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雪将至口碑炸裂,我却没看懂?

王可乐剧娘


有深度的电影,国企改制,人在国家社会变化过程中如何学习变化,学习如何适应各种变化,改变自己的生活,中国人民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人要按照时代的发展去适应,紧紧抓住生活中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抛弃,在影片结尾,导演用大批群众演员无声的诉说,社会国家的变化,我们这些人没有跟上,是时代造成的,勉励我们要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跟上时代的变迁,中国人是善于学习的,生活终究会越来越好。


bai44198352


《暴雪将至》拍的非常一般,甚至很差,距离《白日焰火》差得太远,更不用说什么《杀人回忆》。

其实这类连环杀人的题材最近非常多,大家也都知道了该怎么拍:用杀人案的题材去展示时代变迁,再用年代感和地域性来烘托主题。很显然这个导演也打算这样做。剧中的选景非常牛逼,三线城市,炼钢厂,雨季,那些巨型的厂矿设备,洗头房,甚至包括里面的服装道具,都很好,做到了90年代的感觉,但可惜导演不会讲故事,或者说是编剧太差,整个剧情琐碎,对话苍白,空有一副牛片的架势,但其实是银样蜡枪头。据说这是导演的处女作,那拿《路边野餐》来比较的话,都是所谓处女作,野餐是用漫不经心的态度去讲一个乏味并且不着边际的题材,但讲的很有趣,很有灵气,甚至有些诗意,而暴雪则是很用心的去讲一个非常吸引人的题材,但讲得干巴巴的不吸引人,故事也没编圆,可惜了这用心的态度和够劲的题材,甚至可以说是一堆精致的屎。

另外,段奕宏在里面也演的非常狗屎,不知道怎么在东京拿的奖。总之,这部电影制作很精良,导演很有诚意也很用心,但可惜没有天份。


托米缸的托拉斯


刚看完这部电影,感悟深刻。电影反映了几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国企下岗潮背景下的连环杀人案。一方面是余国伟追踪查找杀人凶手的过程。一方面是余国伟和燕子的情感。还有一方面是余国伟的内心世界。错综复杂,但是导演安排的合情合理,各方面交代的很清楚。在97年国企下岗潮来临之际,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国企难以维持,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国企院内长满了杂草。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连环杀人案件,死者均为年轻女性。余国伟作为国企第四冶炼厂保卫科的科长,积极的投入到本不该他处理的案件侦破工作中去,为此还搭上了徒弟的性命,他仍对这个案件锲而不舍。从影片中反映的情况看,神探之名也是他自己臆想的,劳模也是不存在的,当然燕子也不存在。原因是余国伟渴望得到当时众人的认可,但他其实活的很卑微,在厂内存在感极差。影片结尾看门老大爷提到,他是厂内的老职工,但他并不认识余国伟,余国伟在保卫科工作的,说明平时并不让人注意,也没有取得过让人瞩目的成绩。另外也提到97年厂内效益不好,根本没有评过劳模。影片中提到余国伟在被评为劳模后和同事喝酒,其实这应该是同事之间的一个普通聚会。有人提到祝余上调公安局,也是一句戏言。余国伟内心也想上调,以此来证明自己,但为此付出了徒弟的性命。同时从公安局老张和那名民警对他的态度上,是并不友善的,基本上是余国伟热脸贴到了冷屁股上。这对余的打击是很大的。以上是余国伟内心获得渴望肯定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燕子的出现,是余国伟渴望获得异性的肯定,电影通篇没有提到余的家庭,但从余的外貌和穿着来看,他是不修边幅的,这很难获得异性的肯定和爱慕,但他臆想了燕子这个人物,燕子只是他想破案的一个工具而已。他认为他为了破案,付出了徒弟和燕子的生命,理应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最终在他徒手杀死他自认为的凶手后,他可以获得一个悲情英雄的美誉,但是最终公布的答案证明他错了,错的很彻底。其实到影片最后凶手到底是谁,已经不重要了,导演的目的已经达到。


永恒79672871


看到题主问的问题这么详细还说自己没有看懂,也不知道是该说题主看的认真还是不认真...

