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到底告訴我們了什麼道理?

依然記事


作為一個從小到大每個暑假都在看《西遊記》,並且看過《西遊記》原著的一個小透明來說,我個人認為《西遊記》作為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真的蘊涵很多道理。要是每個都說肯定都能寫篇幾萬字的論文出來了,所以我就挑出了幾點來分享給大家~



1、做任何事之前都需要一個好的領頭人

我個人認為,做任何事之前,都需要有一個好的領頭人,只有這樣,在做事的時候才能有方向,有人管理和指導,並且時刻監督著。而唐僧正是他們西天取經的領頭人,意志堅定,並且不會被一路的妖魔鬼怪給嚇到,或者被女妖精們給迷惑,最終他們師徒四人才能順利取到真經。


2、做事要堅持原則不動搖

做任何事都要堅持自己的選擇,絲毫不能動搖。我記得《西遊記》中有一個情節是孫悟空一個筋斗就飛到了如來佛祖那裡,他建議唐僧直接跟著他飛到如來佛祖那裡,這樣就能早日取到真經。而唐僧態度堅決的拒絕了他,一定要靠走路,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後才取經。而事實證明,唐僧的這個原則是非常正確的!



3、做事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理想是指路的明燈,也是師徒四人前行的動力。唐僧心中有世間百姓,他希望用真經來普度眾生,讓迷茫中的世人找到生的真諦;孫悟空心中有他花果山的猴子猴孫,他希望自己可以有一番作為,將來有能力保護住花果山;

豬八戒心中有他曾經做為天蓬元帥的點點滴滴,他希望能借助這次努力來再次證明自己,讓大家知道他不是一隻好吃懶做,貪財好色的豬;沙僧心中有自己曾經作為捲簾大將軍的威風,他希望通過求取真經來重得天帝的信任,還了自己失手打碎玻璃盞的錯誤……



其實,一個人是否具有領頭人潛質,做事是否可以堅持原則不動搖,心中有沒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這些是由我們的基因決定的,從出生開始就被深深地印在了基因中。並且現在科技進步了,一些消費級別的基因檢測產品就可以測出來人們是否具有這些領袖潛質,那些希望自己孩子將來可以有所作為的家長,不妨在小的時候就給孩子測一測~


總之,《西遊記》教會了我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經典著作,希望它可以傳播到世界各地,被更多的人學習!


眼眼102


通讀西遊記,你會發現,這部書與社會和職場不謀而合。一個取經團隊,隱射了很多職場道理。總結一下, 有五點。

一,沒背景的妖精都被打死了,有背景的妖精都成仙了。孫悟空一路上降妖除怪,沒有背景後臺的妖精,都被他打死了。可是那些下界為妖的妖怪,每到關鍵時刻,他們的後臺老闆就出面說情,最後被收服上天了事。職場不也是如此嗎,沒背景的不聽話,肯定被開除了。可是有背景的員工,無論怎麼不服從管理,你又能耐他如何。

二,下屬能力再高,也怕緊箍咒。孫悟空能力很強,但是桀驁不馴,不服管理,於是觀音菩薩和唐僧就暗中做套,讓給孫悟空戴上了緊箍咒。悟空一旦不聽話,唐僧就唸咒,讓悟空痛苦不堪。職場中,很多領導對付不聽話的員工也是如此,不服從指揮,動輒罰款伺候。員工為了生活,只能無奈接受。

三,幹任何事都要經歷一番磨難。唐僧團隊西天取經,一共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後終於取得真經,修成正果。事業發展也是如此,一個人要想取得大的成就,必然會經歷很多挫折和磨難,只有意志堅強,不怕困難,咬緊牙關,堅持到底,才能苦盡甘來,功成名就。

四,唐僧是一個好領導。馬雲說過,唐僧是一個好領導。這個取經團隊,除了沙僧老實一點外,孫悟空野性難馴,豬八戒偷懶耍滑,唐僧能把他們捏合在一起,委實不容易。而且取經之路艱難險阻,唐僧就是靠著堅定的信念,最終帶領團隊實現了戰略目標。

五,給自己打工和給別人打工,心態是不同的。孫悟空沒加入取經團隊之前,大鬧天宮,一人單挑天宮眾多好漢,把天宮攪了個天翻地覆。可是加入取經團隊後,動不動就被妖怪打的灰頭土臉,不得不到處求援。細細一琢磨,似乎明白了。以前是給自己打天下,動力十足,後來是給唐僧打工,出工不出力啊!

