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妾成群》:在慾望裡保持足夠距離,清醒之下是擁有適當的謙卑


《妻妾成群》:在慾望裡保持足夠距離,清醒之下是擁有適當的謙卑

我就是不明白,女人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算個什麼東西,就像狗、像貓、像金魚、像老鼠,什麼都像,就是不像人。————蘇童

《妻妾成群》是很久之前就讀過的書籍,很多人和我一開始都覺得作者蘇童是個女性,然而他是個男人,更是被譽為“最瞭解女人、最擅寫女性的男作家”。對於《妻妾成群》這本小說,很多人都是從張藝謀導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才得知這個小說。

《妻妾成群》簡單來說,是女主人公頌蓮因家境落魄,父親破產自殺,自願賣到陳府做四姨太。在與陳府的其他三個女人(外加丫鬟雁兒)在深牆高院裡的明爭暗鬥,最終喪失人格,成為了瘋子。

初讀小說時,就覺得是部宮鬥劇。四個女人一臺戲,通過各種意象描寫把這女人與女人間的細膩心理表達的淋漓盡致。然而在復讀很多次小說後,我竟然對陳府的那口“井”印象最為深刻,當三太太梅珊偷情被抓,頌蓮親眼看她被填了井。因此,這口井讓頌蓮生活的希望徹底破滅,最後導致頌蓮瘋了!

而小說對這口井的心理描述是:“正午的陽光在枯井中慢漫跳躍,換變成一點點白光,頌蓮突然被一個可怕的想象攫住,一隻手,有一隻手托住紫藤葉遮蓋了她的眼睛,這樣想著她似乎就真切地看見一隻蒼白的溼漉漉的手,它從深不可測的井底升起來,遮蓋她的眼睛......一個模糊的聲音自遙遠的地方切入耳膜:‘頌蓮,你下來。頌蓮,你下來’。”

這段描寫讓人膽戰心驚,我竟然對一口井產生了害怕,不斷引誘內心存在的慾望,也刻畫了四個女人圍繞著一個男人的複雜人性,而那口冰冷的井似乎見證她們逃不過的悲劇婚姻。

那就以這口“井”的角度,單單以四個女人婚姻去解讀《妻妾成群》的背後:現實中的“欲”,去保持婚姻的清醒度。

《妻妾成群》:在慾望裡保持足夠距離,清醒之下是擁有適當的謙卑


01、【井外的現實,現實中的“欲”】:四個姨太太慾望的樣子是四步慾望吞噬自身過程,建立在渴望上的慾望,情緒模塊的累計是現實中逃不過的“欲”。

蘇童筆下的《妻妾成群》描述陳老爺的四房太太為了爭寵不得不捲入而明爭暗鬥。然而我卻覺得陳府的那口井是特別刺眼,尤其是在當時舊社會女性制度下,它抽象成為了一口會“吃人”的枯井:井裡有出軌的三太太梅珊,還有陳府祖上“逾規”的其他女眷。

在我眼裡井還是那口井,從這口井的角度來看,它為我們呈現的陳府這四個女人內心的渴望(爭寵)與擺在眼前的現實是赤裸裸“慾望”。

我在小說《妻妾成群》看到的是四個姨太太在渴望(爭寵)之外,內心慾望的真實樣子是:逃避、委曲求全、迷失、喪失人格。

大太太毓如壓制渴望,自知人老珠黃,就逃避內心的慾望,一心向佛的樣子:是【逃避】,很多人在慾望面前最先的態度,產生於自身的內心。往往要去正面去面對是很難的,長時間的搖擺不定與迷茫。時間久了,就會產生二太太卓如的委曲求全;

二太太卓如是最為複雜的人性,沒有資本就只能依附在大太太毓如:是【委曲求全】,往往是無法逃避慾望時所產生的行為。但過度的委屈求全,是很容易迷失自己,就好像三太太梅珊迷失了自己,出軌高醫生;

三太太梅珊是可悲的,反抗現狀且想要逃出陳府,就出軌高醫生,只不過最後被填井誅殺:是【迷失】,在委屈求全了內心慾望,慢慢有了迷失行為,失去了理智。這是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心靈的腐蝕才會失去自我,就會有著頌蓮那樣的喪失人格;

頌蓮在看到三太太梅珊被填井後,徹底失去希望,最終成為了瘋子:是【喪失人格】,最極度的頹廢行為,猶如行屍走肉般,對生活不抱任何希望了。

對比這四個慾望的樣子:逃避、委曲求全、迷失、喪失人格,就會發現這是四步慢慢被慾望吞噬自身,慢慢累計的過程。四人共同的渴望是想被陳老爺寵愛,側面說明只有內心只有會去追求與渴望,那麼慾望就會產生。因為我們會隨著渴望度的膨脹,慾望也會越來越大。有趣的是我們的渴望是從小存在:

