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七河地区是如何被沙俄占领的?

傻瓜出没熊注意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抢走的。

七河地区目前属于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分别是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江布尔州和吉尔吉斯斯坦东部。

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这里也是无数民族争夺的领土。

七河地区包括向巴尔喀什湖的七条河流(伊犁河、卡拉塔尔河、哈萨克阿克苏河、列普瑟河、阿亚古斯河及现在已经消失的 Baskan河和Sarkand河)所在流域,包括巴尔喀什湖以南、中亚河中以东,以伊塞克湖及楚河为中心的周边地区。

目前7条河中已经有2条河断流,还剩下5条。

说起来,这块区域也不小,有高达4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内蒙古的面积。不过,这里从古至今地广人稀,是牧区。

早在汉代,这里还是西域的一部分。当时月氏被匈奴人击溃,逃到七河地区。随后这里就是各种民族互相争夺,看谁更厉害。

元代时期,这里属于属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

直到15世纪1466年,哈萨克人在七河西部建国。到了16世纪,哈萨克和吉尔吉斯人夺得了整个七河地区。

16世纪,准噶尔占领了七河地区。后满清军攻打准噶尔蒙古,1757年准噶尔汗阿睦尔撒纳逃亡到七河地区。

清军尾追,占领整个七河地区,并且继续攻打哈萨克人。

哈萨克大汗同清军签订协议,承认七河地区为满清的领土。

不过19世纪沙俄控制了中亚,开始抢夺中国新疆领土。

1864年,沙俄出兵强占外西北大片领土。当时满清无力招架,被迫屈膝投降,双方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沙俄由此割占外西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淖尔(今斋桑泊)南北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其中,中国主要割让的领土就是七河地区,共有40万2200平方公里(其中的353,000平方公里现在属于哈萨克斯坦,其余部分属于吉尔吉斯斯坦)。

当时在这里游牧的哈萨克部族克烈部,不愿意接受沙俄管理,纷纷南下将入新疆腹地。


萨沙


七河地区(哈萨克语为Zhetysu,俄语译为Semiryechye),指流向巴尔喀什湖的七条河流支,包括巴尔喀什湖以南,中亚河中以东,以伊塞克湖及楚河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大致包含了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江布尔州和吉尔吉斯斯坦以及新疆伊犁一带。

沙皇俄国通过《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相继取得了七河地区的领土,1864年10月7日沙皇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割占中国七河地区领土《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由此侵占中国西北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淖尔南北约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81年2月清朝与沙皇俄国在圣彼得堡签定了有关归还新疆伊犁地区的条约《中俄伊犁条约》,根据该条约及其子约,中国虽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领土,但俄方仍割让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由上述不平等条约大清丢失了大约70万平方公里的外西北地区土地。






情比天高259


西域在清朝左宗棠收复之后命名为“新疆”,取“故土新归”之意。但是在十九世纪八十年的时候,清王朝面临着北极熊、东瀛狼等列强的虎视眈眈,自同光中兴之后就走上了下坡路。沙皇俄国厚颜无耻的趁新疆叛乱之际“主动帮助收复”伊犁地区,弹丸小国日本也将琉球撤藩立县,侵占国土,真是令人气愤不已。

清代新疆疆域图

一、新疆之乱何时休

伊犁地区是我国巴尔喀什湖东南面的广大地区,是一片得天独厚的绿洲牧场,这里其后温和、水草丰沛、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是农牧业发展的天堂。再加上伊犁之西毗邻中亚,是中国与中亚的交通要道,而西南面通过木扎尔特山口,可以知道喀什噶尔,是连接天山南北的纽带。

这样重要的地方,早就被废除农奴制的沙皇俄国盯上了,因为俄国国内市场已经不能满足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求,在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鼓动和竭力要求下,沙俄采取武力措施开拓国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沙俄先是控制了哈萨克草原,尔后又分别占领了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和浩罕汗国,签订了《俄国与布哈拉汗国商业条例》及其他补充条款等,极大的扩大了自己的统治范围。继续东进就到达了伊犁地区,而不稳定因素就为沙俄领土扩张的野心提供了便利。