正好这部电影看完也没多久,下面就逐一回答一下题主所问的这8个问题


问题一、二、三、广播中预报的暴雪、充斥在片中的暴雨寓意着什么?数据又是什么?

这个问题应该是看过《暴雪将至》的每个观众都会问的问题

电影名为《暴雪将至》,但为什么全片除了片尾有雪其他时候都一直在下雨呢?

这个问题并不难解答,首先我们要知道电影所讲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电影虚构了一个南方的小城市长宁,但是我查了一下,没有所谓长宁只有常宁,而常宁属于湖南省衡阳市的一个下辖的县级市,而且电影的取景地就在衡阳,因此可以确定的就是电影中所谓的南方的小城市就是指湖南的衡阳市。

而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在湖南的冬天下雨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只有下雪才是会引起关注的大事件。而电影到最后明确说了是到了2008年,这一年中国的南方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雪灾,想必现在应该也没有人能忘掉,这场雪也就是片尾的那场雪。

结尾字幕出现的受灾数据,特意点明了湖南,也更加佐证了我之前的看法,也说明导演并未想完全隐瞒故事发生地。

其次,充斥了整部电影的大雨着重在于渲染整部电影阴郁和压抑的氛围,淅淅沥沥的雨水从头下到尾,不仅让电影的色调显得沉闷,也为电影中的凶杀案带上了悬疑的色彩,这应该也是导演的用意。

而从电影开头就在广播中预告的大暴雪,其中的寓意就隐藏的更深了,1997年,大部分曾经的国企工人无法忘记的一个时间点,在这一年一场波及全国的下岗潮深刻的影响了一代人的命运,而电影中所有的故事发生的时间都在下岗潮前后。所以这场只存在与预告中的大暴雪就寓意着当年的那场下岗潮。

至于片尾晚了十年的那场大暴雪,来的那么突然却又影响巨大,是不是在说真正的影响从这一年才开始了呢?


问题四、燕子和余国伟的相识

我们在国内看的公映版的删减了两人的认识过程,只是用他们之间的对话来简单说了一下如何相识的,燕子说感谢余国伟为她赶跑了几个流氓地痞,而余国伟并未接茬,似乎就是简单的一个英雄救美的套路故事。

然而未删减版本则更加黑暗也更加符合之后余国伟对燕子所做事情的逻辑,在完整版本中那几个流氓其实就是余国伟找的,目的只是为了接近燕子,至于接近燕子的原因,其实也就是导致燕子自杀的原因:

余国伟对燕子一开始就是充满目的性的,只是觉得燕子会是连环杀手的目标人物,所以用燕子作饵引蛇出洞,好实现自己进入体制成为警察的愿望

这也是为什么余国伟一直不跟燕子说自己梦想的原因,这样的原因肮脏而不堪,怎么能说得出口?


问题五、张队长为什么不带余国伟一起查案

这个问题就比较想当然了,张队长是正儿八经的刑警队长,而余国伟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小小的保卫科干事,双方相差十万八千里,根本不是一个等级的,更何况到后来余国伟自己也下岗了,一个无业人员跟着刑警队长去查案?这可不是国内的网剧,神叨叨的推理几句案情就可以参与案件侦破了,而且还是性质极其恶劣的连环凶杀案,基本的逻辑还是要有的


问题六、余国伟吸引凶手的公告内容是什么

电影里应该说的很清楚,在余国伟和徒弟去现场寻找蛛丝马迹的时候正好发现了遗留在犯罪现场的一把钥匙,余国伟认为就是罪犯的钥匙,因此去各个工厂门口张贴失物招领的告示,谁去领谁就是凶手,意图去用最直接的方法找出罪犯,所以公告其实就是一张失物招领告示


问题七、“97年谁还评劳模”的意思

其实前面已经回答了,97年迎来了大面积的下岗潮,所有人都人心惶惶,哪有心思去开什么表彰大会,评什么劳模。所以对于余国伟至关重要的一个认可,别人根本没有闲心去关注,以至于在十年后老人对当年的印象都被大事情掩盖了,只有脱离了社会十年的余国伟还记得自己得过97年的劳模

