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西汉初年第一个被杀的功臣,他因何而死?因何成了第一个被杀对象?

名字不好起hh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 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之后,刘邦开始对各大功臣进行了分封。分封大会后,刘邦的心里并不安宁。对他来说,犒赏手下大大小小的功臣是自己应该做的,问题是,他对自己手下一些劳苦功高的大臣还是不放心。

此时,刘邦最不放心的就是“军神”韩信。

其实,刘邦在在垓下大决战胜利后,第一时间把韩信的将印和符节拿到了自己手中。然后,刘邦以治理国家为由,下令把韩信改迁为楚王,调到楚地。

之后,刘邦又对韩信连降三级,一再打压。但韩信依然抱定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愚忠思想。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直接拉韩信下水的是他手下一个叫尹中胜的人。

尹中胜悄悄地到吕后那里告发韩信造反,不为名也不为利,就是为了他哥哥尹中魁。

其实,尹中胜的哥哥尹中魁也没干什么大事,只干了一些勾搭女人的偷情勾当,谁知却惹到韩信的头上来了。尹中魁利用英俊的外表和韩信一个侍妾陈姬好上了。他们有了一腿后,如果韩信不发现那倒也罢了,但韩信是啥人物,他不知道的事,自然也会有人告诉他。告诉韩信这件事的是他的另一个侍妾孙姬。告发的原因不说大家也明白,同是侍妾相煎能不急吗?

韩信虽然是率兵百万的帅才,为人做事也不拘小节,但他又岂容别人动自己的女人呢?于是尹中魁马上去蹲监狱了。韩信立刻派人审讯他,待证据齐全后,他就要向尹中魁开刀问斩了。

对这一切,尹中魁的弟弟尹中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马上就想出了一条救兄长的妙计来。在前不久陈豨派来使者说服韩信造反的事上大做文章。

尹中胜的造访正中吕后下怀。此时,她已成功捍卫了自己儿子的太子之位,正野心勃勃地想在朝中树立自己的威信,于是,韩信很光荣地成了她的磨刀石。吕后知道韩信也不是省油的灯,要对付他也不容易,于是她找来了一个得力的帮手——萧何。两人在密室中进行了一次对话。

“韩信吃了豹子胆,居然想与陈豨里应外合来造反,该如何处理这件事啊?”吕后直接问。

“证据何在?”萧何吃了一惊,轻声反问道。

“都是尹中胜的举报,他说韩信要趁高祖出征之际袭击太子啊!”吕后说道。

“口说无凭,只有拿到他造反的真凭实据才能定罪啊!”萧何其实对韩信还是挺信任的。

“当年韩信是你一手提拔和推荐起来的,如果真出了什么大事,只怕你这个做丞相的也脱不了干系啊!”

这句话说到萧何心坎里去了,他默然不语起来。

“韩信一直不服朝廷管理已经很多年了,如今又要谋反叛乱,这样的人留着岂不是对我大汉皇朝的威胁?”

“皇后的意思是……”萧何看着吕后眼神中透露出来的杀机,感到了一丝寒意。

“你既然已明白,就出一个主意吧,能把韩信神不知鬼不觉地干掉最好。”

“是……臣……这就想想。”萧何已是满头大汗了。

随后,聪明的萧何出了一个主意:诱歼韩信。

“咱们先造声势,佯说高祖已凯旋,陈豨也已被擒住了。朝中大臣听到这样的好消息必定都会前来朝贺。到时候,韩信如果能自动送上门来最好,如果他不来,也不用着急,我亲自去请他来。这样,皇后您只需要先派杀手埋伏在宫中,韩信一到,就杀无赦。”

这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好主意,吕后连连称好。于是萧何马上就把这件事付诸行动了。

听到刘邦平叛陈豨凯旋的消息,朝中大臣们的反应很是积极热烈,第一时间纷纷到朝中表示祝贺。只有韩信的脸上面无表情,无喜、无嗔、无怒、无怨,难道他是真的已修炼得心静如水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在他内心里,他真希望刘邦这次最好是失败,败得一塌糊涂最好。如果是这样,已被“架空”的他才会再次显示存在的价值,吃了败仗的刘邦也许才会想到用兵如神的他。因此,听了刘邦大获全胜的消息,他反应很冷淡,并没有像其他大臣一样去朝中道贺。

既然韩信不肯自动送上门来,萧何于是采用了下策,亲自去请韩信。到了韩府,两人交谈得轻松而愉快,一如往日地促膝而谈。只是两张笑脸背后,一张是纯真无邪的,而另一张却是略带苦涩的。

一番海阔天空后,萧何知道该演的戏已经演了,该是进入正题的时候了。于是他来了个单刀直入。

“近日从前线传来好消息,高祖打败了陈豨,马上就要回朝了,这件事你不会不知道吧?”萧何问。

“听到了一点风声。”韩信淡淡地答道。

“既如此,大臣们都去朝中道贺,为何唯独不见你去呢?”萧何反问。

“我近日身子不舒服,所以……”韩信搪塞道。

“你是朝中重臣,别人都去了,你不去,只怕有点说不过去啊!”萧何说道,“今儿我正好有空,不如我陪你去宫中转转吧!”

“如此,恭敬不如从命了。”韩信对这位大恩人哪里会有提防呢!

就这样,韩信当即换了衣服跟着萧何去了宫中。这一去,便成了韩信人生中的绝唱。韩信刚踏进宫中的大门,早已“恭候”多时的武士们就把他捆成了个“活木桩”。

惊呆了的韩信,急忙回过头找萧何求救,这时却发现萧何已没了踪迹。

“罪人韩信,你可知罪?”萧何走了,吕后出现了,她来了一个下马威。

“臣何罪之有?”韩信反问道。

吕后随后说出了韩信两项罪名。

“陈豨被高祖擒住后(纯属吕后信口雌黄,陈豨此时正在匈奴那边度蜜月呢),已供出你和他有暗谋之实,想里应外合来对付朝廷。不仅如此,你府中的舍人尹中魁之弟供出你和陈豨有书信来往。”

