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是真實的嗎?或許範圍沒有那麼大?

三人行之老馬


大禹治水是上古時期流傳的神話故事,然而,這是人們對神話故事的一種美好肯定。

通過各種考察,可以確定大禹治水確有其事,而且範圍不大,影響不小。


首先要說的是,大禹治水治的不是河水,也就是說不是治理的黃河水。通過各方面印證,大禹治水治的是濁漳河水,這裡有一些證據,大家看看。

黎城縣到平順縣的濁漳河古代經常氾濫,而且在古時候,平順縣段的濁漳河也是屬於黎城的,當地流傳的大禹治水的故事特別多。這些故事和炎帝獲嘉禾之地的黎城、長治等地,不謀而合,說明上古時期的許多活動都在這一帶。


大禹治水鑿龍門,其實大禹治水鑿的是石樑橋的那段龍門,雖然後來隋唐時期,黎城縣在現在的平順地界上建了一座龍門寺,說的還是石樑這裡的龍門,是大禹治水時候,鑿龍門,鎖蛟龍的地方。

按照當時的生產力情況,大禹根本無法治理滿是泥土的黃河。

長治地區是上古時期神話的故鄉,所以大禹治水的故事在這裡流傳的廣,也就不足為奇了。

結論:大禹治水真有其事,範圍不大,但是流傳很廣。


六千年


大禹是我國曆史上為農耕作出了最大貢獻的第一人,也是中華大地上最早的水利專家,他為了治理水患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深入人心,流傳至今。

大禹的貢獻並不侷限於治水這一領域,他最大的貢獻是結束了部落聯盟時代,建立了夏朝,使我們的大中華有了國家的定義。

大禹治水最早的記載來自司馬遷“史記”,禹平水土,定九州、計民數,是對大禹真實的寫照。

大禹治水我認為是真實的,治大治小是另外一回事,那讓我們看看當時大禹治水的地方在夏邑,《就是現在的河南禹州》地處伏牛山餘脈與豫東平原的過度地帶,這個地方自古就是黃河氾濫的重災區,也是夏朝人口最集中的居住地,這樣一個地方不治水人怎麼生存?所以說大禹治水是真實存在的。

大禹治水的範圍不會太大,這一點也是肯定的,大家想想,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大禹時期的全國總人口只有1千萬出頭點人口,按現在的說法,只有一個普通市的人口,除去老幼婦孺,能出外做工的青壯年勞動力有限,又分佈在全國各地的旯旯旮旮裡,沒有運輸工具,調動起來有多難可想而知,再加上沒有得心應手的工具,想幹大工程比登天還難。

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那怕是打一個壩,挖一個溝渠都能算得上是偉大的工程。


張峰149764346


真實存在。

北半球這個地區之前曾出現氣候大幅度的降溫,形成了許多冰川,古代書中曾經這麼說過,夏天竟然有冰。後來氣溫慢慢的變得暖和起來了,於是冰川開始融化了,並且速度還是非常快的融化,從而導致發生了洪災。

根據地質研究的結果,黃河在公元前兩千年左右的時候有過一次大的變道存在,這次的洪水影響到了下游地區的人民。這樣的大規模洪水在我國古代確實是存在的,並且是一場從來都沒有見到過得非常嚴重的一次洪水災害。

根據洪水發生的時代來定,以及大禹他們進行與洪水的抗爭持續了二十年的歷史可以看出來,夏朝的起始時間應該為公元前的一千九百年,這個時間要比之前推斷的時間要晚了一些,但是黃河的流域考古記載上面所記載的黃河改道以及中下游人們的生活狀況來看年代可以說是大體上是一樣的了,就是與新石器文明衰落和青銅文化開始的年代大體的吻合。

因此,大禹治水的這個事件,不僅有歷史的記載而且有考古學以及地質學等許多的學術研究成果作為基礎,所以是真實存在的,並不是單純的故事。至於範圍有沒有那麼大,就不知道了,神話畢竟是神話,會帶有一些誇大的成分。



好夢驚回


大禹治水就是一個神話傳說。

洪水是人類面臨的最頻繁的自然災害,也是人類至今仍無法徹底戰勝的自然災害之一。人類文明起源於水,全世界各大文明都起源於大江大河流域。因為有充足的水,才能有動植物、才能灌溉農田。古埃及有尼羅河,中亞有兩河,印度有印度河、恆河,中國有長江、黃河。

大江大河孕育了人類文明,但也無數次威脅著人類,比如,考慮學家認為三星堆文化就極有可能毀於洪水。如果不是現代水利設施,現在的地球照樣年年大洪水,更何況遠古時代。有的專家不知道是腦子裡發了洪水,還是別的什麼原因,竟然認為遠古有大洪水,所以大禹治水真實存在。這是神馬邏輯?!

遠古時代,人類面對洪水,幾乎就是束手無策。想想當年的長江抗洪,總理出馬、軍民拼命、全國支援,付出了極其巨大的代價,這才贏得了抗洪救災的勝利。大禹時代,人口稀少、交通不便、通訊全無,更有沒有現代化的機械設備,甚至連把金屬鋤頭都沒有,怎麼可能戰勝滔天洪水?如果大禹都能治水,那麼當年在抗洪前線捨生忘死的廣大官兵幹部群眾算什麼?

