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去世前为何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以致让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大脚姑娘碎碎念


历史上的神机军师当属刘伯温莫属了,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计谋通天,帮助朱元璋建立明朝,打下天下,战功赫赫,神秘莫测。刘伯温的才能不仅体现在军事上,还体现在政治上。天下初定之后,朱元璋便对身边的功臣们开始屠杀,徐达、蓝玉等开国重臣均遭到朱元璋的杀戮,唯独刘伯温得以善终,真是非常的有智慧。



刘伯温在朱元璋成就帝业后,寡言少语,旁人只当他心中有怨气,却不知道,他已经看到,朱元璋的心里,藏着一把刀。战场上的刀马入了库,但是权力场上难免要有一番更为血腥的厮杀,历代君王,司空见惯的手法,刘伯温明明白白,他要退隐求安。



刘伯温回乡没几年就病死了,他在临死前十分痛苦,一方面是因为病症,并一方面是因为对朱元璋的心寒。根据史书记载,刘伯温在临死前曾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说道“我(刘伯温)死后,一定要把这本天文书交给皇帝,还有自己生前钓的一筐鱼,也要连带着一起呈给皇帝。”交代完了后事,刘伯温便一命呜呼,此年公元1375年。



这本书也是刘伯温毕生的一些心得,当时朱元璋拿到之后,也非常的感动,毕竟有了这些之后,能更好的治理国家,刘伯温作为开国功臣,也是为数不多的得到了善终的开国功臣,为了自己的名声,朱元璋也为刘伯温举办了大的葬礼。



至于这筐鱼,一开始朱元璋没能明白是什么意思,直到朱标去世之后,他在选定继承人的时候,才明白刘伯温是什么意思。当初他把这筐鱼放在水里的时候,当初放鱼的竹筐很小,鱼却很大,大家到了水里之后,都互相争抢有利的地方,但因为生存空间太小,所以这些鱼都死了,朱元璋突然意识到,要是立太子,那就得把其他的孩子调走。皇位就这么一个,为了避免骨肉相残,所以把皇子们调走是最好的选择。


达人饺子哥


刘伯温在死之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朱元璋当时不明白是何意,直到17年后,朱元璋才恍然大悟。在这17年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那群老臣基本都死伤殆尽,要么被朱元璋罢官免职,要么就被朱元璋杀害,以至于到了朱元璋晚年,大明王朝已经没有良将。

朱元璋这时候也后悔,才想起了刘伯温的那一筐鱼。刘伯温将这一筐鱼送到南京的时候,鱼都已经被挤死。



这其实就是暗指朱元璋对待臣子严厉,就如同这装鱼的筐,筐太紧,就会挤死鱼,而如果朱元璋过于严苛,那么臣子就无法生存。刘伯温此举其实是在告诉朱元璋,对待臣子要宽容。


朱元璋在晚年可能要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时候,他更加偏向于选择宽厚待人的皇子。朱元璋最中意的继承人是太子朱标,然而朱标却因病去世。四子朱棣和老朱性格很像,对待臣子同样严苛,因此老朱将皇位直接传给宽厚仁慈的孙子朱允炆,这就是建文帝。


麦地传奇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这一句讲的诸葛亮的能力能够帮助刘备三分天下,而刘伯温则能够帮助朱元璋一统江山。可见刘伯温的能力有多强。

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人。人称刘青田。精通象纬之学,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而这样一个经天纬地、能知前后事的刘伯温,最终却没能算出来自己会死在小人之手。

公元1375年,刘伯温感染风寒,朱元璋便派丞相胡淮庸带着御医前去探望,在服用御医所开的药方后,病情加重,之后刘伯温曾婉转的向朱元璋表达服用胡淮庸所带的御医开的药方后身体更为不适,朱元璋听了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安慰话,最终,于当年农历四月卒于家乡,享年六十五岁。

刘伯温在去世前,曾送朱元璋一筐鱼,而朱元璋到了17年后才明白。

刘伯温的死,表面上是丞相胡淮庸在使坏,但实际上,有没有朱元璋在背后授意呢?没有朱元璋的授意,一个胡淮庸怎么敢下毒毒死开国元老呢?

