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手机照相功能越来越厉害,有可能完全取代数码单反机吗?

忧郁之后精神好多了


从硬件上很难超越,如果从目前短视频来看,手机基本够用,只能说各有各的好处吧,专业的电影机拍个4K,想从手机上还是压缩,画质又回到从前了,手机拍视频,看视频最看重的是方便而已。



一个人的旅行Camera


手机功能再多和专业数码单反相比,差距还是有的,这其中主要由以下几点来决定的:

1,首先是CMOS,也就是感光元件,现在最大的手机原件是新出的小米10用的1/1.3英寸,基本上快接近索尼黑卡的一英寸了,但是和单反相比,尤其是和全幅单反比,面积上进相当于后者的10%左右,这就决定了它的感光能力要相差很多,尤其是在夜间拍摄和动态拍摄,需要提升高感度和提高快门速度的时候,手机所捕捉的信息还是太少,目前手机上呈现的夜景模式,都是通过算法达成的,并不是真实的记录,但是不可否认仅从手机观看,观感甚至强于相机,但是放大之后就会发现,细节缺失,涂抹强烈,噪点偏多,这都是感光元件小造成的。这是先天的硬件问题,不是软件算法可以完全弥补和解决的。

2,光圈,虽然手机动辄称标配f1.8超大光圈,但是这个1.8的光圈和全幅比起来甚至连f4都没有,所以手机拍摄达不到想要的浅景深效果,也就是背景虚化,虽然现在通过算到,通过增加景深镜头可以实现不错的背景虚化效果,放大看,仍然可以看到主题边缘的抠图痕迹。同时手机镜头光圈固定,很多需要调整光圈大小拍摄的场景,手机就无法胜任了。

3,焦距,虽然现在大多数手机厂商都通过增加镜头数量来实现手机变焦的功能,有的甚至通过潜望式镜头实现的10倍以上的光学变焦和50倍的混合变焦。不可否认,在如此纤薄的手机上实现如此高倍的变焦,确实是一种突破,但是相机的变焦镜头是通过多组镜片以及一系列精密零件组装而成的,其精密程度不亚于一枚导弹,这也就是为什么体育摄影记者的长枪短炮动辄几万,几十万的原因。其成像质量岂是简单的50倍混合变焦所能比的?

4,操作手感。物理按键,各种波轮,镜头对焦环等相互配合,使光圈,快门,iso,测光,对焦,曝光补偿等参数都准确,同时构图严谨,焦距适中,虚实结合,主题突出,才能拍出一张完美照片。这是在屏幕上划拉几下,按几下就能出来的吗?摄影的乐趣也大多来源于此,正是这些参数的不同组合才能拍出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摄影作品!

所以手机取代数码单反相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仅仅是记录下生活,随便拍着玩玩,现在的手机确实够用!我也不是器材党,但是玩摄影,基础理论知识,参数设置,不同器材相关功能还是要了解一下的。








白话摄影


个人觉得基本不可能,因为体积的限制。

单反中就分了几个阶梯,半画幅,全画幅,中画幅,大画幅,为什么分?因为感光元件的大小,感光器件的面积越大,捕捉的光子越多,感光性能越好,越高,画质越优秀。

为什么受限制?

  1. 手机的体积:最小的单反的感光元件都是15. 6x23. 5mm,更不用说全画幅和中画幅了。法兰距决定了手机将要最小的厚度或者说外露式镜头的长短,远远不是现在几毫米厚的手机能装下的,你愿意背个大哥大在外面跑么?
  2. 像素高不等于成像好:这是一个没有深度了解过相机原理的朋友的误区,想当然的觉得高像素就是高画质。这里可以说,现在的4000万像素的手机的画质完全比不上十多年前初代单反300万像素的画质和解像力,更何况还有优质的独立镜头群。
  3. 光学原理和效果的区别:比如现在手机的大光圈,人像模式所形成的生硬焦外虚化,都是电子模拟方式,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和光学虚化的区别,差距有多大。

