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连续发文,批评论文,打击sci,你们怎么看?

高校专业那些事


科技部第一次发文是2020年1月底,要求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发表在祖国大地上,不要着急写论文。


第二次是2月22日,跟教育部一起发文,要求破除SCI至上的导向,SCI论文指标,就是SCI论文数量、影响因子,被引用次数等不与职称评定等直接挂钩。


2月22日出台的这份文件,《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更是引起了很多讨论。


这份文件一共给出了十条意见,包括: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对于理论和应用学科用不同的评价路径;不能”以刊评文“,不能把SCI论文的相关指标跟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在聘用人员的时候,不能把SCI论文指标作为前置条件;不能对SCI论文进行奖励,不能拿这些指标对学生毕业做限制;在评价中要增加同行评议的分量。


针对这十条意见,很多老师提出了许多看法。


第一,大家先认为确实现在的垃圾论文偏多,是需要遏制一下。现在中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论文大国,在材料、生物信息领域,我们的发文数量都是世界第一,但我们真正的水平远远比不上美国、日本,而且我们的造假论文也是世界第一,去年饶毅的实名举报信也表明了这一点。


第二,大家认为不用以刊评文是对的,因为期刊的好坏不等同于你文章的好坏。像日本的诺奖得主中村修二,发的文章都在《日本应用物理杂志》上,这一份杂志根本就没有收录在SCI里面。

中村修二


有学者说,一些特别好的论文,因为是颠覆性的,反而不容易在一些顶级杂志上发表。


不过,大家也提到,虽然绝对的以刊评文不对,但在很多时候,刊物就代表了你文章的水平。因为在评价过程中,除了真正的小同行能了解你文章的水平,那些评审人员根本不了解你的水平。很多评审人员甚至都不是本专业的,根本没有能力来做评判,相对而言,用刊物的水平来代替比较简单,也相对比较可靠。


第三,《意见》中强调完善学术同行评价,这跟上面的问题有一样的地方,不好操作。有一次我跟一位教授聊天,说起院士的评选,教授说,院士都是人精,都是智商和情商极高的人。为什么这么说?院士当选都是其他院士投票的结果,要获得多数院士的认可,才能当院士。科学院的院士这么多研究方向,除了本专业的专家,其他人虽然是院士,也是不懂的,根本就分不清A候选人的工作重要和成果多,还是B候选人的工作重要和成果多。谁更能说,跟谁关系好,就选谁。这没有办法,大家都知道这点。


如果不唯论文,要注重同行评价,就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而事实上,论文被刊登,一般都要经过8个左右的同行专家的评审,这已经是同行评价了。这个同行评价比教育部组织的评审专家要靠谱很多。


另外,在中国同行评价,会遇到大家都熟知的圈子文化。原先年轻老师可以凭实力说话,发几篇顶刊文章,获得各种帽子和职称,现在如果要同行评议,逼着要去做交际,傍大佬和学阀,学术上没有独立性。而这些同行评价将更为不客观。


第四,《意见》中有很多”不“,大家也觉得这些问题说得很对,但并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新的方案出来。比如说,聘用人员不看SCI相关指标,那应该看什么?SCI论文被大家追捧,就因为它还是有客观性,有可量化的地方。


大家认为,不唯SCI论文是对的,但希望教育部和科技部能给出更具体的操作方案。另外,认为如果不弱化评审,不弱化各种评审带来的好处,是不可能弱化SCI论文至上的。最后,作为一位年轻教师,还是要盯着SCI论文的,因为除了这个论文能自己控制,其他的可控制不了。


因此,教育部和科技部的这份《意见》看着杀气腾腾,具体效果如何,还需要观察。


大家说呢?


五道口的颜学姐


近期,关于sci论文的问题可谓大出风头,因为一场意外,武汉事情迫在眉睫,但是不少人却正事不干,各个抢着发论文,更是将发论文这股歪风推上舆论的风头浪尖。

中国科研,现在是唯论文,啥事不干,光写论文,光会写论文,不会干正事,很多院士,也是凭论文当了院士了,当了院士之后变本加厉地发论文,而正事呢,一个没干成。

高校呢,本来基础科学发论文可以理解,后来各个工科,也只会发论文了,工科本来是以应用为主的学科,结果都是工程的东西一窍不通,论文却发的顺顺的,比如材料学科,中国材料发的论文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发的论文总和都多还几倍,但是中国实际工程上的材料却十分落后。

更有甚者,现在的医学,本来是以应用临床的学科,却一大批医生不会看病,只会发论文,而且造假论文,比如浙江大学,协和都开始造假,当然2019年造假嫌疑的有南京大学校长,病//毒所所长等几个院士人物

尤其是2020年2月,国家全面抗击病//毒的时刻,某些院士正事不干忙着发论文,科技的实在是看不下去了,第一次亮剑:

科技部不点名地批评:某些人当前紧急的任务不去完成,却把精力放在发论文上,这个,这可是狠狠地给某院士一记重重的耳光啊。

当然在前几天,科技部再发文,对唯论文行为再次重拳:

这是科技部第二次亮剑,时间在2020年2月17日:《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

对各类科研的论文考核明文规定,提到对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科技活动,注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对于技术研发类机构,注重评估在成果转化、支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绩效,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等等,这样是正本清源,一些应用型研究,要注重转行,而不是虚无缥缈的论文

在2月18日发文,科技部再次联合教育部第三次亮剑:

《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里面对论文的发表,奖励等细节进一步细化,对论文的发表,要求,学科评估等进一步细化。

比如学科评估不再以论文为主要指标,不准对院系个人下达论文指标,尤其是有一重磅的条文:取消论文对个人相关的奖励,让大家不再发垃圾论文就是为了骗国家经费,避免论文功利化。

既然发论文没好处了,我想,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去干这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情了吧,发论文毕竟是一个比较累人的活。

关于科技部连续三次发文,对论文这类问题处于重拳,老铁们,你们怎么看呢?

反正我是举双手支持


高校专业那些事


不应该用“打击”的这个词,应该说是更加的理性了。不能一味的自卑和一味的西化。应该增强自己的自信。发掘好自身的力量。


生命白道


养了鸡,为了筛选高质量的鸡,让鸡都能下蛋,设了道篱笆,只有能跳过篱笆的鸡才能进圈吃好饲料,进不去的只能在外面自己捉虫吃。

后来发现能跳过篱笆的鸡不一定能下蛋,是不是好鸡,下不下蛋跟那道篱笆没啥关系,索性就把篱笆拆了。

等拆完了,才发现圈里最肥的一群鸡早报团了,给它们送虫子的才能进圈,原来还要跳过篱笆才能进,现在只要把最肥的鸡伺候高兴了,病鸡残鸡都能进,也没有鸡下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