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坦克真的有那麼厲害嗎?一般裝備什麼武器?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親們都知道,坦克是二戰的重要使用武器之一,蘇德的坦克大戰驚心動魄,而坦克其實在一戰就出現了,只是那時的坦克體積大,噸位重,活動能力差。看上去更像一些鋼鐵房子

比如英國的小威廉坦克

從這個角度看,好像更萌了

德國A7V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外表看上去就像一座房子

英國的小遊民坦克

改進後炮彈口在側面的大遊民坦克

Mark型坦克,頭頂的小圓腦袋有一種特別的喜感

法國人的坦克,怎麼感覺像一隻鐵公雞?

實物是這樣的

美國人也搞了一種坦克,不過,沒派上用場。

美國還有一款很有洗剪吹氣質的裝甲車

此外,還有一些奇特的傢伙,像這種戰地救護車

看上去像怪獸一樣的巨車,應該是為了快速戰壕用的

前面側面都有炮口的坦克

汽車跟裝甲車的過渡產品

這算自行大炮,還是坦克

下面這個確定不是玩具嗎

下面這個是小黃人款的嗎

前面像汽車,後面像武器

下面這個是運兵車嗎?

看上去很誠實的裝甲車

最牛的來了,整個都是火炮口的裝甲火車

這些坦克因為機動性能差,沒有什麼裝甲,火炮也一般,其製造生產還在摸索階段,並沒有形成規模,所以作用並不大。


腦洞歷史觀


一戰時期的坦克確實很強,一般裝備機槍、火炮等武器,對於嚴重缺乏反坦克武器的步兵來說幾乎是無敵的,但是實際上像當時的野戰炮、集束手榴彈、地雷等都能對坦克產生有效打擊。

一戰時期英國研發了馬克系列,小遊民等多種型號的坦克,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馬克1型坦克,其分為只裝備有機槍的雌性,以及裝備機槍火炮的雄性兩種型號。最初其裝甲厚度較薄,德軍的K彈能夠將其擊穿,後來的型號加強了裝甲,基本能夠免疫K彈等穿甲彈藥。

而法國也搞出了雷諾FT17、聖沙蒙等坦克,德國則搞出了A7V坦克,這些坦克基本都是採用火炮加機槍的火力搭配,是步兵十足的夢魘。當時的軍隊絕大多數都是隻有步槍手榴彈可用的步兵,最多有機槍迫擊炮,這樣的火力完全無法奈何坦克這種擁有堅甲利炮的大傢伙。

但是很快也產生了一系列兵器和戰術策略。比如反坦克步槍,集束手榴彈,就成了步兵常用的幾款反坦克武器。戰術上,利用炮擊、飛機等也能對敵方坦克產生巨大的打擊。在1917年的康佈雷戰役中,在德軍火炮、飛機等的攻擊下,英軍損失了400輛坦克中的一半。


前沿陣地


一戰是坦克剛剛出現的時候,所以很遺憾,那時候的坦克哪有什麼厲害。裝備的武器和現在沒什麼不同,也是機槍和大炮,但早期多數坦克的機槍和大炮都比後來多幾倍,是個薄皮大餡兒的火力堡壘。

坦克其實是二戰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帶給世界的東西,丘吉爾當時還是海軍部長,他在1915年2月建立了一個“陸地戰艦委員會”的海軍秘密研究機構,希望能造出在陸地上橫行的戰艦。由於工業革命帶來的機械成就,這種想法在當年已經並不是異想天開,很快身披裝甲的戰車便被研究出來。

坦克的具體設計出自於威廉福斯特公司(William Foster),負責人是威廉·特里頓(William Tritton ),首席繪圖員是威廉·李格比(William Rigby),因此第一輛坦克也就姓了“威廉”,人稱“小威廉”(Little Willie)。

不過後世為什麼稱為“小遊民”或“流浪者”我就不太清楚了,有知道的童鞋幫忙解答一下。

丘吉爾為了保守研究的秘密,將戰車稱之為“水櫃”,也就是“TANK”這個單詞在英文中有水櫃的意思,大概是想讓無孔不入的間諜們以為這是海軍在研究非武器設施。

15年8月-9月“小威廉”進行了測試,但英國軍隊並不買它的帳,這個世界上第一輛坦克表現的非常糟糕,在跨越戰壕和通過複雜地形時太困難,機械可靠性也差,馬克沁機槍的火力也對不起那18噸的身軀。