1864年6月在库车渭干河的水利工地上,饱受压迫的农民在晚上杀害了两名满汉官吏和八个维吾尔族伯克,形成了少数民族起义军向库车县城进发,于6日攻入县城,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库车暴动的成功鼓舞着其他地区受到压迫的少数民族群众,在一个月后,乌鲁木齐。昌吉等地也相继爆发了反抗清政府的斗争。和田、喀什噶尔等地区更是陷入了混乱之中,喀什旧城的柯尔克孜伯克司迪尔为了控制当地局势,更是派人到浩罕请和卓后裔布素鲁克回来立为傀儡以稳定统治,浩罕阿力木库尔汗派阿古柏率领50名骑兵护送布素鲁克去喀什。

后来布素鲁克和阿古柏便组织兵变,将司迪尔逐出喀什。在阿古柏扶持下,布素鲁克于1865年4月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意即“七城汗国”。1867年5月,阿古柏宣布取消“哲德沙尔汗国”,建立“洪福汗国”(又称“毕杜勒特汗国”),占领了天山以南的全部南疆,并获得了英国和沙俄的承认。

此时的阿古柏并不满足,在英国各方面的支援下,继续攻占了吐鲁番,切断了北疆和河西走廊的联系,攻占迪化、玛纳斯、鄯善等地,大有占领整个新疆的趋势。就在此时,清政府屡次求援的沙俄坐不住了,起身收取渔翁之利。

阿古柏

而在伊犁暴乱之后建立的苏丹政权于沙俄的关系也日益紧张,为了防止势头正强的阿古柏政权把伊犁地区也吞并,损失沙俄在中亚的利益。在这样的大背景,沙俄开始派兵入侵伊犁。

1868年,沙俄派出三支连编制的常驻部队外加一个哥萨克骑兵营,并配有两门火炮,分别进驻巴克图、博罗呼济尔和特克斯上游。另一路的两支部队入侵博尔塔拉北部的哈布塔盖卡伦和伊犁西境的春济卡伦等地。

1870年7月,时任突厥斯坦总督区总督的考夫曼命令七河省省长兼部队司令科尔帕科夫司机占领木扎尔特山口时,遭到伊犁各族人民的强烈抵抗,考夫曼向沙俄政府提出出兵占领伊犁。沙俄政府通过两次专门会议商讨后,决定入侵伊犁地区。

二、沙俄入侵伊犁全过程

1871年5月初,沙俄从两手准备,派出情报侦察队的同时,在伊犁西境集结部队,这次入侵行动的总指挥科尔帕科夫斯基以限定期限交出塔札别克为借口,准备下一步实际侵略行动。

1、第一阶段

1871年5月15日,科尔帕科夫斯基一声令下,伊犁将又一次被带到深渊。为了引开伊犁军民的注意力,他兵分两路,一路由博罗呼济尔出动,沿着伊犁河向东入侵马扎尔,另一路有切尔克迪苏出动,向东北方向进攻,占领伊犁河以南的克特缅山口。

B.A.麦谢耶夫的《俄国与中国在中亚》一书中写道:“但是要塞周围村落的当地维吾尔族民切断了流向马扎尔堡的灌溉沟渠和溪流,使俄军陷于无水饮用的困境。同时,苏丹的军队包围了俄军,切断了他们与博罗呼济尔的联系和撤退道路。”

伊犁军民

伊犁军民合力包围了一支入侵马扎尔的侵略军,而且攻击克特缅山口的俄军也受到了阻击,又因为沙俄军队对伊犁河谷地形不熟悉,遭遇暴风雪,粮草短缺等问题,第一阶段的进攻在伊犁军民的奋勇顽抗下受到挫败。

2、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的失败并不能使沙俄收手,而是等待时机要卷土重来。5月25日米哈洛夫斯基率领侵略军从春济出发,增援攻占克特缅山口的叶连斯基所属部队。6月10日,他们会合,但是伊犁军民却丝毫没有丧失锐气,集中力量袭击侵略者。11日夜晚,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天亮前,伊犁军民包围了准备开往博罗呼济尔的侵略者,再次控制了克特缅。

阿克肯特附近的森林成为了伊犁军民打击侵略者的主战场,“一部分沙俄侵略军追入森林,被伊犁军民包围起来,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巴利茨基亲自带领骑兵后备队前往增援,才把被围的人救回去”。