至于最后余国伟自己也被下岗,那就带了些黑色幽默的意味


问题八、余国伟领奖时从天而降的棉絮是什么意思

这个场景过于梦幻以至于很多人在最后都怀疑余国伟获奖的事情是不是只存在与他的想象当中,事实上他根本没得奖,其实不然,电影中已经解释了,这些像是雪花的只是机器坏了,吹进来的棉絮而已。但这场似雪般飞舞的满天飞絮,其实就是导演所说的那场降落在1997年的“大暴雪”

在如雪的飞絮中立誓要为工厂发光发热的余国伟,转眼就被下岗,成了社会上的一个闲人,这场“暴雪”在他最得志的时候当头降下,这样的境遇也为他一根筋的追查凶手以至于走火入魔埋下了伏笔


以上就是题主所问的8个问题的全部解答了,如果你有不同的观点,欢迎在评论区与大家一同探讨。

喜欢就关注梅姨~严禁抄袭,已维权。


Y电影


看电影本身是相当主观的事情,所谓一千个观众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观众这么机智,保守估计也是上万个哈姆雷特了嘛。电影中的谜团也并非是唯一解,最重要的是,我们都因为某一部电影产生或悲或喜的深刻情绪,就像是茫茫人海中,找到了频率相同的人。

所以以下答案只接受友善的反驳:

1、片名中有暴雪,而电影中大部分时间都是那么潮湿,充盈着令人不快的雨水,电影和片名之间产生了有趣的距离。首先这是导演引人入迷的圈套之一,当看到片名的时候,首先想到是“寒冷”、“白色”之类的词语,但是影片的色调却是”阴冷”、“灰暗”,它直接造成了一种反差,调动着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发展,观者不停想着,总要下雪了吧,总要下雪了吧,就是不肯下,直到结局。这无疑是一个精心安排的故事,它从标题就开始编织。

2 、广播中有几次提到降温和下雪,缺迟迟不下,这就像是男主角“老余”心中一直等待努力着破解杀人案的谜题,却不得要领。和沉冤得雪中的雪,寓意相似,离真相大白很近,仅仅是很近。也代表着,“老余”想成为代表绝对的正义、为民除害的理想,难以实现。

当然了,可能也讽刺了某些地域天气预报过于不准确的民生问题。

3、导演很聪明的引出了一个社会上广为人知的事件(除非是年纪太轻的朋友),可以使观众更有代入感。“老余”一生最好的年华都被这个案子所困,他出狱之后能不能释然呢?导演给出的答案是不能,暴雪将至,所以他走不出这座困住自己的城市。

4、我开始也以为燕子就是“老余”在灯光球场遇见的第一个女人呢。脸盲的朋友过来击个掌。电影并没有详细描述两人相识的过程,但因为影片风格充斥着“魔幻现实”,即便不交代也不觉得突兀,反而很统一。在他们俩的对话中可以知道,“老余”正义感爆棚,在某个场合解救了嫖客或者是流氓对于“燕子”的纠缠。

5、想要进体制内,热情简直是不值得一提的因素。体制内有体制内的虚荣和界限,况且办案这种事外行人的确不适合插手。

6、那张钓人的海报,是一份“老余”和徒弟伪造在案发现场发现了物证。海报上大概会写,凶杀案有重大突破,犯罪现场发现一串钥匙,知情人请尽快与警方联系。

7、从老头的口中,我们可以得知,97年其他人都在担心厂子的未来,而97年的“老余”朝气蓬勃,努力实现理想,因当劳模而欢欣鼓舞,如此看来,他是时代的局外人。他最好的时候,还没被现实打击,在演讲台上说着豪言壮语,而每一个字他自己都深深相信,他笃定自己用勤劳的双手可以破案,闯出自己的未来。

8、“棉絮”一方面是更加确立电影的影像风格,显然导演并不仅仅想拍一部悬疑片,棉絮突然地降落,突出“魔幻现实”,造成一种诡异的浪漫效果。“棉絮”也隐喻了“老余”的结局,棉絮并非是真正的雪,“老余”并没有等到最后的真相,只是无人认领的骨灰,洒在被人遗忘的时代里。