在刘伯温死后,他的家人按照他的遗嘱,将两样东西送入皇宫,面呈朱元璋。一样是一本书,叫做《时务十八策》,另一样就是一缸鱼,而缸里有筐,筐里密密麻麻的都是鱼,这些鱼由于空间太小,不停地在挣扎。

朱元璋见到这两样东西后,看了书的内容,“涕袍而悲,抚籍而泣”,感叹痛失刘伯温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唯独对这一缸鱼,不得其解,不知道刘伯温究竟是什么意思。问周围的人,大家都不知道,心中就便吐槽:这个刘基,一辈子喜欢故弄玄虚,死了也不消停。随后便把这筐鱼赏赐下去。

而大名鼎鼎的刘伯温,肯定不会无缘无故送一筐鱼给当朝皇上,背后必有深意,而这个深意,一直到十七年后,朱元璋才明白。

17年后,也就是公元1392年,大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皇太子朱标暴毙而亡。一时间,举国震荡,皇位继承人没了。朱元璋老年丧子,悲痛之余,这再立一个继承人的事情,便非常紧急。在多方面权衡后,最终立皇长孙,也就是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在宣布这个消息后,朱元璋突然想起来多年前刘伯温送的一筐鱼,这才明白,刘伯温的深意。

这筐,代表的就是南京城,而筐外面的缸,就是大明的江山,这里面的鱼,则是朱元璋大大小小的儿子们,一筐鱼,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势必要你争我斗,最终你死我亡,上策就是将这些大鱼给放出去,小鱼留在框内进行保护,这样,即便是大鱼想对小鱼不利,也有筐的保护。

于是老朱为了保护朱允炆这个小鱼,将他的儿子们逐个放出就藩,并宣布藩王无宣不得进京。从根本上来保护筐内的小鱼。但是朱元璋却没有料到,在他死后,其中一条大鱼,冲破了筐的束缚,最终把小鱼赶下了台。这个大鱼就是朱元璋的四子,就藩北京的燕王朱棣。


史晓生


刘伯温号称天下第一能臣,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刘伯温送给朱元璋这筐鱼,玄机应该不在那个鱼上,而在这个竹“筐”上,鱼虽然很重要,但鱼指的是导致的结果,鱼所寓意的应该是大明朝治理下的人或王。

古时候,他们没有很好的装鱼的东西。他们用竹筐装鱼,可以理解,但仔细推敲,他们装鱼也是有木桶的,路途短,或者买回去就吃,可以用筐。

也见过一些特制的,刷上桐油,能够滴水不漏的竹筐,可以用来储鱼。

能储水的竹筐,并不会作为储鱼容器,有水有鱼,重量会很重,把筐往地上放,都会有压力,稍微不平整,鱼筐就会烂,放重了,或不小心磕一下,就会失去用途,导致漏水,这个竹筐并不是理想容器,刘伯温是托人大老远的给朱元璋送鱼,这个容器更不适合。

为什么不用木桶呢?他一定要用不理想的竹筐。

所以,这个刘伯温给朱元璋送鱼,用竹筐装着送鱼的玄机在筐上,竹筐里。他的这个筐,拆字拆分开来看是:个个困王。

历史上,刘伯温是反对过朱元璋分封诸王的。

朱元璋其实也明了刘伯温的用意,明史·列传第二十七,中所言,“其意盖谓分封也。然是时诸王止建籓号,未曾裂土”,朱元璋的分封,只是给了诸王藩号,也就是一定的兵权,但是土地实则还是统一的,依旧还是大明的江山。

反观西周、西汉、以及西晋时期,却是连同土地一块分封给各路诸侯,干脆让其自治去了,继而也就导致“春秋五霸争雄”、“战国七雄争霸”、“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等等诸侯争夺领地的乱象发生。

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的分封,其实只是借用了西周“分封制”的名,其核心的本质其实还是朱元璋在为实现中央集权,巩固“朱氏江山”而努力,这也是两者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并不能混为一谈。

