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有没有人和我一样,现在说普通话非常流畅,说家乡话却有时会结巴(对家乡没有偏见)?

萌之帆


中国方言土语众多,甚至每个地区几乎都有属于自己的方言土语。从小在一个地方长大,每个人都会说自己的家乡话。但是离家日久,失去了方言语言环境,逐渐不会说方言也是正常的。下面这段是我家乡的一段方言,我是能听得懂,却已不会说了。

失眠(方言手记)

斤儿个帮亮天前儿,也不知道咋鼓事?忽不拉就醒了,总么也睡不着来。越睡不着就越妈愣夜个白天的事,一边妈楞一边就上来心窄巴来,且来他拉上鞋就上外屋来回走柳儿,动静当不住大点了?把老娘们整醒了,二么天汤地就撸赤我两句,你潮种咋地,半宿拉夜不睡觉,七里出溜地出溜啥?格各也角着是纵么回事,是挺隔应人地,就摘歪到沙发上寻思再眯瞪一会。没成想还是没觉,又捉摸起事儿来了。

就纳闷了,从哪冒出个损种病毒众么蝎虎,国家这些能人都掂对不了它,看这架势三天两早晨地还整不了它,邀么着八成还得个十天半拉月地。不管咋招,反正是信着国家了,高低能扎古住。

最来气地就是人家一帮大夫把脑瓜子别裤腰带上给别人扎咕病去,有些山炮得后边就是不听说。有地明明不让他出来,他鼓力嘎秋地总寻思往外钻,有的就赶上不懂人语是地,四六不上线,越说越上样,净住脸上抓挠。有地就是个楞吊杵,二逼搭扯,越不楞越来尿,生往里拱,就和要不蹲两天拘留子就刺挠是地。还有地要不装蛋都活不起,开个破车,摇赤八叉的,一不让他出来进去,他就不是他干妈好使就是他活爹管事,掐着个手机大声百嚷地摇处打,生怕他亲戚不跟他吃瓜漏。还有些个岁数大地,就和没人敢戳楞他是地,不服天抄管。不管咋作,最后都没啥好果子吃,抓地抓,罚地罚,人钱一齐丢。正应了一句话:装逼卖老,坐窝干倒。

反正我格各不是吹格各,臧们是听话,逮工作上来说,上边领导支使啥就干啥,不带扯后腿地。逮生活上来说,只要是合法合规的约束,咋摆楞咋是,不带添乱地。

一时半会寻思不起来得哪看来地嗑,跟大家伙儿淆淆,臧们这可没有雷神山,火神山,小汤山,钟南山,要是不听说,不防备点,要再主意正,放大胆汤,容易抬上山。

也不知道屡屡些啥,角着又困得搂地了尼,再整会回笼觉。[呲牙][呲牙][呲牙][睡][睡][睡]

但是回到家乡生活一段时间,方言土语又无师自通了。这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语言,永不磨灭。



史记没记


语言是受环境影响的,什么样的语言环境就会影响什么样的语言习惯,所以当习惯了在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中说普通话,突然改为家乡话会有些生硬不自然,讲一个真实的案例吧,早几年我常年工作在北京,有一年回老家过春节,晚上说梦话还是说的普通话,第二天老娘告诉我的,我觉得挺搞笑的。这就是一个习惯,然而在老家呆时间稍微长些,反过来说普通话有会有些不习惯。



西口老鬼


我老家是山西农村,17岁开始去了河南开封,三年后定居在了河北廊坊。这样算来我在外地的时间比在老家还多了几年。

三年的时间,河南话是没学会,但是能听懂。现在所在的区域不过是行政划分上的廊坊所属,其实是位于北京和天津之间的一块“飞地”,也就是新闻上说得“北三县”,这里的外地人多,尤其东北人多。所以同学聚会的时候,他们说我说话带北京味儿,也有说带东北味儿。

不管怎样吧,做了20多年的外地人,还是能做到所谓的普通话和山西方言的自然切换,关键是听着老家话总是很亲切。当然有时候长时间不回老家也有个别词语和发音有点卡壳。


阅读居士


我也是农村人在外地,平时和人交流都说普通话,跟家人通话,或工作生活碰到老乡,会说家乡话以表示亲切,我倒是不结巴,但会有一些陌生感,特别是有些普通话里说的很溜的词语,因为经常说,突然切换到家乡话,但说出来就变味了,甚至自己都想笑。比如普通话说:明天去上班,用我们家乡话说是:明儿个去上班,但因为说惯了普通话,即使在说家乡话时还是用普通话说:明天去上班,说出来自己和对方都感觉滑稽想笑[呲牙]。

如果经常说会好的多,会避免不少这种尴尬。可现在年轻人多数都到大城市发展,即使是家乡也不断在往城市化的道路上发展,城市化以后各地各族人民走向大融合,普通话将是我们的通用语言,家乡话今后说的人也会越来越少。

每个人两种语言,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一大特色哦[可爱]





国学尖子生


我也是和您一样,因为长期在城市里生活,与人交流都是用普通话。再加上爱人也不会讲我们家乡话,所以在家里和家人交流也是说普通话,孩子们也都讲普通话。这个并不代表对家乡有偏见或不爱自己的家乡,也不是假正经或装模作样。而是人都要适应环境,我们生活在一个每个人都讲普通话的环境里,我们想与别人交流就要说普通话。不然我们说家乡话,别人也听不懂。家乡话讲起来偶尔有点结巴也是很正常的,因为很久不讲了,一下子用家乡话表达一些比较深刻的内容时,很难表达清楚。我个人认为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并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所表达的内容,别人是否听得懂。我们表达的内容,是否利人利己,是否带有善意,是否让别人受益。――陈广俊(本内容纯属个人体悟)



正因文化


这个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种体会,而语言就是要言才顺溜。

现在人们都往城市里跑,以普通话为主要的交流语言,除了一些深奥难懂的词语句,一般用语就顺口,可以张口就来。

而家乡话比较少讲,有很多东西会忘记怎么用自己的家乡来称呼,甚至有些东西本身就在小时候没接触过,长大才碰到的也就不知道方言称呼了。



乐与你说


对于一个贵州人来说,这种情况是完全不存在的[捂脸]虽然自己前前后后在外省呆了有小几年,但是会拼错的普通话依然会拼错,在外与朋友们的交流一般都是贵普+一套不正宗的普通话。要是遇到湖北宜昌或者恩施的朋友,在交流中偶尔还会跑偏[泪奔]


益生友书


我不会。我的语言能力比较好,能够在多种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瞬间切换。



飞飞鱼的池塘


这个跟你所处的环境有关系,比如你待的环境没有人说家乡话可能就会慢慢的对家乡话生疏,同样你的身边假如都是东北人,过不了多长时间就被带偏了,一口东北大碴子!


诗在记忆中晾干


如果跟家乡人平时常联系就不会发生这情况。要不就是很小就从老家出来,再没回去常住过。

其他情况,基本是故意回避家乡话。比如结婚对象不是家乡的,平时根本不说家乡话。也很少跟家乡人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