随后,吕后就直接宣布,韩信“谋杀”罪名成立,判处死刑,并立即对他施行了“虎头铡”。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刘邦所杀的第一个功臣从严格意义上讲是燕王臧荼,并非韩信。在公元前203年,刘邦击败项羽,在群臣的拥立下登基称帝。在公元前202年七月臧荼造反反汉,九月被刘邦带兵镇压,臧荼被俘虏,之后被杀。所以题主的问题根本不成立。而且韩信被杀在公元前196年,在西汉帝国建立六年之后。但是我们可以回顾一下韩信被杀的过程。

公元前203年,刘邦以韩信为主将带领汉军,彭越的军队,英布的军队以及其他的诸侯军队一起在垓下包围项羽,最后项羽战败被杀,刘邦一统天下。

其实当时刘邦手下军队分成两派,第一派是刘邦自己的手下丰沛人士组成的功臣集团,另一派是当时的诸侯联军。诸侯联军虽然服从刘邦,但是独立性十分强。其中就有三位大功臣:刘邦亲手封的齐王韩信、彭越、英布。在杀死项羽之后,刘邦对于支持自己的诸侯进行了大分封:

  • 韩信被封为楚王,王国建立在淮北,建都下邳。
  • 彭越被封为为梁王,王国建立在战国时期魏国的故地,建都定陶。
  • 臧荼保留燕王和燕王国。
  • 赵王张耳保留赵国。
  • 吴芮继续为长沙国王。
  • 粤王无诸担任闽粤王。
  • 英布建国淮南国,以六为都城,治下的地区包括九江、庐江、衡山、豫章等郡。
  • 把太原郡三十一县为韩国,封赏给韩王信。

这些人其实很不得刘邦信任,所以刘邦有计划的剿除这些诸侯。

臧荼是投靠刘邦较晚,出力很少的诸侯。所以他在统一天下后十分惶恐,在公元前202年七月造反,被刘邦大败后被杀。

公元前201年,刘邦借口游猎云梦泽,在韩信前去朝见刘邦时,刘邦抓捕韩信,把他贬为淮阴侯,带回长安。也是在这一年韩王信被冒顿单于击败,投降匈奴。在公元前200年,韩王信被击溃。逃亡匈奴。

公元前197年陈豨造反,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韩信之死和陈豨有关

刘邦在驱赶韩王信之后,任命阳夏侯陈豨为代相,管理代国和赵国的军队,并且负责防御匈奴,陈豨在上任之前和韩信有过对话,当时陈豨在韩信府上辞行,韩信拉着陈豨来到庭院,韩信屏退左右,双方做了一方密谈。

(韩信)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此后陈豨在担任代相期间,由于他本人常仰慕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无忌,所以养了很多门客,在休假回乡路过赵国的时候,随行的宾客乘坐的马车有一千乘,邯郸的官舍都住满了。

赵相周昌知道后,面见刘邦,述说陈豨宾客繁多,而且在外带兵数年,害怕会有可能发生造反。于是刘邦派人彻查陈豨门客在代国的犯罪事实,其中很多都牵连到陈豨。陈豨十分惶恐,韩王信趁此机会派王黄、曼丘臣等人前去劝说陈豨叛变。不久刘邦的父亲驾崩,刘邦派人召回豨,陈豨称病不回长安;在197年九月,陈豨与韩王信联合造反,陈豨自立为代王。

刘邦亲自带兵前去平定陈豨,而且这个时候韩信称病不出,偷偷派人到陈豨所在地,与陈豨通谋。韩信密谋与家臣在晚上诈称有诏,宽赦诸官徒和奴仆,发动这些人前去袭击吕后和太子。当时部署已定,韩信在等陈豨的回信。不过韩信府上的舍人犯罪,韩信想要杀了他,但是先把他关了起来。公元196年正月,舍人的弟弟上告吕后,他说韩信造反。吕后想要召韩信入宫,但是害怕韩信不肯,吕后于是和萧何密谋。

他们设计欺骗韩信说有信使从前线刘邦处回来,带来了陈豨已死的消息。列侯和群臣都在皇宫庆贺这件事。萧何来到韩信府上对韩信说:"虽疾,强入贺。"韩信进入皇宫后,吕后指使武士绑住韩信,在长乐宫的钟室斩杀韩信。韩信被杀时说:"

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韩信被杀后,夷灭三族。

关于韩信之死主要的争论在于韩信是否谋反上,现在的看法是韩信未曾谋反,完全是吕后设计杀死韩信,主要疑点如下:

韩信和陈豨的密谋何人得知?

韩信在长安被刘邦监视,陈豨作为刘邦的亲信大将,为什么敢于和韩信相见?

在公元前197年十二月陈豨的主要势力被击垮,为什么公元前196年韩信为什么要造反?

这些疑点才是人们质疑的原因所在。


人者仁义也


作为“汉初三杰”之一,韩信在西汉的建立过程中可谓战功赫赫,因而一直以来关于他被杀总是令人不胜唏嘘,而杀韩信则同样成为了刘邦屠戮功臣的典型罪证。那么,韩信作为第一个被杀的功臣,到底因何而死呢?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其实自有其必然性,我认为不应该将其作为单独事件来分析,而应该将其带入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

从弃项投刘到被吕后诱杀,韩信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为了更准确的分析出韩信被杀的原因,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韩信从秦末到汉初的大致经历,以及其被杀前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就此拉开了秦末乱世的序幕,不久后项梁也于会稽发动起义,并开始率军北上,韩信大约在此前后离开家乡,投入项梁军中,但却始终默默无闻。项梁死后,韩信又归入项羽麾下,虽曾多次献策却始终未被采纳,始终无出头之日。

汉元年(前206年)二月,项羽西入关中灭秦之后,大封天下十八路诸侯,刘邦被封汉王,韩信遂弃项投刘跟随汉军入蜀。投入刘邦麾下后,韩信不仅只担任着管理仓库的小吏,而且还差点因连坐而被砍了头,幸好急智之下取得夏侯婴欣赏,然而虽有夏侯婴推荐,刘邦还是只封了他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之后,韩信又取得萧何欣赏,然而仍没得到重用,便又再度离开汉营,紧接着便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之事,而刘邦在萧何的建议下,也正式册封韩信为大将。

△韩信拜将

汉元年(前206年)十一月,田荣一统三齐,公然反抗西楚,项羽起兵前往齐地平叛,趁此机会,韩信献“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汉军自蜀地杀回关中,一统三秦之地。至次年,又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昂,联合齐王田荣、赵王赵歇共同抗楚。