刘伯温的筐与鱼,真实用意是,"个个困王"。

明朝的败亡,实在在于太多人困王要养。活活耗尽财力物力而亡,在于明朝缺钱。

开国皇帝朱元璋是穷人出身,当过乞丐,可能是穷怕了,所以他定下一个规矩,那就是国家养着宗室子弟。宗室子弟有爵位和俸禄,而且控制着大量的土地,他们不仅拿着工资,而且土地还不交税。建国初期,宗室子弟少,所以宗室子弟的开销不明显,但随着宗室子弟人口的爆炸式增长,这些宗室子弟很快就成了国家的负担。明朝三分之一以上的赋税都用于供养宗室子弟,如果加上他们偷逃和免征的税,数量还要大。这些宗室子弟就是一群寄生虫,让大明朝不堪重负。


创新国学


1375年正月里,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听说了这事后很上心,便让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探视。御医给刘伯温把过脉之后就开了个方子,刘伯温照单抓药服下,晚上就开始病情加剧,腹痛不止。

二月,刘伯温带着病痛前去拜见朱元璋,他告诉朱元璋,他怀疑胡惟庸和御医串通好了陷害他,使他喝完药之后更加不适。朱元璋听了有点不高兴,因为胡惟庸是他派去的,御医也是宫里的,刘伯温这么说是啥意思,难不成是自己要害他?

朱元璋见他病重,也没责怪刘伯温,简单宽慰了几句就让他走了。刘伯温见朱元璋是这态度,不免有些心寒。三月,刘伯温连下地走路都费劲了,便向朱元璋请求回老家青田修养。朱元璋不仅同意了,还派人护送他回家。

刘伯温的儿子刘链也回到青田照顾他,虽然药一直喝着,但是并不见好,只能勉强维持着吃点东西。刘伯温知道这次算是栽在胡惟庸手上了,自己肯定活不了多久,便开始给自己的儿子们交代后事。

刘伯温拿出一本天文书,这本书名字不详,据说刘伯温那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后可知五百年的本事,都是从这本书里学来的。刘伯温将这本书交给儿子刘链,告诉他说:等我死后,你将这本书和一筐鱼送到京城交给皇帝,不要再让刘家子孙再学习这本书上的东西了。

刘伯温本来想将自己对于朱元璋的忠告写成奏折,但是他担心胡惟庸从中作梗,便决定以送书和鱼这种委婉的方式来告诉朱元璋,因为他知道朱元璋迟早有一天会明白他的用意。

四月十六日,刘伯温就去世了。刘伯温去世之后,刘链就将一筐鱼和那本书送去了京城,并且亲自交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死虽然有些震惊和遗憾,但是他并没有将书和鱼放在眼里,鱼被他赐给侍卫,而书则被他扔进了宫里的图书馆。

刘伯温死后十七年,大明朝发生了一件举世震惊的大事:太子朱标去世了。


朱元璋对朱标的期望很大,也给了他很大的压力,现在他去世了,朱元璋很伤心。但是在伤心之余,朱元璋也不得不考虑新的接班人问题。经过各方权衡之后,朱元璋决定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当皇太孙。

与朱标一样,朱允炆是一个性格温和,为人仁厚的人,朱元璋有些不放心,他担心那些功劳很大的文臣武将成为朱允炆登上皇位的绊脚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下了狠心。

朱元璋将那些不听话文臣武将全部杀掉,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蓝玉案”。蓝玉桀骜不驯,目中无主,而且还有谋反的嫌疑,朱元璋对他毫不客气,将其剥皮实草、灭三族,被牵连的人达到一万五千人。

朱元璋认为这一切都是为了朱允炆好,可是在朱允炆眼里,他觉得朱元璋杀人太多。有一天,朱允炆跟朱元璋说:以后能不能不要杀人了。朱元璋一楞,对朱元璋说:你难道不明白我的良苦用心吗?朱允炆说:我明白。可是您大封诸王,让他们佣兵守卫全国,如果武将造反诸王可以平叛,可是诸王造反我又能如何呢?

