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一句话来描述曾经读过的某本书,给后来者启发?有什么感悟吗?

且勉且行


《毛泽东选集》中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取之不完。,用之不尽的法宝。





步兰香407


上小学时,我的学习一般,总是打三四十分,老师没办法,天天给我补课,从北安路小学,转到分水小学后,学习一直一般,有一次去南湖商店,那住着一个部队,墙上写着,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哪里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问题而学习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

这段毛主席的话 让我记住了 我就想,学习也和工作一样,越是难越要学,这才是好同志,我就好好学习了,写了扁作文 老师还在全班同学念了一遍,说我学习进步了,作文写的越来越好了。我就是那时候,觉得毛主席真伟大,说出的话,是个座右铭,只有有信心,一切都会做好的。





金秀云


智慧的象征,光辉的思想,力量的源泉。这是我读毛泽东选集的感想。


wenyu385


上小学时,早自习课主要是背诵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老三篇"。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几十年了还记忆犹新。毛主席的谆谆教诲潜移默化演变成自己多年来正能量的思想觉悟,也变成自己日常工作学习中的自觉行动,尊老爱幼、好人好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遇到困难与曲折永不后退与放弃……,江山易改,我们积极向上的秉性,一生一世难移了。毛主席的书越学心里越亮堂,受益终身也。

"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毛主席的话,我最爱听"。用这句话来描述毛主席著作给后来者带来的启发和感悟,并非是恭维的话,而是我发自内心的真情话。


老伙计610322


我去年争买了一本巜毛泽东的奋斗史》的书,领悟到信仰就是行动指南,信仰就是力量。

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是凭着信仰了共产主义,一生充满了奋斗的力量,克服了种种困难与险阻,带领中国工农红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一延安,开创了革命新篇章,从胜利走向胜利。





水金304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永远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刘岐正


我一辈子都喜欢跟着让我有感觉有兴趣的人在一起,因为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爱生活,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他们从不疲倦,从不讲些平凡的东西,而是像奇妙的黄色罗马烟火那样,不停地喷发火花。 ——凯鲁亚克《在路上》

很喜欢这段话,让我觉得自己不是异类,即使生活平凡,也要做一个爱生活的向日葵女子,不知疲倦,永远热爱一切。


一味卷耳


从一个村庄作为切入点,通过众多传奇性的人物和事件的描写,以独特的视角和历史观,管窥了一个大气磅礴的世代的变迁——《白鹿原》(陈忠实)。

作为一个陕西作家,除长篇小说《白鹿原》外,陈忠实的作品在陕军中并不怎么突出。如果没有《白鹿原》这部长篇小说,在以后的中国文学史的星空上,陈忠实的名字,一定会湮没在众多灿烂的星辰之中。

但是《白鹿原》一问世,一切都不一样了。

在写《白鹿原》之前,陈忠实一直觉得,应该还有一座创作的高峰在前方等待着自己。他想写一部书,一部“死了可以放在棺材里垫头的书”于是,1986年他开始了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准备和创作。

1992年《白鹿原》问世后引起的强烈反响,以及它的一版再版,证明了人们对这部小说的喜爱。

陈忠实确实做到了,这绝对是一部可以被陈忠实“死了可以放在棺材里垫头的书”。

一部《白鹿原》,奠定了陈忠实在当代文学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我认为,《白鹿原》是当代长篇小说中最好的作品,没有之一。


填满故事的人生


文化伟人与思想巨人,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

一个善良人,即使身陷迷途,也依旧会认得——他所应走的路——歌德。

歌德费尽六十多年心血,用《浮士德》比喻人类的发展——虽有无尽的挫折与迷途,但前途是光明与上升的。

对浮士德来说,他有永无止境的追求与渴望。正如魔鬼靡匪士特对他的评价:天上他探索明星的煌煌,地上他追求绝顶的欢畅。无论是远方还是近处,都难以满足他狂热的心肠。

我们每一个人活在世上,总会遇到各种艰难,可我们并不需要轻言放弃。你我若能领会歌德的浮士德精神,那么你也会赞同这种强烈的进取心——太初有为。

犹记得,马克思也说,哲学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明自己思维与观念的合理性。

歌德也领略到了这一点:得时时去把握生活与自由,对生活与自由才配享受,这是智慧的最终定论,我信奉这精神无所保留。

一个是哲学家,一个是文学家,在积极作为与积极实践这个观点上,竟然达成惊人的一致。可见两位伟人,对人类的理解与信心,是殊途同归的。

我们人类本来就很不完美,也有许多实实在在的缺点,正如浮士德一样,经常受魔鬼勾引而丧失初心与走入迷途。

不过浮士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即使走过无尽的迷途,也依旧不放弃他那追寻真理与完善自我的决心,这一点魔鬼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而魔鬼靡匪士特,他作为浮士德的反面与对头——也是歌德对恶的精神与否定精神所塑造的一个永恒象征形象。

