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夫多妻,女性是如何相處的?

黎瓏


在我國古代,是很少存在一夫多妻現象的。更普遍的存在是一夫一妻多妾現象。

一夫多妻和一夫一妻多妾雖然都是一個男性匹配多位女性,我們也習慣用一夫多妻來指代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但二者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一夫多妻中的多妻地位都是平等的,現在的一些伊斯蘭國家還是存在一夫多妻現象的,需要一碗水端平,所有妻子的待遇一樣,所生子女也沒有嫡庶之分。而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和妾有著很大的差別,這跟嫡長子繼承製配套的。妻一般稱為正室,在法律上的地位是被優先認可的,所生育的子女全為嫡子或嫡女。而妾的地位很低,我國古代很多時候只規定實行一夫一妻制,但沒有說能不能可以納妾,並沒有做禁止性規定;這樣古代的一夫一妻實際上指的是一夫一妻多妾,與今天的一夫一妻有著天壤之別。妾所生育的子女就是庶子或者庶女。嫡子繼承父輩的財產權要高於庶子。我覺得用一夫一妻多妾制來形容我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比較合理。

其實在西漢初年的分封制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修改版,就是把一夫一妻多妾制嫡庶子女繼承權不同改為一夫多妻制子女沒有嫡庶之分,都可以有繼承權;被分封的諸侯國,嫡長子才有繼承王位的優先權,而庶子可能啥也繼承不了。等漢武帝實行了推恩令,就相當於把一夫一妻多妾制改成了一夫多妻制。諸侯王有多少兒子,繼承權都有。甚至有些王朝規定,妻的家族可以是丈夫的親族,丈夫犯罪被族誅,那妻的家族亦會被牽連;而妾本來就家庭地位低,其家族不會受到丈夫的牽連。


我們今天覺得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很普遍,但這只是今人的一廂情願,在古代它只是對部分人普遍;就是說一夫一妻多妾制有著階級屬性。

在氏族社會,就已經有了一夫一妻多妾,到商周時代更普遍了,但這是一些奴隸主等有地位人的專屬。更多的底層百姓是一夫一妻或者一夫無妻。這種想象到了封建社會更加明顯,更加成為體現社會地位的一種方式。所以說一夫一妻多妾制具有階級屬性。底層百姓既無力娶這麼多人,也無力供養這麼多人,更不要談她們在一起怎麼生活的問題。


那麼一夫一妻多妾現象只能出現在中上層社會中,也就是不用為生計發愁,那些妻妾們可以整日綾羅綢緞,錦衣玉食。這樣吃穿不愁,整日沒事幹,剩下的只有玩心計、鬥心眼了。也就是爭寵,相互傾軋。因為妻和妾有著明確的界限,在家庭地位,財產繼承權上都不一樣,妻可以決定妾的生死,妾想把自己扶正,妻想搞掉不安分的妾這才是他們樂於明爭暗鬥的原因。在一些大戶人家,妻妾之間的爭鬥其實就像今天熒屏上演繹的古代宮鬥劇的迷你版。我覺得古典名著《紅樓夢》可以很好地描述了大戶人家妻妾之間的關係,喜歡的可以參考著看。

ps:在古代青樓中的妓女不屬於一夫一妻多妾的範疇,因為青樓在古代是一種合法的存在,不存在對婚姻的破壞。如果是替妓女贖身,然後納為妾,這就是婚姻的範疇了。


至於古代的男性究竟可以納多少個妾沒有明確記載,我認為只要財力可以支撐,納妾是沒限制的。

在今天一些伊斯蘭國家還是允許一夫多妻的,至於是否有妻妾之分沒了解過,甚至在一些非洲地區,娶妻的多少象徵著社會地位的高低,一些酋長必須多娶妻來彰顯自己在部落中的地位。但越來越多的地區認可了一夫一妻制,這漸漸成為主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