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無數種為親人送終的方法,唯獨這一種極其罕見

2020年這個冬天對我們來說都無比的漫長,疫情讓我們深刻地領悟到了生命和自由的可貴,死亡人數的攀升加劇了我們內心的恐懼,不曾想過,死亡離我們如此之近!

疫情剛好在農村老家,既然“出不去”,索性常在山間田野裡逛逛,我一直是一個懼怕死亡,也懼怕墳墓的人,但在老家,山頭或零星或緊密地坐落著很多墳墓,我逼著自己平靜地面對這樣的環境,也因為懷著二胎,第一次開始認真地思考生與死的命題。帶大寶在山間走著走著,看見一處好幾座墳墓緊挨著的山坳,心裡想著他們或許生前是鄰居,死後還能做鄰居,挺好的,這一刻,我釋然了,誰不是來了又走了呢?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或早或晚,我們都得面對自己的離世,但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另一種新的開始,以更加深刻的方式留在生者的生命裡,就像為疫情做出重大貢獻的李文亮醫生,相信他會活在很多人的生命裡很久。

你是否想過,假如命運對自己宣判了死期,自己該如何度過呢?

馬爾克斯在他的著作《百年孤獨》中說:你和死亡好像隔著什麼在看,沒有什麼感受,你的父母擋在你們中間,等到你的父母過世了,你才會直面這些東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親戚,朋友,鄰居,隔代,他們去世對你的壓力不是那麼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間的一道簾子,把你擋了一下,你最親密的人會影響你的生死觀。

讀這段話的時候,“上有老”讓我們依然有家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可是,假如我們的父母處於生命的盡頭時,我們該陪伴他們做些什麼,才能不辜負最後的時光,不讓自己懊悔愧疚,同時,他們也能安然離去呢?

雖知生死有命,但如果真的面對親人的即將死亡,悲痛、惶恐、不知所措的情緒勢必會佔據我們的內心,往往是哭泣流淚、眉頭緊鎖,而做不到高質量的陪伴,美國作家威爾·斯瓦爾貝在得知母親癌症晚期時,一開始也如同大部分人一樣,不懂得怎麼和即將離世的母親自然相處,直到談起了母親愛讀的書,母子之間的交流才自然了起來,母親不再像個病人,也不像母親,而是一個書友,從此在母親的餘生中這場親子共讀有了新的意義。

從前,我未曾想過親子共讀還可以發生在成年的親子關係間,讀書會還可以作為臨終關懷,子女在家庭讀書會中盡了為人子女的本分,離開的父母還能懷著滿足和釋然,這是多好的離開方式。

作者威爾·斯瓦爾貝在母親離世後,將母子間的二人讀書會寫成了書,書名是《生命最後的讀書會》,被翻譯成了30多種語言傳播全球,豆瓣評分8.3分。餘秋雨在序言中寫到:一個人在生命垂暮時分的最佳選擇,是與家人一起重溫畢生最喜愛的一本本書,那場景就像站在峰頂俯視晚霞下一座座自己曾經翻閱過的遠山,充滿著沁涼而又恢弘的詩意。


聽過無數種為親人送終的方法,唯獨這一種極其罕見

波拉尼奧的《荒野偵探》和托馬斯的《沉淪之人》是作者母親患癌後,第一次一起看的書,這次的共讀經歷讓他發現儘管母子間的道路不同,但同樣可以分享閱讀體驗,並且找到了陪伴母親走完最後時光的新方式。共讀使他們的生活又有了活力,不必退縮和孤立無助,內心開始安定。

母親還向威爾推薦了《疾病的禮儀》,這本書讓他了解到疾病確實是有禮儀的,他把書中提到的一些要注意的問題記在了小卡片上,進而時刻提醒自己,正是因為共讀了這本書,讓他成為了最懂母親的人,並以母親覺得最舒服的狀態走向終點。

在母子二人的共讀清單中,包含了各種人生哲學與生活智慧的書籍,在共讀和對話中,威爾得以重新談及家人和過往,加深彼此的瞭解,也在母親的治療之路上給予他們力量。

當癌症已經第四期時,化療的副作用讓她感到疼痛和難以忍受,他們開始共讀一些祈禱的書,如《每日的力量》,這本書是一本宗教書籍,母親在抗癌期間一直隨身攜帶,給了信基督教的母親很多安慰。也讓不信教的他最終決定為母親祈禱。他說“不論有沒有一個人在傾聽祈禱,這都是我對她最美好的祝願。”我們老家也是燒香拜佛之地,家家戶戶設有祭拜,每月初一十五都要“拜拜”,小時候在聽到大人們嘴裡唸唸有詞的樣子,我常忍不住會笑出來,但是長大後才發現碰上一些事時,有時美好的祝願也足夠給人安慰,儘管我依然不信教。

喜愛閱讀並常飛往戰火紛飛的國家的母親早就看透了生命的真諦,當母親一步一步緊逼死亡時,他們共讀了《最後的演講》,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胰腺癌患者,母親在對比自己與作者的境遇時,樂觀地表示自己特別幸運,不僅兒女齊全,也做了奶奶,她也會平靜地對別人說自己即將離去的事,就像在說別人,這種樂觀理性的精神貫穿了整條抗癌之路,深深影響著威爾。

儘管我希望他們母子間的共讀清單能再長一點,但他們還是迎來了最後一本書《自由基》,書中描述的是一個熱愛閱讀的女人即將死於癌症的故事。母親離開時,臥室放滿了她一生讀過的書,這些書指引著母親,也指引著威爾。

我在看完這本書後,腦海裡一直迴旋著這樣一幅畫面:一個七十多歲的瘦瘦的老母親,精神奕奕地和兒子在討論各種書籍,而兒子像一個書友一樣安定地與之討論。

人生無常,我們經歷了03年的非典,17年後的今天經歷著新病毒,我們不知未來還會再遇見什麼樣的生死考驗,但希望可以充實地過好當下,並藉以書籍的力量構建足夠安定的內心,從容面對生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