上图华为Mate30Pro四千多万像素

上图十年前的尼康D80加24—85,一千万像素。

细腻度区别很大。当然,手机基本能满足普通用户的需求,但想替代单反,基本不现实。

我是S,让影像越来越简单,欢迎关注我。


S的影像小院


你好我是宏宇,一个40岁的老帅哥,哈哈蟋蟀的蟀哦,下面回答你的问题

现在手机拍照功能确实越来越牛逼了,前几年诺基亚就出了一款4000万拍照手机,今年小米出了一亿像素手机,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我们在变老,手机因为携带方便,容易上手,还自带美颜以及好多功能,已经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相机。

现在有一小部分人仍然使用相机,他们都是爱旅游和摄影的专业驴友和铁粉,

至于手机能不能完全取代相机,我认为是不可能的,只是比例会越来越小。

上面纯属个人见解,如有不足,敬请谅解谢谢我是宏宇


宏宇在长沙


看到你提出的关于数码单反摄影功能能不能被手机照相功能取代的问题,我以我的现有电子电路技术知识回答,这是完全是有可能的,这点不必质疑,因为:

  1. 数码单反机与手机的摄像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通过镜头光学器件把外界的光学图像信号转化为电子模拟信号再转化为电子数字信号存储在内存上的,而这些信息信号的相互转换是通过机器里的电子数模块转换器实现的,它是手机集成在主板上电子集成电路里众多功能的一部分实用功能而已,只是由于现在技术的局限性原因还没有完全做到数码单反的一些精密部件集成化和精密化的最佳化程度上而已。

  2. 随着电子元件的大规模精密集成化的迅速发展以及纳米级制造精密工艺的实现,能把更多的实现不同功能的多种电子电路元件集成在非常小的一块薄薄的多层手机电路主板上,智能手机以前能把电视机、收音机、电脑等众多功能集成在手机小小的空间里,未来也会让手机越来越多地纳入更多的以前所没有实现的众多实用功能模块。

  3.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子集成化、规模化得到空前的发展,投市的智能手机使用会更加便捷,各种功能也更加实用,把以手机能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的方便性和实用性是在我们预期之中的。

总之,智能手机实用化占主流的今天,数码单反机在未来完全有可能被智能手机日益完善的摄影功能取而代之的,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而已。


山水情歌


3月26日晚,华为在巴黎发布被称为“史上最强拍照手机”的P30和P30pro系列手机。在发布现场展示的拍摄银河的照片更是体现了该手机的拍照功底。有分析认为,随着智能手机性能的提升,是不是会在更多应用场景之下替代专业级别的单反相机呢?随着感光设备与芯片等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拍照能力更强大的智能手机是否具有全面替代专业相机的能力呢?

“重写影像规则”,这是华为此前给P30系列发布打出的口号。除了华为,其他手机厂商也在发力拍照技术。比如,OPPO在今年2月的全球通信展上展示了一款配备10倍长焦镜头的手机,而这种变焦功能以前仅在传统相机上才有可能实现。

“现在很多手机拍照的表现已经相当于卡片机了。”中国通信网副主编蒋均牧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手机取代专业相机是个趋势,这其中的原因包括专业相机不便于携带、操作复杂等,当手机的算法提升上去后,很多场景都可以替代了,“打个比方,如果想要拍出虚化效果,使用专业单反相机需要反复练习。而智能手机只要一个AI算法,就可以做到天衣无缝,这就好像是射箭和开枪的区别,前者需要很长时间的技能积累,但后者可能很快就会掌握。”

蒋均牧认为,未来只有拍摄要求比较高的情况下才会使用专业相机,“当然,一些高附加值的品牌深入人心之后,依然难以被替代,比如徕卡相机。”

而专业摄影记者则给出完全相反的答案。一名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摄影记者表示,从物理层面来说,光学的瓶颈是很难突破的。“摄影圈有一个俗语说‘底大一级压死人’,这个‘底’指的就是感光面积,一台相机的感光元件面积越大,画质的变化就会成几何级增长。然而由于手机的体积所限,其感光元件肯定与专业相机没法比,优秀的算法可能会弥补一些差距,比如模拟虚化,但那毕竟是模拟的,从细节可以看出来。”

“另外,传统相机还有很多强大的周边附件相配套,比如各种接口、闪光灯等,这都是手机难以达到的。”该记者表示,很多非专业人士喜欢手机拍出来的照片光鲜亮丽,相比之下很多人会抱怨专业单反相机拍出来的照片“灰蒙蒙”的,不好看,但这正是由于单反相机的图片处理算法很保守,这样就给后期处理留出了很大余地。“手机摄影越来越像玩具,而专业相机则更像一个生产工具。两者谁也无法在对方的用户群体里替代谁。”