汉二年(前205年),彭城之战爆发,汉军大败而回,楚汉双方开始延荥阳一线对峙。韩信又献“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之计,刘邦遂命韩信、张耳率兵开辟北方战线,迅速攻占西魏、赵、代之地,并降服燕王臧荼。

△刘邦一夺韩信兵权

汉三年(前204年)六月,成皋之战爆发,刘邦仓皇逃出成皋,得知张耳、韩信近在修武却不发兵救援,一怒之下闯入韩信军营,夺了韩信兵权。韩信、张耳大惊失色,刘邦命张耳留守赵地,以韩信为相国,重新征调兵马,向东攻打齐国。

汉四年(前203年),韩信平定齐地,以“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为由,上书请封“假齐王”,刘邦起初大怒,在张良劝说下最终封其为齐王。

汉五年(前202年),楚汉鸿沟议和,刘邦在张良、陈平的建议下,趁楚军饥疲之际对楚军发动追击,并命韩信从齐地、彭越从梁地南下合围楚军,然而两人均未奉命南下,结果刘邦在固陵遭败。之后,刘邦许以封地立王的条件,两人这才率兵南下。同年十二月,韩信统领五路大军在垓下大败项羽,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再度驰入韩信军中,夺取韩信兵权。西汉建立之后,韩信获封楚王,刘邦并未允许其返回齐地。西汉建立同年,燕王臧荼、颍川侯利几先后谋反被杀。

汉六年(前201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假借游玩之名,至楚地将韩信擒获,降封为淮阴侯,迁居长安。同年秋,韩王信因不敌匈奴,转投匈奴后与匈奴合兵南下攻打太原,之后刘邦亲率32万大军前往平叛,但却遭遇“白登之围”,这次叛乱直到五年之后,即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才宣告平定,韩王信再次南下时被汉将柴武斩杀。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陈豨前往代地之前向韩信辞行,韩信表示将来如果陈豨反叛,自己将在长安为内应。

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刘邦在东垣击败韩王信的叛军之后,归途中路过赵国。赵相贯高因前一次刘邦路过赵国时对赵王张耳的责骂,而联络他人意图谋刺刘邦,虽然此事因刘邦有所警觉而失败,但之后却被贯高的仇人举报,最终赵王张敖被废。

△韩信最终被吕后诱杀

汉高祖十年(前197年)九月,陈豨果然在赵代之地反叛,刘邦亲自率兵前往平叛。同时,韩信一位家臣因得罪韩信,韩信将其囚禁打算杀掉,其弟于是上书告发韩信谋反,吕后则与萧何谋划,将韩信诱入长乐宫杀死。

韩信到底为何被杀?内外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

关于韩信到底为何被杀,一直以来的论调都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和“功高震主”,我认为不仅仅如此。

△刘邦始终对韩信有着一丝不信任

1、内心的不信任。如上所述,由于韩信的能力实在太强,再加上秦末乱世和楚汉争霸中的表现,刘邦可以说从来就没有对韩信百分之百的信任,或者说还有那么一些忌惮。成皋之战中,就因韩信和张耳没有及时救援,便毫不客气的夺取了他的兵权。而垓下之战后,又因韩信没有奉命及时赶来会和,而再度夺取他的兵权。西汉建立之后,将其改封为楚王,不允许其返回齐地同样是出于不信任,直到将其降封为淮阴侯迁居长安,处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刘邦这才算有了一丝心安。

△西汉之初中央朝廷与地方诸侯关系已经降至冰点

2、糟糕的外部坏境。如上所述,自西汉建立以来,异姓王和功臣的叛乱此起彼伏,这种情况下,刘邦对异姓诸侯王的信任可以说已经降至了冰点,而异姓诸侯王为了自保对中央朝廷也是避之不及,刘邦担心异姓王造反,而异姓王也担心自己被杀。事实上,就是源于双方的这种相互猜忌,最终引发了梁王彭越的被杀和淮南王英布的反叛,以及最终燕王卢绾的“养匪自重”。这种情况下,韩信一旦有所异动,或者说行为让人怀疑,那么极可能就此酿成杀身之祸。

△韩信太过孤傲

3、韩信的自身问题。自古以来,对皇帝来说最为重要的是什么?自然是确保皇位的稳固,打江山之时功臣是君王倚重的对象,而天下平定之后功臣却极可能就此转变成皇位的威胁,这便是大家口中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和“功高震主”,尤其是对出身较低的君王来说,这种危机感往往更加迫切,这也是刘邦和朱元璋为何对功臣如此狠辣的原因。历史上,不少功劳卓著的功臣都是因为没能处理好这种身份上的变化,而最终惨遭杀身之祸。张良和萧何便因很好的处理了这种关系而得以生存,但韩信显然没有处理好这种转变,他太过孤傲了。

△帝王最重要的是确保江山稳固

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在皇帝看来,就算你没有谋反之实,但有谋反之心和谋反之能,便已经是必死之局。

刘邦对韩信的不信任,再加上当时动荡的外部环境,以及韩信自身的问题,一旦有人告发韩信谋反,那么君王自然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为了确保江山稳固,只能杀你以绝后患,你可以说这是无情,但站在君王的立场来说,却毫无问题。

因此,韩信到底有没有串通陈豨造反,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只要君王怀疑你做了,那么即使你没做,也已经无从辩驳了。对于刘邦来说,他或许估计身后名不会痛下杀手,但对吕后来说,为了维护汉室江山,她是不在乎杀人的。


香茗史馆


那我们先来讲讲发生在韩信身上的三件事情吧

  • 淮阴侯韩信,在他还是平民老百姓的时候,就是一个放荡不羁的精神小伙,想去做官没有人愿意举荐他,生意也不会做,经常到隔壁老王哪里蹭吃蹭喝,几乎没有人不讨厌他。他曾经到一个亭长(相当于现在的乡长)家里一连蹭了好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受不了他,就故意每天把饭做得很早,韩信还没有起床,这位乡长家里已经吃完饭了。当时的韩信还是比较害羞的,明白了这位乡长夫人的意思后也就不再去人家家里蹭吃蹭喝了。

