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我在我思」“漢罵”背後,這座城市有一群淳樸、善良的百姓

近日,一段用武漢話罵人的“漢罵”在社交網絡上刷屏。“漢罵”發生在湖北武漢一個小區業委會組建的應對疫情群裡,一位業主連發數段語音,先罵所屬社區在前期對小區不聞不問,“溝通無數次沒有一點回音”;接著罵小區附近的超市提供的購物套餐“不像話”,買一袋米必須要搭配醬油、衛生紙等一堆東西;隨後又迴轉身罵社區工作人員剛剛接管了小區業委會現成的團隊,只是發起了一次接龍、發了兩張表,“就覺得自己不得了”。

從網上流傳的截圖來看,群裡的大多數人對這位業主的“口吐芬芳”豎起了大拇指。我想,這絕不是在稱讚這位業主罵人功夫爐火純青,而是認同她說出了大家的心聲,說出了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人的不作為、濫作為,可謂有理有據。

武漢人的火爆脾氣我是深有體會。在我僅有的兩次去武漢的經歷中,就遇到過公交車女司機在工作中途發飆、跳出駕駛室的情景。可自從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我們見過武漢人的淚,見過武漢人的笑,見過武漢人的脆弱,見過武漢人的堅強,卻幾乎極少見到他們發脾氣。

從封城到三鎮間交通管制,再到全市小區封閉管理,武漢人的生活半徑一次次縮小、便捷性一次次削弱,但他們都沒有發脾氣。我猜,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不少武漢人覺得自己對這場蔓延至全國的疫情負有說不清道不明的責任,所以他們同意付出900萬人被限制行動的代價,以換取疫情儘快消弭。

他們給予了城市管理最大限度的理解。就像這位“漢罵者”所說,沒有消毒液,業委會自己想辦法“化緣”;出門不方便,業委會組織團購柴米油鹽。我還看到有武漢網友說,自己手機上,買蔬菜買牛肉買雞肉買日用品各有一個團購群,“全部置頂,生怕錯過了就買不著了。”

最近,四川、廣東出現了市民集體喝壩壩茶或大量湧入恢復開業的餐廳的現象,這種行為雖不恰當,卻也從側面反映出,大家真被憋壞了。試想,這些外省市的群眾尚且如此,身處疫情最為嚴重的武漢人在想什麼,我們真的可以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嗎?

即便如此,還有好多武漢人在想著做些什麼:有給醫務人員免費提供飲品的咖啡店店長,有接送醫護上下班的公交車司機,有去方艙醫院當播音員的音樂老師。這些普普通通的武漢人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記錄著屬於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自己的溫暖和悲愴。

“漢罵者”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那是你們該做的事。我們也做了我們該做的事,我們還做了我們不該做的事。”

確實,正是因為很多武漢人積極自救、積極助人,做了很多超出他們職責之外的事,這座城市才能在如此大戰中撐下去。

武漢封城一個月,有人20多天沒有回過家,也有人把抗擊疫情當秀場;有人奉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有趁機發國難財的人。“不能欺負聽話的人”,對前一種人,再多褒獎都不為過,對後一種人,“漢罵”都算是客氣的。

因為“漢罵”事件的發生,武漢市政府已約談了涉事人員並進行整改,這對各地的城市治理者而言也是一次提醒:知屋漏者在宇下,一定不要辜負群眾的拳拳之心和殷切期盼。

我想,武漢這座城市是否被冠之以“英雄的城市”之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裡有一群淳樸、善良、可愛的百姓,才讓這座城市挺立不倒。(羅筱曉)


「現場·我在我思」“漢罵”背後,這座城市有一群淳樸、善良的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