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中飛機被導彈鎖定後,會收到提示,在現實中是真的嗎?

何均堰


相關情況在現實中是真的,只不過與電視劇中的有所區別而已,那是經過藝術加工的,與實現有少許的差別。

現代飛機防範導彈攻擊,主要依靠於預警系統,通常靠兩種設備,一種是紅外報警,一種是雷達報警,前者是根據導彈發動機的紅外特徵,來判斷是否有導彈正在飛向自己,另一種是,通過雷達預警,通過監測自己所收到的雷達信號變化,來確定是否被雷達鎖定了。

這種方式屬於一種雷達信號分析判斷技術,通過根據雷達的工作狀態來確定到底是什麼樣的雷達,而且屬於什麼樣的工作狀態,比如,制導雷達,在鎖定目標時信號特徵為何,從而對戰機提出警告,只不過這個情況遠不是人們想象那麼簡單,相當複雜,工作原理相同,只是過程有所不同。

與電視劇中的描述的也就是大同小異而已,所以不是錯誤的描述。


浴火


當然是真的,現代化戰鬥機被敵方導彈鎖定後,飛行員會收到信號告警系統的提示。這在現實中也是真的,在很多關於空戰的電視/電影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幕,飛行員在駕駛戰鬥機飛行時,戰機座艙突然會發出警報聲,或者是艙內某處有紅燈亮起,此時飛行員就知道戰機已經被對方導彈鎖定,需要儘快採用規避措施,避免被擊落。

那麼,戰機究竟是怎麼知道自己被鎖定的呢?這就是戰機自衛系統的功勞了。如今的先進戰機造價都非常高昂,飛行員更是非常寶貴,很多國家為了避免損失戰機和飛行員,為戰機裝上先進的自衛系統。戰機的自衛系統安裝有許多專用防禦硬件,可以通過被動探測的方式獲取對方導彈來襲的信息,進而供飛行員做出下一步行動。

目前戰機自衛系統中主要包括雷達告警傳感器、導彈逼近告警器。雷達告警傳感器屬於研發裝備時間較早的戰機自衛裝置,用於接收對方雷達照射信號。因為火控雷達的波段和普通搜索雷達的波段是不一樣的,一旦戰機雷達告警傳感器接收到的雷達照射信號是屬於火控雷達的波段,那就說明對方已經鎖定自己,發射導彈,此時自然需要及時進行規避。

後來隨著火控雷達/導彈雷達導引頭越來越先進,新型光學制導導彈也已經出現,雷達告警傳感器已經力不從心。人們又研發了導彈逼近告警器,最初的導彈逼近告警器主要是導彈紫外告警系統,它的作戰原理主要是辨認來襲導彈本身的熱信號,一旦發現有導彈拖著尾焰來襲,就能及時發現並提醒飛行員對方進行規避。當然,導彈紫外告警系統也不是萬能的,可以進行補充的紅外告警裝置也就被研發出來。

戰機發現有導彈來襲後,飛行員或者是自衛系統將會發射箔條彈或者是熱焰彈干擾和誘騙來襲的導彈,箔條彈可以形成“雷達目標”,讓來襲導彈的雷達導引頭認錯目標。熱焰彈擁有高強度紅外信號,可以模擬戰機發動機尾部,誘騙紅外製導導彈。此外,戰機還可以通過戰機機動和電子干擾等手段躲避來襲導彈。

目前很多戰機的自衛系統配置都是不惜成本的,例如俄製蘇-35戰機的自衛防禦系統由新型雷達告警系統、導彈來襲告警設備、激光告警接收機、主動干擾機以及有源無線電干擾系統等設備組成成,可以提升戰機的戰場生存能力。