  • 还有一次,韩信在城外钓鱼,当然作为一名社会精神小伙。他肯定是钓不到鱼的。有个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太太看他很饿,就给他分了些吃的东西。一连给他分了几十天,知道老太太不在那洗衣服了。韩信很高兴,对那为老太太说:“我日后一定要重重的报答你”后来我们的淮阴侯做到了,当然这是后话。
  • 再有一件事,但凡不是九年义务教育漏网之鱼的兄台,都知道的:韩信受胯下之辱。大概是这样的,大街上有个卖肉的小胖。多韩信说,我看你又高又壮的,整天还喜欢给身上带把剑,你要是不怕死,就捅我一刀,你要是怕死就从我裤裆里钻过去。也不知道这小胖是,在家里受了媳妇的气了,还是怎么着。咱也不敢问咱也不敢说。韩信最后从他裤裆里钻过去。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饿其筋骨,劳其体肤。

那么韩信在经历了 ,那三件事情后。真的是步步高升,被刘邦封为:大将军。在灭掉齐国后,给刘邦上书,让刘邦封自己一个代理齐王。刘邦当时迫于无奈,册封他为齐王。后又假借他造反的名义,把他招呼身边,封为淮阴侯。

史记中记载,韩信最后是因为造反。

但这位精神小伙,终究为自己的放荡不羁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334]。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 <strong>


长锦


每一个纵横天下的人,都会有令人喟叹的遗憾,韩信尤为如此,有过悲惨的前半生,有过风光的楚汉大战,也有过英雄落幕的悲凉,追究他的过往,一切皆已写定!


第一,历史的规律,武将的宿命

毛主席说过一句话太正确,太朴素的话,枪杆子里出政权,军权才是政权生存的基础,如果军权有了旁落的风险,及时的止损才是最正确的操作。

每一个朝代的开启,基本上都是在血雨腥风中磨练出来的,有句话叫一将功成万骨枯,当然留下来的都是人中龙凤,国之英雄,不仅有能力,更有威望,这就是套在头上的一套枷锁,不知道啥时候就上了断头台。

刘邦同志四五十岁出道,凭着天赋奇才,笼络利用了一大帮的能人异士,几次三番在生死线上挣扎,才得来大汉王朝的建立,自然倍感珍惜,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更重要的是旁边睡得可不是人,那是一头吃人猛虎,君臣有了争斗,实力的天平绝对在皇帝一边,韩信就迎来了死亡!


第二,不懂君臣之道,等来秋后算账

韩信孤高自赏,特立独行,或许他的战场天赋是天生的,不然有这么高的战场水平,他的老师怎么就不会教他一点,为人做事,货卖帝王时的应对举止呢?

话说楚汉相争时,刘邦被困,心急如焚,发令让韩信出兵救援,韩信同志却一脸愁苦说时机不到,都什么时候了,就算把兵打光,领导的命怎么能儿戏呢?换句话说,你在拿领导的命当鱼饵啊!懂不懂!

很显然,韩信确实不懂,刘邦也看不明白,还是萧何给解了围,说韩信想要封官许愿,骑虎难下的刘邦立马封韩信为三齐王。韩信这才出兵救援,当然马到成功!

可这件事就在刘邦心里扎了根,非我亲信,必为祸患,等着吧。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就是你韩信的丧命之时!


以上两条第一条决定了韩信必须要死,第二条决定了韩信惹毛了刘邦,所以韩信第一个被收拾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牛谈古今


刘邦所杀的第一个功臣是燕王臧荼,并非韩信。所以题主问题本身没有意义。刘邦诛杀异姓王其实本质上不是诛杀功臣而是统一战争的延续。

如图中,卢绾是刘邦在做掉臧荼以后临时顶上的,其本人是刘邦的发小、铁哥们,把他送去燕国其实是掩人耳目,后来就撤销了。

由图中可知汉当时的实际统治区域也就三分之一。

这些王有一个算一个,地盘都是自己打出来的,所以只是臣服于刘邦也就相当于认了个老大,此时刘邦的地位和霸王项羽差不多。

然而刘邦在搞定了项羽并称帝修养生息了几年后,必然就会对这些割据政权下手。其中只有韩信是个特例——他是刘邦手下出来的。

平定三秦之后,刘邦脚跟站稳也见识了韩信的恐怖,让他单独去河北发展。韩信带着刘邦给的几千老弱病残独自搞定了魏国、赵国、韩国、齐国,还击败项羽第一悍将龙具,歼灭项羽主力20万。

然而刘邦为了牵制韩信经常把韩信刚刚带出来的精兵拿走,又换給韩信一堆老弱病残,韩信只好再打,再积攒势力。刘邦这一套搞了两次,第三次韩信受不了了,让刘邦给自己假齐王的称号。刘邦一开始不乐意,被张良踩了一脚这才大呼:“当什么假的,要当就当真的。”

当时刘邦被项羽打的满地找牙,只得答应韩信,但是这也决定了韩信的命运,刘邦得势后必会杀他。

韩信的可悲在于狂放不羁又没有造反的决断,终于被刘邦一步步削弱权力后杀死。

实际上除了异姓王刘邦并没有杀多少功臣,张良、萧何、曹参(曹操先祖、汉代第二位丞相,萧规曹随成语出处)、陈平、周勃等等功臣都以善终。陈平、周勃在专政的吕后死后平定了吕氏的叛乱,迎立了汉景帝.

当然也是他们会做人,各种让刘邦安心。而朱元璋死前把功臣杀了个干干净净,导致建文帝平叛都没有得力大将。就这一点看,同为草根出身的的刘邦技高一筹,导致两个朝代的风气也截然不同。

刘邦也是能写出大风起兮,云飞扬这样诗句的人。


天眼观世界


汉高祖十一年,淮阴侯韩信被诈诱至长乐宫钟室内,以谋反的罪名被斩杀,一代名将之星就此陨落。作为西汉开国第一功臣,韩信之死引得无数后人为其鸣不平,他之所以被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韩信功高盖主,封无可封。

纵观楚汉之争,汉军的胜利仗大多由韩信指挥的,刘邦连续封他为齐王,楚王,爵位已经封无可封了。自古人臣最忌讳“功高盖主”,刘邦又不是一个宽容的皇帝,所以建有“不赏之功”的韩信一直都是刘邦的心头大患。