6月16日,沙俄的一个步兵连、四分之一的哥萨克连队,带着四门火炮从博罗呼济尔增援而来,伊犁军民见敌人实力大增,迅速撤退。

3、第三阶段

在屡次收到伊犁军民的顽抗之后,科尔帕科夫斯基亲自上阵指挥,在北岸集结了八个步兵连、五个半哥萨克骑兵连,十三门大炮,共有官兵两千余人,6与6日率军到达阿克肯特。28日渡过霍尔果斯河,向阿里玛图村进攻。虽然面对着如此强大的沙俄军队,但是伊犁军民依然没有退缩,而是通过掐断水源等方式阻挠这可耻的侵略行为。

沙俄军队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渡过四道河子,7月1日侵入绥定,7月3日攻下巴彦岱,艾拉汗交出武器和国库向沙俄投降,7月4日占领宁远城,沙俄打到了侵占伊犁的目的。

十八世纪的沙俄军队

在这五十年的抗俄斗争中,我们看到了伊犁各族军民同仇敌忾、奋勇顽抗。保护家园的英勇行为,为我国的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虽然最后失败了,这也是在实力悬殊之下的必然结果。

相较于伊犁军民的长矛、弓箭和少量铜制大炮、要塞枪、铣铁炮等武器,沙俄军队的武器精良,而且有用于侵略的专项经费支持。并且沙俄军队还有步兵、哥萨克骑兵、火炮等的多兵种协调配合,战斗力不容小觑。塞米列奇总督办公厅的官员们强调:“毫无疑问,取得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我军的优势和优良的物质条件(武器装备)。”

三、沙俄侵占伊犁的原因

1881年,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伊犁条约》,强占七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并武力劫走了十万多伊犁居民,勒索“赔款”九百万卢布,攫取了大量的政治、经济特权,给我国新疆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后果。

对于侵占伊犁的原因,老沙皇为了掩盖侵略面目编造了很多种谎言,竟然说沙俄出兵伊犁是“为了防止阿古柏夺取塔兰奇汗国,不让英国实力扩张到俄属中亚领土。”真是无耻至极,这也说明当时的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之下,国力急速衰弱,让中国陷入了“弱国无外交”的泥淖之中,留下了历史上的一块块难以抹平的伤疤。

因为伊犁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这块“肥肉”早就使老沙皇垂涎三尺,把入侵伊犁视为吞并我国新疆、侵略西北、直逼北京的重要步骤。侵略我国西北地区的急先锋巴尔科夫供认,沙俄把我国伊犁视为中亚的“珍贵的”地区,是“具有政治、军事、经济和贸易方面重要意义的地方”。而另一位沙俄的扩张分子库罗巴特金也说:“若以之属俄,则可予俄国边防以相当保障,而是中国受军略上之威胁。”真不敢想象要是今天伊犁还在别人的手里,国际局势将是另一种状况吧!

伊犁地区

很早就觊觎伊犁地区的沙俄,早在1797年就单方面公布了与我国西部的通商办法,派人潜入伊犁窃取商务情报,1825年又派政府官员化装成商人,再次潜入伊犁盗窃经济等情报,并强迫清政府同意“于伊犁等三处添设贸易”,在1851年9月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合台通商章程》,取得在伊犁、塔城免税贸易的特权,在两地舍利领事,拥有领事裁判权。

巴布科夫曾直言不讳的说这个章程,“不仅在商业方面,而且在政治方面也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正是这个章程,成为了沙俄进一步侵略我国伊犁等地和中亚的“强有力动机”。

沙俄预谋侵略我国伊犁地区的早期行动远不止上面那些。1825年,沙俄派兵侵入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库克乌苏河的哈喇塔拉一带,在边界吞兵,为进一步侵略做准备。1846年再次侵入库克乌苏河上游,设立了“科帕尔”堡垒,蚕食了巴尔喀什湖以东大片领土。后来相继建立了“维尔内”堡垒等,组成所谓的“新西伯利亚堡垒线”。

沙俄甚至在侵占的我国领土上非法成立了西西伯利亚总督管辖的“阿拉托夫区”,对我国居民进行了血腥的殖民统治。在大量制造侵略我国伊犁地区的舆论的同时,屡次进行军事挑衅,伺机寻找着大规模入侵的机会。