壹条电影


《暴雪将至》不但把段奕宏送上东京电影节最佳男主角的宝座,而且还帮他拿到了第3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艺术贡献奖哦。

对于电影很多隐喻和暗线的理解很多其实都是非作者和编剧本人解释不清的。因为好的电影就是一部艺术品,而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看到电影里的一个似是而非的镜头或者看起来很特别,仿佛隐藏着什么前因后果的桥段,其实是我们根据自身的经历和性格有选择得捕捉到的信息画面。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内容并不完全,所谓的影评和观后感也一样,可能只是我们对于电影画面的一个臆测,或许连作者想表达的东西的二分之一都没有,甚至跟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完全相悖。所以呢,以下都是根据剧中线索的主观猜测,喜欢就点个赞,不支持就一笑而过吧。

1、总是在下雨,大概是因为阴冷、潮湿是这部电影的基调。而这种湿冷感只有下雨天能够敲到好处地展现,拍出来就形成了这部影片独有的气质。这两天外面一直在下雨,配合南方的寒潮,仿佛我活在电影里。。。但是为啥一直不下雪呢?大兄弟!请你看看题目!暴~雪~将~至~意思就是暴雪将要来临的意思。不是老有人说“暴风雨前的宁静”吗,没错,都是同一个道理。雨雪是一家,山雨欲来风满楼,阴冷的雨天还能渲染出那种暴雪来临前的压抑,顺带衬托了一把故事情节,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完美~语文阅读题满分!

2、这个很简单,咱们来听听导演董越对雪的解释:“雪,是突如其来的风潮,在电影中代表了90年代突如其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原本稳定的工厂受到了这场’风潮‘的动摇,所以雪也代表了90年代人们受到的冲击和人们心中的恐慌。”

3、这是一种电影表现手法,为了增加真实感。当你听到数据的时候是不是心中一凛?有就说明效果达到了。

4、电影里似乎没有特地介绍燕子和余国伟的相识过程吧。说明他们俩的相识没必要那么详细,最重要的一点是把燕子在余国伟心中的地位表现出来,把她作为余国伟梦想的牺牲品的角色塑造出来就成功了,多余的镜头不必有。

5、.这不是很正常嘛,余国伟那时候还没有实力和经验,空有一腔热情顶个卵用。插班生还不受同学们待见呢,外地人还会被本地土著歧视呢。虽然余国伟是男主角,但是这不是偶像剧,主角光环这个东西是不存在的。

6、大概就是炸鱼的内容吧。就像《白夜追凶》里头关队长和记者联起手来,刊登诸如“案件重大进展”“案件即将告破”“重要线索请联系警方,悬赏10万”这样的话吧。凶手认真就输了系列= =

7、97年的劳模啊……97年企业改制,下岗潮席卷中国,所有人都惶惶不安,使得评劳模无关紧要到令人遗忘。从另一种角度解读大概也算是一种讽刺,这也是大多数人对那个黑暗年代群体“失忆”的反映。

8、还是导演的原话:“现实与虚幻其实很巧妙,有时候现实比虚幻更戏剧,更有反讽意味。”

啊,看完《暴雪将至》,仿佛看到国产之光~~~~~


影视口碑榜


暴雪将至,国内第一个让我忍不住马上复看第二遍的电影。确实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人性的可怕,可悲,可敬…

看完电影很多人都围绕着几个问题,以下是我的一些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一下。

一:余国伟有没有得过劳模?

余国伟应该是得过劳模的,只是顺序不对了。大胆推测一下,余国伟应该是从车间转到的保卫科,甚至从来没有去过保卫科。余国伟有一个徒弟。我爸以前也是国营工厂的,那个时候每个新进的员工进入工厂的时候都会安排一个师傅,唯独保卫科不一样,大部分都以兄弟相称。个人觉得余国伟之前应该是在工厂车间工作,并在车间获得劳模。电影里余国伟领奖前说的一句话:这次和上次不一样,感觉像做梦一样。其实那真的是梦。电影最后的老人说:我在这个厂工作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保卫科的人拿过劳模,而且九七年那个时候,谁还有心思评劳模。这句话里透露了两个细节,一个是,当时那个年代,人人自危,没有谁在乎这个劳模的问题。二是,保卫科的人,没有效益,对评劳模是无法完成。所以余国伟在保卫科是肯定没有拿过劳模的。而之所以觉得他拿过劳模,是基于心里落差的产生。按分析,余国伟是一个极度需要外部条件来证明自己的人。只有足够大的心里落差,才会让为整个电脑的故事的发展做到铺垫。

二:燕子的自杀,到底是为了什么?

