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如何寫?寫啥樣的詩歌能火?

愛吃水果AB


【二月二日天氣新//不為能火只為心】[吐舌]

庚子二月初二//星期一//2020年2月24日

二月鶯啼入耳中,緩行漫思意無窮。

梅花冷落春江寂,霾氣沉消遠嶺空。

人過浮橋低妙步,旗揚渡口舞迴風。

薕葭細柳偎堤岸,挾醉相尋小徑通。

一一庚子二月二日江行(閬水漁民)

【詩意親情】附: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裡歸憶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

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簷夜雨聲。

一一【唐】李商隱《二月二日》

元亮:即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亞天:即西漢名周亞夫。

日頭欲出未出時,霧失江城雨腳微。

天忽作晴山捲幔,雲猶含態石披衣。

煙村南北黃鸝語,麥隴高低紫燕飛。

誰似田家知此樂,呼兒吹笛跨牛歸。

一一【宋】王庭珪《二月二日出郊》





白溪釣客


一,問題:詩歌如何寫?

1,格式:

詩歌包括古詩和現代詩。

古詩最起碼需要壓韻,近體詩(格律詩)還有格律要求。平仄規律要掌握。

首先,律詩絕句要用律句,也就是二字四字六字上是平仄交替的,平仄平,仄平仄。如: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等。

其次,對粘,1句與2句平仄相反(對)2句與3句平仄相同(粘),再3句與4句對,4句與5句粘,依此類推。

例子:平平仄仄平平仄

.. .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 ...……

上面說的七言,五言就是七言減去前兩字。

還有注意的,孤平,合掌,三平尾,落韻等是不行的。

除格律詩外的古詩就不受平仄的束縛,只要壓韻就行。但一般平仄韻不混壓。

現代詩應該沒有一定的格式,本人知之不多,也不枉言了。

2,內容:

寫詩一定要有內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意境,意境是靈魂。是主幹。練字練句不如煉意。意境的營造主要來源於這幾個方面,我認為:

A,多讀多背古人優秀詩篇,詩詞儲備量很大,自然會寫詩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就是這個理。

B,多看些賞析性書籍,如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唐詩宋詞賞析。

C,多練練筆,寫著寫著自然就會了。

寫詩總之要有趣味,或情趣理趣意趣。要留白,要空靈。要引起讀者的心靈共鳴。

二,問題:寫啥樣的詩歌能火?

我想,寫詩要火是很難的。我們這些初學者寫詩不過是興趣罷了。無聊時湊湊字,孤芳自賞。效效東施,學學邯鄲人,想加個黃Ⅴ也遙遙無期,何談火呢?陶冶性情哈。(扯遠了)

杜甫贊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詩不群。杜甫很欣賞李白。李白很喜歡孟夫子。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這些說明了。詩歌要火,要看受眾,要看人們的喜好。要多寫人們喜好的,引人共鳴的詩詞。

亂說一統,還請方家指點,加個關注哈。[捂臉][捂臉][捂臉]





風塵客123


本人不寫詩,對如何寫詩真的沒有獨到見解。不敢隨意回覆這麼重要的回答,藉此機會學習了其他網友的回答,並選擇轉發三個網友的優質回覆,供您參考。感謝信任,關注我們,一起成長。

孔子說:“詩言志”,又說:“不學詩,無以言。”中國是詩國,從《詩經》算起,已三千年歷史了。寫詩的人多,詩也很多,讀詩的人也很多,研究詩的也不少。王力《詩詞格律》,小冊子,力作;王國維《人間詞話》,小冊子,也是力作;喜歡詩的人都讀的它們的。

寫詩,就是把心裡的話寫出來,以備自己或別人閱讀。——“詩言志”,即把心頭話說出來。說的時候若沒有別的人在,而又在意分享,於是就記錄下來,等有機會給人家看看。

“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彈歌》)

“詩人”砍下竹子,做成弓。找來膠泥,製作彈丸。——走吧,打獵去!“飛土,逐肉”!“飛土”,用弓把泥丸發射出去。“逐肉”,(用泥丸)打飛禽走獸。或許擊中,或許落空,然而,中心喜悅無比,——記下來吧。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關雎》)