玩笑之言,以博大家一笑爾。

1.閱後如果喜歡,不妨關注和點贊一下,謝謝

2.如果喜歡職場和管理知識,關注本號閱讀相關文章!


管理那點事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西遊記》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甚至更多答案。我只簡單說點自己的感受吧。

西遊記裡三教九流包羅萬象,從世俗、宗教等方面看都有很深刻的道理。而對我們個人來說只有一個硬道理:超越自我,有志者事竟成。其他的你看懂了也無法改變,徒增煩惱,所以超越自我是我們可行的啟示。

跟神仙動心眼,找死;就是在世俗中總動心眼也最終被心眼所害。心機是把雙刃劍。天真無邪也許是最好的修行境界。

做任何一件偉大的事業,人的主觀能生動性會贏得許多意想不到。物、志、力缺一不可,天時、地利、人和交相輝映。沒有玄奘法師的“九死一生”(前九世為取經而死,第十世取經成功),就沒有最後的西天取經成功,哪次失敗不是鳳凰涅盤、浴火重生?豈止是最後一次的九九八十一難?

師徒五人對應陰陽五行,是人本身的不斷追求和改變。踏破芒鞋覓春蹤,返鄉春掛柳枝頭。人人都有難唸的“經”,人人都是“玄奘法師”。這經該怎麼念?

一家之言,希望朋友們能把最可寶貴的珍惜起來。

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點擊關注和轉發,謝謝!


晨曦小荷


要了解《西遊記》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首先應該瞭解作者吳承恩的生活經歷和思想脈絡。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祖籍江蘇漣水人,後遷徙淮安山陽。他自幼聰穎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少年時他就因為文才出眾而在故鄉出了名。他不但文才優秀,還精於繪畫,擅長書法,通曉音樂,對圍棋也很精通,喜歡收藏名人的書畫法帖,可謂多才多藝。

吳承恩很早就中了秀才,但考舉不利,直到中年,才補得歲貢生,又過七年之久,才到北京史部候選,一直沒被錄用,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六十歲才獲得浙江長興縣丞的卑微官職,又因與長官不諧,拂袖而歸。

他不願意改變自己的傲岸性格屈從長官意志,始終保持剛直風骨。

吳承恩不但是小說家,還是詩人。他在創作中,始終忠實於自己的感受和發現,忠實於自己的詩魂。

吳承恩久經動亂,他沒有消沉,始終堅守著自己的豪情和詼諧的性格。他的詩歌《送我入門來》就是他人生態度的自我表白。

送我入門來

(明•吳承恩)

玄鬢垂雲,忽然而雪,不知何處潛來?

吟嘯臨風,未許壯心灰。

嚴霜積雪俱經過,試探取梅花開未開?

安排事付於天公管領,我肯安排!

狗有三升糠分,馬有三分龍性,況丈夫哉!

富貴無心,只恐轉相催。

雖貧杜甫還詩伯,縱老廉頗是將才。

漫說些痴話,賺他兒女輩,亂驚猜。

從這首詞中,我們能看到吳承恩傲岸的性格,不屈的氣魄,他的詩詞“率自胸臆出之”,加之他一生困頓,懷才不遇,對時政多有不滿情緒,所以他的詩詞多針對封建黑暗制度的憤懣而發。

從吳承恩的生活經歷,我們可以看出他寫《西遊記》是抒發他內心對現實的不滿和憤懣。孫悟空的形象和性格,多少在他的身上能找出影子,降妖捉怪是他的願望,他想象著蕩平天下牛鬼蛇神,掃除一切黑暗勢力。他自言:“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鑑戒寓焉。”