2、韩信居功自傲,可以说是自取灭亡。

韩信自负功高,甚至拥兵与刘邦讨价还价。汉王四年,刘邦被项羽的军队围困在荥阳,要求韩信派兵救援,谁知韩信竟拥兵自重,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一年后,刘邦命令齐王韩信协助自己围攻项羽,韩信却迟迟不发布兵,刘邦最后只得将指挥权交给韩信,并赏赐大片土地。韩信的这些行为让刘邦大为恼火,在平定天下后立刻解除了韩信的军权,最后降为淮阴侯。



3、吕后为了巩固地位,杀一儆百。

如果说韩信被解除兵权后能安稳些,也许能有善终,但是韩信有个部将陈豨,也许是过于苦闷,有一次曾对陈豨说,若以后你谋反,定会助你一臂之力。后来陈豨果然谋反了,这时有人告变说韩信与叛军陈豨合谋造反。吕后采纳了萧何的计策,将韩信诱杀。其实吕后杀韩信也是为了震慑群臣,她不止杀了韩信,也杀了梁王彭越。通过大势杀戮开国功臣,吕后在朝廷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和实力,为日后专政埋下伏笔。


历史同尘


韩信(前230年-前196年),淮阴人,是西汉开国三杰之一,又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萧何誉为“国士无双”、蒯彻誉为“功高无二,略不世出”。韩信是谋略家、战术家、统帅和“谋战”派的军事理论家,在中国历史上以卓绝用兵才能著称,留下许多著名战例和策略。后世何去非评价为“言兵莫过孙武,用兵莫过韩信”[2]。”韩信为西汉立下汗马功劳,“王侯将相”一人全任,却也因其功高震主引起猜忌。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开始消灭异姓王,韩信的势力被一再削弱,贬为淮阴侯;最后韩信被吕后及萧何骗入宫内,诬以谋反之名处死于长乐宫钟室。

生平

早期

秦末,韩信是平民,既当不了官,也无法经商过活,经常寄食于他人,为众人所厌恶。韩信的母亲死后,穷得无钱来办丧事,然而他却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那坟地四周可安顿得下一万家。韩信常前往南昌亭长家里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妻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开饭时,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对大娘感激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韩信因背著一把剑却不出鞘,经常遭到旁人鄙视侮辱,淮阴屠宰场中一些少年无赖不断的讥讽他。有天在大街上,无赖在众人面前讥嘲韩信:“你虽然人高马大,喜欢带刀剑,以你的心理看来,不过只是个胆小鬼而已。若不怕死就拔剑刺我,怕死的话,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不但没有动怒,看了他几眼之后,还真的爬过那无赖的胯下,众人见状皆耻笑韩信,认为韩信真的怯懦无胆。

后来韩信加入项梁的起义军。前208年项梁战死,韩信便随馀部归属于项羽,任持戟郎中。曾经数次向其献策,但项羽没有采纳。韩信认为在项羽军内没有前途,于是在前206年,汉王刘邦进入汉中郡、武都郡、巴郡与蜀郡时,韩信逃离楚营,投奔汉王刘邦。韩信最初仍未被汉营重用,仅担任管理仓库的小官。后因为涉嫌犯军法被判斩首之刑,与另外一批人犯一起行刑,已有十三人被斩首,韩信正当要被斩时,抬头看见夏侯婴,便喊:“大王不是想要取得天下的吗?为何要斩壮士呢?”夏侯婴认为他言论很特别,又觉得他的容貌很雄壮,于是释放韩信,与韩信聊了一下后,非常喜欢韩信,又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任韩信为治粟都尉,但刘邦不认为韩信有甚么杰出之处。

登台拜将

韩信与萧何谈话数次,萧何对他印象深刻。在南郑过了一段时间,韩信估计萧何已向刘邦推荐自己,然而始终没有音讯,深感怀才不遇,于是离开汉营,准备另投明主。萧何闻讯,认为韩信如此将才不能轻易失去,于是不及通知刘邦便策马于月下追韩信,终于劝得韩信留下。

起初,刘邦听说萧何出奔,十分惊恐,犹如失去左右手;后来听说他是为了追韩信,于是问他:“这么多人逃回东方,你都不追,为何却追韩信?”萧何再荐韩信:“那些逃走的将军们是随手可得的,至于韩信这样的英才,天底下绝对找不到第二个!大王假如只想作个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但若是要争夺天下,商量大计的最佳人选非韩信莫属。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刘邦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萧何回道:“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那么就请重用韩信,让他留在汉营;假如不予以重任,必使得他再度出走。”刘邦说:“看在你的面子上,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韩信做将军,他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刘邦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刘邦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如果任命一位大将,是以呼唤小孩子的方式,那么韩信离去的原因必是如此。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军,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刘邦答应了。汉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韩信于拜将坛拜将后,刘邦问韩信有何良策。韩信问:“与您一起向东面争夺天下的不是项王吗?那大王自己估计一下,论用兵的英勇、强悍、仁德、精良,与项王比,谁强谁弱? ”刘邦沉默良久,认为自己不如项羽。韩信再拜,赞同地说:“就连我也觉得大王不如项王。可是我曾经侍奉过项王,请让我谈谈项王的为人。项王一声怒喝,千人会吓得胆战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这只算匹夫之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见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玩官印,玩到印章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项王虽然独霸天下而使诸侯称臣,可是却不居关中而定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对此忿忿不平。诸侯见项王驱逐义帝于江南,也都回去驱逐他们原本的君主而自己到好地方称王了。凡是项羽军队经过的地方,无不遭蹂躏残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不亲近依附他,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强屈服。名义上虽为天下的领袖,实质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强大会很快变成衰弱的。在这种情况下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英武勇猛之人,何愁敌人不被诛灭?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给功臣,何愁他们不臣服?率领一心想打回山东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敌人不被打散!况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马欣本为秦将,率领秦国子弟出征已有数年,战死和失踪的人不计其数,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和将领投降了项羽,至新安,项羽用诈欺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得脱,秦国的父老对这三人恨之入骨。正在这时项羽以武力强封这三人为王,秦国百姓都不拥戴他们。您入武关时,秋毫不犯,废除秦苛酷刑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国百姓无不想拥戴你在关中为王。根据当初义帝与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都知晓这件事。可大王失掉关中王一职而被改封为汉中王,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项王。如今大王起兵向东,三秦只要号令一声即可收服。”刘邦听后大喜,认为太晚任用韩信了。于是对韩信言听计从,部署诸将,计画攻击的地方。