个人觉得是因为爱,一种很盲目的爱。燕子的文化不高,而且总是收到别人的欺负和歧视。我记得在小时,也就是九十年代下岗潮到来的时候,老家也出现了很多下岗工人。县政府为了安置这些人,划定了一个区域,取名叫再就业一条街。但是讽刺的是,那条街成了按摩一条街,也就是色情一条街,我们那时候叫摸摸街。那是那个时代决定的,很多下岗的人,确实文化不高,而最方便快捷的赚钱渠道,就是牺牲色相。而且那个一定不会是家乡的人在那里,都是外乡人,但是幕后的,都是本地人。那个时候的观念还比较传统,是十分鄙弃那个行业的人。只能用外来人,没人知道他们的底细,选择这个行业也是无奈。心里的自卑之处也尤为凸显。而余国伟的出现,给燕子带来的是希望。人最怕的不是一成不变,最怕的是看到希望而失去希望。燕子对余国伟与其是说爱,不如说是一种逆境中的依赖。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般的存在。但是这也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燕子并不是因为余国伟拿她当诱饵而失望。更重要的是,她想要为余国伟救赎,想要和他一起离开,一起重新开始。这与其说是爱,真不如说已经到达一种病态的依赖。记得几年前的一个新闻,一个孕妇为了老公,不惜诱拐少女给她老公强奸。原因是怕失去,而孕妇的童年很可悲,而她老公对她好,这就成了一种失去理智的依赖。而燕子也存在这种类似的依赖,当到最后的时候,发现无法阻止,唯有选择死去来做最后的救赎。因为她知道谁是凶手。

三:谁是凶手?

在我看来,真正的凶手其实就是余国伟。基于几个条件:一个是燕子,如果细心的人,会发现燕子手臂上的伤痕。而这伤痕的数量是三道。死亡的女生也是三个。个人觉得这不是巧合,是有意安排。燕子其实一早就知道了余国伟就是凶手,每次有命案发生,都会在手上刻上一道。而这三道伤痕也是将燕子推向死亡的基石。第四道伤感其实就是燕子。与其让余国伟杀了,还不如自己先走。这样也能减少余国伟的杀戮,希望从而让余国伟清醒过来。二是那个被车撞死的人,很多人会觉得他是凶手,我看不尽然,张队长已经找到了凶手的血液样本,也有了被撞人的血液样本。而拿到这两个样本到余国伟杀那个他以为的凶手,是有一个时间周期的。但是张队长只是告诉了货车司机,这个人可能和几宗命案有关。而不是宣布命案以破。这是对余国伟的保护。而且抓捕余国伟的时候,张队只说找到了凶手的血液样本。其实余国伟的表情已经说明了这一切。三就是那个杀妻的案子,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个情节。这个和整个故事存在一定的脱节啊!有点突兀。后来才明白,这个并不突兀,而且做到了一个很好的叙述,就是这个时代,产生这些事情的原因。压力,下岗,让人游离崩溃。做一个大胆的假设,余国伟有人格分裂,所有的事情就都解释的通了。杀妻案也就做了很好的描述了。这个时代所产生的悲哀。

四:余国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个伟大国度余下的人。这句话是余国伟的自嘲也是对这个社会的抗议。因为压力,无法释放的压力,让他心里扭曲,人格分裂。为什么说他人格分裂,从这几个方向描述吧!灯光球场的女人,真的不是为了钱和余国伟发生关系,后面的余国伟再去找那个女人的时候,那个女人笑了。其实躲在暗处的那个男人就是余国伟。还有就是张队长最后留给余国伟的应该是救赎,让他看到整个事情的真相。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余国伟的刑期,十年,故意杀人,如果没有得到死者家属的谅解,很难被判死缓的。更不用说只有十年就可以出狱。而且在那样的时代。唯一解释的通的是,余国伟有一定的精神问题。这样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余国伟会有得劳模的场景。事情的发展,才能合乎情理。