仗剑II


手机摄影摄像功能确实非常强大,尤其是5G网络,短视频普及,使用手机拍摄制作短视频变得寻常。而今在网络媒体尤其是新媒体中渐渐笨重的摄录设备被智能手机所取代。

原因有二:第一,手机性能提升,即拍即传即制作;第二,最主要的是受众的阅读习惯场发生转移,绝大多数获取信息来自手机移动端,因为手机的拍摄足以满足手机屏幕。

拿微单和单反来说,一些特殊的技术拍摄需要依靠它们,但是随着手机性能的提升,一般可以满足。

请看下图,一场信息快速发布的角逐,都在使用手机,看不到长枪短炮。

因此相机和摄像机也需要性能尤其是传输性能的改进和提升,比如添加自动传送数据装置,不用连接手机,从设备上直接发出。



孙记聊个球


一台手机走天下,拍风景、拍人像、拍美食(内付多图手机摄影技巧教程)


摄影初学者在购买镜头的时候一定听说过一句话:“一镜走天下”,就是买一个大变焦镜头,兼顾画质、便携,广角覆盖到长焦一举多得,比如24mm~105mm变焦镜头等。无论怎么便携都需要携带机身+镜头,甚至灯光辅助设备,而手机发展到现在三个摄像头的手机已经非常普遍了,从超广角~10几倍光学变焦,已经超越了单反一镜走天下的配置,而且手机非常便携,夹持有强大的app拍照和后期软件辅助,从民用级别对照片的要求来说,已经完全可以替代单反,成为日常&旅行很好的影像记录工具。ps:旗舰手机发布会上,不是都用手机拍的大片吗。

上图我的手机,一共有三个摄像头:

1. 超广角镜头:13mm等效焦距

2. 主广角摄像头:26mm等效焦距

3. 长焦摄像头:52mm等效焦距(我最喜欢的焦段,用单反我经常用50mm f1.4拍片)


以下分享一下我用手机去广州旅游拍摄的人像、风景和美食~

重点:文章后半段还有同一场景,我手机和单反相机拍的对比图,来说明一下区别。


到广州我们先去了一个博物馆,这里是一个比较复古的建筑,也是网红拍照地,门口和室内都很适合拍照,凭身份证还可以进入博物馆参观。

1. 利用超广角镜头拍摄大场景小人物的照片,突出场景宏大。超广角镜头边缘有变形拉扯的特点,利用好了可以拉长人物腿,让身材比例更好看,同时突出场景宏大。

2. 利用颜色,拍摄色彩统一的旅游照。博物馆外墙配色跟人物服装颜色相似,都是红黑相间,摄影是减法的艺术,少既是多,色彩统一和谐照片也会显得专业高级,这里用的是手机主摄像头。

3. 利用拍摄距离,拍出人物大,全局背景的照片。这种拍法就是让模特离镜头近,让背景远离人物,现场人物和背景建筑隔一条马路,这样的距离就可以实现人大全局背景的效果。还是主摄像头拍摄。

4. 利用手机长焦镜头,从远处拍摄博物馆局部图,让整组照片不只人像,还有风景照,更丰富。


离博物馆很近的地方是广州很网红的拍照地,叫做沙面,整个一条街都是很清新的建筑,很适合拍照游玩。

街口有一段火车车厢,很适合穿着红色、黄色、白色或者黑色的衣服搭配拍照。这里我全程使用手机的广角主摄像头拍的,等效焦距26mm,主要利用就是背景和人物服装颜色和谐统一。

1. 通过透视构图法拍摄火车车厢的纵深感,人物安排在前端,突出主体。

2. 利用前景植物拍摄有层次的画面。

3. 利用水平垂直对角线的线条构成拍摄照片。

玩累了,我们也找了地方坐下休息喝点水。在这里也拍了一些照片,因为建筑配色清新,很适合拍照。

这里比较值得一提的是上面这张窗边照,利用窗边的玻璃隔着拍摄人像,玻璃可以反射对面街景的映像,玻璃上还贴了一些装饰,这样的感觉很像二次曝光的效果。


记得喝完了咖啡已经是下午三点了,就去了附近的一个人气面馆吃饭,果然很好吃,性价比很高,动筷子之前用手机随拍了几张美食照片,使用的是手机的长焦摄像头拍的,很多人都觉得面对一桌子众多美食,觉得广角主摄才合适拍美食,其实用长焦拍摄局部可以得到更好的构图效果。