暗渡陈仓

项羽分封诸侯,不足一年,齐国发生内乱,项羽于是亲率楚军北上镇压。前206年八月,刘邦趁此良机进军关中,韩信说完汉中对后,刘邦遂听信计。刘邦依计出兵结果受阻陈仓, 后刘邦采用赵衍计策绕路大败章邯;汉军大胜,旋即攻占咸阳,关中大部分归顺汉王刘邦。 (《史记》等正史均没有提及“明修栈道”一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却有这样的记录:须昌侯赵衍,“以谒者汉王元年初起汉中。雍军塞陈(雍王章邯派兵塞陈仓道。),谒上,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

诸侯联军大败

当章邯坚守废丘时,刘邦留下周勃围攻废丘,自己则联合其他十八诸侯,趁项羽还在齐国时,于前205年领联军五十六万人攻占项羽首都彭城。项羽领兵三万回师彭城,结果刘邦、韩信不能敌,在彭城之战惨败,刘邦退至荥阳。萧何即动员关中老弱和未傅者,与汉王会荥阳。韩信收拢残兵败卒与刘邦会合(此时周勃在废丘围章邯)。之后,刘邦命灌婴重组建秦旧骑兵李必、骆甲为副将,刘邦便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辅佐灌婴,一起率领骑兵迎击楚骑兵于荥阳东方,结果击败项羽的楚军。

魏王魏豹附楚反汉,刘邦派韩信曹参领兵攻魏,韩信曹参合击魏国都城安邑,擒魏豹此战过后曹参被赐食邑平阳。随后曹参韩信率军击败代国,韩信继续进军,在井陉背水一战,以三万精兵击败号称二十万人的赵军。韩信听从广武君李左车建议,派人出使燕国,成功游说燕王归附汉王。

(根据《傅靳蒯成列传》记载:靳歙别之河内,击赵将贲郝军朝歌,破之,所将卒得骑将二人,车马二百五十匹。从汉王刘邦攻安阳以东,至棘蒲,下七县。别攻破赵军,得其将司马二人,候四人,降吏卒二千四百人。从(汉王)攻下邯郸。别下平阳,身斩守相,所将卒斩兵守、郡守各一人,降邺。从(汉王)攻朝歌、邯郸,及别击破赵军,降邯郸郡六县。还军敖仓”。又根据《傅靳蒯成列传》(周緤)蒯成侯緤者,沛人也,姓周氏。常为高祖参乘,以舍人从起沛。至霸上,西入蜀、汉,还定三秦,食邑池阳。东绝甬道,从(高祖)出度平阴,遇淮阴侯兵襄国,周緤“常为高祖骖乘”,即刘邦的警卫,他“从出渡平阴,遇淮队侯兵襄国”。周緤与刘邦到襄国与韩信会合,当是发生在平定邯郸之后。结合《靳歙传》,靳歙从汉王刘邦攻下邯郸之后,独自平定平阳与邺城,此时刘邦到襄国会合韩信。)

并吞北方诸国

结合《张耳陈馀列传》,汉灭赵之战的过程是,韩信与曹参受刘邦的命令,先破代国,杀夏说,把赵国的注意力转向赵国北部,派韩信与张耳在井陉设疑,利用地理优势吸引赵国的主力,刘邦自己亲自率兵趁虚直取邯郸,当赵国失去邯郸,襄国危急,陈余进退两难,此时韩信与张耳出井陉,攻杀陈余。赵王歇逃到襄国,刘邦与张耳、韩信南北夹击襄国,攻破襄国会合,杀赵王歇,平定赵国。后来汉军又平定巨鹿、常山郡,招降燕国。韩信又请求刘邦立张耳为赵王镇抚赵国,刘邦同意封张耳为赵王。韩信、张耳继续平定赵国余寇,刘邦、靳歙、周勃、曹参等返回敖仓,此前英布被龙且项声打败,与随何归汉,此时英布正式归降刘邦,汉三年(前204年)六月,刘邦出成皋向东渡过黄河,单独与夏侯婴跑到了修武的张耳军中,一大早自称汉使人赵军营。张耳、韩信还没起床,刘邦径直进其卧室,夺取了他们的印信兵符,召集诸侯,调动诸侯的位置。[10]等张耳、韩信起床后才得知刘邦来过,不禁大惊失色。汉王夺了两人的军队,命令张耳备守赵地,任命韩信为相国。韩信收集没有调到荥阳的赵兵去攻打齐国。

受封齐王

前204年,刘邦派郦食其游说齐国结盟,齐王田广答应,留下郦食其加以款待。此前韩信已奉刘邦命攻齐,在得知郦食其成功说服齐国以后,原本打算退军,但蒯彻以刘邦并未发诏退军为由,说服韩信必须遵守刘邦的命令发兵攻齐,将齐国的军事力量彻底消灭掉,[12]韩信听从,攻击未作防备的齐国。田广得知消息后极为愤怒,烹杀郦食其。韩信与灌婴曹参击败齐军,田广引兵向东撤退,并向项羽求援。韩信与陈武、蔡寅、丁复、王周及陈涓等联军击败田广和楚将龙且的联军,龙且战死,韩信陆续攻占齐地。

前203年,韩信以齐地民心未稳为由,自请为假齐王(代理齐王),以便治理。当时刘邦正与楚军相持不下,闻言破口大骂:“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这时张良和陈平“蹑汉王足,附耳语”,说目前我方军机不利,亦无法阻止韩信自立为王,“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刘邦立刻醒悟,又改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于是直接封齐王。

项羽自知形势不妙,派武涉游说韩信叛汉,韩信以刘邦对他有恩为由拒绝。蒯彻认为刘邦日后必对韩信不利,多次耸恿韩信把握时机,脱离汉王自立,形成鼎足之势。而韩信自认为劳苦功高,“汉终不夺我齐”;蒯彻则以“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相劝。但韩信始终抱定“汉终不负我”的想法而不忍叛汉。

