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本上的文言文要学到什么程度?

ann-安大官人


你好。

学到什么程度当然是因人而异的,不过我可以给你一个“优秀”高中生应该学到的程度。

高中文言文学习,需要深入了解这五大模块:

一、字面意思

二、句法语法

三、表现手法

四、作者背景

五、思想内涵

一、字面意思

1.要求做到清楚每一个字的意思,全面扫盲;能在不借助注解的情况下,完整地、逐字逐句地进行文言文翻译。注意:不只是口头翻译,而是能够准确无误地进行笔头翻译,翻译中不可出现错别字。能够流利地背诵全文。

二、句法语法

1.清楚文中所有虚词用法。高中必须掌握的文言文虚词主要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因、于、与、则、者、之,不仅要清楚虚词在某一个句子中的用法,还要进行虚词用法的“归类”与“举一反三”。

【归类】如虚词“而”的用法:①表并列关系,②表递进关系,③表承接关系,④表转折关系,⑤表假设,⑥表修饰,⑦表因果,⑧表目的;也要注意归纳特殊情况下的用法,如通“尔”,表意思“你”等等。

【举一反三】如总结虚词“而”表并列关系的用法在不同文章中的体现,在《劝学》中的“蟹六跪而二螯”,《蜀道难》中的“剑阁峥嵘而崔嵬”,《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北救赵而西却秦”等等。

2.清楚每一个特殊句式的用法,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前置等等。“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则是典型的“判断句”。

三、表现手法

1.清楚文章类型,了解各个部分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常用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散文式文章通常会将不同表达方式进行杂糅,要准确分析语句和段落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2.能准确分析语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象征、烘托、白描等等。

3.能准确分析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偶等等。

以上三个方面,在高中考试中主要体现在文言文“技术分析”上,如“解释词语”“虚词用法”“句子翻译”“句子赏析”等题目,占考试中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比例。


四、作者背景

作者背景其实包含了两个部分:

1.了解所学文言文的作者:作者生平、主要思想、主要文学著作、主要文学创作方式等。

2.了解这篇文言文的写作背景:作者在什么时候、什么经历下写下这篇文章。

如了解《赤壁赋》时要明白苏轼被称为“豪放派”诗人,他的文章通常充满豪放、坦然、乐观的情绪;这篇文章是他被贬黄州时写下的,在人生的低谷中一定会有些悲凉、叹息之情,因此借助“客人”之口写下了“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但他本身豁达而乐观,因此在之后写下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非常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文风、写作方法、常用手法,也有助于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五、思想内涵

思想内涵包括作者“表达观点”“表达情绪”“表达愿望”,要借助对作者背景的了解,明白作者的思想内涵。

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通过对诗歌的理解和翻译,我们明白这是一首描写新年的诗歌。从“春风送暖”“曈曈日”等词句,能看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新年的期盼与心中的愉悦。

然而,通过对王安石本人及其写作背景的了解,我们知道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家,主持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而这首诗正是写于“变法”伊始。因此,这首诗不仅表达对新年的期盼与喜悦,更是表达对新政的期盼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总而言之,要学好文言文,一定要彻底学好这五个方面,并且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不仅是课内文言文,在考试中遇到任何陌生的文言文,都能够从容应对,夺得高分。

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羽川语英课堂


我是张旭语文,很愿意与您一起探讨问题的实质!

为了能够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了解一下高考语文全国卷中的文言文试题。

下面是高考语文全国卷(2)中的文言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换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随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特别说明】

高考语文全国卷的试题设计基本保持不变。也就是说今年它考的什么内容,明年也考什么内容。

【试题提供的信息】

1、选文来自课外,以史书内容中的人物传记为主。

2、设计了四道试题。

3、考核内容为:

A、文言断句,第10题,题型为选择题。

B、文化常识,第11题,题型为选择题。

C、文义(句义)理解,第12题,题型为选择题。

D、翻译,共两句,题型为主观题。

【高中课本上的文言文,应该学什么】

高考语文试卷告诉了我们应该学什么?

