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朱光潛:談美與修養》有感

朱光潛先生是現當代我國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他的書——《朱光潛:談美與修養》,是一本不厚的小冊子,內容卻很豐富。全書共分五輯,分別從人生、處世、生活、文學、美感等方面闡述了他的人生哲理與美學修養思想,是他學術成就和人生觀的代表。尤其是其中談到“美”的部分,文筆酣暢、說理透徹、耐人尋味,這一部分主要集中在第三輯“生活的藝術”和第五輯“美感與靈感”。

讀《朱光潛:談美與修養》有感

在第三輯“生活的藝術”中有一小節“‘慢慢走——欣賞啊’——人生的藝術化”中,他主要談了藝術和人生的關係。其中的很多論述,包含著豐富的意蘊,值得我們不斷地去體會。他寫道:


人生是多方面而卻相互和諧的整體,把它分析開來看,我們說某部門是實用的活動,某部分是科學的活動,某部門是美感的活動,為正名析理起見,原應有此分別;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完滿的人生見於這三種活動的平均發展,他們雖是可以分別的而卻不是互相沖突的。


在先生看來,實用的活動、科學的活動、美感的活動都存在於人的生活中,它們之間並不衝突,而是和諧共生的。朱光潛先生指出人們對待藝術和人生的不當態度,並指出:


我們把實際生活看作整個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時,並非肯定藝術與整個人生的隔閡。嚴格地說,離開人生便無所謂藝術,因為藝術是情趣的表現,而情趣的根源在人生;反之,離開藝術也便無所謂人生,因為凡是創造和欣賞都是藝術的活動,無創造、無欣賞的人生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名詞。


在先生看來,藝術和人生是一體的,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因為有了人就有了情趣,而情趣則是藝術的源泉。同時,如果人生沒有藝術,換句話說,就不會有情趣,那麼人生也將黯然無光。進一步說,有了情趣的中介,人生和藝術就自然地連接在了一起。

朱光潛先生認為人本身就是藝術,人在生活中不斷把自己打磨成一件藝術品,而“過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而要做好人生這篇大文章,他認為有幾個問題需要注意:


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其中全體和部分都息息相關,不能稍有移動或增減。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見出全篇精神的貫注。


藝術是整體,所以,他把藝術的完整性也叫做生活中的“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現。換句話說,如果人的生活因為某些事而導致背離了自己的初心,在扭曲的狀態下生活,那麼,這種生活就是不完整的,作為“藝術”的人生也就是不完整的,說的再直白一些,處在這種生活中的人格就是不健全的。


其次,“修辭立其誠”是文章的要訣,一首詩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神情的流露,存在於中然後形於外,不容有絲毫假借。


這是朱先生指出的第二方面需要注意的問題。他認為,人的個性不同,物的個性也是如此,所以,不能強求人們在對外界事物感觸基礎上形成的情趣是一樣的。他認為,正是各種人與人的差異,物與物的差異,使得世界充滿了“微妙”,“可以見出生命的造化。”

在以上兩條之外,朱先生還指出人生和文章一樣,都忌諱俗濫,人生的俗濫就是“自己沒有本色而蹈襲別人的成規舊矩。”所以,他認為:


在什麼地位,是怎樣的人,感到怎樣情趣,便現出怎樣言行風采,叫人一見就覺其諧和完整,這才是藝術的生活。


也就是說,人要按照自己的本色去生活。他還指出:


藝術的創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賞,生活也是如此。一般人對於一種言行常歡喜說它“好看”、“不好看”,這已有幾分是拿藝術欣賞的標準去估量它。但是一般人大半不能徹底,不能拿一言一笑、一舉一動納在全部生命史裡去看,他們的“人格”觀念太淡薄,所謂“好看”“不好看”往往只是“敷衍面子”。


所以,朱先生主張“人生的藝術化”,也就是“人生的嚴肅主義”,也就是說,完整意義上的人生應該不允許放過小節,寧肯委屈甚至犧牲自己,也要追求人生的完整,也就是他說的“整體為標準”。這種“完整”並非是流程式、參與式的走完所有的過程,而是應該在善於觀察中“見微知著”,做到能行則行、能止則止,懂得執著也知道擺脫。所以,他說“偉大的人生和偉大的藝術都要同時並由嚴肅和豁達之勝。”

在接下來的討論中,朱先生說到了真、善、美的話題,他講到“科學的活動也還是一種藝術的活動,不但善與美是一體,真與美也並沒有隔閡。”我想,朱先生的這句話的意識應是希望人們都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表露自己的獨特個性和完整人格,過上藝術化的人生。他說:


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情趣豐富的,對於許多事物都覺得有趣味,而且到處尋求享受這種趣味。一種是情趣乾枯的,對於許多事物都覺得沒有趣味,也不去尋求趣味,至終日拼命和蠅蛆在一塊爭溫飽。後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藝術家。情趣愈豐富,生活也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照我的理解,人生就是一段旅程,在這個過程中,路的兩旁風景極美,我們不需要匆匆而過,而是要放慢腳步,欣賞道路兩邊美不勝收的景色,時時告誡自己“慢慢走,欣賞啊!”

第五輯“美感與靈感”中的“談美感教育”,我覺得非常好,尤其是開頭說的“真、善、美”的問題,也剛好與第三輯的內容能夠接起來。朱先生說:


世間事物有真、善、美三種不同的價值,人類心理知、情、意三種不同的活動。這三種心理活動恰恰和三種事物價值相當:真關於知,善關於意,美關於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別真偽,尋求真理。人能發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趨善避惡,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動情感,就愛美,就喜歡創造藝術,欣賞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求知、想好、愛美,三者都是人類天性;人生來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備,人生才完美。


而聯繫到教育,他認為,其功用就在順應人類的這些天性,使一個人在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調和發展,以達到完美的生活。讀到這裡,作為一名學習藝術學的學生,讓我看到了自己專業的魅力,更讓我看到了藝術教育的重要性。這種重要性不光是普遍的意義,對於我而言,則更具有實際的現實意義:學習藝術,就意味著呼喚天性,有助於過上“藝術化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