助汉灭楚

前203年,刘邦与项羽议和,停战,以鸿沟为界。不久刘邦听从陈平之计毁约,出兵追击东归的项羽,但韩信及彭越没有派兵助战,刘邦夺取阳夏后固陵击破锺离昧,在陈下之战再次打败项羽, 陈县归于汉军。项羽楚军主力受到重创后欲撤往会稽,刘贾、周殷、英布攻下城父堵截项羽,项羽逃到垓下,刘邦与刘贾、周殷、英布会合。 五年,刘邦与彭越、韩信、九江兵等等共击项羽,与项羽生死决战,然后韩信率三十万前军击项羽,刘邦在后,孔、费二将军分居左右军,绛侯、柴将军在刘邦后。韩信率领前军先与项羽正面对战,战不利,阵型后退,然后坐镇中军的刘邦派左右两军冲击楚军阵型,楚军溃退,韩信趁机追击,以及彭越、英布、刘贾、周殷等诸侯从各处围攻楚军,楚军在三面夹击中被击败[16], 项羽大败于垓下,灌婴一路追击项羽到东城斩首八万,后项羽突围跑路到乌江,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遂自刎而亡。

鸟尽弓藏

项羽死后,刘邦趁机夺取韩信兵权,并改封韩信为楚王以便就近控制,移都下邳。

刘邦欲捉拿锺离昧,但锺离昧素与韩信交好,于是锺离昧逃到楚国。刘邦得知锺离昧逃到楚国后。不久就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刘邦向诸将征询对此事的意见。诸将都说:“赶紧发兵,活埋这个忘恩负义的小子!”高祖自知这些并不是好主意,就没有吭声。

这时,张良已经借口有病而功成身退了,只有陈平依然是刘邦身边最重要的谋士。刘邦便向陈平请教,陈平开始不肯出主意,直到刘邦再三追问,并说:“我打算派兵前去讨伐他,你看怎么样?”陈平沉著地反问道:“这次有人上书告发韩信造反的这件事,还有人知道吗?”刘邦说:“没人知道。”“那韩信自己知道吗? ”“也不知道。”陈平低头沉思了一会儿,又问:“陛下的军队比韩信的军队厉害吗?”刘邦回答:“不见得。”陈平又问:“陛下手下的战将中,有谁在战场上能敌过韩信?”刘邦回答:“没有人能敌得过他。”陈平说:“军队实力不如韩信,将领又不是韩信的对手,现在您反而要出兵去打韩信;一旦引起战争的话。胜负就难以预料了。这样做我真是很为陛下担心啊!”刘邦一听,十分著急,连忙问有没有什么稳妥的办法。陈平说:“古时,天子常常在全国各地巡行,会见各地的诸侯。南方有一个地方叫云梦大泽。陛下装作出游云梦泽,要在陈州会见各路诸侯。陈州在楚地西界,韩信听到天子出游,又到了他的地盘上,他当然会来谒见。当他谒见陛下的时候,您便可以把他抓起来。这样就不用派兵,只需一个武士就足够了。”刘邦依计行事;韩信果然郊迎在路中央。刘邦便让埋伏下来的武士将韩信捆得结结实实,投入囚车中。 后来刘邦把韩信贬为淮阴侯,留居京城,不让他到外地任职,韩信也就不能再有所作为了。

有一段野史称,刘邦一开始是已经御驾亲征韩信,因为生病,出征路上只能躺在轒辒车中,张良追了出去,告诉刘邦,如果英布与韩信联合造反,刘邦可能要死在战场上了,刘邦才打消念头。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深知高祖刘邦畏惧他的才能,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在家中闷闷不乐,对于和绛侯周勃、颍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有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

韩信在被刘邦软禁期间,最多的时间便是与张良整理很多的兵家书籍,总共整理出来一百八十二家,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而刘邦也常来陪韩信聊天,有次谈论各位将军才能的高下。刘邦问韩信:“像朕的才能可以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刘邦说:“你怎么样?”,韩信回答说:“臣是越多越好。”,刘邦笑着说:“你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朕辖制?”, 韩信说:“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而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臣被陛下辖制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汉高祖十年,陈豨起兵造反,刘邦率兵前去平乱。吕后与萧何密谋,伪报陈豨已死,在韩信前来祝贺时趁机擒获,声称有人密告他与陈豨共谋,将韩信于长乐宫以五刑处(“先黥、劓,斩左右趾,笞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罪詈诅者,又先断舌”),并株连三族。韩信自感未曾负君却落此下场,叹曰:“当初不曾听蒯彻之言,今日才会被人算计。”后世人称“生死一知己(萧何),存亡二妇人(漂母、吕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邦平定陈豨,班师回朝,得知韩信已死,既庆幸消除威胁,也为韩信的死感到惋惜。[32]刘邦问韩信死前说了甚么,吕后回答,韩信后悔当初不听蒯彻之言。于是刘邦下令逮捕蒯彻。蒯彻承认自己曾教韩信反叛刘邦,但辩称“秦末群雄并起,有能者就可得天下,当时自己追随韩信,自然就会为他出谋献策,劝他自立,不会为刘邦设想;而且群雄中如刘邦般争天下者甚众,岂能尽杀”。刘邦感其言之有理,遂赦免之。





孤胆骑侠


这个问题突然火了啊[捂脸]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回答,韩信因谋反被杀这确实是一个冤案,但是韩信的悲剧性结尾确又是必然的,且听我慢慢道来。

因为韩信看不清天下大势,他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决定了。

在韩信心中,自己就从来不是臣,他认为自己是士。

皇帝这个词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久,从秦始皇开始吧,在此之前,都是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并没有秦始皇一般对各路诸侯生杀予夺是权力。

而项羽也不认为自己有这个权力,所以他叫做霸王,对于项羽来 说,也只是想做到周天子那样,只不过非常强势而已,所以刘邦作为汉王就可以起兵讨伐项羽,那不是造反,因为他们地位平等,都是王。

而韩信也是这么认为的,他认为自己并不是臣子,应该和汉王是平等的。

当初,韩信平定齐地后,向刘邦上书“愿为假王便”,这应该就是韩信的最高理想了,在他心中,并不是想做开国元勋,而是裂土封王,后来项羽派人游说韩信,韩信说的也是“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

这可不是忠心耿耿,而是士为知己者死,在韩信心中,刘邦仅仅是汉王,而不是皇帝,可以是大哥,而不能是主子。

然而当时,分封建制已经被证明是不行了,看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就行了,最好的制度就是郡县制,由中央统一集权,这个事情萧何清楚,张良也清楚,可就是韩信不清楚。

韩信根本就不认同这个国家的制度,他要是认同还好说,大不了是换一个皇帝,他不认同就意味着随时把郡县制废除。

就算韩信在楚汉相争时自立为王,(其实他已经自立了,只是没有联手项羽打刘邦),那么最后也是刘邦统一天下,最先倒下的可能还是项羽,但是韩信的命运也不会改变。

那么,韩信有没有可能改变命运呢?没有可能。

象萧何那样自污,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萧何认可郡县制,认为就应该中央集权,对郡县制的理解恐怕除了李斯就属萧何了。

象张良那样归隐,那也不可能,张良受道家思想影响颇深,懂得进退之道,韩信可没有这个境界。

象英布彭越那样造反,这个时候已经可以称之为造反了,因为刘邦的地位已经确认了,更不可能啊,因为汉王曾经“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怎么可能对不住人家呢?