个人观点,仅供大家探讨。个人觉得这是国产片里难得的佳作,建议大家观看。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而看到现在国家的发展。


二少Ben


涉嫌剧透,介意不要观看

凶手是谁?有人觉得凶手是老警察,我不这么认为,凶手就是那个被撞死的人,但是从头到尾没人知道他是谁,或者说,没人在乎他是谁,再或者说,没人记得他是谁

为什么安排凶手被撞死,被撞一下是狗血,被追了半天都没被抓住,一下就被撞死了?什么鬼?但是凶手接着站了起来,然后就是被撞第二下,直接压扁,也许导演想说,或者只是本人这么认为,这种十恶不赦的人,就该死的这么惨。

“1997年,谁还有心思评劳模”。余国伟辛苦一辈子,却被一句话堵住了,他97年获得劳模,为破案费尽心思,被警察队长讥讽,死了徒弟,死了爱人,后来打死了人,可是谁记得, 对呀,香港回归,工人下岗,谁记得你。如果不是作为“主角”亲身经历下岗潮,谁记得有下岗那件事。

主角最后也许明白了,自己和那个凶手一样,没人知道自己是谁,没人在乎这么一个小角色,也许只有自己拿到身份证后才知道自己原来叫余国伟,电影最后厂房的爆破来了很多人,很多人想起了自己年轻时,但是10年后还有人记得这里有个厂房吗?

片尾字幕看似和电影没有关联,十分多余,但是细细一想,并非如此,这段话已经点明了电影的主题,08年这场重大的灾害,这么大的损失,到了今天,除了被这场灾害影响的“主角”,有几人记得!


艾特姚先森


影片说的是一个小人物,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 ,不顾他人的感受,甚至是生命,内心是阴暗的,所以用下雨天来灰暗的色调来影射主角的内心世界。冬天来了,洁白的雪覆盖一切,等冬天过去了,万物复苏,一切仿佛从新开始,所以雪只能是在结尾下,表示主角认识到自己内心黑暗的一面,并且真心悔过,一切从头开始。说到雪灾其实就是想告诉人们生命是脆弱的,请真爱生命,自己的,别人的。从主角和燕子的谈话可以知道,燕子应该是被人欺负的时候余国伟救过她。余国伟贴的应该是犯罪现场拍到的一串钥匙,主角只是群众,不是警察,怎么可能让他参与查案。老头才是真是的,余国伟根本就不是劳模,所谓领奖发言都是余国伟自己幻想出来的。想想那个场景,主角站在舞台上,头上飘落这雪花,是不是如梦似幻。整部影片主角为了自己的理想,失去了自己的徒弟,失去了工作,失去了爱他的人燕子,最后更是杀死了一个他认为的“凶手”,为了自己的理想,他伤害了很多人,失去了很多。到最后幡然悔悟,决定离开从新开始面对以后的人生。


江湖小侠



《暴雪将至》是部比较烧脑的影片,影片色调黯淡,大部分时间都在下雨,看的人心情不好。总结了几条让人看不懂的地方,自己试试解读了一下,发出来大家共同讨论,勿喷。

1、杀人犯是谁?

答:老余带着徒弟从厂门口追到铁路,最后消失在公路边的那个人就是杀人犯,只是老余不知道这个人已经被车撞死了。

2、燕子为什么自杀?

答:燕子手腕上有刀疤,自己一个人喜欢到高处发呆,这说明她是个受过情伤患有抑郁症的人,当发觉自己爱的人只不过将她当鱼饵,心灰意冷下做出的错误举动,她的死也使愤怒的老余重伤了怀疑对象。

3、老余到底得没得劳模?

答:没有!这个是老余在臆想,说明他一直都非常渴望得到,他也非常想立功上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