《詩經》首篇,很多人讀過。

一個小夥子,人長大了,荷爾蒙催促他走出門去。沙洲上小鳥們“關關”叫著——談情說愛呢!於是他也想姑娘了……

《彈歌》、《關雎》,史上有名,它們的作者是誰,誰也不知道。詩,“火”了三千年,作者卻默默無聞。

好詩,自己會“火”!詩人,把心裡話寫出來,讀者自然會品評的。

(文,塗之人995)

《關於詩歌創作的三言兩語》

詩歌如何寫?這個問題不好回答。至於寫啥才能火,更不好回答。唐人杜甫的詩歌被後世人稱道,也是死後好幾十年才被人肯定的。所以寫詩是個個人生活情趣的小娛樂,別把它當作沽名釣譽的敲門磚。假如抱著這個願望來學詩寫詩,會很失望的。就像中國民間的山歌,唱到社會大舞臺的,除了電影《劉三姐》,後面有個阿幼朵,其它的,便只能在田間地頭唱一唱了。過去現在都一樣,沒有多少人會給詩人的作品買單。假如真想學寫詩,就按林黛玉教給香菱的辦法去鑽研吧。《紅樓夢》第四十八回,有林黛玉的經典詩論。那個病西施說,把《王摩詰全集》找了來,先讀一百首,細心揣摸熟了,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杜甫)的七言律,次了再讀李青蓮(李白)的七言絕句一二百首,肚子裡先有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後陶淵明,應啺,謝,阮,庚,鮑等人的詩作也看一下,憑著自己的聰敏伶俐,不愁不成詩翁的。而況,頭條天天都有人們在談詩論詩,雖各有側重,但都儘可學習領會其要領,再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進行創作就可以了。但是切切記住,千萬別譁眾取寵,別大詞小用,別故作驚世駭俗。哪怕自己社會閱歷不豐富,也要如林黛玉那樣,從未步出怡紅院的蕭湘館,也能寫出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那樣不俗的對句來。火不火,就交由讀者去品評了!因而寫詩作賦,從古到今沒有百寶經典教科書,只能一句話:多讀多練多閱世,悟!

(文,李老根2017)

詩歌如何寫?我想說,寫詩除了學習,還需要天賦,就是要有有別於常人的詩人的思維,有個詩人的大腦。不是拔冷水。一般人玩玩詩可以,當作娛樂、消遣。想靠寫詩而“火”,還真難。同時,我也想提個忠告:真正的詩人,大多情感異常豐富,因而神經比較脆弱,稍有挫折,就難承受,鑽牛角尖,難以走出困境,讓自己飽受折磨,因而短命。看看中外古今,是不是有很多名詩人短命的?自殺的?

(文,直心1)

感謝信任,關注我們,一起成長。






方方夢語


寫詩歌不易,一方面得有天賦,思維視野獨到,善於聯想和想象,對生活、情感觸角敏銳。

再者得有文學素養,多讀書多看詩歌類作品,厚積薄發。“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膾炙人口的詩歌,是作者靈魂與現實碰撞的火花。發自肺腑而流淌於筆端,觸目驚心而情景交融,是不可多得的尤物。

生搬硬套,閉門造車,“不愁強說愁”類的詩歌,很難火。


楂楂紅


你已經使我永生,這樣做是你的快樂。這脆薄的杯兒,你不斷地把它倒空,又不斷地以新生命來充滿。

這小小的葦笛,你攜帶著它逾山越谷,從笛管裡吹出永新的音樂。

在你雙手的不朽的安撫下,我的小小的心,消融在無邊快樂之中,發出不可言說的詞調。

你的無窮的賜予只傾入我小小的手裡。時代過去了,你還在傾注,而我的手裡還有餘量待充滿。(吉檀迦利~泰戈爾)


金花香木aa


談談詩歌的起源,發展與創作。

詩歌是從人類勞動的節奏中產生的,詩歌創造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反映人民的呼聲,關心人民的冷暖,已成好詩歌創作的主流。翻開中國文學史,凡能成就一番大事業的詩人作家,都是愛祖國、愛人民的典範,都有一顆赤子之心。他們以詩言志,抒發愛國、親民之情。

一、什麼叫詩歌?