朱元璋听了朱允炆的话,竟然无言以对,因为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儿子们会造反。朱元璋突然想起刘伯温,当年刘伯温反对他大封诸王,也曾暗示过他分封诸王的弊端,可是那个时候他没听进去。

朱元璋又想起刘伯温死前给他送的一筐鱼和一本书,他连忙让人讲那本书找出来,一看才发现,原来刘伯温确实是个有先见之明的人。而那框死鱼不正是寓意着朱元璋杀的人吗?没有了鱼,朱元璋这个养鱼人还不得饿死。

现在她杀光了能够维护国家安稳的能臣干吏,而自己的儿子们都被自己放归森林,成为了拥有领地的老虎。自己在,他们还能安分守己,自食其力;自己若不在,他们相互厮杀事小,威胁朱允炆皇位事大。

想着想着,朱元璋觉得朱允炆一语惊醒梦中人。但是现在的情况是,鱼已经死了,难道还要把老虎也杀完吗?朱元璋觉得当然是不可能的了。

刘伯温对朱元璋自然是有气的,因为朱元璋没有给他主持公道,这也直接导致刘伯温死前没有对他直言相告,而是卖了个圈子将自己要说的告诉朱元璋。而朱元璋也没有及时领悟,等到十七年后才发现事情的真相。

但是朱元璋也很气刘伯温,为什么每次涉及到敏感话题,刘伯温都不直言相告,而是给他兜圈子。看来这个刘伯温虽然是个有才学的人,但是自己还是没有看错他,他能洞悉到别人,却唯独算不到自己,想想看也不过如此。


围炉煮酒话春秋


刘伯温是自诸葛亮后最聪明的人,他素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他精通兵法、天文、数理,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闻名于世。民间经常拿他和诸葛亮来做比较:“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刘伯温去世之前,为何要送朱元璋一筐鱼呢?到底又有何玄机呢?

据《明史》记载:“上知诚意伯薨,涕袍而悲,抚籍而叹,独不知鱼为何意,喟左右宫人:刘基善弄巧谋,影弓昭危,死亦为之,其性如此”。

老刘是一个聪明人,在去世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是有深意的。他希望朱元璋能弄懂其中的意思,给三分薄面。要正真弄懂刘伯温送鱼给朱元璋,说来就话长了。

时间回到1368年,朱元璋通过艰苦的斗争,在众多功臣的辅佐之下登上了帝位。他从一个放牛娃到成了和尚,再到跟着郭子兴义军打天下,然后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打败劲敌张士诚、陈友谅,最后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


登上权力巅峰的朱元璋心情大好,如是老朱就大宴群臣。跟他这个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坐在一桌的,全部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有功之臣,坐在朱元璋左边的是有“萧何第二”之称的左丞相李善长,坐在朱元璋右边的是右丞相徐达。

从坐次可以看出当时李善长和徐达两人的地位是群臣里最高的,跟朱元璋坐在一桌的还有刘伯温、汤和等人。大家坐好后,朱元璋让人把菜上齐了,还让侍女给众人斟好酒,但是大家看着皇上没有动筷,整个宴会厅没有一个人敢下筷。

朱元璋看到这一幕心里有点生气,就说道:“菜都已经上齐了,酒也给你们倒了,为何大家不动筷子,难道是要朕亲自一个个给你们夹菜吗?”

李善长站起来回应道:“皇上不动筷,臣等不敢先下筷啊!”


朱元璋摇摇手让李善长坐下,然后说:“朕的江山很多都是依靠众位功臣打下来的,我先敬大家一杯酒,等下大家畅所欲言,开怀畅饮,来,来,来,干。”说完拿起酒杯一口把酒喝了。

“高启过来!”

朱元璋的新任秘书小高同学赶紧小跑了过来应道:“微臣在!”

“我今天要亲自给他们分鱼,我要考考你的领会圣意的能力。”

接着朱元璋动筷把鱼眼夹到李善长的碗里,然后盯着小高同学看,高同学不慌不忙的说:“皇上的意思是‘高看一眼’!”

李善长听到后,心花怒放,赶紧谢主隆恩。

朱元璋又夹着一条鱼尾放到徐达的碗里,小高同学赶紧说:“这个“尾”以重任。”徐达也赶紧谢主隆恩。

朱元璋看了看胡惟庸,夹起了一块鱼翅赛到他碗里。高启说:“这叫展翅高飞!”胡惟庸一听心里皇上这是要重用他啊,赶紧跪下谢主隆恩。

这下鱼只剩下鱼腹有肉了,朱元璋把鱼腹夹到发小汤和的碗中,对他说:“谢谢你把朕引入这条通天大道中来!”(注:朱元璋参军是汤和邀请的。)小高同学确实才华横溢,马上说到:“这叫推心置腹。”汤和一听心里非常高兴:“谢皇上信任。”

最后轮到刘伯温这里了,众人看着只剩下的鱼骨架,私底下议论纷纷,这是不是皇上在讽刺刘伯温只有空架子,虚有其表,百无一用吗?