科羅廖夫


現實中,飛機被導彈鎖定,會收到飛機提示,是真的。

這個問題好像不可思議,乍一聽很神秘,其實一點就透,與公路上的違章抓拍一個原理。比如我們開車,打開導航,就相當於飛機打開了搜索雷達,前方抓拍,就是對方的鎖定系統。當我們到達抓拍附近時,導航提醒:前方五百米有抓拍。只不過飛機改為:你已被鎖定,注意。當導彈朝你飛來時,雷達就會探測到有物體向你飛來。根據計算機計算,就知道其是什麼導彈。會告訴你導彈類型、速度、距離。讓你防備

下面就是詳細解釋:飛機被雷達鎖定,

準確的來說應該是飛機被敵方雷達掃描直至鎖定的發出的警報。雷達的工作原理簡單的就是發射雷達波碰到障礙物之後返回……現代飛機機身一般都裝備有數個不同方位的雷達告警裝置,更多的是在機腹,側面,機身後部等機載雷達的盲區。因為機頭方向飛機自身安裝有雷達系統,所以大部分不會在機頭方向安裝雷達告警裝置!

雷達告警裝置可以很籠統的理解成雷達波接收器!就是當敵機的雷達波掃描到機身的時候,哪個部位的雷達告警裝置就會接收到信息,並且發出警報。這樣你就能知道自己大概被哪個位置的雷達鎖定了(目前的科技水平還是無法精確鎖定雷達位置的),這也是隱身戰機為什麼喜歡雷達靜默,接收到敵機雷達信號以後,在按大概的方位搜尋敵機,並且擊落。

因為如果隱身戰機開啟雷達,敵機的告警系統會提示隱身戰機大概的方位,這樣容易失去了隱身戰機的優勢。而且一般導彈在發射的前期都是需要雷達掃描(無論是敵機,還是地面雷達都是),探測到目標,然後鎖定目標 (鎖定目標就是火控雷達持續照射,機身雷達告警裝置會按接收的雷達波頻率發出相應頻率的警號聲,如果雷達是一掃而過的發出的警報聲相應不會是緊急情況,如果飛機雷達告警裝置持續接收雷達信號,那就是被火控雷達鎖定了) 然後導彈發射,飛行至導彈自導距離,導彈自導頭雷達開啟,鎖定飛機並且追擊。如果敵機使用紅外觀瞄設備鎖定飛機,雷達告警系統這時候是不發揮作用的。但是如果發射的導彈屬於雷達制導導彈(一般中遠程空空導彈,地空導彈,艦空導彈都是雷達制導),導彈自導頭還是會激活雷達告警裝置……

唯一例外的一種是屬於近程空空格鬥導彈,這種導彈大部分屬於紅外製導,鎖定飛機的紅外信號,也就是發動機位置。這種導彈雷達告警裝置是無法發揮作用的。不過這時候兩機距離太近了,敵機雷達早已經鎖定你了,你回頭就能看見敵機了……


南極冰火


電影《深入敵後》劇照,薩姆–8鎖定“大黃蜂”後,預警系統就閃爍併發出了“蜂鳴”警告聲音。飛行員制導自己被導彈鎖定了。

導彈在大黃蜂后面緊追不捨,戰鬥機不得不釋放干擾彈、滾轉機動,還有各種大機動動作,甚至利用山體掩護讓第一枚導彈裝山逃避,卻躲不過第二枚導彈的墜機,最終被擊落!

整個過程預警系統是比較真實的體現,但是在躲避導彈過程中有著很大的藝術加工成分,比如在丟紅外誘餌彈干擾時候,導彈已經飛過來了,以戰鬥機的速度根本無法與導彈相比,這時候應該是直接被擊中才對,當然電影嘛,沒有這麼玄之又玄的藝術加工就失去了他的魅力,可以理解!下面我們具體來說說戰鬥機的導彈預警系統。

上圖就是法國陣風戰機全身的告警系統了,包含了2種,一種是雷達告警系統,另一種是尾焰告警系統。這是典型的三代半戰機的標配了,曾經美國的F15、F16對尾焰告警系統不是很上心,可能基於對自己體系作戰的強大自信,不過最近我看微博已經看到美國F15在座艙下面加設了這套系統了。

