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肠息肉是不是一定得切除?为什么呢?

霞霞1790580


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突出隆起长出来的异常组织。肠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等。

炎性息肉,又称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炎症而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如大小在两三毫米左右的炎性息肉可能会自动或是在口服胃肠道消炎类药物下,可能会消失。但对于那种比较大的炎性息肉可能不会消失,就得进行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除术。

但对于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就得通过内镜下面切除。发生这种息肉如果不在内镜下面切除,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变率是百分之百,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对这些息肉进行消退,进行有效的治疗。对这些息肉只有一种方法可以治愈,那就是手术。

切除息肉后并不是就万事大吉,根据个体情况不一,对已经进行肠镜下切除息肉的患者,有的要3~6个月,有的要1~3年后,进行肠镜复查。复查中没有发现异的患者以后每5年复检一次。

肠息肉是个常见病,虽不可怕,但也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以免大意引起癌变。

如何预防?我们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要有规律,加强体育锻炼,劳逸结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吸烟,少喝酒,不吃咸而辣的食物。


包头健康


我第一次做肠镜后,医生对我说:

“你患的是多发性结肠息肉,已经切除了。以后要每隔一两年复查一次,及时切除,以防癌变。”

多年前我因大便带血,便秘,左下腹痛等原因去看医生。医生建议做肠镜检查。当时我很拒绝。一是认为肠镜检查,要暴露那个隐私部位,一定很尴尬。如果再碰上个女医生……二是听说做肠镜很痛苦。但是,用了各种药均无效。最后不得不把自己凉到肠镜检查台上。在一名教授级的主任医师和一名中年女护士的协同操作下,查出了两颗结肠息肉,并通过肠镜切除了。并给了我上述医嘱。

此后,我不再抵触肠镜检查,期间,还曾第二次切除过息肉。


jianglin1948


不一定,要看息肉性质,但考虑到息肉进展,还是建议发现肠息肉,尽快切除。

肠息肉是指?

一般来说,肠道粘膜上所有隆起型病变,也就是肠道上长的“肉疙瘩”,通称为肠息肉,在未明确病理性质之前通称为息肉,病理后诊断结果及部位来命名,如直肠息肉、结肠管状腺瘤等。

肠息肉可发生在结直肠的任何部位,可单发也可多发,大小从毫米到厘米不定。

肠息肉必须要切除吗?

肠道息肉一般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

首先非肿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包括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较为常见,基本不会发生癌变,炎性息肉通过治疗会自行消退,但如果体积较大,一经发现,还是建议立即切除。

炎性息肉虽然危害较小,但随着体积增大,可能会出现便血、腹泻、肠套叠、肠梗阻等症状,最后腺瘤化,导致肠癌。

其次肿瘤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即腺瘤性息肉,较易癌变,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不必多说,一经发现要立即切除。

注:肠息肉切除后,要定期复查,如果复发或再发,要立即切除。

切除肠息肉的常见方式有?

1、内镜下活检冷/热钳嵌除,适合5mm以下息肉。

2、高频电刀切除法,适合蒂较短且粗,4cm以上息肉。

3、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适合2cm以下息肉。

4、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适合2cm以上息肉。

5、圈套器冷/热圈套切除,适合有蒂,5mm以上息肉。

一般根据息肉特点、部位、医生技术和现有设备选择合适的切除方式,以免出现出血、穿孔等意外。

如何预防肠息肉复发?

肠息肉和饮食关系较为密切,如果长期使用辛辣刺激、肥腻的食物,不运动久坐,都会诱发肠息肉,可能会出现癌变。

当切除肠息肉后,日常要改掉不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油炸、肥腻、烧烤、煎炸食物,避免久坐,平时多运动,多参加户外活动,提高体质。


肿瘤专家姜争


这几年随着无痛纤维结肠镜在临床上的广泛开展,加上结直肠癌健康科普的大力宣传,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会到医院做肠镜检查。但是,他们其中很多结肠镜一做就发现自己有肠息肉,这个时候却不知道该不该切除。换句话说,很多老百姓觉得"做手术,动刀子是天大的事情,能不做就不做"。

那么,到底发现肠息肉要不要切除呢?请看下文介绍!

第一,肠息肉是什么?通俗的理解肠息肉就是肠粘膜长了突出于肠腔的异常东西。


这个东西可以是因为慢性的炎性刺激增生引起,也可以是因为良性或者恶性的肿瘤增值而引起。总之,没有做病理学诊断,临床医生就只能简单的称之为肠息肉。所以,大家要知道消化内科医生做完肠镜之后报告上会写肠息肉##CM*##CM,然后把夹取的组织装在一个标本袋子里送给病理科的技师,技师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染色以后制成"玻璃片子"送给病理医师在电子显微镜下"判读"。而后就可以明确息肉的性质,是炎性的?是肠腺瘤?还是直肠癌或者结肠癌?

