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論解釋了,為何當今網絡罵戰、暴力多,槓精不斷

一個月前,我看上了一家教育機構推出的線上學習課程,於是微信加了課程顧問詳細瞭解。

因為害怕自己被詐騙,不信任就這麼把一千多人民幣直接交到這個陌生人手上,所以要問的問題特別多,連著諮詢了一兩天,總揪著某個疑惑點不放手。

然後,課程顧問在不厭其煩地解答我連珠炮一樣的提問之後,突然笑著給我發了一條消息說"您可真是個小槓精"呢。

我感覺自己嘴裡噎了一口SHI,心說你怎麼罵人呢。很但顯然,顧問不可能侮辱自己的潛在客戶,所以說,她以為"槓精"可以是一箇中性詞彙,但是在我看來,這個詞就是對我的侮辱。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論解釋了,為何當今網絡罵戰、暴力多,槓精不斷


為什麼我們兩人同樣"網上衝浪"十幾年,卻對一個詞的褒貶含義有如此不同的理解?

如果同樣的對話,發生在微博等網絡社區的兩個陌生人之間,結果就可能是,一個人以為自己幽默無比的同時,另一個人已經籌備好滿腦子髒話準備開戰。

接下來,我就要開始解釋,類似的誤解,是如何讓大部分網絡罵戰、網暴發生的;

或者說,網絡社區的"短評論"功能造成的誤解,是如何成為,所有網絡輿論弊端的根本原因之一的。


(嫌囉嗦可以不看本段落)

一百多年前,知名語言學家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提出了能指、所指與符號的概念。

他認為語言作為一種約定俗成的符號,包含兩項心裡要素,由聯想的紐帶連結在腦子裡。

此二要素分別是由概念和音響效果(語音留下的的心理印跡、聲音的心理形象)。

索緒爾分別用能指和所指概括這兩個要素,並且指出他們是緊密相連、彼此呼應並相互依賴的。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論解釋了,為何當今網絡罵戰、暴力多,槓精不斷

索緒爾

而出生於1901年的哲學家、精神分學家的拉康,推翻了這一觀點。

他認為能指首先是一種沒有具體意義的物質要素。

也就是說,它可能具有某一個固定的意義,但我們不知道它具有什麼意義,所以對我來說它不具有任何意義。

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係是分裂的,“能指無法衝過阻隔到達所指而只能在橫線(按:即"阻隔")的上方不斷運行,在能指鏈(所有能指的組合)上不停地指向下一個能指,永無止境”。

而所指,必須在能指滿足一定條件下才能被製造出來,在此之前,它是虛無的,不斷流動的,充滿不確定性。 【杜超,屠友祥.拉康與索緒爾:能指鏈的形成[J].山東社會科學,2017(08):73-81.】

能指鏈有兩種運作方式:轉喻和隱喻。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論解釋了,為何當今網絡罵戰、暴力多,槓精不斷

拉康

“隱喻是一個能指對另一個能指的替換或並置,替換則基於相似性,比如語義或發音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很難為人察覺。” 【杜超,屠友祥.轉喻與隱喻:拉康的能指鏈的運作方式[J].東嶽論叢,2018,39(04):134-141.】

拉康認為,隱喻不但完成了在能指鏈中的能指與能指的橫向的替換,“還完成了進入了‘所指的領域’,佔據了所指的位置,產生了新的意義。”【杜超,屠友祥.轉喻與隱喻:拉康的能指鏈的運作方式[J].東嶽論叢,2018,39(04):134-141.】

在這一情況下,能指使得所指,也即心理層面的概念不再虛無,也不再流動。

詞(字)典經常使用隱喻的方法解釋詞語,如《說文解字》中用"追"解釋"逐",用"逐"解釋"追",這就是典型的能指替換。

拉康認為,“在隱喻中,即使一個能指取代了另一個能指,佔據了這個能指原有的位置,它的意義也仍然需要同周圍的能指發生關係才可被確定下來。正是在這個關係鏈中的這個點上,意義才能產生。”【杜超,屠友祥.拉康與索緒爾:能指鏈的形成[J].山東社會科學,2017(08):73-81.】

他強調了一個能指若想確定它的意義,在用另一個能指替換的同時,還要求新能指就必須處於適當的(上下文)語言環境中。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論解釋了,為何當今網絡罵戰、暴力多,槓精不斷

當能指之間的相關性足夠大時,當語言環境足夠完足時,能指穿透阻隔到達能指(即在心理層面留下正確的概念)的效果就足夠良好,它所固定下來的意義就足夠"穩定"(即清晰而明確)。

拉康使用了"錨定點",來描意義被固定的"時間點",他還就此進一步說明:

句子只有通過它最後一個詞才完成它的意義。每個詞都為其他詞的結構所預設,並且相反地由其追溯作用而規定了它們的意義。

換句話說,每個句子只有足夠完整,它所表達的意義才能真正被確定,不會任人浮想聯翩。

一個句子,如果相對於寫下這個句子的人所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更加簡略的話,不同的人會根據自己的立場和理解能力,補上不同的詞彙,創造出一個新的意義,所以說此時,意義是不確定的。