初代雷達告警系統

說起戰鬥機的雷達告警系統,其實早在二代機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只是當時的告警系統的原理和現在的還不太一樣。從二代機開始有了導彈後,各國就研發了第一代的預警系統,能夠預判導彈來襲,主要利用的早期火控雷達的”BUG“。

當自己的戰機被敵方的火控雷達鎖定後,自己的戰機也能接收到對方發射的雷達波,而早年間的火控雷達在給導彈傳輸指令的過程中,雷達會有一個短暫的時間停止發射雷達波,當這個停頓被捕捉到後,便視為對方戰機已經在給導彈傳輸數據了,戰機的預警系統就會持續不斷的發出警告,提醒飛行員導彈來襲,注意規避了!

三代機雷達告警系統

隨著航電系統的不斷完善,到了三代機的時候,這樣的斷電效應“BUG”被修復,早年間的一代預警系統就失去了作用,於是所有的戰機在預警功能上做了調整,就是在對方火控雷達照射自己的時候,就代表自己戰機可能已經被對方鎖定,並向飛行發出警告!

為什麼說是可能呢?因為這套預警系統主要是通過接收對方雷達波的頻次和強度來判斷的,如果是戰機為一個大型目標護航,比如轟炸機,很可能對方老遠就發現轟炸機進行鎖定了,而處於轟炸機邊上的戰機可能都還沒被發現,但是接收到雷達波同樣會警告飛行員!

戰機雷達可以在好幾種模式下工作,比如搜索模式、邊搜索邊測距模式、鎖定模式,比如搜索模式下他的範圍最廣頻次最低,可以搜索戰機前緣±65°範圍,但是沒個方向點掃描頻次高達10秒以上;邊搜索邊測距就是發現了目標,搜索範圍變窄,雷達掃描頻次加快,並能通過雷達測算出對方的速度和飛行方向;到了跟蹤鎖定模式下,雷達掃描範圍收窄至±10°左右,掃描頻率在1秒左右,不斷對目標移動進行測算跟蹤!雷達預警系統在接收到這麼高頻率的雷達波後就已經默認自己被對方雷達鎖定了。當然像美國這種強大的空情能力的國家,其數據鏈系統已經非常完善,在其被雷達波照射後,甚至可以通過雷達波的特徵對比數據鏈判斷出對方雷達到底是來自地面還是空中型號,甚至能更精確的判斷出對方雷達的型號!

雖然雷達系統提出了警告,至於導彈是否發射其實是不知道的,如果是發射後不管主動雷達引導頭的導彈,那麼導彈的雷達波和戰鬥機的雷達波是有差異,就可以判斷導彈來襲了!如果是紅外引導頭的,導彈發射距離比較遠的情況下是飛行員也無法判斷是否導彈已經飛來!

尾焰告警系統

最初飛行員在被導彈鎖定後是無法判斷導彈襲來的方向的,只能靠著飛行員“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來識別,極為考驗飛行員的眼力、反應和心裡承受能力,一旦發現導彈就立馬大機動擺脫,晚了也就來不及了!

近些年隨著電子系統的發展和不斷的小信號,戰機又發展出了遠紅外預警裝置,也就是俗稱的“尾焰告警系統”,這些裝置和系統計算機連接,根據紅外特徵(速度、熱度、方向等)判斷後,自動發出來襲警報。這時,飛行員可以從容做出拋誘餌(紅外的拋紅外誘餌彈、雷達的拋箔條)或者啟動電子戰系統致使來襲導彈失去目標、做大角度離軸機動來規避導彈。

