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曾国藩打呆仗慢慢行军,看上去违背了兵法的夫兵形象水和兵贵神速,为什么依然取得了成功?

孙仁文


曾国藩属于大智若愚型的人,知道自己的缺点,懂得扬长避短。曾国藩打仗显然不够机灵和随机应变,那么首先不贪功贸进,稳扎稳打,不给太平军可乘之机,然后等待太平军的破绽。

这与司马懿防备诸葛亮是类似的,司马懿是做好防备,等待蜀军粮草耗尽这一弱点,曾国藩则是做好防备,等待太平军暴露行军打仗过程中的问题。其实曾国藩的策略本身就符合兵形像水,至于兵贵神速讲的是行军争利。司马懿说过,为人处世就是应变之道,不可偏执于一端。


太宗历史


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是非常有效的战法,看起来慢,实际上效果好,最后打败了太平军。这是双方军队的特点造成的。我们分别看看他们的长处和短处。

1.湘军兵少兵精,太平军兵多精兵少

曾国藩从建立湘军的开始,就特别注重将领的选拔和军事训练,他按照戚继光的训练方法训练湘军,所以湘军人数虽然少但是都是精锐,战斗力强。

太平军的精兵往往都是广西来的老兵,信仰深,战斗力强,但是人数越打越少,而且天京事变中自相残杀,损失惨重。其他的部队,饥民多、俘虏兵多,缺乏训练,战斗力不强。

2.湘军粮草充足、武器精良,太平军后勤补给不如湘军

湘军有一个大管家胡林翼,在九省通衢武汉坐镇,给湘军提供兵源、粮饷等,而且湘军水师战斗力强,控制了长江,源源不断的支援前线。

而太平军没有建立有效的筹粮筹款的后勤保障体系,长江又多半被湘军控制,所以后勤补给远远不如湘军。太平军的武器大刀长矛比较多,火器相对湘军比较少,而湘军的火器已经占到了一半。太平军的武器,除了李秀成的部队比较精良外,其他部队的武器还是相对原始。

3.湘军不善野战,善于深沟高墙围困。太平军善于野战,被围后只能死撑。

湘军步兵多,在野战中多次被太平军伏击,在运动中多次被歼灭,所以湘军逐渐开始以围困为主,每到一地,先深沟高墙修营地,围困太平军,所以看起来虽然慢。但是人数多的太平军反而被人数少的湘军围困在据点里。

太平军善于野战,多次在运动战中取胜,但是当被围困的时候,湘军切断了补给,只能死撑到最后一刻。

4.湘军打歼灭战,太平军全军被歼灭

湘军围困住安庆、南京等地后,长期围困,最后突围的太平军极少,基本全部被消灭。

所以,看起来慢,实际上快。否则太平军只是被击溃的话,很快就会重整旗鼓,再次壮大。事实证明,结硬寨打呆仗是太平军的克星。


陈健4396


那就是曾国藩提出的:“扎硬寨,打呆仗”的思想。

后半句有时候又称为打死仗,不管是打呆仗还是打死仗,这都很好理解,然而“扎硬寨”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文人出身的曾国藩,在带兵之初,因为经验缺乏,曾经被太平军多次偷袭,吃足了苦头。岳州之败就是一个例子。后来,他总结经验,思考不足,又通过高人指点,并结合自己的个性,提出行军打仗安营时必须“扎硬寨”。

所谓“扎营寨”,就是部队每到一处住宿时,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冰雪,都必须挖掘战壕。这个战壕怎么挖?曾国藩曾经是这样要求的:

筑墙须八尺高,三尺厚;壕沟须八尺宽,六尺深;墙内有内濠一道,墙外有外濠二道或三道;壕内须密钉竹签。

曾国藩对于这个做法极为看重,他不仅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不打折扣的执行,即使他后来坐镇指挥,很少亲临前线,但每次湘军将士出战,他都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嘱此事,视为湘军的法宝。

这个方法弊端是很明显的,首先,它耽误了行军的速度,安营时,部队要挖沟挖壕垒墙,拔营时又需要将竹签等一一带走,非常耽误时间。其次,它让部队减少了训练和休息时间,更多的时候,湘军就像一支工兵部队,走到哪里修到哪里。再次,这个方法严格执行下来,必然会导致延误战机,左宗棠就说过曾国藩用兵“每苦钝滞”,贻误战机。

但是曾国藩就不以为然,坚持要用这个方法,而且凭借它一支打到天京城下,剿灭了太平天国运动。因为这个方法的优点实在是太大了。

第一,它防备了偷袭,让湘军永远处于不败之地。自从采用了“扎硬寨”的方法,李秀成多次要偷袭湘军都无功而返。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更是将此法发挥到极致,攻城时也采用,以致于获得了“曾铁桶”的外号。

曾国荃攻打安庆、天京时将这个战法发挥到了极致。他甚至一圈又一圈的修筑高墙和深沟,雨花台一战,曾国荃仅带着两万人的“吉字营”湘军面对李秀成带着的几十万人大战了四十六天都立于不败,全靠这个方法。

