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亦是“透视镜”,一个被“低估”的城市

这次疫情,出现了很多表扬城市的声音:


从硬核的河南,到特立独行的浙江,再到彰显城市竞争力的北京和上海,可以说,疫情相当于一场城市透视镜,竞争力、管理水平、医疗环境什么的都通通照得一清二楚。


当我们在争着表扬自己的城市的时候,不要忘了,疫情拐点还没到,形势依旧严峻,过多的表扬很容易演变一场城市吹嘘,这是非常危险的。


从最初的最长14天变成24天,飞沫传播之外又新增了粪口、气溶胶传播,甚至连核酸检测准确度都不到50%。每一天,病毒都在刷新人类的认知,那些所谓的“硬核”又能硬到哪里去呢?


当下真正该关注的,不是自己的城市有多“硬核”,而是透过这次疫情去好好反思,我们的城市还有哪些不足。


作为深圳人,我想谈谈对深圳的三点反思。


疫情亦是“透视镜”,一个被“低估”的城市


反思一:解决医疗短板刻不容缓。


这个问题已经老生常谈了,深圳医疗给人的印象就是“一线城市,三线医疗”。我列出几个关键数据给大家感受一下:


三甲医院数量:北京78家,上海66家,广州62家,武汉36家,深圳呢?只有18家,连武汉都比不上。而如果参照全国百强医院的话,深圳的表现更差,仅有1家医院上榜。


执业医师数量:北京10万,上海6.5万,广州4.7万,武汉3.5万,深圳只有3万,甚至还不及南昌、昆明、福州这些弱

二线城市。


卫生机构床位数量:上海14.7万,北京12.4万,武汉9.6万,广州9.5万,深圳4.76万,排在全国20名以外。更要命的是,深圳每1000人对应的平均床位只有3.65张!要知道,全国平均水平可是6.05张,深圳仅是全国水平的一半多一点!


深圳医院少、医生少,病床位更少,甚至比武汉还少。而深圳常住人口就有1300万,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几乎是武汉的2倍。试想一下,如果疫情源头发生在深圳,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后果?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深圳老人占比少,对医疗资源的消耗也相对其他城市更少,再加上现存确诊才300多例,深圳目前的医疗资源其实并不紧张。的确没错,

但不要拿年轻当挡箭牌,医疗短板的修补是不可怠慢的,更何况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着眼的可不仅仅只是当下。


疫情亦是“透视镜”,一个被“低估”的城市


反思二:正视人口被严重低估的事实。


人口是一个城市最核心的基本面,很多关键指标都是依据人口得出来的,如果人口被低估,政府依靠相关指标做决策时就会被严重误导。


比如前面提到的每千人床位,深圳只有3.65张,已经非常靠后了,但如果真实的人口被低估,这个数字恐怕还要更低。武汉的教训已经告诉我们:关键时刻,床位数量关乎病患生死!


但偏偏,深圳的真实人口数量一直都是个谜。


疫情亦是“透视镜”,一个被“低估”的城市


现在深圳官方口径是常住人口1300万(2018年),但一直以来,民间流传的口径是管理人口至少2000万,两者相差甚远。这个2000万人口的说法,主要来源于2017年广东移动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


该报告通过移动通信大数据估算深圳的常住人口,可以说,这份半官方的报告是近几年深圳人口估算最为完善的报告。报告的结论是:深圳的常住人口达到了2180万人。注意,这还是2017年的数据。


我们再来看看官方的数据,2018年,深圳有1050万的就业人口,深圳常住人口为1300万,就业人口比例为80%。但如果以平均每户就业人口计算,2018年,深圳就只有809万的就业人口,就业人口比例为62.2%。


官方数据发生了打架,要么是就业人口被高估,要么是就是常住人口被低估。


如果常住人口被低估,以62.2%的就业人口比例倒推,深圳1050万的就业人口,对应的常住人口就有1688万,与官方对外口径多了近400万人。


另外,从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中也能佐证:


2017年,深圳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482公斤,远远超过北京的415公斤和上海的372公斤。这不太符合现实,要知道,北京和上海可都是2000万级别的大都市,深圳人再怎么能吃也不至于会比上海还吃出每天100多公斤的垃圾吧?唯一的解释是,深圳实际的常住人口已经远远超出1300万,接近2000万。


疫情亦是“透视镜”,一个被“低估”的城市


从各方的数据来看,都能够交叉验证深圳常住人口绝对不仅仅只有1300万,如果再不正视这一点,只会误导越来越多的城市决策,到头来还是得为错误买单。


疫情亦是“透视镜”,一个被“低估”的城市


反思三:高密度人口下,合理扩容该提上日程。


这次疫情,让深圳真正意识到了高密度人口管理的痛点。


深圳面积只有199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达6484人/每平方公里,是北京的4.5倍、广州的3倍、上海的1倍,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香港。前面也提到,深圳人口被严重低估,如果按照真实的人口来算,深圳真正的人口密度可能不止这个数,甚至比香港还要高。


疫情亦是“透视镜”,一个被“低估”的城市

截至2月16,深圳确诊病例活动分布图


如此高的密度,再加上现在又正值返工潮,深圳似乎正步入03年香港的阴影:当年同样地少人多的香港,非典死亡人数高达299人,成为全球死亡病例最多的城市。究其原因,就是人口密度太高了,一个淘大花园小区就死了42人。


所以,高密度人口是一个巨大的隐患,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合理扩容,香港没地没得选,但深圳还有巨大的空间:北面东莞,东面惠州,过去扩容一直被拖,但当下的疫情给了深圳最好的扩容时机:


一方面是高密度人口管理的刚性需求,另一方面是疫情重创了上半年的经济,下半年深圳经济要反弹,就需要一支强心剂,再没有比深圳扩容这举措更适合做强心剂了。

更为重要的是,深圳去年已经被拔高至先行示范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不再看广东省脸色,扩容更具有自主性。


也别忘了,今年8月是深圳特区设立40周年,刚好处于下半年,我认为,这个就是深圳宣布扩容的时间点。


至于扩容的具体区域,东莞的凤岗、惠州的惠阳将会是重点对象,我个人更看好惠州惠阳,主要原因还是土地,东莞现在自己要发展“强市”,自身土地相对也不多,惠州主要还是靠深圳带动,自身地又多,靠近深圳的惠阳明显概率更高。


若真的扩容成功,惠阳房价或将会实现跳涨,由现在的1万出头到2万多,甚至3万。


最后,总结下三点反思:

1、解决医疗短板;

2、正视人口被低估;

3、合理扩容。


除此以外,深圳的教育和住房也是急需补缺的短板,我相信,这次疫情之后能够加快深圳彰显补短板的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