第一,要学会文言文断句。

高中课本中的文言文都是断好句的文章,所以学习时,就要总结和记忆它们的断句特点和标志词。

第二,学习并积累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

第三,学习并掌握如何理解文言文的段义。

第四,学习翻译文言文的知识和技巧。

因为翻译涉及很多知识,所以各类知识都要学习积累。

通常翻译文句,要学习、掌握和积累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通假、活用和句式这些内容。

第五,会默写64篇需要记忆的篇目包含的文章和段落。因为这个内容会在名句填空中出现。

以上就是高中课本中的文言文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


张旭语文


我觉得高中文言文的学习要比初中生要求更高一些吧?否则怎样应对高考,和别人比拼?高考做为选拔性考试,自己学得越好、越精,就越有底气,有了和别人抗争的实力!你说是不是?

做为一名初中老师,我给你提些建议,仅供参考!

1.凡是高中课本中涉及的文言文、古诗词都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地背下来

2.每篇中涉及到的重点字词句都要搞明白,分类记住。

字:字音字形字意、通假字;词:实词、虚词。其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句:特殊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

这些都要分类比较记忆。

3.重点古文经典作品的文学常识、重点句子的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层意、主题情感、语言特色、写作风格等都要

理解深刻,并能够拓展运用,以一当十。

4.多做题,多总结历年高考的出题类型,把握出题的趋势方向

5.与同学多交流,多请教自己的老师,真对自己的实际情况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祝你高考顺利,金榜题名!


太行晨曦1


随着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文言文的阅读题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以后的文言文阅读不管是从题量还是难度上来预测,题量还会加大,难度也会进一步提高。那么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到底要学到什么程度呢?那么求非来告诉你。

1 要学到什么程度?要学到每次考试都能得满分的程度就算过关了。

2 怎么学得问题,这才是重点。需要同学们划线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求非


1986年参加高考,语文试卷高中语文课本上的文言文《阿房宫赋》《过秦论》《六国论》联系到了一起!记得考察一个字“赢粮而景(影)从”“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兼得)”“宝藏zang(cang)”记准了每题各得3分,似是而非。因此,求知要细心,不让一疑存!不但学好书本,还要扩大知识面,走向更深更远[玫瑰][玫瑰][玫瑰]


李文通872


简而言之,达到《课标》要求即可。

中学教育是达标性质教育,达到《课标》的要求即为合格。

就高中毕业生而言,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即为合格。

至于少数具有文言特长且兴趣强烈的学生,则可以因材施教,为其文言读写能力发展提供帮助。

但中学教育不是精英和英才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全体,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


罗代国国国


高中课本上的文言文要学到倒顺背如流,对字词句理解准确,对文章的断句有全面熟悉的掌握,对词类的活用。字的通假,语法的结构等都有精准的熟练的掌握和了解。这是对古代汉语学习的最起码的要求,也是高考中对文言文基础知识考察的基本知识点。

其次,还要准确的翻译课本上的文言文,并且要直译不能意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精准的理解通假字的应用;还要注意语法结构的应用;句式的应用。命题的老师正是通过你对这段文言文的翻译来看你对文言文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运用程度。

其实,高中课本上的文言文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进行教学和渗透,只要精准的熟练地掌握课本上的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就能够熟练自如的应对高考中文言文知识点的考察和检测了。


金牌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高中课本文言文学习。

首先应该了解文章的背景,属于那个朝代,便于头脑中有那个朝代的大背景。

然后要掌握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的知识。掌握前四种造字法,熟练了解后两种用字法。熟练了解自己各种词组的用法和意思,不能望文生义,翻译文言文语句,理解通篇文言文的内容。

最后可以从文言文的内容,理解其文言文中心思想和意义,最好可以利用文言文语句结构,写作文言文,毕竟高考也出现过优秀的文言文作品。


涅槃重生分林


起码能熟读,熟背。只有这样才能翻译白话文,理解课文内容与主题。其次要∵懂得各篇课文重点段落是哪些,其次懂得每旬关键字的词性活用及通假字与以有关已学过古文的相关及异同点,达到以点带面,以利文言文的知识掌护与迁移,举一仿三,活学活用。


桂海拾贝


1、至少要能够随意看懂文言文小说、诗词歌赋、对联和常见的其它文言文书籍与著作;

2、能写文言文文章。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否则,这种高中教育又有何意义?如果中国文言文断代就意味着中华文明的断代与没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