小時候渴望好成績,慾望是想要得到父母的誇獎;出來社會渴望好工作,慾望是得到物質的滿足;到了婚嫁年齡渴望優秀伴侶,慾望是擁有幸福。

《妻妾成群》:在慾望裡保持足夠距離,清醒之下是擁有適當的謙卑


縱觀“渴望”與“慾望”的關係是相輔相成,慾望是建立在渴望上,充分說明我們是逃不過現實所帶來的“欲”,只是取決於能否用理智扼制來自內心慾望的情緒。

因為我們的大腦分為理智模塊與情緒模塊,平常都是理智壓制著情緒,不會做出衝動的附帶情緒行為。當我們的渴望無法滿足時,那就會不斷累計渴望所帶來的不良情緒。那麼情緒就會慢慢壓制理智,人也會跟著情緒做事,有了非常不理智的行為。就像《妻妾成群》裡的三太太梅珊,我特別細讀了三太太梅珊的反抗,始終覺得她的反抗只是出於我們自身保護機制。人在無法抗拒慾望時,就已經被累計的情緒所擊敗:於是,理智已經被情緒所壓制的她,從而做出無法理解的行為(出軌高醫生)。本質上來說,這是種失去理智性的衝動行為,畢竟出軌行為放到哪個年代都讓人唾棄,所以並不是真正的反抗。

《妻妾成群》的書名就點明瞭這四個女人的婚姻是圍繞著一個男人而展開的宮鬥,四人內心可以被寵愛,就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慾望,但不完全基於渴望感。因為她們只是貪慕虛榮,而是依附在陳佐千身上,從而迷失對婚姻的清醒度。

《妻妾成群》:在慾望裡保持足夠距離,清醒之下是擁有適當的謙卑


02、【井的“吃人”,是婚姻的清醒度】:婚姻角色的需求與義務,三太太梅珊與頌蓮是依附之下的清醒度。

《妻妾成群》裡的那口井外,講述著這四個女人在婚姻裡的渴望是希望有更多的寵愛,渴望產生的慾望卻是各種不一的,人性的複雜與慾望,我們是無法揣測的。

唯一一樣的是,不管什麼年代,舊社會與當代社會,依附式婚姻都是有存在的。《妻妾成群》裡的四個女人嫁給了陳佐千陳老爺,有的是迫不得已,也有的是貪慕虛榮,就連女主人公頌蓮也是如此,覺得吃好喝好就算是嫁給一個年過百半的人又如何呢?

對於這種思想,我也就釋懷了。在物質橫流的社會,不管哪個年代總有貪慕虛榮的人。其實,分析這樣子的人,我們也很難定義她們的對錯,想讓自己在物質上過得好,有錯嗎?我想這個問題誰也說不清,只是過度虛榮背後是依附式婚姻。

《掛在脖子上的安娜》是我第一本真正解讀到“依附式婚姻”的概念,縱觀陳府這四個女人的婚姻,我們也能讀出她們是被迫或主動去依附陳老爺。這種“依附式婚姻”,我們在現實生活之中是經常可以看到的,那是基於渴望與慾望基礎上,但依附的背後是對婚姻失去了清醒度。

《妻妾成群》裡的頌蓮,一開始也是因為父親破產自殺,也有著不甘。但最初讀者們看到的是的她仗著寵愛肆無忌憚,很是不解的樣子,之後失去了寵愛的她,也開始急於討好陳老爺,以便再一次獲得寵愛。這時候我才明白,這時候的她顯然已經失去了清醒,在依附的同時也漸漸迷失自己。她的轉變,拋開制度下的壓迫,從婚姻的角度來看,更多的是她對婚姻的清醒度已經非常低下,甚至是沒有了。因為一個人已經沒有清醒與理智,那就是行屍走肉的婚姻狀態。

《妻妾成群》:在慾望裡保持足夠距離,清醒之下是擁有適當的謙卑


因為每個人對婚姻有著不一樣的見解,與此同時都能清醒的認識自己所在角色的需求與義務。

  • 角色的需求:婚姻,是種彼此的需求,陪伴或是物質的需求,才能讓兩人組成婚姻。每個人的角色定位都不一樣,就代表著需求與需求量的不同。從這個角度來看,婚姻是建立在角色的需求上;
  • 角色的義務:有付出與需求之後,婚姻更多的是角色承擔起自帶的義務,丈夫需要養家餬口,妻子要維持家庭。婚姻定位出來的角色,是有著需求與義務且一併存在的。