所以,《西遊記》寫的是人生,是現實社會。它給人們如下啟示:

一、人生要有虔誠的信念,要有不屈不撓的勇氣和信心。

唐僧雖然不懂人情世故,但他有一顆虔誠的心,他始終以慈悲為懷,以求取真經為信念,最終歷經千辛萬苦,行程十萬八千里,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不畏艱險,鍥而不捨帶領徒弟們走完最後行程。

二、獨木難支,眾志成城。

孫悟空雖然本領高強,但沒有師徒四人的齊心協力、鼎力合作,是取不來真經,得不了正果的,四人可以說缺一不可。

三、磨難是成功的必經之路

要想成功,就必然經歷坎坷行程,就像唐僧師徒取經路上經歷的磨難一樣。

四、邪不勝正,人間正道是滄桑。

無論妖魔鬼怪多麼兇頑,最終都將被正義毀滅或征服,只是要經歷艱難曲折的途徑而已。


戈壁灘上的駝鈴


橫看成嶺側成峰

原劇情家喻戶曉,即:唐僧從長安出發,騎著白龍馬在三個徒弟的保護下西行取經,歷經八十一難,最後到達靈山、取得真經返回東土的故事。

從不同的角度,有人說是揚佛抑道、有人說是佛道儒三家同源共果、有人說是煉丹成仙、有人說是官場現形、有人說是修心煉性、有人說是打怪升級、有人說是易學解說,等等。

再加上各種改編版本交相輝映,百家爭鳴,令人喜愛之餘,各有心得體會,難以萬向歸一。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開篇詩

但是,原著中有一首開篇詩,位於第一回篇首,統帥全書,值得參考。詩曰: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 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混沌⥤在全世界各地廣泛存在的一個神話名詞,指宇宙形成前 氣、形、質、意等渾然一體而未分離的迷濛狀態,認為世界都始源於混沌。 覆載⥤覆蓋承載。 仰⥤仰仗,依靠,憑藉。至仁⥤最有德行、最有愛的人或意識形態,是一種強大的能量物質。 發明⥤引申為啟發、教化、指引。 善⥤會意字,指像羊一樣說話,才不會吵架、打架,才會有進一步產生合作的可能,引申為和諧的合作形式和發展關係。 造化⥤指萬物或個人 擁有著混沌狀態時的基因,被創造演化至當下,所既成的福氣、命運和改造命運的能力。所以才有“庸人才論禍福,君相只看造化”的說法。 會⥤領會,符合,使協調一致。 元⥤一元有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分為十二會,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從混沌狀態到天地人等萬物形成和發展的十二會過程,就像每天有十二個時辰一樣,每會有每會的時辰特點和使命,只是非兩個小時,而是一萬八百年;宇宙的發展像日復一日的每一天一樣,週而復始,卻循環上升。簡單講,“元”說的就是宇宙從無到有,從無形到有形,從無意到有意的漫長形成和演變過程,以及發展趨向的超宇宙級別的大場面。釋厄⥤去除或調整個人或團隊不好、不善或危險的地方,多傾向身心修持。釋厄即“斷魔”,“斷魔”即剿殺或降服妖魔鬼怪,從而引出八十一難。全書更是融匯了佛道儒精粹,致力於闡述“三家同源”,無論個人還是團體,釋厄皆可正果,就像“凡有九竅者皆可成仙”一樣,走上人生或事業的巔峰。

全詩試譯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

宇宙起源於混沌狀態,天地連在一起,茫茫渺渺,沒有生命,一眼望不到邊,冥冥中有一種神秘而無限強大的力量,若隱若現。

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

開天闢地之後,氣、形、質、意等,隨機裂變或結合,清氣上上,濁氣下降,形成宇宙,地球上也才有了天、地、人等萬物,而那股強大的力量也融進了所有普遍存在的萬物之中。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