只有當句子被完整、詳細地說出,“句子的意義才可以被回溯性地構建起來。”【杜超,屠友祥.拉康與索緒爾:能指鏈的形成[J].山東社會科學,2017(08):73-81.】

也就是說,完整的句子為固定能指的運行、消除意義的不確定性發揮了主要作用,在完整的句子中,每一個能指都與其他能指產生這樣或那樣的聯繫,參與構建完足的語境,每一個能指所代表的意義也在其他能指的"幫助"下被固定,並且製造出正確的所指。

信息論的創始人香農,曾經提出信息熵理論,把信息定義為消除不確定性,這與拉康關於的上述理論有一定相似性。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論解釋了,為何當今網絡罵戰、暴力多,槓精不斷

香農

拉康"能指本來不具有意義,也不與所指有所聯繫,相似能指的替換以及語境的完足使得能指的意義、對應的所指固定而明晰"的理論,讓我們理解當今的網絡社區中罵戰不斷的原因。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知乎這樣的社區好像相對於微博的網暴和罵戰更少一些,輿論環境更"乾淨"一些?除了他們之間的成員組成有所不同,是否跟它們本身也有關係?

在新浪微博創建之初,網友發微博就有140字的字數限制,雖然如今這一限制被解除,網民依舊習慣於發佈簡短的言論。

短評論限制字數,網友發表的文本就不得不以破壞語境完整性為前提,進行一定的刪減與縮略,使用詞彙代替短語,使用短語代替長句。非網絡流行詞彙,也有可能因短評論而造成的語境缺失而被誤讀。

微博短評論使得網民發佈言論時,其字數限制使得文本中的句子不完整,語境缺失,導致他人的誤解。

比如很多網友發一些調侃和反諷言論,某些"老實人"沒看出來幽默意味,把字面意思當成這些網友的本意,於是開罵,實屬"友軍厚葬"。

後來,網友不得不“狗頭保命”,或者加一句“開玩笑哈”來給自己澄清。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論解釋了,為何當今網絡罵戰、暴力多,槓精不斷

或者,某些人還沒理解出整個句子的完整意思,只根據句子中某些詞彙,憑空猜測網友的本意,於是開罵,實屬“閱讀理解不及格”。

比如“微博愛國”,只要言論中有一兩個詞彙疑似"辱華",就會造成一場罵戰。

很多網友在發佈個人觀點時,缺少觀點的論證過程。

這是因為短促的文本使得“發帖者”沒有空間進行觀點陳述,或者“發帖者”習慣於短評論,沒有進行論證或給出,導致了句子和語境的不完足整。

論證是指:

引用論據來證明論題真實性的論述過程,是由論據推出論題時所使用的推理形式。

網民的個人觀點、言論,也是一種論題,而提供論據,就是揀選事實製造完足語境的過程。

不管論證過程是否存在謬誤,它展現了某人一整套的論述、邏輯,而由論證過程推出論點的過程本身,就是替代最終結論(那些言論與觀點)的能指。

缺少論據、論證過程、條件的觀點與言論,因為並沒有讓瀏覽文本的人從語境中獲知觀點的真正意義,無從帶入,往往被認為是偏激言論。

這種現象常常被網友戲稱為“其實XX說的沒錯啊,不知道有些人在槓什麼”。

例如: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論解釋了,為何當今網絡罵戰、暴力多,槓精不斷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論解釋了,為何當今網絡罵戰、暴力多,槓精不斷

網友對該微博下的熱門評論做出的反對

該博主發佈的微博因缺少論證過程與條件,被網民誤讀,產生了輕微的爭吵現象。

相反,長文本給網友足夠解釋自己言論,和論證自己觀點的空間,減少了他人對網民的言論與觀點的誤讀。

知乎也是因為不限制網友發佈言論的字數,所以輿論環境更加乾淨。


當舊有詞彙、短語仍舊無法完整、準確表達網民的本意時,新鮮製造的網絡流行詞,就會出現併成為達到刪減與凝縮目的而使用的新手段。

  1. 它多由網民為總結一些事物、現象、概念而新創造出的詞語
  2. 它們簡短,易於記憶
  3. 它的概括凝練性強,字面義一定程度上能準確概括詞語所代表的深刻含義
  4. 它使用隱喻的修辭,依照舊有詞彙結構創造,形象而靈活,具有一定新奇感

這些使得網絡流行語傳播能力極強。但是,這種廣泛的傳播與使用導致了意義的曲解。

網絡流行詞具有即時性,它產生於特定的事物、現象、概念(這也是一種語言環境)之下,但對新接觸這一流行詞的網民來說,他們根本不知道這些詞彙的原本意義,不知道它們是為了解釋什麼事而產生的。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論解釋了,為何當今網絡罵戰、暴力多,槓精不斷

網絡流行詞快速傳播,致使他們與那些事物、現象、概念有極大的距離、極多的阻隔,所以他們難以瞭解那些事物、現象、概念,網絡流行詞於他們,就是一個無固定意義的物質要素。