刘伯温听到他们的议论,真的想找个地洞钻进去。朱元璋看到了刘伯温的不自然,微笑着把鱼骨架夹到他的碗里,然后问:“高启这个怎么说?”

高启对刘伯温竖起了大拇指说到:“大人!皇上夸你是中流砥柱呢!”众大臣都是马屁精:“皇上圣明!”

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所谓朱元璋眼中的高看一眼、中流砥柱、展翅高飞,然而这些功臣并没有得以善终。

胡惟庸被株连九族、李善长被杀、徐达被毒死,就连“中流砥柱”的刘伯温也被毒死,只有汤和得以善终。

刘伯温在1375年得了重病,朱元璋派人给老刘送来了汤药“断魂药”,面对这碗“汤药”,刘伯温很是无奈,喝不喝都得死,所以他没得选择,直接一口气把它喝过精光。

在临死前,刘伯温让人给朱元璋送了一筐奄奄一息的鱼。朱元璋收到这筐鱼之后也是不明所以然,在后来一直琢磨这个事情。

这件事情一直困扰着朱元璋17年,当他的太子朱标死了后,朱元璋突然想起刘伯温给他送鱼这事,忽然间恍然大悟,原来刘伯温给他送鱼有两层意思。


原来刘伯温知道自己非死不可,就送了一筐奄奄一息的鱼给朱元璋,暗示自己、李善长、胡惟庸和徐达等人就像这筐中鱼的命运一样,任由朱元璋在砧板切割他们,他已经是一条死鱼翻不起大浪,但是请求朱元璋放过他的家人。

还有一个寓意就是你把我们都杀光了,到时候您百年之后,都城里的王子们就像这筐鱼一样,会因拥挤而死,到时候他们会为了挣脱筐子的限制,而出现内斗最终导致筐里的鱼统统都死光。

朱元璋想到这些,吓出了一身冷汗,赶紧把他的儿子们都赶到外地去上任藩王,还规定藩王没有皇上召见,一律不得私自进京,违者杀无赦。


朱元璋办妥了这些事,认为已经没有人能威胁到他深爱的皇太孙了,但他死后都没能明白他儿子朱棣有如此强烈的皇帝梦,如果不是朱元璋大开杀戒,留下一些有本事的大臣辅佐建文帝,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成不成功还是个未知数,要是有徐达这样的武将在,朱棣根本就不敢妄动。


瀚海说史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正所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超级智慧型人物,一个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另一个就是元末明初的的刘伯温。刘伯温辅佐明朝皇帝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勋,被称为“帝师”、“王佐”。刘伯温的旷世神作《烧饼歌》更是神乎其神,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誉,被后人称之为“神书”。

“刘伯温生平述略”中说,他死前烧了一大批文书,仅留下《时务十八策》一书,又去钓了些鱼,吩咐家人,等他死后,将这些鱼装进筐子里,筐子放在缸子里,拉去京城送给皇上,后人照做。


朱元璋得到刘伯温的死讯非常伤心,却不懂刘伯温送他鱼的用意,“明史”中道:“上知诚意伯薨,涕袍而悲,抚籍而叹,独不知鱼为何意,喟左右宫人:刘基善弄巧谋,影弓昭危,死亦为之,其性如此”,可见朱元璋身边的人都知道刘伯温此举大有深意,朱元璋岂能不知?只是刘基已死,他就算想问也无处去询问了。

此事暂且被朱元璋搁下,如果太子朱标没有病逝的话,朱元璋可能永远都不知道那一筐鱼的含义,为父者,痛失爱子;为君者,惜失储君,朱元璋对朱标觊觎厚望,太子是他和马皇后所生,马皇后一生贤德,朱标同样继承了马皇后的优点,可以说朱标的恩宠一部分来自马皇后,更多的则是来自于他自身的能力。而朱标死后,大明江山的传承就有了危险,各个朝代都有前车之鉴,唐有李世民逼父杀兄,宋有赵光义烛影斧声,朱元璋害怕历史在他的儿子们的身上重演,所以选出一位新太子乃当务之急。