所以韩信就是活在新时代,而头脑还留在旧时代的人,他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韩信有没有反杀的可能呢?还是有的,那就是投靠吕后。

吕后也是一代枭雄,不,枭雌。那政治水平不亚于汉王,应该是犹有过之,这个太史公最明白,所以给吕后也写了本纪,这可以看出吕后在司马迁心中 地位了。

到底是谁杀的兵仙,可不是汉王,是吕后。汉王虽然是流氓天子,却不是嗜杀之人,雍齿他都没有杀,他怎么会杀韩信。而且汉王也清楚韩信的为人,所以只是夺去兵权就算了,不过作为政治家 ,汉王也清楚韩信的危险,所以吕后杀了韩信,他也没有说什么。

为什么吕后要杀韩信,首先是考虑汉王朝的稳定,韩信本事大,岁数 小 ,又不低头认主,关键是汉王还不把他当兄弟了,搁谁都不乐意;其次呢,吕后要考虑吕家的安危,或许韩信看刘邦的面子有 什么 话 都 不说 ,可刘邦没了呢,吕家 的 中坚 樊哙 可是都见了韩信恨不得叫爸爸,那时候,还不是韩信的天下,所以韩信是一个无解的死局。

要是反过来 ,投靠吕后呢,那么一切豁然开朗,不过 布局 要 早 ,都撸成淮阴侯了那时候肯定不行。

平定齐地 之后 ,别要假齐王,那个没用,要美女,一是让刘邦 吕后 认为 韩信 胸无大志,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要哪个美女呢?要鲁元公主啊,这下 就 成 了刘邦吕后的女婿,都一家子了,还提防什么啊。

而且以后 就是吕后一族的中坚力量,就算刘邦想 杀韩信,吕后也得保他,这可是以后汉惠帝的亲姐夫啊,还要靠他收拾刘邦一派呢。

只要进入 了吕后一党,韩信就可以天天醇酒妇人,熬死刘邦吕雉,这以后可就是韩信说了算了。

但是,事情 都 坏在了但是上,大丈夫韩信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事呢?怎么可以托妇人庇佑,原因前面已经说过了。

所以说 一代兵仙还是必死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回答,韩信因谋反被杀这确实是一个冤案,但是韩信的悲剧性结尾确又是必然的,且听我慢慢道来。




SVIP至尊版


导言:

韩信以项羽帐下执戟卫士的低微身份,几年内登坛拜将,屡建奇勋,终至成为左右楚汉战争的一方诸候。蒯通以“略不世出”来赞誉这位叱吒风云的军事人物。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韩信的军事才能令刘邦极度不安,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封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软禁于刘邦身边。

公元前196年,吕后和萧何诱韩信至长乐宫的钟室,以谋反罪名杀之。一代名将,死非其所,实堪哀伤。

韩信的功绩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韩信派人修复刘邦进入汉中时烧毁的栈道,迷惑雍王章邯,自己却率军悄悄沿南郑故道东出陈仓,大败章邯军,一举拿下了关中地区,使刘邦得以还定三秦。

公元前205年,韩信引兵出函谷关,将兵锋逼至洛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邛等项羽所属的封国,先后归降。然后便与齐赵联合共谋击楚,四月,大军就已进至楚都彭城。攻势之凌厉,令人赞叹。未想刘邦进入彭城后疏于防务,正在与齐军鏖战的项羽听说彭城失守,急率三万精骑星夜赶回,一战将刘邦击败。韩信闻讯即刻赶来收集溃败的部队,和刘邦在洛阳地区会师,又成功地进行了阻击战,在京县、索亭之间把楚军打得大败,使项羽西进的兵锋顿挫。

八月,刘邦封韩信为左丞相,韩信破魏。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九月,韩信又引兵东向阏与,活捉代相夏说,收复了代郡。这时,刘邦却命韩信急调其主力至荥阳加强该地守备,故韩信只带了万余部队东下井陉攻赵。韩信挥军趁势反击,大破二十万赵军,斩杀赵军统帅陈余,生擒赵王歇。接着,韩信用“上兵伐谋”办法降服了燕。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韩信又用重兵急袭的办法攻破了齐。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展开决战。刘邦以韩信为主将,统一指挥各路大军。项羽指挥十万楚军,从正面向汉军阵地猛攻。韩信采用典型的侧翼攻击战法,令汉军中军稍稍后退,避开楚军锐气,而将两翼展开,实行侧击,然后再令中军推进,一下子完成了合围。入夜,韩信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终使楚军丧失斗志,被汉军一举聚歼于亥下。项羽眼见大势已去,自刎于乌江边。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以汉王刘邦取得天下而告终。

韩信被杀的原因

其实韩信被杀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功高盖主。

韩信攻占齐地后,项羽恐慌万分,连忙派人去游说韩信,以三分天下为条件,希望韩信反汉联楚,被韩信所拒绝。韩信的谋士蒯通劝他:“将军难道没有听说过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的道理吗?将军如今既有震主的威名,又挟难赏的大功,归楚,楚不信;归汉,汉王震恐。若不自立为王,何处是你的归宿呢?” 韩信听了连连摆手道:“请不要再说了,汉王待我十分厚恩,把他的车给我乘,把他的衣给我穿,把他的饭给我吃。古人说过:乘人家的车,要替人分担忧患;穿人家的衣,也应替人分担忧患;吃人家的饭,就应该为人家卖命。我怎么能见利忘义呢?”于是,谢绝了蒯通的建议。

谋士蒯通已经提前看到了韩信的命运,不管最后韩信的功劳再大,也摆脱不了一死,这是韩信的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