懂點歷史常識的網友應該清楚,面對洪災,歷朝歷代都無力直擊洪水,能做的就是賑濟災民。等到洪水退去,才去修復堤岸、疏浚河道。大禹治水最有可能的是,洪水來了,有個叫大禹(姑且認為確有其人)的部落首領,帶領各部落逃到了安全地方,等到了洪水退去,又帶領大家疏浚河道。至於劈開龍門之類的壯舉,只能呵呵。



江南俗士1972


  根據我對夏史的研究,現對你提出的兩個問題回答如下:

  1.大禹治水是否真實?可以肯定地說,大禹治水的事情是真實的。在傳世文獻中,關於大禹治水事蹟的記載是非常多的,比如《詩經》、《尚書》、《左傳》、《山海經》等。在出土材料中,2002年下半年,保利藝術博物館從香港購藏的西周青銅器遂公盨銘文(見下圖)中也提到了大禹治水的事蹟。

  2.大禹治水的範圍有多大?傳世文獻把大禹治水的範圍說得特別大,但顧頡剛已經指出,傳世文獻中的許多硬傷,比如開鑿龍門之說是不現實的。所以,你的懷疑是有道理的。但要解決這個問題,則涉及到解決“夏”的時空問題。

  根據我的研究,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顛覆先秦史的歷史年代框架(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裡面有相關內容)。根據我的認識,大禹治水當在三星堆青銅文明末期,也就是大約公元前1260年左右。大禹,就是《蜀王本紀》中的杜宇,丁山和童書業以前就指出過大禹與杜宇有關。只是限於當時條件,他們懷疑蜀地的傳說是從中原抄襲過來的。但程憬則指出,從空間環境來說,治水事件發生在蜀地的可能性更大。綜上,結合蜀地的環境情況以及《禹貢》的記載,我認為,所謂的大禹治水就是治理現在的成都平原特別是都江堰地區。

  以上回答,由於涉及整個古史體系。有疑問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古史微”,繼續討論。


古史微


質疑大禹治水真實性的人其實不是質疑的大洪水,因為他們的西方精神爸爸那裡有大洪水的傳說,尤其是一本破《聖經》成了地球歷史刻錄機,所以說大洪水是存在的。他們質疑的是大禹的身份,尤其是有些號稱專家的人悶在一個小屋子裡想象的研究成果,也為這種混蛋理論背書。

這其中最著名的觀點就是大禹是條蟲,並且論據充分,史籍典故新手拈來,讓人看了不得不佩服這種混蛋理論。


有人說,中國古漢字“禹”在《說文解字》當中解釋為“蟲也”,所以禹是一條蟲。


有人說,大禹父親是鯀,鯀是魚部,古文中鯀指的就是一種大魚,所以鯀是一條魚。這種魚還很常見,就是馬鮫魚,北方叫鮁魚。父親是魚,所以大禹是蟲。(這好像也不對啊,魚的後代是蟲?沒有生殖隔離?)

還有人認為《山海經·海內經》記載: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祝融的“融”字也是虫部,所以祝融是條蟲。當時的人物都是蟲,所以大禹是蟲。而且“鯀復生禹”,這就是魚或者蟲子的生產方式。這個……什麼動物是父親產仔的呢?雌雄同體?這個專家不會說的。

還有一種說法,中國神話裡,伏羲女媧都是人首蛇身。作為他們的後代,大禹應該也是蛇身,所以大禹是條蟲。

甚至有人說,“夏”字最初就是動物形象,所以夏禹不是人。

這些以文字演化過程和人物名稱推導物種類別,我覺得十分可笑。

《說文解字·敘》中這樣解釋漢字:“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也就是說,漢字就是古人根據鳥獸形狀爪印創造的,肯定離不開鳥獸魚蟲的影子,這怎麼成了辨別叫這個名字的人的物種理由了?

要是這麼理解,晉文公重耳的兒子晉成公姬黑臀怎麼理解?整個一個大黑屁股蛋子?劉秀呢?野地裡一棵麥穗?可笑!

我認為這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圖騰,就像黃帝部落圖騰是熊,號有熊氏,《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又云:“故黃帝為有熊。”;炎帝部落圖騰是牛,因此《帝王世紀》說:“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