現代空戰不是“發現即意味擊落”嗎?這樣的預警有用嗎?在很多場合還是很有用,電子技術的發展和導彈的機動能力實在太強了,強於戰鬥機太多太多,因此戰鬥機在導彈面前基本沒有反抗的餘地。這個沒有反抗餘地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在導彈的不可逃逸區範圍內,這個範圍有多大呢?根據飛機與導彈的姿態有所區別,比如導彈追尾肯定就會小一些,如果迎面而來肯定就會大一些,基本來說這個範圍只有導彈自身最大射程的1/3範圍,在這個範圍內發射的空空導彈戰鬥機是很難逃脫的,但是距離遠一些就不一樣了,畢竟即使是雙脈衝火箭發動機,其發動機工作時間其實只有10s左右,其他基本都是無動力飛行,超出不可逃逸區範圍導彈仍然有很大的殺傷性和機動能力,但是導彈隨著戰鬥機的每一次機動都會損耗很大的動力,優秀的飛行員在這個範圍內擺脫還是有很大機會的!


狼煙火燎




當然是真的,在講述這個裝置及原理之前請允許我講一個故事先。1962年到1967間年我國防空導彈部隊使用薩姆-2防空導彈一共擊落過5架蔣軍黑貓中隊的U-2高空偵察機,開創了世界上首次運用地空導彈擊落高空目標的先河。這中間就發生過電視中的那一幕——只要我軍防空導彈的火控雷達開機照射目標超過十秒,目標就會做機動動作規避,使我軍火控雷達無法鎖定目標。



由於美帝和老蔣都急於瞭解我國軍事核工業的進展,U-2偵察機也開始頻繁進入我國領空活動。奇怪的是自從擊落第一架來犯敵機以後幾乎所有U-2一遇到我軍火控雷達照射十秒就立即轉彎規避。起初我軍官兵非常納悶,後來通過蘇聯顧問的分析得出結論——敵機肯定是安裝了某種能夠探測到火控雷達發出的波束頻率的裝置,這種裝置在被照射十秒以後就會向飛行員發出警告,飛行員得到警告以後立即機動飛機從而規避火控雷鎖定。



為破解敵機伎倆,我軍改進打擊措施。當警戒雷達發現遠距離來犯敵機時導彈部隊不做任務動作;當敵機進入防空識別區以後導彈部隊的搜索雷達開機探測敵機方位、速度、高度;敵機進入射程以後火控雷達仍不開機,敵機進入最佳攻擊角度以後火控雷達開機並在十秒以內完成鎖定併發射導彈。十秒以後當敵機收到警告時早已被火控雷達鎖定,而且導彈早已升空,此時敵機進入“不可逃逸”區,在火控雷達的引導下導彈命中目標。1963年11月1日被我軍導彈二營擊落第二架U-2偵察機時就是使用了這個方法,在檢查這架U-2殘骸時發現該機上確實安裝了一套電子預警系統——第12系統。在隨後的防空作戰中我軍用“游擊戰術”結合本次經驗先後擊落三架U-2,取得總共擊落5架的重大戰果。



這就是世界上第一中運用於戰機的電子預警系統,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子預警系統”已經不再受判定時間限制,只要是設定內的雷達波束、頻率被安裝在機身上的傳感器探測到就會立即警告飛行員;而且不侷限於雷達,被紅外製導的激光照射也會發出警告。



時至今日,電子預警系統已被運用到民間,比如汽車上使用的電子狗就是利用了電子預警系統原理開發出來的。當載有電子狗的汽車行使到有雷達測速的區域時電子狗的電子設備就會探測到測速雷達發出的波束和頻率,及時向駕駛員發出減速警告,當然,電子狗發出的是“前方有雷達測速,請減速”的警告,而不是“導彈來襲”。


兵器知識譜


電影《深入敵後》劇照,薩姆–8(北約代號:壁虎)發射升空之後“大黃蜂”的預警系統就發出了“蜂鳴”警告聲音。



導彈緊追不捨,“大黃蜂”怎樣大角度機動、釋放干擾彈也無濟於事。
大仰角爬升也沒有效果,理論上說導彈的發動機燃燒不到10秒鐘,剩下的射程由慣性推動,並且到最後推動慣性越來越弱,被跟蹤的飛機大仰角高速爬升可以大量消耗導彈的推力...最後導彈推力不足自己就掉下去了。