“小威廉”長5.45m,寬2.8m,高3.2m,擁有6mm的裝甲和18289千克的重量,行駛速度只有3.2km/h,可以爬17度上下的斜坡和跨過1.2m的壕溝。主武器為1挺7.7毫米的馬克沁式維克斯水冷機槍,此外成員還會攜帶幾挺彈盤供彈的劉易斯機槍,以供從各部位的觀察孔射擊。

因為“小威廉”的不合格,“陸地戰艦委員會”重新開發出了“大威廉”(大遊民),它採用了過頂式履帶和四邊形結構,徹底解決了塹壕地形的越障問題,時速也提高到6km/h,被英軍命名為“Mark.1”。

“大威廉”分公母,也就是“雄性”和“雌性”。兩者車體是一樣的,但配備的武器不一樣,雄性強調炮火,磁性強調機槍掃射,二者搭配使用可以互相掩護。這點有點類似後來坦克與步兵戰車的搭配。

“雄性”在兩側各裝備一門霍奇基斯57mm 6磅炮,射速可達每分鐘25發。另外還有4挺維克斯馬克沁機槍。“雌性”為5挺維克斯馬克沁機槍,跨壕溝距離達到2.44米,還能爬過1.37米的豎牆,需要8個人來操縱。

很快,1916年的9月15日,英軍在索姆河陣地上一口氣派出了48輛“大威廉”參戰。但因為運輸、轟炸、人員、機械故障和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駕駛員多是些臨時的生瓜蛋子,只有18輛坦克能就位並發動攻擊。這些坦克在衝鋒中又趴窩了8輛,但最終剩下的10輛坦克仍然撕裂了德軍防線,將戰線推進了2公里多,還俘虜了300多目瞪口呆的德軍。

隨後坦克就不靈了,這些東西爬得像烏龜一樣慢,在複雜的塹壕陣地上磕磕碰碰,稍微寬點的壕溝就能卡死他們,火炮和近距離的射擊都能將之貫穿。重炮的覆蓋射擊就更不消說了,被氣壓衝擊的坦克鉚釘會“嘣”的一生噴射開來,打在人身上猶如霰彈槍。德國人還開發出了新的反坦克子彈和反坦克槍,對付6mm的裝甲是一打一個洞。

說白了,這種坦克初號機完全就是裝了腿的碉堡,作用只是掩護步兵推進到那些被機槍牢牢封鎖的塹壕陣地中,所以並不存在什麼設計難題。英國人在Mark.1的基礎上又開發了2、3、4、5型坦克,僅4型就生產了1200輛。

此外英國人還生產了“惠比特狗”(Mark A)等中型坦克。對美國和日本坦克都起到不少指導作用。德國人和法國人看到坦克如此好用後,馬上也開發出了自己的東西。

由於受到索姆河會戰失利的刺激,德國人很快開發出了A7V戰鬥坦克,與“大威廉”有點差別,他們採取的是巨大的碉堡式車體,直接用拖拉機底盤擴大,再扣個殼子就成功了。戰爭陷入失利局面的德國軍方也懶得管什麼測試BUG,車子一出來就勒令生產100輛。

但德國已經接近油盡燈枯,從1917年測試發車到1918年9月,A7V坦克僅僅憋出22輛,其中17輛戰車,其餘5輛做成了R型運兵車,於是世界上最早的裝甲輸送車也出現了。

A7V比“大威廉”大一圈,它有8m的車長和3.5m的高和3.2m的寬。採用200馬力的戴勒姆汽油機發動,雖然全重達到33噸,但卻能爬出最大15km/h的時速。前部裝甲達到了30mm,側邊也有20mm,比英國的更加碉堡,放到今天也很難讓一般輕武器擊穿。