別酒流年


大禹治水是真實存在的,大禹活動區域是在中華境內,但成功治水,解除大洪水氾濫的影響力遠及亞歐大陸;九曲黃河的河道走向構成就是歷史遺留的最大實證;黃河流域一帶歷史留下的禹廟,禹園,禹不但受舜禪讓為帝,禹後,人們擁戴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的歷史事件,堯都遺址等都彰顯和證實。大禹將黃河導出渤海,活動區域雖主要在華夏的九個省區,但治水成功的影響應遠及亞歐大陸,眾所周知,黃河在未疏導出海前堵在內陸的自然形態是到處氾濫,新疆、蒙古、俄羅斯甚至更遠的區域都會遭”黃泛”,亞歐古代的大洪水傳說可證;新疆,蒙古一帶的沙漠就是歷史上黃泛區的遺蹟實證。歷史上,黃帝政治勢力源起於高土高原的陝西一帶,黃河從青藏高原自然流下後,圍繞黃土高原向東拐彎,之後向南拐彎,擁抱黃土高原;之後向東向北出渤海,拱衛山西及華北平原,澤及河南山東等都是人工利用疏導實證;大禹治水之功,不但老百姓代代相傳,更是受夏朝以後歷代王朝所承認的,有史籍,有歷史遺留青銅器等物證足以證實。


歷史的微妙啟示


大禹治水(鯀禹治水 讀音gǔn),是古代的漢族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大禹是黃帝的後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氾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洪水抗爭,面對黃河氾濫的滔滔江水,大禹從未退縮,他不斷的從父親鯀治水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對黃河"堵"的辦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堵塞的川流疏通,最終獲得了勝利。據說大禹為了治理好洪水,曾 "三過家門而不入",其中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如今的禹會村遺址,禹會也稱禹墟,位於安徽省蚌埠市西郊塗山南麓的淮河東處,根據中國考古研究考察發現發展禹墟是淮河流域目前發現最大的一處龍山文化遺址,總面積為50萬平方米。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龍山文化時期,留下了許多可為後人研究考證的寶貴的多處遺蹟,山上禹王宮有數千年曆史,歷代有狄仁傑、柳宗元、蘇軾等文人雅士前來瀏覽憑弔並留下了許多的詩文瑰寶。

大禹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大禹為華夏民族作出了突出貢獻,在中華民族創造人類文明進程中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後經歷史研究考證,大禹治水的真實性還是很可靠的,雖然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發現有重大自然洪水災害,但在那個時代,大禹帶領勞動人民能夠戰勝洪水自然災害,還是有著非常大的歷史作用。


縱情山海間


大禹治水這應該是毋庸置疑的,至於治水的範圍,則要探討探討了。

據說,大禹治水應該是接他爹鯀的班,父輩未竟事業,兒子接過,可謂是前赴後繼,戰天鬥地,三過家門而不入,精神可嘉也。

這就可以想見,當時普天之下,受洪水肆虐久也,民不聊生,治水,應該是迫在眉睫,當務之急,也就是救黎民於水火,不把洪水治下,則民無以為繼,難以生存,生死存亡的關頭,大禹父子,也算是挺身而出,大丈夫行徑。

至於大禹治水的範圍,可能不會如傳說的那麼大的規模,什麼“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進四海,還疏通了田間小溝,使 田裡的水都流進大河”,這就有點誇張了!

根據當時的情況,生產工具非常落後,儘管大禹發明了“耒”這個東西,也就是現在的鍬罷了,肯定還沒鍬好使。如果一人一把耒,去開鑿山川,疏通堰塞,現在看來那就無異於螞蟻撼大樹,正是一頓操作猛如虎,不能掘下幾筐土。

由此可見,生產工具的落後,就侷限了大禹他們治水的範圍。

但,因為畢竟他們鍥而不捨的治理了十餘年,據傳為十三年,耗時這麼久,想來治水的範圍也絕不是方寸之地。

在大禹的率領下,他們應該治理了黃河中上游,以及淮河流域,據說,在黃河龍門山的地方,大禹他們就因勢利導,開鑿出一個狹窄的口子,就讓氾濫的洪水一洩而下,水面落差肯定不小,魚兒也難以逾越,後來才有了鯉魚躍龍門的佳話。

把黃河水理順了,大禹他們又轉戰到淮河流域,這裡的溝溝坎坎,坑塘湖泊,縱橫交錯,星羅棋佈,工程十分浩大,他們肯定是走一處,開闢一處,寒來暑往,風餐露宿,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把肆虐在家園的洪水猛獸給引槽流了!





七鬥


大禹治水是否為真實的歷史事件,因物證、書證的缺乏,難以定論;但我以為較接近事實的說法應當是,大禹治水為上古人類改造自然環境,治理河道水患,以適應農業發展所作一應努力的彙總。正如把火的應用歸功於燧人,把五穀的發現歸功於神農一般。

至於大禹治水的範圍則可以肯定沒有《禹貢》所言的九州那麼大。考及夏、商兩代的地域範圍不出黃河下游及濟水流域,即使到了西周,其勢力所及,西不度隴,南不越淮水。愛大言的孟子,提到古代疆域也只說“夏後、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也。”

那麼《禹貢》所言“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的曠闊疆域又是從何而來的呢?我以為實在是秦末漢初的人抄襲了秦始皇的功績,試看《琅琊臺刻石》(為表始皇功業所撰的碑文)“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是不是很相像,無非《禹貢》用了更“古樸”的語言而已。

另,大禹其人是否真實存在,我較相信顧頡剛先生的論斷,即禹實為由神而具化成人的,所以大禹在春秋時代之前只見於傳說,較具史實性的故事多為戰國、秦漢所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