最終“大黃蜂”被“壁虎”獵殺!電影是有藝術加工在裡頭,實際戰場上薩姆–8獵殺“大黃蜂”是很困難的事情,薩姆–8是前蘇聯的野戰防空系統,屬中近程防空導彈最大射高6000米、最大射程12公里,實戰中“大黃蜂”接到告警之後丟掉副油箱高速爬升到6500米以上就能避開“壁虎”的攻擊。
圖片裡蘇–30的機身上佈滿了雷達波/光學告警器。

那麼,飛機是怎樣知道有導彈來襲並且告警的呢?地空導彈(空空)出現之後都是採用雷達跟蹤和光學跟蹤敵機,也就是說:地空導彈自身攜帶雷達要發射雷達波去探測/跟蹤敵機。

而戰鬥機正是利用導彈的這個特性環機身360°佈置“雷達波接收告警裝置”,這個裝置可以接收到地空導彈的制導雷達波和地空導彈自身攜帶雷達的雷達波,由於雷達告警器是環360°佈置地空導彈(空空)在任何方向來襲,只要有雷達波都能被接收的到,然後提示告知飛行員導彈來襲的方向和速度。

光學告警器就是紅外光感應器,來襲導彈必然會有尾噴氣流所形成的紅外線,光學告警器能探測到導彈所發出的紅外光,根據紅外光的強弱判斷導彈是否靠近,並且在座艙內發出警告聲響,飛行要根據是哪一個方位紅外告警器發出的警告,判斷出來襲導彈的方向。
F–18戰鬥機的雷達/光學告警器。

現代戰鬥機的導彈告警裝置已經比較智能化了,不但可以知曉導彈來襲的方向和速度,甚至根據敵導彈雷達波的特徵,判斷出來襲導彈的型號,是很先進的機載電子對抗器材。。

而第五代機對於來襲導彈的發現能力又進一步提高了一個等級。

F–35環機身360°安裝光電分佈式孔徑系統(EODSA),這個系統通俗的說:是在機身上安裝了環360°無死角探測的高分辨率光學鏡頭,可以發現任何角度的目標,如果有導彈來襲它可以迅速的捕捉到,並且將所捕捉到的景象通過光纖傳輸到戰鬥機座艙的顯示屏上,還能自行判斷出來襲導彈的型號...是一種非常先進的光學捕捉/跟蹤/告警裝置!它顯然要比第四代戰鬥機的雷達/光學告警器要更加直觀和可靠...這就是五代機相比較四代機的碾壓優勢。


總之,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戰鬥機發現來襲導彈的能力也更加的先進,已經可以在來襲導彈剛剛發射的時候就能判斷出來襲的路徑、也能確定來襲導彈的型號,這些新型光電裝置給飛行員的判斷和決策提供了很好的幫助...更能躲避來襲導彈的攻擊,甚至可以利用設備先進的優勢反殺來襲導彈的發射平臺。


皇家橡樹1972


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這樣一幕,一架蘇-27和一架F-15戰鬥機在山谷中連續做出各種特技動作,互相咬尾,使用雷達鎖定對方。當戰機被鎖定之後,座艙會連續發出刺耳的報警聲提醒飛行員,飛行已經被對方鎖定。那電影中飛機被鎖定之後報警在現實中存在嗎?其實是真實存在的,報警主要由兩個系統完成,即機載告警雷達和導彈逼近告警系統。機載告警雷達負責提示飛行員被對方雷達鎖定,而導彈逼近告警系統則負責提示飛行員有導彈已經發射,並且正在靠近。



