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上廁所用烤焦的紅棗幹什麼?不嫌惡心嗎?

歷史小跟班


都別搶,我來答。

這個說法不知道是從哪裡冒出來的野史,不過雖然是野史傳聞,但還是有一點歷史依據。另外說一下紫禁城裡是沒有廁所的,皇帝和皇后解決衛生問題都是依靠便盆,或叫恭桶、官房。

那這個紅棗肯定不是拿來給皇帝上廁所時打磨時光的零食,皇帝們的精緻生活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理解的,那種奢侈誇張有時雖然看來十分荒誕。但卻顯現出貴族生活的精緻到誇張的地步。

這個紅棗的唯一用處就是祛除異味,這不是因為皇帝們有潔癖,僅僅只是人家在那種養尊處優的生活之下養出來的一種習慣。

燒焦的紅棗能夠分泌一種奇異的果香味,因此能夠掩蓋排洩物的臭味。同時也能作為一種空氣清新劑,就像慈禧很喜歡房間裡有蘋果的香味,所以放置了大量不吃的蘋果,僅僅只是讓房間裡時刻瀰漫果子的香味。

東晉時期的權臣王敦就曾經鬧過這樣一個笑話,《世說新語·紕漏》記載說:

王敦初尚主,如廁,見漆箱盛幹棗,本以塞鼻,王謂廁上亦下果,食遂至盡。既還,婢擎金澡盤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著水中而飲之,謂是乾飯。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

司馬炎把自己愛女襄城公主下嫁給王敦以後,由於兩人生活方式的不同讓王敦鬧了笑話。襄城公主時刻在廁所裡放置一大筐幹棗,這個幹棗就是拿來塞在鼻子裡祛臭味的。王敦不知道,結果就把這些棗子拿來吃掉了。

侍女把澡豆(粉狀)泡在水裡用來洗手,以便增香,王敦不知道還以為是拿來吃的,就把澡豆和水都吃了。結果鬧出了一個“澡豆為飯”的笑話。實際上這也不能怪王敦,畢竟誰也不會想到公主的生活奢侈誇張到這種地步。

一個公主尚且如此,那清朝皇帝在如廁時用幹棗來祛味也不值得大驚小怪了。實際上那些皇族們養尊處優的生活是老百姓根本無法想象和理解的。

譬如末代太監孫耀庭在自傳《末代太監》中回憶婉容洗澡時的情景說:

在孫耀庭看來,皇后的宮裡還有件怪事兒,那就是沒有廁所。她大小便都在屋裡頭,由下屋的宮女隨時給她倒馬桶。在太監堆兒裡,說起皇后洗澡有意思極了。通常她洗澡,就在梳頭的那個屋內,從全身衣服脫光,到洗完再穿上,她不動一點兒手,全由宮女伺候。她挑了兩個年歲大一點兒的宮女為她擦背、搓澡,搓腳、剪腳指甲,無論哪樣,她都是坐在那兒,始終紋絲不動。

孫耀庭是為太監,怎麼會知道婉容洗澡時的情景呢?其實就是這些太監和宮女在私底下聊天時知道的,畢竟皇宮作為一個封閉的社會,每天都圍繞著皇族傳,八卦內容無非也是關於這些皇族。

像孫耀庭後來專門負責在婉容來月事的時候去向溥儀告假。

而像皇帝在飲食上的浪費則更加誇張了,皇帝每一頓的菜品多達三十多種,但是這些精緻美觀的食物並不是拿來吃,而是用來彰顯皇家排場的工具。

這些菜餚經過種種手續擺上來之後,除了表示排場之外,並無任何用處。它之所以能夠在一聲傳膳之下,迅速擺在桌子上,是因為御膳房早在半天或一天以前就已做好,根在火上等候著的。他們也知道,反正從光緒起,皇帝並不靠這些早已過了火候的東西充飢。我每餐實際吃的是太后送的菜餚,太后死後由四位太妃接著送——《我的前半生》溥儀

另外像皇族們的便盆都是有專人打掃清理的,每次使用完以後都會洗的乾乾淨淨,然後鋪上香木屑、炭灰或者花瓣祛臭。

另一個是整個宮裡沒廁所,把炭灰積存起來,解大溲用便盆盛炭灰,完了必須用灰蓋好;解小溲用便盆,傾倒在恭桶裡。每天由小太監刷洗乾淨,所以無論冬夏,宮裡絕沒有臭氣味——《宮女談往錄》

總之這一切看似誇張的舉動背後,實際上都是奢侈無度生活的一種講究。就像王思聰一樣,人家不是都說了他家煮飯的水都是從國外空運過來的嗎?

實際上這就是生活層次不一樣了,追求的也不一樣了。老百姓只是要求吃得飽,但有錢人講究的是吃得好,至於這個好究竟是怎麼體現的,咱也不知道啊。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