当时大部分人都推举朱棣,朱元璋其实对他的这个第四个儿子很满意,朱棣在许多地方都比较像他,其中性情举止最像,而且还跟着他征战沙场许多年,历练也够,城府也深,将皇权交给他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就在此时,朱元璋想起来刘伯温的那筐鱼,心里不由“咯噔”一声,虽说都过去十七年了,但他仍然记忆犹新,当初的那些鱼放在大缸里就,但因为鱼筐太小,所有的鱼都挤在一起,没过多久便死完了。

他翻出刘伯温的“时务十八策”,最后面写着:“势有所梏,则小柔可以服大力;形有所格,则大猛不能破小坚”。朱元璋终于明白那筐鱼的含义,刘伯温是在告诫他,当形势被桎梏时,要用柔和的手段,变密为疏,以柔克刚,一味的刚猛反而破不小坚。

而朱棣和朱元璋一样,都是性格刚猛之人,治天下就像是装鱼的筐子,密而不疏,如此遭殃的是万民社稷,治理天下需要有一颗柔心,而已故的太子朱标,就有这么一颗柔心,朱棣显然不是。

虽然明朝早已经统一天下,但是边患问题仍然严重,还有一些元朝余孽没有清除干净。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全部分封出去,让他们去镇守边疆。

他知道不仅应该把儿子分封出去,而且还要避免儿子之间互相交流。所以他规定每三年时间,各地的藩王才能进京述职。而且还加了很多限制,主要是为了避免他们做大。


直到那时,他才想起刘伯温的一篮子鱼的寓意。虽然他忘记了最后一篮子鱼去了哪里,但他知道篮子鱼在交付后不久就全死了。不是憋死,而是自相残杀。这篮子鱼被活捉,在池塘里四处游动。但是几天后,几条鱼被咬得遍体鳞伤,很快就死了。

这时朱元璋意识到了刘伯温的寓意。尽管还不算太晚,毕竟,所有的儿子都被封闭了,他们也被阻止“打死”。然而,朱元璋仍然对刘伯温对大明江山的奉献深感遗憾。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就算是做得再好,也算不了自己“百年之后”。自己死后没多久,儿子朱棣就推翻了自己孙子朱允炆,还是“死”在了“内斗”。


刘伯温可能是想借一筐鱼暗示朱元璋治理天下之道,却不想朱元璋十七年后才明白,而他明白之后,立马宣布自己的孙子为皇长孙继承皇统,而朱棣驻守北京,没有宣诏不得入京。其后朱棣夺取天下,果然南征北战,连年狼烟,百姓苦不堪言。

<strong>


江水趣谈


刘伯温去世前为何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以致让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提起刘伯温,我们就会联想到最强智慧化身,在人们印象中,自古最聪明才人有两位:一位就是诸葛亮,另一位就是刘基。诸葛亮精妙隆中对,三分天下老臣心,而刘基神机妙算,帮朱元璋创建大明王朝,论功绩,刘基可能更胜一筹。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陈友谅大举进攻,企图吞并朱元璋的地盘,当时陈友谅的势力最强,而朱元璋不论军队人数还是舰船数量都不占优势。陈友谅攻克太平后,冲应天袭而来,敌军大兵压境,己方势单力薄,很多人都有逃跑的打算。

有的谋士建议朱元璋投降,有的谋士建议朱元璋逃往钟山,可见锦上添花相对容易,而雪中送炭就难得多。在大家议论纷纷之时,刘基一句话也不说,朱元璋于是单独问刘基,刘基说:

“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投降和逃跑的人,该斩,这就是刘基的态度,事实证明刘基是对的。

史料记载:

“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

陈友谅太过骄狂,我们应该诱其深入,用伏兵来击败他,这很容易。天道都是支持后来者,只有干掉陈友谅才能成就王业,成败在此一举。朱元璋思考之下,接受了刘基的建议,之后大败陈友谅。

刘基可谓朱元璋霸业的股肱之臣,他几乎参加了所有战事的谋划,对事情走向预测十分准确。朱元璋能想到的刘基同样可以想到,朱元璋预料不到的刘基仍能提前想到。要论建国功勋大小,刘基当仁不让最少位居前三名。

大明建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六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魏国公邓愈。除了常遇春早先去世,常茂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其他人都是英勇善战的开国名将,公爵封号理所应当。

为何朱元璋没有给刘基封个公爵,而只封了个伯爵?