A7V武器系統採用的是1門馬克沁·諾登菲爾德57mm火炮,6挺馬克沁式7.92mm MG08水冷機槍,成員多達18人。這18人1人為駕駛員,1人為車長,1人為炮手,2人為機械師,還有1個使用信鴿的通訊員,剩下的全是裝填手和機槍手。德國人有時還會往裡面多塞成員,讓它運著步兵前進。

因為底盤很低的緣故,A7V越野能力極差,常常給卡住底盤,在鬆軟的地面甚至難以轉向。但德國人將坦克顯然定義成“移動碉堡”了,車子裡面會預備吃喝給養,洗漱用品,連57炮都帶足了300發。某些還會帶上地雷、鐵絲網和佈網工具,用於臨時製造防禦陣地。德國戰車的成員來自於不同的部隊,工兵、炮兵、步兵俱全,各有各的章法,給指揮帶來了極大的難題。


德國人的坦克對於戰爭也沒有起到什麼實際作用,18輛能打的實在太少了,當時的德國也處於山窮水盡狀態。不過它留給了後人很多啟迪,例如車長觀察所、前方主炮、車長指揮體系等。

作為自詡“世界第一陸軍”的法國當然也不甘於英德之後,他們也開發出了自己的坦克“施耐德CA/CA1”,並很快在1916年9月就交付部隊並使用,不比英國人的“威廉”慢多少,只是上戰場的時間遲了點。

這種坦克只有14噸,裝甲11mm,擁有7m的長度,但寬高都只有2m多,顯得比較瘦長。車載人員6人,擁有2挺機槍和1門75mm的主炮。它只能過1.5m的壕溝和0.5m的垂直牆。法國人腦抽式的設計體現的淋漓盡致,75炮和1挺哈奇開斯機槍被設計在右側,左側那邊則是孤零零的另一挺機槍。

“施耐德CA/CA1”被法國人投放在1917年的馬恩河會戰中,陸續發車了132輛,但這種坦克脆弱的裝甲和極差的越野能力讓它馬上很快就損失過半,有57%的CA坦克被擊毀。法國人只得將之淘汰。

與“施耐德CA”一同研製的還有“聖沙蒙”坦克,不同於汽車技術部研製的CA,“聖沙蒙”由法國海軍聖沙蒙工廠研製,目的是為炮兵生產一種自動化炮車。1916年9月,法軍炮兵開始大規模裝備“聖沙蒙”。

“聖沙蒙”重22噸,車體也達到了近9米的長度,但車寬和車高仍然沒超過3米。行走裝置與“施耐德”大同小異。它安裝了一挺75mm主炮和4挺8mm重機槍,由駕駛員兼任車長,火炮由炮長和裝填手負責,兩側和後部機槍由三個機槍手負責,還專門配備了機械師和一個悠閒的後備補充戰鬥員。

正因為是“自行火炮”,所以“聖沙蒙”的75炮遠比“施耐德CA”的短75更厲害,它是二營長的“意大利炮”,是那個年代坦克中的火力之王。

你沒看錯,就是李雲龍的那門炮,這門炮稱為M1897式75mm炮,當年生產了20000門之多,被擴散得到處都是。因為有些打上意大利銘文的舊炮被倒手賣給了中國,因此被當成了意大利產品。

不過“聖沙蒙”也是個趴窩王,稍微一個坑都能讓它陷進去,轉向也不靈活,令火炮瞄準非常蛋痛,最高行駛速度只有8.5km/h。法軍在它的首戰中投入了16輛,結果統統陷入彈坑無法自拔,讓德國人活活揍死。

痛定思痛的法國人最後終於琢磨出了曠世經典款——“雷諾FT-17”,這種坦克只有7噸,擁有一副小巧玲瓏的造型,採用了旋轉式炮塔和1門37mm火炮,擁有6-22mm的裝甲,2人即可操作。此後這重佈局成為坦克的經典造型。

1917年雷諾FT-17開始量產,它被定義為衝擊步兵陣線的輕型戰車,因為旋轉炮塔的關係,它要比那些傻兮兮的“施耐德CA”和“聖沙蒙”更靈活機動。法國雷諾公司是在政府逼迫下籤訂的研發合同,隨後FT-17坦克的成功讓老闆睡著都笑醒了,這型坦克生產了3187輛。同期德國人的坦克影子都沒見到呢。