曾纪泽

由此可见,沙俄侵占伊犁地区是有它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和经济原因决定的,而不是“为了防止阿古柏夺取塔兰奇汗国,不让英国势力扩张到俄属中亚领土”。面对列强侵略和压迫的清政府,已经无暇西顾,然而并没有放弃新疆,而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为与沙俄等外国势力斡旋。

然而,经过屡次交涉收效甚微,直到1878年左宗棠消灭阿古柏政权之后,在曾纪泽等人的交涉谈判下收回了伊犁地区的大部分国土。


百家宗祠


七河地区指的是流向巴尔喀什湖的七条河流所在的地区,分别包括现在的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州,江布尔州,吉尔斯坦的东部,再加上中国新疆的伊犁,这些土地在当年都属于是满清所有的,也是中国所有的。



这块地面积事实上不小,有40万平方公里,比中国很多省都要大。不过这个地方人口非常的少,因为是牧区,所以属于人迹罕至的地方。在汉朝的时候,这里属于是西域的一部分,强大的匈奴曾经占领过这些地方,只不过因为历史的变迁,这块地方被很多国家和民族曾经占领过。



到了15到16世纪的时候,哈萨克斯坦人和吉尔吉斯坦人曾经争夺过这些地方,后来准格尔部强大之后,也占领了七河地区,当然满清灭掉准格尔部之后也尾随而至,最终占领了整个七河地区。所以这块地方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属于满清,一直到满清末年。



到了满清末年鸦片战争之后,满清的国门被打开,而满清落后的武器和装备不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对手。而野心勃勃的沙俄,趁着满清衰弱的时候,强逼满清签订不平等条约,最终占领了七河地区。当时满清将七河地区绝大部分都割让给了沙俄,仅仅剩下伊犁等少数地方还保留着。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1864年10月,俄国军队用武力迫满清政府签署《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称《塔城议定书》的 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要将其新疆地区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大约四十四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俄国,今全境已归哈萨克。条约签署后,现代中国北部边疆已大致成形,除中国和外蒙古的边界外。



小灰LX


看完我说写的大家都完全明白这段历史!

19世纪前期,俄国逐步控制了哈萨克诸部,随后利用与清朝西北边界毗连的有利条件以及清朝国势的日益衰微,开始蚕食清朝西北边疆和进行扩张活动。1840年,趁鸦片战争爆发之机,俄国派遣军队占领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清朝领土。1846年,又越过爱古斯界河,深入清朝边境700余里,至哈喇塔拉河上游北部的科帕尔河,次年在当地筑成科帕尔堡垒。此后,俄国进一步武装占领伊犁、塔尔巴哈台边境地区。至1860年,俄军已基本占领伊犁塔尔巴哈台常设卡伦以外边境地区。

在军事扩张之外,俄国还一直企图获得在塔尔巴哈台、伊犁和喀什噶尔三地的贸易权利,以改变此前与清朝的陆路贸易局限在恰克图一地的情况,但其要求遭到清朝的拒绝。1851年,即位不久的咸丰帝在俄国的外交压力下,被迫同意了俄国的通商要求。8月,清朝的伊犁将军奕山、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布彦泰与俄国代表科瓦列夫斯基(P.《Kovalesky《,)等签订了清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俄国取得了在伊犁、塔尔巴哈台两地的贸易免税权、设置领事权、建立贸易圈等权利。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俄国进一步对新疆的渗透。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迫使清朝签订了《北京条约》,不仅割占了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清朝领土,而且还强行规定清俄西部边界的走向。条约第二条规定,“西疆尚在未定之交界,此后应顺山岭、大河之流,即现在中国常驻卡伦等处,及1728年,即雍正六年所立沙宾达巴哈之界碑末处起,往西直至斋桑尔湖,自此往西南,顺天山之特穆尔图淖尔南至浩罕边界。”这一规定严重侵害了清朝的利益,为以后俄国强行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大片清朝领土提供了借口。

条约的第三条规定清俄西疆的划界、立碑等具体事项,由双方派遣代表在塔尔巴哈台城会商办理。会谈前,俄国军队越过特穆尔图尔、斋桑淖尔,武装占领了伊犁、塔尔巴哈台地区常设卡伦外的许多战略要地,并公然阻拦伊犁、塔尔巴哈台两地的清朝巡边部队,威胁动武。1862年,双方代表在塔尔巴哈台召开会议。俄方全权代表为鄂木斯克军区司令部巴布科夫(I.F. Babkov)上校,清朝的谈判代表是乌里雅苏台将军明谊、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明绪。会谈历时两个多月,双方会晤10多次。