第二,这也让湘军减少了伤亡损失。曾国藩深知,朝廷没有授予他无限制的权力,他只能从湖湘招募士兵,而兵源是最可宝贵的资源,他没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将士,不可能用人命去堆积胜利。

因此湘军采用这个阵法,守城中能让太平军无计可施,攻城时,每到一个地方,先不急着和太平军打,还是扎硬寨,而且是一圈又一圈的扎,知道对方援兵打不进,突围冲不出,在城中弹尽粮绝才攻击。所以在湘军历史上,阵亡三千人的战斗很少,仅仅在武昌出现过。

曾国藩立下不世之功,可是后人仿佛数不出他的经典战役,他仿佛就是在不断的围城挖壕之中,又笨又慢的赢得了一仗又一仗。

别人说他不善奇谋,他就不不指望自己能有什么奇谋,更不认为自己善于带兵,他在意的是自己先不输,这样每一次赢一点,积小胜而大胜,直至完胜。他如同最高明的拳师,每一招都是大巧不工,从不投机取巧。

同样,也就是这个方法,培养了湘军独特的气质。那就是老老实实,从不投机取巧,不麻痹大意。他们知道,胜利不是靠一两个雕虫小技能获得的,而是凭借扎实的基本功,靠着吃得苦霸得蛮的倔强作风而取得的。



御前带刀侍卫


一提到曾国藩,大家就会想到一句话:“结硬寨,打呆仗”,意思是说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的诀窍就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取巧,不投机,始终掌握战略主动,这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不过,仔细想想“结硬寨,打呆仗”这种打仗的方法其实是违背军事常识的。

一般来说,在战场上,攻守双方,心急的是进攻一方,防守一方反而不着急。为啥呢?因为攻城这事其实很危险。长时间攻不下来战略要点,会延误整个战场形势,更麻烦的是,敌方援兵随时可能赶到,自己被人反包围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到时候外面的援军往里攻,城内的守军冲出来,内外夹击,可就是大败啊。

也就是说,乐于“结硬寨,打呆仗”,不怕耗时间的,一般都是防守方,很少见到曾国藩这种进攻一方却要去“结硬寨,打呆仗”的。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会采用这种怪异的战法呢?

说到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太平军其实在湘军之上。在几次硬碰硬的对决中,湘军都是惨败,以至于曾国藩屡次要自杀。

但湘军在一个方面明显优于太平军。实际上,说太平天国就败在这上面,也不夸张。

湘军的优势就是粮饷充足,太平天国却始终没有建立起统一的粮饷供应系统,各军所需粮饷,要分头自筹,一旦进入战场,就不再有后勤补充。

这样的结果就是,两军一旦开仗,即使初期太平军凭借战斗力取得优势,也很难持久,战事一拖延,粮饷就供应不上,不管打赢打输,都要撤离。

湘军这边呢?却是粮饷源源不断运上来,暂时被打败,没关系,回去吃饱了明天接着打。所谓“屡败屡战”的背后,不仅有主帅的顽强意志,更重要的,是大兵们能按月领银子,天天吃饱饭。

实际上,即使在缺粮的情况下,太平军也有过不少顽强作战、继续坚守的例子。

相比之下,湘军这边只要供应出现问题,立刻士气低落、纪律松懈。

有一次粮饷短缺,军中不得不喝粥度日,曾国荃急得团团转,说:“一月不破城,必成瓦解之势。”正因为粮饷极为重要,所以曾国藩对筹饷官绅大加赞扬,说他们的功劳不比前线的官兵小。

可见,湘军之胜,其实主要胜在经济上。而太平天国之败,主要也是败在没有建立起应有的财政制度,停留在“游寇”状态。作为湘军主帅,曾国藩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过人之处,在经济上,也是个理财高手。

从湘军的成立、发展、壮大,到最终战胜太平军,解甲归田的整个过程中,曾国藩出色的经济才能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起来,曾国藩的经济能力,也是被逼出来的。

太平军来势凶猛,咸丰皇帝不得不允许曾国藩在湖南组织军队,可是钱肯定是没有的。

一方面清朝当时财政很紧张——长江下游的财赋区都已失陷,另一方面,鉴于明朝的历史教训,清廷不敢在国内加捐加税。对曾国藩组织军队,清廷是只给政策,钱,你自己想办法去吧。

正规国家拨款没有,曾国藩只好到处想办法筹钱。

先是在湖南、四川等地向乡绅劝捐,找人家伸手要钱,口舌费了不少,但效果不大。有一次还惹了祸,一个大贪官的孙子找到曾国藩,说愿意捐钱,条件是给他爷爷翻案。

曾国藩明知那个贪官一点也不冤,但看在钱的份上,硬着头皮向朝廷上书,提请翻案。咸丰皇帝看了大怒,给了曾国藩一个“降二级留用”。

四处讨钱不易,曾国藩又心生一计,向朝廷要了四千张空白监生资格,出售给湖南士绅。对士绅们来说,这种功名很有吸引力,“卖文凭”的钱解了湘军创立时的燃眉之急。

但这些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打仗还是要有稳定的收入。

当时,湖南、江西等省的财政都很紧张,应付日常开支已经费劲,再供养湘军,实在为难。既然如此,曾国藩就上书朝廷,不给钱,那就再给个政策吧,让我开收“厘金”,朝廷同意了。