第二,什么样的息肉需要切除?而什么息肉不需要切除?

1. 上文提到息肉有很多种类,其中炎性息肉由于是"炎性"的,所以多数不需要切除,它会自己慢慢好的。

2. 如果是恶性息肉,比如很早期的结直肠癌,那肯定是要切除的,并且往往还不只是单纯的切除局部的息肉,很可能要切除肠子甚至清扫周围淋巴结。还有些虽然属于良性肿瘤但是恶变可能性非常高,比如绒毛状腺瘤也需要切除。

3. 如果是良性息肉,但是比较小,病理报的是增生性的、错构瘤性息肉或者管状腺瘤,那么可以不切。

4. 如果是良性息肉,但会引起临床症状,比如出血、腹部隐痛,那么要切除。

5. 如果良性息肉比较大,或者小,但是多发,可能存在恶变的可能。比如腺瘤或者家族遗传性的肠腺瘤,那么这个息肉需要切除!

6. 如果患者不放心,那么发现息肉就切了吧。


骨科木匠刘医生


有了肠息肉不是必须切除的,下面简单列举一下可以选择不切除的息肉:


炎症性息肉及假息肉病

血吸虫卵性息肉

炎症纤维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

黏膜肥大性赘生物


为什么有的息肉必须切除,而有的息肉可以不切除呢?


息肉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两类。而腺瘤性息肉有癌变可能,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大肠癌来自大肠腺瘤。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与大肠癌发病关系不大。


怎么判断息肉的危险性呢?


1.单发或多发:单发的癌变率为20-30%,多发的癌变率为30-80%,腺瘤越密集数目越多,越容易癌变。

2.位置:直肠和乙状结肠腺瘤发病率和癌变率最高,横结肠最低,这与大肠癌的好发部位也是相符合的。

3.年龄:60岁以下的癌变率为10-20%,70岁以上的癌变率为>30%。

4.大小 :≤1cm的腺瘤癌变率为1-2%,1-2cm的腺瘤癌变率为10-20%,≥2cm的腺瘤癌变率为30-60%。

5.病理类型:腺瘤性息肉 最常见的一种肠息肉,包括了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检出率最高,占70%。

6.形态:共三种,带有蒂型、亚蒂型、广基型,其中广基的腺瘤癌变率较有蒂型显著增高。

绒毛腺瘤癌变可能性最大。如果腺瘤>2cm,一半的人会癌变。

息肉越大越容易变坏:呈正相关,即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

直径小于1.0厘米的有蒂息肉癌变率小于1%;

直径在1-2厘米者癌变率通常为10%;

直径大于2厘米的癌变率通常为50%。

长得愈多,越容易癌变!


在体检中,如果出现以下两种息肉,就不要过于担心。

1.增生性息肉

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远侧大肠为多,较小,直径多<1cm,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单发或多发。增生性息肉基本不发生恶变,部分可以自行消失。


2.炎症性息肉

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样肉芽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一般不容易恶变。


我是黄志艳大夫,致力于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解释复杂难懂的疾病知识,帮助您管理好自己的身体。您的点赞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另外,如果您的家人也存在息肉的困扰,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吧!



黄志艳大夫


受邀回答问题,感谢信任!

肠息肉具体要看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肠息肉大部分是在肠黏膜的新生物,在没有做病理检查时,一般都是猜测,具体要看病理结果。

建议切除,因为留在身体里像一个“定时炸弹”,如果是恶性的话危害就不容小觑了,可能会癌变,一般超过2cm的基本都会癌变。

如果是炎症性的,对身体的危害虽然会小一点,但如果息肉一直变大,也会发现一系列的其他疾病,建议还是尽早切除好一些。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肿瘤医生张国玲教授


肠息肉有破裂出血点可能,造成便血贫血。另外就是癌变的可能性比较大。息肉就是瘤,正常则正常,但变得不正常了,也就是恶性瘤,也就是癌。肠息肉有癌变的可能。

现在的医疗技术手段已经很先进了,很多都是创伤小的手术,建议听医生的。


一个虫虫的旅行


不一定,改饮食习惯,饮食起居规律,坚持做艾灸和足底消化系统反射区把结节做没了,息肉也就好了,灵活掌握。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


最好是切除,多余的东西会越长越大,后期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消化正常功能!


幸好我拼命护住了脸


用《抵当汤》的精神拟方治疗,是可以去息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