後來雷諾FT-17也是給賣得全世界到處都是,甚至波蘭人還仿造了一批,在20世紀30年代賣到了中國。然而這批貨完全是騙錢的東西,被稱為CWS-FT-17的波蘭山寨品拿鐵板代替裝甲鋼,子彈一槍一個洞。

對當時的英國和法國來說,坦克都起到了很不錯的作用,但使用方式都比較粗糙,主要還是作為一種塹壕戰兵器存在。英國更在意坦克的突破能力,而法國更在乎坦克的火力。畢竟那時候坦克才剛剛出現,理論、設計、經驗都是空白,自然與後世我們印象中的坦克完全無法比擬。

而德國這樣的國家當時把精力都放在了大炮上,對坦克這種新技術的反應比起英法落後的多。所以到戰爭末期德國人才製造出自己的坦克,卻又因為資源和產能而卡住了脖子,他們的坦克基本沒對戰爭起到什麼影響。德國坦克發威還得等到二戰。

————————


王司徒軍武百科


一戰時期坦克並不是厲害,主要是震懾作用

坦克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發揮最多的是機槍,德軍作為主要參戰國,機槍配備數量巨大,德軍的馬克沁機槍在戰場上曾經發揮巨大作用。索姆河戰役,一天時間幹掉了聯軍6萬多人。如此恐怖的數據,讓所有國家都震驚了。而坦克就是為了對付機槍而出現的。

英軍率先推出了坦克,坦克的主要構成是要有火力、裝甲、越野等任務,主要目的是突破塹壕鐵絲網機槍火力。英軍有了一個奇思妙想,在拖拉機上裝一個機槍火炮,那不就可以了。

坦克,就是建立在這個思想上建設的。1915年,英軍推出了小遊民坦克,上面裝備了馬克沁機槍和劉易斯機槍。在1916年,再度推出了馬克1型坦克,上面裝備了兩門火炮和四挺機槍。

索姆河戰役中,英軍將馬克Ⅰ型坦克投入戰場,18輛坦克呼嘯而過。德軍士兵發現,這種東西,無視槍彈,根本沒法對付。而坦克卻又能利用機槍火炮猛烈射擊,德軍毫無還手之力。

索姆河戰役中,在坦克的強大支援下,英軍一天推進了五公里。這在當時是很了不起了,當時的塹壕戰,兩邊士兵開槍對射半年都是很正常的。而坦克的出現,不光改變了戰鬥進程,還改變了戰爭形式,機械化作戰的時代不遠了。

面對坦克時的心情應該是這樣的過程

事實上,坦克剛剛出現的時候,各國士兵都不知道這麼個東西,對敵軍所有士兵都有很強的震懾作用,心裡上就已經崩潰了,這叫坦克恐懼症。


軍武文齋


一戰坦克的出現是為了突破鐵絲網構成的陣地,體積龐大,機槍炮臺林立,行動緩慢,裝甲厚實。主要裝備小口徑火炮以及重機槍,憑藉重量碾壓鐵絲網,憑藉長度突破戰壕。

他的出現是為了打破在戰爭中期的僵持階段,並收穫了不錯的實戰效果。那個戰爭時期沒有強有力的反坦克武器,機槍打不透,也沒有反坦克炮,多數坦克是因為故障而損壞。這樣的鋼鐵可移動的碉堡在戰場上所向披靡,不可阻擋。

但是到了後期出現了粘性炸彈,反坦克槍對坦克有了威脅,但是技術不成熟,況且戰爭已經接近尾聲。所以觀看一戰規模,坦克的出現是一個戰爭的新科技產物,他的真正的威力終結了陣地戰的模式,指引了戰爭的未來方向。

戰地一的選材就在一戰中後期坦克的出現,坦克半成熟,而相應的反坦克武器才剛剛出現,遊戲中的坦克可以擊毀,但是威力確實強大。,並不是所向披靡。


用戶16618134354


腦路的產物,能有啥武器呢,除了槍還是槍


寂寞的醬油439


小口徑炮和機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