所以,“清醒度”指的是在婚姻裡有著清醒的頭腦,理智看待自己在婚姻的【需求】,並勇於承擔起自己的【義務】,這樣才能去適當釋懷自己的內心與善待自己。或許,這就是婚姻存在的真正面目:渴望之下的慾望或依附,是需要清醒看懂自己在婚姻裡的真正樣子。

在《妻妾成群》裡,我們看到這四個女人依附式婚姻有的只是需求,並沒有付出太多的義務。有趣的是三太太梅珊和頌蓮在迷失自我前,少許清醒自己的需求而想要逃出陳府,先後勾引別人,試圖可以通過別人改變命運:先是成功出軌高醫生的三太太梅珊被告密而埋井誅殺;這讓想要勾引飛浦的頌蓮失去了希望,淪為了瘋子。

想來也是可憐與可悲的,這口井的存在,是為了見證她們內心的渴望、慾望所造成的悲哀。然後等到她們失去婚姻清醒度之下的理智,毫不猶豫“吃了”她們。有“吃了”出軌的三太太梅珊,還有陳府祖上“逾規”的其他女眷…

那麼,就在現實中的“欲”裡,去保持婚姻的清醒度。

《妻妾成群》:在慾望裡保持足夠距離,清醒之下是擁有適當的謙卑


03、現實中的“欲”,婚姻需要保持清醒度。

單是解讀這四個女人在陳府的愛恨情仇時,我甚是覺得作者蘇童身為男人,竟然能把女人們內心世界描述的如此清楚與複雜,這點才是讓讀者們真正覺得不可思議的,比女人更懂女人的男人。

在讀完陳府井外的四個女人故事,作為現實中不可逃避的渴望與“欲”,就只能去把握生命的適當進度,明白意志裡的欲求。

①、現實中的“欲”,把握生命的適當進度,明白意志裡的欲求。

《妻妾成群》裡的四個女人分別代表著四種人性,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在舊社會這些人性更是人之常情的事。她們是可悲的,因為無法把握生命的適當進度,也不明白意志裡的欲求。

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說道:“從願望到滿足到新的願望這一過程,如果行進的快,就會幸福;如果行進的慢,就產生痛苦;如果停頓,就是無聊。更為可怕的是它使生命僵化,表現為致命的苦悶。所以意志知道它現在欲求什麼,但是絕對不知道它根本欲求什麼。”

生命是很奇怪的路程,快、慢或停頓都會產生不一樣的結局,是幸福、痛苦或是無聊。生命的進度代表著不被僵化,最基礎的還是要去明白意志裡的欲求。

慾望同樣是存在於意志裡,當有著足夠意志力,才會有執行力去實現慾望,這才是兩個相對應的思維與執行力,只有先有思維(有欲有求),才能帶動行為。

所以,渴望與慾望存在的同時,就去把握生命的適當進度,明白自身意志裡的欲求。換個角度來看,婚姻裡或許可以束縛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也或許身處的環境是無法改變。但是扼制不了思想的成長與清醒,儘管封建社會的制度是束縛了很多女子,但思想的成長總有人在逆境中突破成長:古有李清照、武則天,近有林徽因、張愛玲。

然而在《妻妾成群》裡的她們,顯然是過一天算一天的樣子。在她們眼裡,生命只是追求渴望寵愛,從而實現自我的慾望。或許,時間在她們眼裡只是個數字,隨時走向覆滅。在我看來,婚姻裡的時間概念是可長可短的,足夠的幸福,生命的長度就會變得很長;而痛苦足夠讓人匆忙走完一生的感覺。

而作為女性小說《妻妾成群》講述的是封建社會里身不由己的婚姻,但還是可以有原則的從回憶的痛苦中得到滿足。

《妻妾成群》:在慾望裡保持足夠距離,清醒之下是擁有適當的謙卑


②、婚姻的清醒度,有原則的從回憶的痛苦中得到滿足。

《妻妾成群》裡的頌蓮在與其他三個女人的周旋,自命讀書不凡的她一開始是不屑的她們的行為,這時候她顯然沒有清醒的認清這段婚姻的性質(依附式婚姻)。直到失去了寵愛那刻起,她才是真正看清了婚姻與現實,才拼命討好陳老爺,但已經晚了,一開始的不清醒讓她最先失去了一個大好的機會。