先從導彈說起吧。能夠鎖定戰鬥機的導彈有兩種,一種是地對空導彈,另外一種則為空對空導彈。地對空導彈的工作方式是首先依託遠程預警雷達和搜索雷達確認來襲戰機的位置,然後在合適的時機打開制導雷達,鎖定來襲戰機發射導彈將其擊落。地對空導彈的制導方式是前段無線電指令加末端主動雷達制導,戰機在受到制導雷達鎖定的瞬間就會收到機載告警雷達的報警,高速飛行員儘快機動脫離對方制導雷達的鎖定。

眾所周知,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用地空導彈打下飛機的國家。方面,我國在用薩姆-2導彈擊落一架美製U-2高空偵察機之後,美國對U-2進行了升級,加裝了雷達告警系統。當我國地面防空導彈的雷達開機對其進行鎖定之時,雷達報警系統就會立即響起刺耳的報警聲,提示飛行員迅速脫離。臺灣飛行員憑藉雷達報警系統,多次逃離我國地空導彈部隊的鎖定。不過後來,我們的英雄營長嶽振華利用U-2雷達報警系統有一定反應時間的特點,開發出了“近快戰法”。在制導雷達鎖定目標8秒之內就可以將打出三枚導彈,U-2不及雷達報警系統反應便被炸成了碎片。

後來隨著科技水平的提升,原本的雷達報警系統演變為專業的機載告警雷達系統。第一代專業的機載告警雷達出現在上個世紀60年代,代表產品為AN/APR-25。當時的這款機載告警雷達性能還比較落後,只能夠針對特定目標進行告警。採用的是模擬電路,工作效率較低,因此對空中雜亂的雷達波分析效率較低,特別容易誤報,造成飛行員心理緊張。沒過多久,數字電路技術的成熟,讓機載雷達處理信息的能力提升了數倍,報警也更為準確。
導彈逼近告警系統(MAWS)

現代的機載雷達系統已經不再是戰機的一個獨立系統,工程師為了簡化飛機電路,用一根1553數據總線將多個系統融合進入了飛機綜合航電系統。更加簡化的同時,性能也更為出色,已經可以做到截獲,識別,甚至是定位敵方的電子發射源。也就是說,現代的機載告警雷達不僅可以向飛行員報警有雷達鎖定自己,還能知道鎖定自己的雷達在什麼位置,並且通過計算機比對共享數據庫評估其威脅程度。然後飛行員可以通過機載告警雷達提供的信息做出相應動作,以避開危險。


大孔徑相控陣雷達

除了地空導彈,戰機還會受到來自空中空空導彈的威脅。空空導彈的工作方式和地空導彈有著較大差異,而且射程不同,類型不同的空空導彈也有著不同的制導方式。所以為了進一步增強戰機的戰場生存性能,除了綜合航電系統中的雷達鎖定報警系統之外,很多戰機還會安裝有一套導彈逼近報警系統。
在空戰中,戰機受到敵方火控雷達鎖定之後會迅速報警,然後敵方會發射導彈,這個時候以多普勒雷達為主要設備的導彈逼近告警系統也會立馬警告飛行員導彈來襲。為了全方位的探測來襲導彈,導彈逼近告警系統的雷達天線會安裝在飛機的各個部位。比如上圖就是安裝在垂尾根部,用於探測後方來襲導彈的導彈逼近告警系統雷達天線。不過隨著空空導彈機動性和速度的提升,不可逃逸區越來越小,逃生的概率也越來越小。說句實在的,電視裡對導彈鎖定報警是真,導彈來了還通過機動動作逃離就比較假了。


赤焰噠噠噠


是真的!當代戰鬥機都裝有雷達告警系統和導彈逼近告警系統。雷達告警系統的工作原理是:當戰鬥機被敵方輻射源以高頻率掃描時,就會觸發告警系統。而導彈逼近告警系統的原理是:戰鬥機上裝有紅外或者紫外探測器,當探測到來襲導彈時,也會及時的發出報警。

