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考申論熱點:“求醫非買醫”道出珍貴常識

背景鏈接

2018年3月,在全國兩會委員通道上,來自醫藥衛生界的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首席專家凌鋒說出了一番引起輿論關注的話:“醫患之間不是純粹的供需關係,患者來醫院是求醫而不是買醫。”

廣東省考申論熱點:“求醫非買醫”道出珍貴常識

公考角度中公解讀

[綜合分析]

緊張的醫患關係一直是社會的痛點,凌鋒委員的話,算是道出了問題的本質——醫患之間變成了純粹的供需關係。

看病花錢,向來天經地義。從醫療服務供給與看病需求的關係看,這中間確實存在供需關係。也恰恰是在這種邏輯主導下,我付費我有理便成了自然,而一旦患者沒有發生藥到病除,妙手回春,醫療消費上的“剝奪感”“欺騙”也會成了自然的事,衝突也會由此發生。

但是,看病求醫這事,的確從來都不是簡單的“供需關係”。從“求醫問藥”的說法來看,醫和藥就隱含著“信任和希望”的元素。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以及社會對醫療資源越來越旺盛的需求,醫和藥早已超脫簡單的醫患間“求和問”的關係,而是成為社會公共事業的一部分,並直接影響著社會公共福利的成色。

把現代醫患之間的關係簡單粗暴為“買醫”,除了認知上的短板外,也與現代醫療服務強調有償性有關。尤其是隨著對民間資本的引入以及公立醫院績效改革的推進,醫療服務中的消費特色越來越明顯。不過,必須重申的是,服務的有償性,與社會公益並不衝突,而是源於醫療資源的稀缺以及對公平與效率的考量。

於此而言,改善醫患之間的關係,並不是要改變醫療服務的消費模式,而是要在醫患的供需關係中,契入原始“求醫問藥”寄託“信任與希望”的樸素。置於現實語境中,這對患者和醫者來說,都需要來一次角色的重塑。

[參考對策]

對患者來說,應對醫療服務的複雜性有基本的瞭解,不能把看病等同於買賣,面對醫療結果達不到預期、診療過程的繁瑣,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簡單地遷怒於醫生和醫院。

對醫者來說,也不能把所有問題推卸到患者的“買醫”偏見。當過度治療、誤診製造的醫療事故屢見報端,當醫托、醫療代表橫行醫院造成醜聞,當一些醫生的冷漠總被抱怨……一些醫院及醫者有必要反思在提供醫療服務的過程中,是否做到了不辜負患者的“信任和希望”;是否在醫患溝通中,盡職盡責地消除了不必要的誤解。

從更宏觀的層面講,醫患關係的改善,還需要醫療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推進,以豐富醫療資源的供給和改善醫療服務的公共性。可以料想的是,當醫療服務的公共福利成色越來越得以凸顯,醫患關係也將因此得到緩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