他們在剛剛接觸網絡流行詞時,無法獲得詞(字)典式的具有一定權威性的詞語解釋。

在他們有意或無意發動的能指的隱喻運作中,短評論的字數限制特性使他們並不能經歷能指的替換過程。

他們只能在見到這一詞彙的語境中,在這一詞彙與其他能指形成的聯繫中,尋找意義。

但是,因為那些距離與阻隔,詞語產生時的源語境很難被髮掘,而短評論帶有的字數限制特性使得它並不能完成能指的隱喻運行所要求的語境條件。

短促的文本所製造的語言環境並不完足,廣泛的傳播使得剛剛接觸某一新造網絡流行詞的網民,不得不依靠不完整的語境完成對詞彙的理解,他們接觸到的是已經被誤讀的詞彙。

根據2012~2018年《咬文嚼字》所評選出的“十大流行語”結果,縮略詞佔網絡流行語(詞)的大部分比重,並且所佔比重正在不斷提高。【徐文倩.關於網絡流行語的思考[J].視聽,2019(03):172-173.】

在 2008 年至 2018 年的年度十大網絡語盤點中,可以看到有很多網絡流行語都是用戶發明創造的,並使其流行開來。"網民自己就正在不斷生產梗。

有學者認為:“受眾會依據自身所看到的對網絡流行語加以理解並重新解讀,賦予其新的含義” 【陳旭光.邏輯轉向與權力共生:從網絡流行體看青年網民的集體記憶實踐[J].新聞與傳播評論,2018,71(03):71-85.]】

“用戶的興趣點會逐漸轉移到如何對流行語進行模仿再創造”【蔣建洪,李倩倩.基於模仿創造的網絡流行語傳播模型及仿真研究[J/OL].計算機應用研究:1-7[2019-06-28].】

因此,許多新造網絡流行詞,在傳播過程中,會有網民根據自己對詞彙不正確的理解,將它放在不適當的語境中,使它錯誤地代替了應該被放置在此處的詞彙,並於句子中其他的詞彙產生聯繫。

根據拉康的理論,這樣的錯誤會導致同一詞彙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意義,它的含義被模糊化,意義的邊界不再明晰。

網民可能因為對相同詞彙的理解不同,發生誤解而爭吵,或者他們因詞彙含義模糊化,並未意識到自己在不適當的語境中使用了詞彙,致使自己的言論、觀點有著以偏概全的缺陷,成為偏激言論。

比如“直男癌”和“槓精”,就具有極強的誤讀效果,此二詞的含義範圍邊界模糊(即它具有多重引申義),所含有的褒貶色彩並不明確。

“直男癌”,作為在微博上經常出現的網絡流行詞,被學者定義為:

對自我感覺良好,具有性別優越感,並表現出極端偏執思維的大男子主義者的一種諷刺。引申含義是指漠視女性價值,不尊重女性,物化女性,歧視女性,限制女性自由的男性,體現的是男性中心主義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表現和自我陶醉。 【劉錦.網絡熱詞"直男癌"的建構與顛覆——基於社交媒體女權主義話語符號的分析[J].新聞知識,2017(11):84-87.】

但微博網民關於直男癌的解讀是多種多樣的,有些網民將"直男癌"這一具有貶義色彩的詞語置於中性語境中,替代了中性的能指。

例如:該微博網民認為“不懂的女生心思、不會給予女生心理慰藉”是直男癌的意義之一。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論解釋了,為何當今網絡罵戰、暴力多,槓精不斷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論解釋了,為何當今網絡罵戰、暴力多,槓精不斷

該網民表示“不懂得審美、不會打扮自己”是直男癌的含義之一。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論解釋了,為何當今網絡罵戰、暴力多,槓精不斷

該網友為了進行自我營銷,有意將直男癌的意義引申。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論解釋了,為何當今網絡罵戰、暴力多,槓精不斷

知乎上亦有網友反對對“直男癌”含義的過度引申。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論解釋了,為何當今網絡罵戰、暴力多,槓精不斷

可見,有關於“直男癌”這一能指,網民形成的理解不同,他們關於該能指的所指並不固定,意義也不正確。

而這種行為本身又使得其他網民增強了對該詞語的誤讀。

“槓精”,作為一個網絡流行詞,同樣適用於上文關於"直男癌"的處境。

有學者對這一詞彙作如下解釋:

從語義上,“槓精”側重突出“槓”的意義,含有調侃、諷刺意味,多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這種人往往不問真相,不管別人說什麼,先挑刺反駁,為反對而反對,為爭論而爭論。他們的本能反應是攻擊對方、誓死反駁,通過打壓對方來抬高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施展抬槓的本領。這類人其實在用一種近乎“耍無賴”的姿態,專門打壓對方的“軟肋”,並以此為樂。 【田萍.揭開“槓精”的面紗[J].語文建設,2019(06):73-75.】

同樣的,有網民將貶義色彩的詞語置於中性語境中,替代了中性的能指。

比如該新聞下,網民認為這名小學生是槓精。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論解釋了,為何當今網絡罵戰、暴力多,槓精不斷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論解釋了,為何當今網絡罵戰、暴力多,槓精不斷

這名小學生的行為並不符合上述定義,卻依然被網民視為槓精,使得其他網民誤讀該詞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