事實上,並不是導彈鎖定戰機的,而是導彈所安裝的主動雷達導引頭或者紅外導引頭去鎖定戰機的。戰機上的雷達告警系統,也只能對機載或者彈載雷達告警。而不能被近距格鬥導彈鎖定時告警。



現在來說,三代及三代半戰鬥機的雷達告警系統和導彈逼近告警系統還只是單獨的一個系統,並沒有與其他電子戰系統整合到一起。而四代機的雷達告警系統已經和電子戰系統整合到一起了,導彈逼近告警系統也與分佈式光學探測器整合到一起。


最顯而易見的就是三代半以及三代機機身上有導彈逼近告警系統的觀察窗口。就以殲10C戰機為例,在殲10C的垂尾兩側,進氣道兩側都安裝有紅外導彈逼近告警系統。

殲10C的導彈逼近告警系統的型號應該是S740,其由4個紅外探測器和一個紅外處理模塊組成。該系統對導彈的探測距離為15千米,可以同時探測超過8個目標,並具有全方位監測功能。


四代機的雷達告警系統和導彈逼近告警系統已經整合到一起了,就以F35戰鬥機為例。F35安裝的ASQ-239系統具備雷達告警功能,其EODAS系統也具備導彈逼近告警的功能。ASQ-239系統具有以下四大功能:第一,雷達告警,射頻信號分析、鑑別、跟蹤、工作模式識別和定位;第二,導彈逼近告警,多措施對抗來襲導彈;第三,戰場態勢感知,幫助飛行員規劃航路,規避敵方雷達;第四,“射頻-紅外”(RF-lR)信號雙重監視,與F-35的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和光電傳感器系統高度融合。

EODAS系統可以在90千米處發現迎頭飛來的F16戰鬥機,估計探測到來襲導彈的距離在50千米左右。



由此可知,四代機的雷達告警系統和導彈逼近告警系統已經整合了,而三代機的還只是單獨的系統。畢竟造價差距在那裡放著,三代機用不上高端貨也在清理之中。(圖片來自網絡)


江山何沉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來了解一種軍事系統:火控雷達。其實僅從字面意思我們就能夠大概知道它的組成部分,即雷達系統和火控系統;在現代化的軍事飛機和艦船上一般都會裝配有火控雷達。

在實戰當中,火控雷達的使用步驟和它的名字其實是相反的:一定是先雷達後火控。諸如戰鬥機一類的武器平臺先利用雷達進行搜尋、鎖定等步驟,然後收集到的信息會被傳輸至火控系統進行分析,並通過後者評估出的威脅係數確定是否開火。

一般而言,火控雷達照射目標是進行實際射擊前的最後一項步驟;比如此前韓國海軍的廣開土大王號驅逐艦使用火控雷達照射日本海自的P-1巡邏機,就曾引發日本防衛省的強烈不滿,因為這種是極其危險的挑釁行為。

很多人可能又會疑問:日本巡邏機是如何知道韓國驅逐艦使用了火控雷達照射的呢?這裡就又要提出一種軍事系統:MAWS(導彈逼近告警系統);該系統的實際作用其實從中文譯名中也可見一斑。

當飛機、艦船被火控雷達照射的時候,雖然我們的肉眼無法識別,但持續輸出的雷達波卻是實際存在的。火控雷達開啟並進行鎖定照射時,目標飛機或艦船上的MAWS或類似設備就會接收到這些雷達波,繼而觸發警報。

那麼,當被對方火控雷達照射並鎖定後,己方警告系統被觸發能夠幫助飛行員躲避來襲導彈嗎?答案是很難!因為隨著導彈技術的不斷進步,精確制導和變軌追蹤技術已經比較成熟,這也使得被鎖定目標的不可逃逸區越來越大。