这次广州之行我们还吃了很多小吃,实在太美味了,好吃的太多了,这些都是用手机长焦镜头拍摄的。

有一天晚上我们去了著名的广州塔,从远处拍了一张广州塔和江面的风景照,走到广州塔脚下,也拍摄了一张背影游客照。

之所以拍背影是因为几点原因:

1. 现场没有补光灯,人物面部得不到很好的光照,所以只能选择背影照。

2. 正好人物穿的衣服背面是一个反光材料的翅膀图案,我用一台手机的手电筒照亮反光材料的翅膀,用另外一台手机拍照。

3. 摄影真是用光的艺术,远处广州塔的灯光有几种变化,耐心等到彩虹色图案出现时才按下快门。


之后的几天我们还去了一些服装市场购物,因为找洗手间,误打误撞的上了一个有天台的商场,也是因为洗手间就在天台上,没想到这里居然也可以利用来拍照。

1. 利用铁皮护栏,拍摄撞色人像照片,画面中蓝色、黄色、粉色活泼跳跃。

2. 利用铁网护栏,拍摄清新人像。

以上都是广州之行手机拍摄的部分照片,在去广州之前我纠结过是否带我的单反,最后还是选择了轻装上阵的方案,只靠手机走天下。

重点: 同一场景手机 VS 单反相机

话说回来手机是否可以替代单反呢,以下是同一个场景我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和单反拍摄的照片,请大家看看对比效果。

1. 在一个房子门口拍的照片。

2. 我家女儿过生日,我媳妇着急发,所以我先用手机拍,后来用相机拍。

其实不难看出在相同拍摄环境下其中的区别:

1. 画质:

单反的画质真是的非常扎实,用RAW格式拍摄原片,后期空间很大,而且可以让我结合使用闪光灯拍摄,给人物很好的打光,而手机就算通过app软件实现了增白美肤效果,但是照片细节有涂抹,经不起放大和后期打印。

2. 景深(大光圈虚化):

手机模拟的大光圈的效果有的时候不尽如人意,算法目前还没法完全模拟物理光学上单反镜头制造的大光圈虚化效果,手机想要虚化背景使用人像模式也是有局限性的,人物搭配背景是条件限制的,复杂背景的时候效果有时不尽如人意。


综上所述:

1. 如果拍摄要求是日常记录,或者只是为了方便快捷拍摄,后期处理,上传社交网络的话,各家旗舰手机的拍摄已经足够用,没必要使用单反相机。

2. 如果需要画质和大尺寸输出,搭配闪光灯拍摄,商业用途等,让客户显得更有专业感,价值感,还是最好使用单反相机或者更好的中画幅相机拍摄。

手机和单反(这里也包括无反相机,中画幅等专业相机)会在未来很长时间里都是在不同用途中使用,不能互相替代的,还是看用户本人对照片的效果结合自己的使用习惯来综合考量。

最后一句:再好的旗舰手机,再高端的旗舰相机,都只是记录的工具,摄影最重要的还是拍摄者本人,工具只是让我们更方便的拍照而已。

感谢观看


摄影师张狠骏


智能手机拍照功能不断增强,但不可能取代单反相机,理由如下:

一是功能的区别,手机拍照的基本功能是满足大众的记录需求,比如,亲友聚会,家人娱乐,美食美容,旅游行踪……用手机随拍随记,然后分享到微头条、朋友圈,非常方便。单反相机的主要功能是供专业摄影师或摄影爱好者进行摄影创作,追求的是画质精细、模式多样、独特创意,在摄影创作过程中,单反相机的B(慢速)、M(手动)、S(速度优先)三种模式的应用及效果,手机很难实现。