因此,天覆蓋群生而不塌,地承載萬物而不陷;天地間所有合作形式和發展關係,時刻啟發、教化和指引著萬物和人類自己,要守住和開發潛隱的那股力量,在和諧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更和諧。

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在座的每個人,你想知道自己既成的福氣、命運和改造命運的能力,並領會天地之數,釋放體內的混沌之力,從而翻手掌控自己的命運嗎?那就必須得讀以“釋厄”為主旨的西遊記。

小結

綜上,「西遊記」這本鉅著橫看成嶺側成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得體會,難以萬向歸一。如果非要總結成一個道理,請留意那首統帥全書的開篇詩,它很傾向在提醒每個讀者要像師徒一樣“釋厄踐行”,從而走上人生或事業的巔峰。
圖片來源網絡,僅供學習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明生答西遊,第49期。


明生讀西遊


最簡單跟時下差不多。有背景的,如魚得水,活得滋潤,沒背景的,悽悽慘慘慼戚,嗚呼哀哉!

大家都知道孫悟空神通廣,關係也十方九域行的開,去西天途中,所遇妖魔,有背景的,都被接走了,無背景的,都成了老孫金箍棒下屈死鬼!



平定山人


吳承恩讀了一輩子書,直到老來方得中榜,做得一七品縣令,在任一年,便辭官回家。時思時弊,心中憤懣,逐寫一書,名西遊記。說,整個社會,官官相護,結黨營私,腐敗成風,凡系爹生娘養,有三親六故者,皆不能稟公執法,固塑一石猴,由石縫中崩出,無私無畏,抱打不平,然,終敗於權勢,被逼無奈,保唐僧西天取經,一路之上,所遇妖魔,有的來自天庭,有的來自西竺,個個背景了得,九九八十一難,使石猴吃盡苦頭,如有降服,將要打死,或老君或觀音,保護神即刻就到,哈哈一笑,將妖孽領回,西遊喻示,縱有三頭六臂,七十二變,一蹦十萬八千里之術,要想改變社會,實屬不能。


手機用戶佛在心


腳踏實地,步步為營,才能到達目標!


用戶811013549461


《西遊記》講了一件事:人生都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

文中照片拍於第一次沙漠徒步22km,儘管我哭了一路,淚水和汗水順著頭髮結成了冰,當時心想就是狼來追我,我都邁不出一步了,我寧願讓狼吃了也不走啦(沙漠長時徒步真的需要勇氣體力。) 但考慮到是160多個人的集體行動,不能扯全體驢友的後腿,於是我邊哭邊走,從身邊走過的發現我在哭的驢友不停地往我手裡塞牛肉乾呀,巧克力之類之類的[捂臉][害羞],還有有意走在我身後的幾個驢友表達他們比我更走不動啦!就這樣我最後提前十幾個人到達了目的地。收到了驢友們善意的掌聲。

第一次沙漠徒步。真的讓我明白了好多道理:西天取經路上其實沒有什麼妖魔鬼怪,妖魔鬼怪就是惡劣的各種自然環境和野生的也在求生存的動物類,及師徒四人內心的孤獨無助,所以他們四人才在互怒互助中戰勝了各種困難,最終到達了西天,取得了真經(成功)

這次沙漠徒步後,我就堅持每天早上走幾步啦,我可不想以後出去再讓驢友們操心費神啦。

《西遊記》告訴我們每個人碰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不要氣餒沮喪,要鼓氣勇氣,想盡辦法,辦法想盡,慧眼識人,團結協作,戰勝困難,最終取得真經(成功)。











紫緣方舟


咫尺靈山,雲霧飄渺間,娑婆世界,法相莊嚴,女媧彩石補天,洪荒六合,遺落靈胎花果山,億載光陰,氤氳精華紫色!東勝神州,渡海求法歷艱難,西行風雨,斜月三星洞前,菩提聖祖,八九神功道法玄,攪鬧龍宮得禹棒,脫卻舊衣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