當然,現代飛機除了被鎖定警告提示、機動逃逸等躲避手段外,自身也會攜帶一些能夠干擾對方導彈的武器,甚至變被動為主動擊落來襲導彈。總而言之,任何事物沒有絕對,武器的發展也是如此。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兔哥回答,戰鬥機在空中飛行,作為一款空中打擊的武器,在打擊別人的同時,也自然會面臨別人的打擊。特別是導彈,導彈可以說是戰鬥機的剋星,戰鬥機面臨來自地面的地對空導彈,艦對空導彈,空對空導彈的全方位打擊。因此,戰鬥機在面臨導彈打擊時顯的很被動,簡直不堪一擊,關健的原因就是防空導彈的速度太快了,它們通常以三至四倍的音速飛向飛機,而飛機卻很難發現它們。


戰鬥機通常也具備超音速機動能力,有的甚至達到了三馬赫的速度,一般情況下也有兩馬赫左右的速度。如果能提前知道防空導彈來襲,利用戰鬥機本身的超音速性能,通過機動,釋放干擾彈等措施就有躲避導彈打擊的機會。於是戰鬥機上出現了能探測來襲導彈,和探測火控雷達鎖定的裝置——導彈逼近告警系統。

雷達逼近告警系統是為了提前探知導彈來襲的告警系統。只所以稱為系統,主要是它有多個功能,一是探測雷達波束,一是探測到來襲導彈。具體原理如下。首先,如果戰鬥機要發射導彈對飛機進行攻擊,(或是防空導彈,艦空導彈)。首先,必須用控制導彈攻擊目標的火控雷達進行鎖定飛機。所謂鎖定也就是說雷達咬住了飛機並把攻擊諸元輸送給了導彈,然後導彈對飛機進行攻擊。



但火控雷達的探測波束必須照射到目標飛機的機體上才能通過雷達波束的反射鎖定飛機,而且需要按規律不斷的掃描,這時飛機上的雷達探測天線就感知到火控雷達的相掃,就會通知雷達告警器,雷達告警器上的蜂鳴器就會發出紅色閃光併發出鳴叫,告訴飛機員你被鎖定了,快跑。雷達鎖定並不意味著就發射導彈,但目前無法判斷是不是要發射導彈,安全起見都會釋放干擾彈逃跑。特別是平時,我們也能發現,對越境飛機驅離時有時飛機會發射干擾彈逃跑,就是被雷達鎖定了。

如果發射了導彈飛機如何知道呢?導彈有主動尋的,被動尋的,主被動複合尋的,紅外尋的等等很多制導方式。主動尋的就是導彈上的雷達、激光等開機對飛機進行追蹤,這個原理和火控雷達一樣,好發現。被動尋的,這種導彈本身不發射雷達波束,而是接收飛機上的信號源,包括紅外尋的導彈等等都屬於這類被動尋的。由於不發射波束,因此,飛機上的雷達波束探測天線就無法感受到導彈來襲。於是飛機上的導彈逼近告警系統就加裝了主動探測導彈信號特徵的紅外探測功能。導彈必須有發動機,也就有了發動機產生的紅外信號源,飛機上的紅外探測器接收到紅外信號就會通知導彈逼近告警系統發出警告。


目前飛機上的導彈逼近告警系統的功能越來越先進,不但能感知到導彈來襲,還能探測到來襲導彈的距離,方位,以便飛機採取正確的躲避方向,防止因慌張使飛機飛向導彈來襲的方向。當然,雖然飛機有了探測來襲導彈的告警系統也並不能保證飛機不被擊落。畢竟導彈的速度是飛機的兩倍還多,但如果較遠距離探測到來襲導彈,通過加力直線逃離+釋放干擾彈,使導彈的動能耗盡。飛機上下快速機動也是為了消耗導彈的動能,目前來說在飛機與導彈的對抗中,導彈佔據主動。

以上是兔哥個人看法,歡迎探討,評論。歡迎你的關注,兔哥將為你帶來有趣的軍事小知識。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