二是镜头的局限,手机不能取代单反,最关键的因素是镜头局限。华为手机虽然运用了徕卡技术,内置三摄、四摄,镜头甚至达到50倍变焦,但光学之外的数码变焦,根本保证不了画质,基本上五倍以上变焦拍成的照片就虚躁得不能看了。单反相机的最大优势就是镜头的丰富与多变,标准、定焦、长变、广变、微距……应有尽有,各有各的效果,而手机根本无法实现单反镜头的丰富多恋。

三是专业的缺陷,对于专业摄影师来说,手机拍照只是能玩,而不能用,手机照片是平面的,而单反照片是立体的,仅此一点,手机就不能取代单反。











图说苏州


目前来说,手机是足以淘汰掉卡片相机了。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甚至能够在成像质量超越一些准专业级的单反相机。因人而异,仅仅是玩玩的心态,单反都用不好的人,再好的手机拍照功能拿给他,也会是十多年前的“到此一游”风格;而掌握了一定技术的摄影师,一定会携带一台拍照功能优异的手机来做补充。手机拍照有它与生俱来的优势:超薄便携、自带超广角、自带大光圈、社交分享,这是沉重的单反无法匹敌的。现阶段而言,个人认为手机与单反,更多的是一个互补的关系,需要小光圈长时间曝光拍摄城市建筑,单反更胜一筹;需要拍摄大场景的风光照,并马上分享至朋友圈,800万像素的旧iPhone都能做到;拍摄体育题材,需要长焦镜头和高速连拍,那么手机拍照自然是不可能的了。在这里我也想说明一下社会看法,不论是什么活动,街道社区、企业剪彩、婚庆,哪怕你用微单或者DV,都会让人看不起你,认为你不专业。尽管你用的是4K画质的蔡司镜头小DV,亦或是华为mate30,成像质量已经超过了许多沉重老旧的广播级摄像机,但是,大的就是专业的,这一点始终无法扭转人们的看法,哪个婚庆公司敢用手机去给新人录婚庆?加上手持稳定器又能怎样?这是一点题外话,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适合自己的,用得顺手的,才是最好的。

那么,接下来从技术构造层面分析一下,手机相机因为受物理空间限制,无法采用单反相机的器件,所以需要采用更强的软件算法,弥补器件性能的不足,才能拍出接近单反的照片。由此就引出一个问题,单反是否可以和手机相机算法结合,或者手机相机是否有一天能够取代单反相机呢?首先要清楚一点,就是之所以“算法越来越完整和智能”,主要是因为硬件的发展有天际线,毕竟手机能给到镜头的空间就这么小,你想通过更大更复杂的镜头来实现高画质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是通过软件来弥补硬件的不足。例如诺基亚早在2012年就提出了四千万像素的概念,近期6400万像素,1亿像素更是被人津津乐道。想去这玩意儿,说的难听点就是利用差值算法,根本不值钱,软件在后台随便计算一下,实际800万像素的成像质量,给你输出8亿像素,实际价值又在哪里呢?

手机毕竟是手机,虽然现在的智能手机有往体型更大方面制作的趋势,但是手机再大不可能大到平板那样的程度,那就不是手机,而是平板电脑了。并且手机是一种多功能的设备,不可能花太多的空间去装载更大更精密的摄像头,这对于手机来说是得不偿失的。附加镜头的大量出现,广角、鱼眼、微距甚至是长焦附加镜头,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作用,但也仅仅是满足娱乐和社交层面的需求。

而单反相机本身就是只为了摄影而生,并且在摄影方面,单反的专业性显然比手机强了太多。以单反的镜头精密度,也不屑于使用手机相机的算法来完善自身的摄影图像。更何况单反镜头是纯粹的物理仪器,也无法装载手机相机使用的软件技术。

现在手机上很多的拍摄功能和效果其实或多或少都是通过软件算法来模拟光学镜头的成像效果。但是模拟终究只是模拟,就算现在的所谓智能算法的智力水平还不错,模拟出的一些效果存在瑕疵是在所难免的。即便是将来科技水平有所提高,也远远达不到和单反平起平坐的程度。

总而言之,即便手机相机拥有再成熟的算法和先进的硬件支持,也是无法成长到足以媲美单反相机光学镜头的程度的。

但是手机相机也好,单反也好,都各自有各自的优点,两者之间不存在什么可比性,如果非要把两者联系起来的话,我觉得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尝试着将算法技术嵌入单反相机里,制造一种新型的电子产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