庆为了让叶教授理解自己,让他成为自己的研究生导师,张庆决定通过写小说的方式,进一步阐述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

故事就顺理成章的展开了。

而我们看这部《庆余年》的时候,看了半天,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

即使电视剧情节看了很爽,但是爽过之后呢?

什么都没有留下。

这是因为不了解发生的原因,而没有到达第二层。

三、自己在那个时代会怎么样。


这就是最难的第三个境界。

第三个境界就是要理解为什么自己要去爬山。

是为了赚钱,为了养生,为了孩子的梦想?

总之目标千千万,只有为了爬山而爬山的人,

才能真正明白第三层的意思。

王阳明为了了解朱熹的格物致知,

而去格竹子。

起先的时候,他和他的同学都是满怀热情,

认为圣人说的,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能出问题的肯定是自己。

这个是我们很多人学习时候遇到的问题,

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经过的情况下,却先有了一个

预定的答案。

这个答案到底是帮助人呢,还是害人呢?

所以王阳明看竹子就看了几天几夜,直看到晕倒了,

也没有明白他这个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其实朱熹说的很清楚了,只是说每个物体都有它自己存在的意义。

我们可以学习竹子的虚心,挺拔。

我们可以学习水流的滋润万物。

可是王阳明希望是竹子自己出来说话,那怎么可能。

就好像我们现在的线上读书,线下读书?

有几个人是认为读书真的有用的,

在还没有读的时候就已经设定好了自己要干的事情,

我可以用什么样子的东西发朋友圈,

我可以认识这一群假装读书的人,

可以让图书馆中的我腹有诗书气自华?


四、莫辜负自己。


这就到达了最后一层了。

所有的难度里面,最高的这一层。

这一层没有多少人达到。

但是这个不是重点。

王阳明在小的时候,虽然大声说自己要成为圣人。

他那个状元老爹却是很看不起

觉得他不识时务。

但是王阳明作为一个普通的孩子,

能有这么大的志向,难道不应该值得赞赏吗?

孙悟空没有志气,能在凌霄宝殿上面呼风唤雨吗?

释迦摩尼没有参透人生能在菩提树下说出名言吗?

耶稣没有看透人性,能去揭露人性吗?

这一切的本质在于看透。

立志是很重要的,

在一切的事情上就是非常重要。

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因为他本来是伟人吗?

假如刚开始他只说不做,肯定也是没有用的。

而是在一步一步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己的诺言。

人生只有一次,

读书不是目的,整日捧着书也成为不了圣人,

只有用心感悟,而马上去做的人,才能收获幸福。

傅雷给他儿子傅聪说:人生最美满的幸福是:眼看自己一天天的长大进步,了解的东西一天天的加多,精神领域一天天的加阔,胸襟一天天的宽大,感情一天天的丰满深刻。

同样做所有的事情,只是为了这一个目的。

(谢谢阅读,欢迎关注大叔,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