“厘金”就是收买路钱,在交通要道设上关卡,商人每过一道关卡,按货值缴纳1%(一厘)的税,所以称为“厘金”。1%看上去不多,但问题是每过一道关卡就是1%,过上一二十道,税也就缴了10%到20%了。

1861年,湘军攻克安庆,控制了长江水道,在水道上收厘金就更方便了,厘金成了湘军主要的军饷来源。

因为打仗急需钱,湘军收的厘金往往很重,五里一卡,十里一局,但大多数国内商人还是宁可走湘军控制的地方,这是因为,如果走其他地方,遇到了太平军,那就不是缴税的问题了,而是会被没收全部货物。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

厘金虽然在打败太平天国上作用巨大,不可替代,但也成为国内工商业的沉重负担,并且破坏了中央统一的财政制度,为后世各地军阀割据埋下了祸根。

曾国藩自己也深知厘金的危害,攻下南京以后就上书建议朝廷废除厘金,恢复对军队的正规拨款制度。

不过,请神容易送神难。以清廷的弱势和财力,想让各地政府放弃这笔大收入,太难了。实际上,厘金制度此后长期延续,一直到1931年才由蒋介石宣布废除。

曾国藩的算盘能力,还不仅体现在筹款上,他在解散湘军的过程中,也做了很好的制度创新。

要知道,军队平定了一场大乱,往往是另一场大乱的开始。

比如东汉末期的黄巾起义被剿灭,结果就招惹起袁绍曹操这样的军阀坐大。唐朝末年,朱温镇压了黄巢农民军,但随后顺手就把唐朝给结束了,自己当了皇帝。

所以,太平天国被灭之后,其实清代朝廷的另一场危机也在萌芽中。

因此,怎么裁撤曾国藩的湘军,就成了大难题。甚至可以说,裁军之难,不亚于当初的建军。

打了胜仗的军队,胃口变得很大,不让他们捞个盆满钵满,大兵们是不肯善罢甘休的。本来是手执武器、人见人怕的虎狼之兵,回家可就成了老百姓,必须抓住这最后的机会能捞尽捞。所以,裁撤军队往往需要花一大笔钱。

对这个难题,曾国藩也找到了高招。

第一招是让朝廷的户部出面担保,把拖欠湘军的军饷、应发的奖赏等等,转成20年的期票。退伍湘军凭此期票,20年内可以持续从地方政府领取本金和利息。这里面隐含的意思就是,20年内您要是造反闹事,这期票可就成废纸一张了。

至于20年以后嘛,各位也就年事已高了,想造反想闹事也无能为力了,这是在时间上把这批人锁死。

第二招是在空间上把这批人锁死。曾国藩拿出库存的几百万两银子,买下大量的海盐,分给退伍湘军折抵军饷。当时湖南盐价是沿海地区的10-20倍。退伍湘军只要把这些盐带回家一卖,就可大赚一笔。这其中显然也包含着大家都老老实实地贩盐卖盐,谁也别闹事,闷声发大财的用意。

队伍散了,人回老家了,自然也就没有战斗力了,朝廷的危机也就解除了。


萧立誌


曾国藩打仗,就像是价值投资,他的背后,是虽然不是很强大,但是掌握国家权利的大清王朝,他不需要为吃喝拉撒这些事情犯头疼,也不用去想兵员的事情,背靠大树好乘凉。而太平军就不一样了,他们本身就不被太多的人接受,他们要征兵征粮,同时还要接受上司的各种瞎指挥,他们根本就耗不起。


教育资本论


曾国藩治军打仗讲究查见其形,后发制人。发现敌人的缺点后一击制敌。他一生讲就“稳”和“慎”,他也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没把握的事是不会干的。

在一个呢,曾国藩不光在战略方面很用心曾国藩在治军方略上苦费心机,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即用封建伦理纲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去陶冶官兵,他的目的就是要以此来维系军心,培植出一支完全绝对服从于自己的私家军队。所以他认为,“用兵者必先自治,而后制后制人”。所以他取得成功是在战略和自身军队上下了大功夫的。





猫咪叔叔


兵法的核心是什么?

孙子兵法第一篇开宗明义: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什么叫兵贵神速?

孙子兵法第九篇: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兵贵神速的前一句是静若处子!没有静若处子,乱动就是找死!没有动若脱兔,安静到最后还是找死!

这两者本就缺一不可!


大象a三角法则


曾国藩带兵打仗是他的短处,他的长处是决胜千里之外、运筹帷幄,统帅全局,不具体操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