詩歌是一種反映人類情感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詩歌就是一種文學體裁,透過語言,除了表達文字的意義外,也表達情感與美感,引發共鳴。詩能夠自成一格,也能與其他藝術相結合,如詩劇、聖詩、歌詞或散文詩,文字配上音樂就是歌。

在中國古代,稱不合樂的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統稱為詩歌。它按照一定的音節、韻律的要求,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二、詩歌的起源:

詩歌起源於人類古代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打獵,愛情、原始的宗教信仰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最早來源於古代人們的勞動號子和民歌,兒歌,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開始詩和歌不分,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唐詩三百首》《宋詞》等無數詩人的作品。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爾吉、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三、詩是怎麼樣產生的呢?

原來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打獵,愛情、生產鬥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一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這就是最原始的詩。

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一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考察歌的產生,最初只在用感嘆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哦、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一個音:'啊'。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在古代“歌”與“啊”是一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

既然詩與歌不是一回事,後來為什麼又把二者連在一起以“詩歌”並稱呢?這隻要弄清楚它們的關係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簡單的感嘆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扣,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嘆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於是在歌里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在文字產生之後,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一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這時,一支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關於詩與歌的結合,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

四、我國詩歌的發展、特點與表現手法

詩歌發展經歷了《詩經》→ 《楚辭》→漢賦→漢樂府詩→建安詩歌→魏晉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的發展歷程。

詩歌的特點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中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1、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2、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3、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其間有一個絕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

興:是託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

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隨著時代不斷地發展創造,運用也靈活多變,但是各種方法都離不開豐富的想象,想象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但在現代詩歌中,象徵則又表現為心靈的直接意象,用現代的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

1. 比擬。就是“擬人”如:我國著名的現代詩人劉堯民老師的兒歌,

海水海水我問你,

你為什麼這麼藍?

海水笑著來回答:

我的懷裡抱著天。

海水海水我問你,

你為什麼這麼鹹?

海水笑著來回答:

因為漁人流了汗

2.誇張。唐代詩人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其中說到“深千尺”“三千尺”,雖然並非事實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卻生動地顯示了事物的特徵,表達了詩人的激情,讀者不但能夠接受,而且能信服,很驚喜。他的秋浦歌

白 發 三 千 丈,

緣 愁 似 個 長。

不 知 明 鏡 裡,

何 處 得 秋 霜。

這首詩採用浪漫誇張的手法,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衷。首句“白髮三千丈”作了奇妙的誇張,似乎不近情理,一個人七尺身軀,而有三千丈的頭髮,根本不可能。讀到下句“緣愁似個長”才豁然明白,因為愁思像這樣長。“緣”,因為;“個長”,這麼長。白髮因愁而生,因愁而長。這三千丈的白髮,是內心愁緒的象徵。詩中有形的白髮被無形的愁緒所替換,於是這三千丈的白髮很自然地被理解為藝術的誇張。

後兩句“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是說:照著清亮的銅鏡,看到自己蕭蕭白髮,簡直沒法知道自己的頭髮怎麼會變得這樣的白。通過向自己的提問,進一步加強對“愁”字的刻畫,抒寫了詩人愁腸百結難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髮,具有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

這首詩大約作於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寶末年,這時候唐王朝政治腐敗,詩人對整個局勢深感憂慮。此時,李白已經五十多歲了,理想不能實現,反而受到壓抑和排擠。這怎不使詩人愁生白髮,鬢染秋霜呢?

2. 借代。就是藉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與比擬有相似之處,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比擬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體的、可見的;而借代卻是一方具體,一方較為抽象,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起橋樑,使詩歌的形象更為鮮明、突出,以引發讀者的聯想。這也就是 “給思想以翅膀,給感情以衣裳,給聲音以彩色,使流逝變幻者凝形。”簡單地舉例子:

著名的兒歌詩人門秀山老師的《唱童謠》

喇叭花,爬樹梢,

爺爺教我唱童謠。

唱春天,桃花紅;

唱夏天,荷花高;

唱秋天,菊花香;