巴布科夫坚持以俄方绘制的界图为准,将常设卡伦以外地区全部划归俄国,这种无理要求遭到了清朝谈判代表的坚决反对,谈判陷入僵局。俄方决定再次向清朝施加军事压力,于是单方面中止会谈,启程回国。1863年,俄国派遣军队侵入科布多、塔尔巴哈台、斋桑淖尔、伊犁地区。在俄国的武力威胁下,清朝不得不表示同意俄国的要求。1863年9月,俄国代表巴布科夫、札哈罗夫(I.I.Zaharov)再次来到塔尔巴哈台,与明谊展开会谈。由于明谊尚未接到清政府的命令,没有答应俄方提出的谈判要求,巴布科夫再次中断谈判回国。

随后,俄军再次侵入清朝卡伦,并派兵强占伊犁西北的夏博罗胡吉尔卡伦及卡伦内的一些地方,伊犁岌岌可危。当时,天山南北战乱不断,明谊不得不根据清政府指示,重新与俄国谈判。1864年9月,巴布科夫与札哈罗夫第三次来到塔尔巴哈台,10月,强迫明谊等人签订清俄《勘《勘分西北界约记》共10条,主要内容为:重新规定了自沙宾达巴哈至帕米尔的清俄两国边界线,把原属清朝所有的北起阿穆哈山脉,分西北界约记》南达葱岭,西自爱古斯河、巴尔喀什湖、塔拉斯河,东迫塔尔巴哈台伊犁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及生活在这些土地上的6万多乌梁海、哈萨克、布鲁特部落居民划归俄国。

条约第六条还规定,自该约换约之日起过240天,两国派遣立界大臣前往阿鲁沁达兰、喀布塔盖两卡伦间会齐,按照议定界址,分途建立界牌。但是,由于新疆战乱频发,清朝已相继失去对天山南路、伊犁、塔尔巴哈台等地的实际控制,双方无法派员前往,立界牌工作无法如期举行。1869年,清朝同俄国对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两地的边界进行了勘界立牌,俄国通过《乌里雅苏台界约》和《科布多界约》又割占了唐努乌梁海西北部阿穆哈河一带牧地及原属清朝的斋桑湖以北地区。

1870年,俄国又单方面对清朝尚未收复的塔尔巴哈台布伦托海的清俄边界进行了勘界立牌,强迫清朝签署了《塔尔巴哈台界约》,割占了斋桑湖以东以南的土地。自此,在俄国的压力下,北起沙宾达巴哈,南至哈巴尔苏山口的清俄边界均已勘定,俄国通过勘界又攫取了清朝西北大片领土。俄国的侵略扩张脚步并没有因此止住。19世纪60年代,阿古柏对新疆的入侵,给俄国提供了进一步向新疆扩张的机会。1867年俄国结束对中亚三汗国的武力征服后,在原浩罕汗国重镇塔什干设立土耳其斯坦总督,以此为基地,俄国进一步提出占领清朝新疆之塔尔巴哈台、伊犁、乌鲁木齐和喀什噶尔等地,肥沃的伊犁更使俄国垂涎三尺。

1868年,俄国军队进驻伊犁附近的博罗呼济尔、特克斯、春济等地,开始对伊犁的苏丹割据政权施加军事压力,要求苏丹同意俄国商人自由进出伊犁地区,交还从卡伦外逃入伊犁的哈萨克牧民,以及从伊犁收购和运输煤炭、木材、粮食等,但遭到苏丹政权的拒绝。1870年,由于担心正在北进的阿古柏军队进攻伊犁,俄国又派兵强占了沟通天山南北的咽喉要地穆素尔山口,修筑了通向伊犁的道路,并在边界线上集结军队,准备进攻伊犁。1871年,俄国兵分两路,一路从博罗胡吉尔出发进攻马札尔,一路由春济出发进攻克特缅,大举进攻伊犁。