魔鬼使用十成与彻底的虚无主义,作为自己的格言:我是永远在否定的精灵!一切事物只要它生成,理所当然就都要毁灭,所以还不如无所发生。你们管这叫破坏、罪行,简单扼要说就叫作恶,这就是我本质的属性。

积极作为的浮士德与追求虚无的靡匪士特,被歌德拿来比喻我们人类精神的两个方面——肯定与否定,积极作为与消极无为的无尽斗争。

浮士德与魔鬼的斗争不是坦途,而是受尽魔鬼欺骗与勾引以后,才侥幸获得最后的胜利——飞升天界与走入永恒。

人类的发展也是这样,那历史的前进其实一直都伴随着无尽的失败与挫折,可历史依然在那些许许多多的有为之士的努力下——被缓缓推动着向前进发。

因此这部浮士德,这部歌德的一生心血之作,我个人认为——称之为有为者的圣经,也是一点都不过分和名副其实的。


星辰DE无执


《活着》:类似某咪自媒体煽情文章的加长版,用苦情贩卖歪曲的三观。

《人间失格》:他真正的悲剧是:思想上不屑与他人为伍,行动上却害怕与众不同,以至于同流合污。

《乌合之众》: 观点很新颖,为群体心理研究奠基。也许正是因为它新,不成熟,书中很多观点都带有作者显而易见的偏见,因而变得片面,经不起推敲。

《一句顶一万句》:懂了,一句能顶一万句;不懂,一万句还不如沉默。 家事纷繁千千结,剪不断、理还乱;身世浮沉雨打萍,多少恨,几千般;不如来一出“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毕竟“日子不是过从前,日子是过以后”。

《人生海海》:史蒂芬.金在《局外者》里塑造了一个不死的鬼怪,它攫取人类的惧、怒、悲和恨这些负面情绪为能量,把自己从鬼逐渐进化成人。麦家的《人生海海》则反过来塑造了一群人如何因惧、怒、恨从人变成了鬼。 李玫瑾教授在评述马加爵案件时说:不要把人剥得太干净,这样反而会更伤人。《人生海海》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把人剥得太干净,要为他人留点体面和尊严。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不懂爱的时候,遇到爱的人,爱一场,伤一场;曲终人散后,才学会了爱,爱的人却已离开。

《海边的卡夫卡》:毛毛虫如何过河——蛹化成蝶, 正如15岁少年经历痛苦和迷茫,重塑灵魂,破茧成蝶,飞跃过成长的障碍。

《雄性的衰落》:与其说是雄性的衰落,不如说是女性的崛起。

《追风筝的人》:风筝的特点是——争风,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可飞得再高再远,能挣脱命运的绳索吗?

《当尼采哭泣》:把抽象的哲学用具体的心理问诊展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哲学和心理学素养。

《战争:从类人猿到机器人,文明的冲突与演变》:作者要告诉大家:我美国之所以当世界警察,不是因为我霸权,而是因为我要肩负起历史的责任。

《偷影子的人》:世上本没有“偷影子”,只是有些人更具同理心,更能感受他人的苦恼、悲伤和不幸罢了。

《城南旧事》:倔强是和自己斗,坚强是和生活斗。

《宽容》:有一种宽容叫服从。

《静静的顿河》:真得不愧为“史诗般的巨作”,肖洛霍夫兼具了太史令的客观性和文学家的丰富细腻情感,以超脱时代的历史观描述战争的波澜壮阔,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刻画人物的魂灵。像那封冻的顿河一样,坚硬冰冷的表面下,却流淌着奔腾不息、无私富饶的河水。

《龙纹身的女孩》:要在爱的荒漠里生存着,必然如沙漠里的仙人掌一样,用强悍的尖刺外表来保护内心的柔软。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悲剧或者让人愤怒而去抗争,这是政府不允许发生的;或者让人怯懦,从而停下前进的脚步,这是生活不容许的,所以,人们把悲剧变成了英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