唱冬天,梅花俏。

哆來咪法索拉西,

爺爺叫我百靈鳥。


經常用了


《關於詩歌創作的三言兩語》

詩歌如何寫?這個問題不好回答。至於寫啥才能火,更不好回答。唐人杜甫的詩歌被後世人稱道,也是死後好幾十年才被人肯定的。所以寫詩是個個人生活情趣的小娛樂,別把它當作沽名釣譽的敲門磚。假如抱著這個願望來學詩寫詩,會很失望的。就像中國民間的山歌,唱到社會大舞臺的,除了電影《劉三姐》,後面有個阿幼朵,其它的,便只能在田間地頭唱一唱了。過去現在都一樣,沒有多少人會給詩人的作品買單。假如真想學寫詩,就按林黛玉教給香菱的辦法去鑽研吧。《紅樓夢》第四十八回,有林黛玉的經典詩論。那個病西施說,把《王摩詰全集》找了來,先讀一百首,細心揣摸熟了,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杜甫)的七言律,次了再讀李青蓮(李白)的七言絕句一二百首,肚子裡先有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後陶淵明,應啺,謝,阮,庚,鮑等人的詩作也看一下,憑著自己的聰敏伶俐,不愁不成詩翁的。而況,頭條天天都有人們在談詩論詩,雖各有側重,但都儘可學習領會其要領,再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進行創作就可以了。但是切切記住,千萬別譁眾取寵,別大詞小用,別故作驚世駭俗。哪怕自己社會閱歷不豐富,也要如林黛玉那樣,從未步出怡紅院的蕭湘館,也能寫出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那樣不俗的對句來。火不火,就交由讀者去品評了!因而寫詩作賦,從古到今沒有百寶經典教科書,只能一句話:多讀多練多閱世,悟!




李老根2017


答:詩歌如何寫,寫啥樣的詩歌能火:隨時代變化而變化,自歷史以來,每一個朝代都有詩人,作者的精彩詩歌。純屬愛好者,讀者,作者,作家,詩人,藝術創作而來。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朝朝代代有詩人,人生經歷聞者貴,放眼世界多可維。深思熟慮謀智慧,人間奇蹟天下美。學者之書勤為夲,攻讀展望放豪情。人間自有書山路,好學自強普新遍。時代好生活美,詩歌映紅中華情。謝謝!


紅票兒658


孔子說:“詩言志”,又說:“不學詩,無以言。”中國是詩國,從《詩經》算起,已三千年歷史了。寫詩的人多,詩也很多,讀詩的人也很多,研究詩的也不少。王力《詩詞格律》,小冊子,力作;王國維《人間詞話》,小冊子,也是力作;喜歡詩的人都讀的它們的。

寫詩,就是把心裡的話寫出來,以備自己或別人閱讀。——“詩言志”,即把心頭話說出來。說的時候若沒有別的人在,而又在意分享,於是就記錄下來,等有機會給人家看看。

“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彈歌》)

“詩人”砍下竹子,做成弓。找來膠泥,製作彈丸。——走吧,打獵去!“飛土,逐肉”!“飛土”,用弓把泥丸發射出去。“逐肉”,(用泥丸)打飛禽走獸。或許擊中,或許落空,然而,中心喜悅無比,——記下來吧。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關雎》)

《詩經》首篇,很多人讀過。

一個小夥子,人長大了,荷爾蒙催促他走出門去。沙洲上小鳥們“關關”叫著——談情說愛呢!於是他也想姑娘了……

《彈歌》、《關雎》,史上有名,它們的作者是誰,誰也不知道。詩,“火”了三千年,作者卻默默無聞。

好詩,自己會“火”!詩人,把心裡話寫出來,讀者自然會品評的。


塗之人995


不要思考“火”不“火”,而要一心一意寫好詩,寫它一輩子,或許有一天,你的詩會“火”。反之,永遠不會“火”。

詩的語言是濃縮的,跳躍性的,但是,所反映的,卻是豐富的,深刻的,值得反覆回味的生活真諦。詩所塑造的,是典型化了的藝術形象。沒有相當的生活閱歷,沒有看透生活的內涵,不善於發現,不善於提煉,沒有激情的人,是寫不出好詩的。

詩,既是語言藝術,就需要更加深厚的語言功底。尤其對於詩韻的把握,更需要下苦功學習,研究,錘鍊,否則,寫出來的詩就缺乏美感,也經不住推敲。

寫詩的人,需要站在時代的制高點看問題。無論詩意還是詩情,都是生活的真實反映;無論今天還是未來,都能喚起大眾的共鳴,才有可能傳得久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