相對之下,女主人公頌蓮一開始並沒有太多的主角魅力,反而是最有思想與企圖逃出陳府,最終被誅殺的三太太梅珊,她也曾說:“本來就是做戲嘛,傷心可不值得,做戲做的好能騙人,做得不好只能騙自己。”足以看出一度清醒的梅珊是想要反抗,可惜失敗了,失去原則去出軌高醫生。心靈脆弱的頌蓮因此瘋了,她是並沒有從回憶的痛苦中得到滿足。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樣子寫道:“只有原則的人,才會從回憶的痛苦中得到滿足。”

原則是每個人都有的,但能在婚姻裡保持著原則性是很難。基於得到的微妙心理與瞭解的情況下,我們在婚姻裡幾乎難以保持原則:不再相敬如賓,有著邋遢的樣子,甚至是得寸進尺的要求對方,慢慢感情走向破裂的地步。

這是很多人在婚姻必須走過的過程,渡過了就是一輩子的守護,失敗了是各自分離。原則在婚姻才是最重要的,一絲不苟的保持原則儘管看著古板,但長期的相處就會發現彼此就有著私人空間與成長性。原則,更像是種尊重,以自我的原則約束自己去尊重別人。

再來是從回憶的痛苦中得到滿足,滿足感在婚姻是最為重要的。最能保持原則的最好方法是自我有著滿足感,而它來源於自身痛苦的回憶。只有經歷過痛苦的人,“記住”了痛楚,才能記憶深刻去懂得珍惜婚姻與人。

在初讀《妻妾成群》時,本以為經歷破產與父親自殺痛苦的頌蓮可以比任何人來的堅強,沒想到的是她始終還是敵不過來自那口井的恐懼。或許,頌蓮的回憶還不夠痛苦,在陳府得到滿足感,至少衣食住行是不愁的。

所以,在現實中的慾望裡是保持足夠距離;在清醒的婚姻之下是擁有適宜的謙卑。

《妻妾成群》:在慾望裡保持足夠距離,清醒之下是擁有適當的謙卑


③、在慾望裡保持足夠距離,清醒之下是擁有適當的謙卑。

《妻妾成群》裡的四個女人,包括女主人公頌蓮到了最後都是有著渴望被陳老爺寵愛,從而實現內心的慾望。在我看來,這是人之常情的事,不可避免的慾望。只不過要在在慾望裡保持足夠距離,清醒之下是擁有適當的謙卑。

有個朋友婚前很努力工作,儘管家境優越,但還是從未不停止努力。直到結婚後,她帶著足夠的嫁妝與能力,得到了婆家人足夠的尊重。

她的相處之道很簡單,在她看來,慾望是需要保持距離,在自我實現,不去依靠別人才能得到尊重;然後在婚姻裡清醒擁有適宜的謙卑,對人與事,這才真正得到別人的認可。她是對的,她用能力與經濟贏得了自己所想要的幸福。

或許慾望無可避免,但我們在慾望裡保持足夠距離,不去逃避,內心直視慾望的樣子。但也不會無動於衷,適當的去實現自我慾望,生活的角度來說,優質的生活會由渴望與慾望構成的幸福,這樣才能釋懷與善待慾望中的自己。

然後是在婚姻裡,儘量保持清醒狀態,在有著適當的謙卑。適當的謙卑會給人舒服的感覺,並且不會有著太多的敵意。但凡有著一定思想的適當謙卑,在婚姻裡的人與人相處都不會太差。她們懂得適當的謙卑與及時的強勢,剛柔並進卻又不失禮數,這就是情商的一種。

在《妻妾成群》裡的大太太毓如深知這點,她知道自己的人老珠黃已經沒有優勢了,就主動為丈夫張羅納妾。雖是無奈之舉,但這點是明智的,至少保住了大太太的地位,且因對別的姨太太並無太大的威脅,減少了敵人而自保。

《妻妾成群》:在慾望裡保持足夠距離,清醒之下是擁有適當的謙卑


《妻妾成群》是一部四個女人因想要得到陳老爺寵愛的宮鬥故事,處處可見人性的複雜,除了最開始的頌蓮以外,其餘三人都是一副醜惡嘴臉。尤其是看似無害的委屈求全於大太太的二太太卓如,無害的背後是最為險惡的人心。三太太梅珊死於埋井誅殺以及頌蓮變瘋,也是因為她的告密間接才造成的。

我曾經以為可以反抗命運的頌蓮,到了最後也認同封建社會中的男權文化,由一個受害者變為施害者,害死了丫鬟雁兒。但是越妥協和認同,結局就越發悲涼,頌蓮最後也因為那口井而發瘋了。

《妻妾成群》裡的包括頌蓮在內的四個女人是不幸的,身不由己的年代,她們也是不得不去捲入宮鬥,婚姻不再是單單的婚姻,是人格病態與扭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