经过近两个月的军事打击,俄国最终迫使伊犁苏丹投降,俄军占领伊。以后10年间,伊犁划归俄国七河省管辖,由俄国军官进行管理。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各位看官大大,都看到这了,麻烦给小编点个大大的赞呗!!您的关注和点赞,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和支持!!嗯~,360度各种姿势来求赞求关注!! \\(^o^)/动动您发财滴小手,举手之劳└(^o^)┘感谢各位看官们!! 祝各位看官们生意发发发,学业事业成成成,身体康康康!!! 感谢大家的支持!!小编在这里感谢各位看官们了! \\(^o^)/ 如果大家有不同看法欢迎各位看官们在文章的下方留言评论







点滴见证


说来话长。

七河地区,顾名思义,有着七条长短不一的河流因此得名;七河地区的地理位置大致在今天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州、江布尔州和吉尔吉斯斯坦以及新疆伊犁一带;

据古书记载,这里的原住民都是一些游牧民族,有古月氏[、古乌孙、北匈奴、葛逻禄、回鹘、契丹等;南北朝时,北匈奴迁移到此地,史书上称为“悦般”《魏书》;

七河地区在唐朝时期出现了一座现在人们仍然津津乐道的“碎叶城”,因此这里也成了“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当时朝廷最西边的重镇;

到了辽、金,契丹人大举西迁建立了西辽,七河地区又出现了一座叫做“虎思斡鲁朵”的城,这里就是西辽的都城;

以后的元朝,这里又划归给了窝阔台汗国,窝阔台汗国被灭亡以后属察合台汗国;再后来,东察合台汗国又从察合台汗国那里承接七河地区等管辖权;

星移斗转,到了明末清初,这里又归属准噶尔汗国;18世纪中叶,清朝廷平定准噶尔,七河地区又划入了清朝的版图;

1864年,在清政府与沙俄之间众多的不平等条约中又多了一份,这就是《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即《塔城议定书》);

这份条约中,白纸黑字记载着:除了伊犁以外的七河地区统统划归给了俄罗斯,成了当时沙俄土耳其斯坦七河州的一部分;

不过,后来苏联解体,这里又换了主人;1991年以后的七河地区属于哈萨克斯坦;而“阿拉木图”成了七河地区最大的城市;曾经的首都;现在哈萨克斯坦的首都是斯塔纳。


闲看秋风999


七河地区(哈萨克语为Zhetysu,俄语借译为Semiryechye),指流向巴尔喀什湖的七条河流支,包括巴尔喀什湖以南、中亚河中以东,以伊塞克湖及楚河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大致包含了今天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江布尔州和吉尔吉斯斯坦以及新疆伊犁一带。七河地区前后历经了七次由东向西的民族大迁徙,包括古月氏、古乌孙、北匈奴、葛逻禄、回鹘、契丹及瓦剌

秦时属塞人,蒙古草原上的 匈奴人击走月氏人后,月氏西迁至该地,将塞王击败,塞人南迁至今 阿富汗,而月氏占有七河地区。其后 乌孙举族西迁,又将月氏击走,占有该地直至 魏晋时期(首都 赤谷城在伊塞克湖)。 南北朝时, 北匈奴移居该地附近,在史册上称为 悦般。唐时在该地筑碎叶城,西陲的 怛罗斯城也坐落于此处。 中唐时游牧于 阿尔泰山的三姓葛逻禄逐渐西迁于此,至 晚唐时回鹘汗国灭亡,与部分移居该地的回鹘人建立喀喇汗国,其首都 八剌沙衮坐落于该地,金时契丹人举族西迁建 西辽,该地 虎思斡鲁朵城为西辽都城,元时属窝阔台汗国,窝阔台汗国灭亡以后属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从察合台汗国继承七河地区。十五世纪中叶以后 哈萨克迁入,16世纪初期东察合台汗国重心南移,七河地区属哈萨克汗国。明末清初属准噶尔汗国, 18世纪中叶清军平定准噶尔,该地成为 清朝统治区。

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后,除开伊犁以外的七河地区被割让给俄罗斯,成为 沙俄 土耳其斯坦总督区 七河州的一部分。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苏联所属的七河地区属哈萨克斯坦。 阿拉木图为该地最大城市,也是 哈萨克斯坦旧都, 1998年才迁至西北部的阿斯塔纳。