这就是源自朱元璋的心胸了,朱元璋布衣出身,什么苦都吃过,其内心有着极度的自卑感,很怕别人提起他的出身,所以他没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气度,而是把可能威胁到他的人全部杀掉。

刘基虽然立下大功,但刘基太过聪慧,对帝王心术尤为了解,是搞阴谋的高手。这让朱元璋十分不安,把一个比自己还聪明的人留在身边,这是朱元璋无法释怀的,为此朱元璋只给刘基一个伯爵,俸禄仅有二百十四石。

史料记载:

“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

刘基跟随朱元璋戎马一生,且聪明绝顶,自知如果继续在朝为官,必定没有什么好下场,于是刘基在洪武四年请辞回家。本想安度晚年的刘基,却因早年得罪过胡惟庸,被胡惟庸陷害,也成了朱元璋的眼中之钉。

史料记载:

“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

为了保护一家老小的安危,刘基主动回到京城谢罪,此时的刘基已经染病在身,就算这样朱元璋仍想除掉刘基。不久,朱元璋命胡惟庸给刘基送药,刘基吃完药后,感觉肚子内有拳头大的硬物,很快就去世了。

有的说是胡惟庸害死了刘基,也有人说是朱元璋暗示胡惟庸这么做的,要说朱元璋对此毫不知情,这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当时,朱元璋已经开始滥杀功臣,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更一发不可收拾,无数功臣名将惨死在其脚下。

在刘基死前,曾经嘱咐儿子送一筐鱼给皇帝朱元璋,竹筐里装鱼,再把鱼放到水缸中,另外还有一本书《时务十八策》,就这两样东西,送到了朱元璋面前。

史料记载:

“上知诚意伯薨,涕袍而悲,抚籍而叹,独不知鱼为何意,喟左右宫人:刘基善弄巧谋,影弓昭危,死亦为之,其性如此。”

皇帝知道刘基去世,也是十分“悲痛”,那本书朱元璋并没有多看,而对这筐鱼不太理解。朱元璋就对旁人说:

“刘基这个人喜欢技巧算计,弓影暗示,死都死了,还不消停。”

其实这些鱼原本是活得,但一路运输,加上筐中地方狭小,等到了朱元璋面前,大多数鱼都已经死了。此时是洪武八年,朱元璋不理解刘基要表达的意思,就令人把这些鱼储存起来。

时间匆匆流逝,在十七年后,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发生了一件令朱元璋痛不欲生的事,正是这件事令朱元璋想起来刘基送的鱼。

在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朱标是马皇后的儿子,正正经经的嫡长子,如果不是他病逝,根本不会有朱棣的靖难之役。朱标在太子位上,天下安定,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也不会闹事,毕竟长子即位天经地义,谁也无权干涉。

一旦朱标去世,太子没有了,这继承人就成了不确定因素,很容易引发争斗,自古皇权争夺极其血腥残忍,根本没有什么亲情可言。这就是刘基这筐鱼的暗示,如果皇室发生内乱,结果不堪设想,要想避免这些,一方面要远封诸王,对藩王严格约束。

另一方面,则是要尽快选定帝国继承人,来安定局势。另外,这筐鱼还有其他含义,朱元璋的严刑酷法是刘基看在眼中的,天下就像这些鱼,在狭小的空间内只能一条条死去。想要国家长盛不衰,下一代接班人必须是个温和的统治者。

朱标去世后,理论上就应该由朱棣继位,这合理合法,但朱棣和朱元璋类似,是个权谋老道、擅于统兵的强悍之人,如果朱棣掌权,严刑峻法仍无法缓解,这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一张一弛才是治国之道。