战斗大黄蜂


早在夏商周时期,七台河地域是中国北方先民肃慎人的领地。其时,生息在黑龙江地区的肃慎人和索离人等,已向中原朝贡。肃慎人几易其名,到唐代改称靺鞨。

太后圣历元年(698年),粟末靺鞨人建立唐地方政权渤海国,靺鞨最盛时辖5京15府62州,七台河地域属铁骊府辖,府址德里镇(今依兰县境内)。

渤海国被契丹灭亡后,大同元年(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辽沿松花江两岸至乌苏里江口设五国部,七台河地域属五国部头城越里吉(今依兰县)辖。

金收国元年(1115年),金灭辽。金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为路(相当于省),七台河地域属胡里改路(路址在今依兰镇一带)辖。

蒙古汗国灭金后,元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元创行省制,省下设路、府、州、县。元设胡里改万户府(今依兰县),七台河地域归其所辖。

明永乐七年(1409年),明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设置相当于省级军政机构奴儿干都司,下设卫、所,七台河地域属呕罕河(今倭肯河)卫(卫址今依兰、桦南县交界处)辖。

崇祯十七年(1644年)后,清于依兰哈喇(今依兰县译汉语为三姓)先后设置协领、副都统、府、道衙门,七台河地域属三姓管辖。

民国七年(1918年)9月15日,勃利县公署正式成立,下辖地包括今七台河一带,上属依兰道辖。

民国十八年(1929年),废除道制,勃利县直隶吉林省辖。

民国二十年(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

伪康德元年(1934年)12月,勃利县划归三江省辖。

伪康德十年(1943年)10月,设东满总省,勃利县划归东满总省辖。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地区划为9省,勃利县属合江省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松江、合江、牡丹江3省先后合并为松江省,黑龙江、嫩江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

1954年8月,黑龙江、松江两省又合并为黑龙江省,勃利县属黑龙江省合江地区辖。

1958年,国家开始对七台河煤田(原称勃利煤田)大规模开采,勃利县自筹资金修建的全国第一条民办铁路告竣通车,这两件大事,给长期属勃利县辖的七台河这个偏远山区带来了勃勃生机。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剧增。

1965年3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勃利县七台河镇,建立七台河特区(县级),直属合江地区辖。

1970年4月1日,七台河特区改特区为县级市,隶属关系不变。

1983年11月,七台河市晋升为省辖市,同时将勃利县划归七台河市辖


徐岩松


大清无能,国势衰退。

在18、19世纪,沙俄政府的外交国策目标只有一条,那就是——土地,土地,还是土地。

对于土地的贪婪,沙俄帝国和英法德那些老牌帝国主义大不相同,旧欧洲能有一块殖民地也就知足了,殖民做不到,租借也行呀,重要的是有生意做有钱赚,侵略别人的时候,也在那里计算成本。

沙俄不一样,他们为了土地不计成本,不计时间,不计功夫,反正一定是要么得到土地,要么得不到土地。

本来,中国的西部疆界就在“巴尔喀什湖”,沙俄的边界离“巴尔喀什湖”还有一段距离呢。

即是说,两国就不应该有边界纠纷,又不搭界,是不是?

然而,沙俄政府趁着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无力西顾之际,派出了武装移民,建村筑垒,搞成了沙俄移民事实上存在于“巴尔喀什湖”东边和南边的既定事实,形成了移民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的既成事实。

要知道,这些移民日子很苦的,也是被迫,要么是刑事罪犯被发配,要么是被流放的政治犯或者失败的官僚,逃亡者众多,然而,沙俄政府就一直派,一直流放,尽管成本巨大。

说实话,巴尔喀什湖那地方,以前并不宜人定居,游牧地区嘛!然而,沙俄人还是强迫他的人民去定居了。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当时沙俄有一个由“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提出的侵略政策——“以实际占领支持外交要求”。

先派出移民占住了,等待机会提出外交要求!

所谓的七河地区顾名思义就是有七条河的地区呗!这七条河即是流向“巴尔喀什湖”的七条河流。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已经奄奄一息了,沙俄政府终于等来了机会——悍然提出了勘探边界的要求,开始实施“以实际占领支持外交要求”侵略方针的最后一步——提出外交要求!

清政府能有什么办法呢?

弱国无外交。

沙俄帝国几十年前就开始布局了,打也打不过,只有放弃了呗!只有“尊重”人家沙俄的事实占领呗!签署了《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

反正慈禧也有一条外交国策——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倒是两好搁一好,慈禧是罪人。

现在七河地区也脱离了苏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