刘基的想法是对的,由于朱元璋的暴虐,接班人最好是个厚道、宽容的君主,只是朱元璋选定了朱允炆并不是个合适的对象。朱允炆宽容有余,但能力不足,这让朱棣钻了漏洞,在靖难之战中得到天下。

世事难料,刘基身怀绝世之才,仍难逃被人陷害致死。朱元璋雄才伟略,也无法预测之后的叔侄相残。冥冥之中,也许有一只大网在操作着所有人的命运,想要挣脱,那是痴人说梦。

不过目前很多学者都论证,刘伯温其实是正常死亡,并没有人暗害他,这或许已经成了一个谜了……


杨角风发作


刘伯温去世前给朱元璋送了一筐鱼让朱元璋百思不得其解,对于刘伯温的意图已经无处求证,但是我们可以猜上一猜。

当然猜想刘伯温送鱼的意图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当时的背景来说。

刘伯温送鱼的社会背景

刘伯温给朱元璋送鱼是发生在洪武八年,此时胡惟庸是大明的左丞相,此时的胡惟庸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朱元璋选胡惟庸当丞相的时候刘伯温是反对的,甚至说胡惟庸根本不堪大用,让胡惟庸当丞相必定会搞砸的。但是朱元璋当时十分信任胡惟庸,紧接着刘伯温就辞官回家了。

所以刘伯温给朱元璋送鱼的时候正是胡惟庸如鱼得水的时候。而且此时大明朝的元勋宿将还是大有人在的,朱元璋也没有开始血腥的屠杀功臣。

猜想一:告诫朱元璋他身边威胁比较多

一个筐中装了这么多的鱼可能就是按时朱元璋身边的这些个元勋宿将们,他们功劳甚大,有他们在大明王朝可能就会处在内耗当中。特别是当时胡惟庸一直在排除异己,而刘伯温就是被排除的第一个异己,刘伯温之死就是内耗的牺牲品。

所以刘伯温是提醒朱元璋应当抵挡胡惟庸等元勋宿将们,有他们在大明朝就会存在自相残杀的情景,而事实确实也是如此的。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谋反被查,总共涉案人数达到了三万多人。

猜想二:储君之争

刘伯温想告诉朱元璋有这么多皇子在,太子储君可能也是存在威胁的,毕竟朱元璋有那么多的儿子,而且他们之中也不乏有野心的。同时很多皇子们也都有自己的支持者,等到朱元璋老了之后很可能会爆发战争。

洪武二十五年的时候,也就是刘伯温死了17年之后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把藩王们都赶离南京,让他们戍守边关,包括朱元璋死了之后都不让他们回南京奔丧,就是防止他的子孙们骨肉相残。可惜朱元璋没死多久他的子孙骨肉相残就开始了!

至于刘伯温送鱼的意图到底是如何已经无可求证,小编只能猜想到这两点,如有不同观点欢迎指正!


唐朝的长老


刘伯温去世前曾命他长子送给朱元璋一筐鱼,我认为主要就是警示朱元璋宽以待人、善待功勋。

那么来说说我个人的一些猜测。


首先,刘伯温精通命理之学,善谋算,不论是算人还是算事基本上都是算无遗漏,因此刘伯温再死后给朱元璋肯定是有一番深意的。所以结合朱元璋后来的所作所为就能猜测出一二。

一筐鱼,这筐代表着南京城,而其中的鱼就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武将功勋集团,但是这筐里面的鱼却都是死鱼,这说明者南京城里的功勋集团大多都会被朱元璋剪除。

而这此事也不是空穴来风的,当时的朱元璋为了给太子朱标铺路,已经有拿功勋开到的苗头了,恰好刘基就是第一批要被剪除的对象,刘基肯定事预示到了什么所以才会给朱元璋警示的。

事实上刘基的死就已经引起了一批功勋的注意,刘基作为朱元璋开国的元老,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肯定会引起群臣猜忌的,所以刘基再自己身死后告诫过自己的长子,说到一定要等到自己死了以后才能将鱼送过去,而且一刻也不能晚,就说明此时十分紧急。


刘基希望朱元璋能够明白自己的心思,但是奈何还是有变数,那就是太子朱标英年早逝,而朱元璋再次将屠刀对准了功勋,最后使得没用功勋依仗的建文帝被藩王给夺了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