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鋼鋸嶺》有哪些bug?

阿杜課堂


首先解釋一下這部電影確實是大作,但是過於宣揚個人英雄主義,這應該是美國電影的通病

因為我作為不可知論者+唯物主義者並不喜歡那種一神教宗教氣息太濃的片子所以沒有第一時間去電影院看.

《血戰鋼鋸嶺》整部電影都在強調兩個主題:戰爭的殘酷和信仰的堅定。

在表現戰爭的殘酷上,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描寫。正面描寫,這部電影對戰爭場面的血腥和殘酷的表現,超越了以前的任何一部戰爭片,看一個國內版的刪減鏡頭便可窺其一斑:

側面描寫也很多,比如主角多斯的父親,就患有嚴重的戰後綜合症,他的嘴裡不止一次描述過戰爭的可怕。再看下面這個“鬼面士兵”,是主角沒上戰場前,在醫院門口遇到的,戰爭創傷讓人看了不寒而慄.

這片子就是個渲染力不錯的美式主旋律片

主角和故事也有真實原型可以追尋。。。

但是說理想上的戰爭片稍顯不足

原因就是片子裡的軍事嚴謹性給人感覺還是相當神劇的.

在攻打日軍時一坨一坨的人海衝鋒,毫無彈片的炸彈,無限彈藥彈夾,戰列艦炮彈威力嚴重縮水.

日軍們看似勇猛,結果一個個射擊準度風暴兵附體,但是歷史上日軍的戰鬥能力非常之強,到後面跑步還跑不過一個瘦骨嶙峋還託著人的傢伙.基本就是弱智和瘋子兩個狀態二選一了.

證明那幫日軍弱智的不行的還有不趁別人剛來的時候夜襲,非等豔陽高照的時候在大太陽底下列隊衝鋒.正史裡面可是夜襲啊。

結果美軍還真給面子,像樣的防禦工事都沒有,守夜的只會在戰壕裡各種娛樂性聊天.真的是二戰裡世界最強的美軍嗎?我理解導演作為一個狂熱信徒拼了命的想要把主角神化顯得主角如救世主一般的人設.有了信仰刀槍不入水火不侵,在日本人眼皮子底下救走75人簡單加愉快。但是也請尊重一下軍事邏輯尊重歷史.







梵高movie


全片最讓我感觸深刻的場景就是:德斯蒙德所在的部隊在前往鋼鋸嶺的路上,一行人載歌載笑,暴露狂“好萊塢”還在和戰友插科打諢開玩笑。就在這時,迎面駛來一輛坦克開道,緊接著後面跟隨幾輛卡車,或是載滿層層疊疊的死去戰士的屍體,或是載著失去胳膊、頭上包裹著紗布,軍裝沾滿已經凝固了的鮮血的傷病員。他們的緘默和木訥的神情和作為接替部隊的新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德斯蒙德的戰友們見此情形後,還未從剛剛的喜悅中回過神來的笑容凝固在了臉上。德斯蒙德第一個脫下鋼盔向剛從前線上下來的戰友致敬,隨後其他戰士也脫盔敬禮。因為他們知道,明天的自己,很可能也會是這副模樣--殘臂斷肢或是馬革裹屍。不得不說,《血戰鋼鋸嶺》具有我看過的最長的對戰爭場面“毫無保留”的刻畫,將一副血淋淋的戰爭圖景清晰的展現在觀眾的面前。上次讓我看得心揪的戰爭鏡頭還是在《拯救大兵瑞恩》中,片頭士兵在海岸登陸的那個場景。記得有個士兵剛爬上海灘,就被飛過來的彈片直接打斷了整個右臂,他下意識的用左手撿起自己的殘肢,然後木訥的在原地徘徊了一圈,不知道該繼續前進還是往回走。然而,這次老梅用了近一個小時的時長來表現我所能想象到的最真實的戰爭,真的是太讓我觸動。聽過一句話,“那些喜歡戰爭的,都是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最後,還是感謝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吧。願世界和平。



鬼屋日決的


德斯蒙德所在的部隊在前往鋼鋸嶺的路上,一行人載歌載笑,暴露狂“好萊塢”還在和戰友插科打諢開玩笑。

就在這時,迎面駛來一輛坦克開道,緊接著後面跟隨幾輛卡車,或是載滿層層疊疊的死去戰士的屍體,或是載著失去胳膊、頭上包裹著紗布,軍裝沾滿已經凝固了的鮮血的傷病員。他們的緘默和木訥的神情和作為接替部隊的新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德斯蒙德的戰友們見此情形後,還未從剛剛的喜悅中回過神來的笑容凝固在了臉上。德斯蒙德第一個脫下鋼盔向剛從前線上下來的戰友致敬,隨後其他戰士也脫盔敬禮。

因為他們知道,明天的自己,很可能也會是這副模樣--殘臂斷肢或是馬革裹屍。

不得不說,《血戰鋼鋸嶺》具有我看過的最長的對戰爭場面“毫無保留”的刻畫,將一副血淋淋的戰爭圖景清晰的展現在觀眾的面前。

上次讓我看得心揪的戰爭鏡頭還是在《拯救大兵瑞恩》中,片頭士兵在海岸登陸的那個場景。記得有個士兵剛爬上海灘,就被飛過來的彈片直接打斷了整個右臂,他下意識的用左手撿起自己的殘肢,然後木訥的在原地徘徊了一圈,不知道該繼續前進還是往回走。

然而,這次老梅用了近一個小時的時長來表現我所能想象到的最真實的戰爭,真的是太讓我觸動。

聽過一句話,“那些喜歡戰爭的,都是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

最後,還是感謝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吧。

願世界和平。


曉飛講電影


在訓練時,多斯準備請假回去結婚,結果老頭軍官衝進來了,教訓多斯要拿槍才準他假,並讓站在門口一個小兵把槍給他,注意,這時格拉夫連長還不站在門口,當多斯拒絕拿槍之後,格拉夫突然憑空出現在門口,倚在門口雙手抱胸,貌似站在那裡很久的樣子。大家再看一遍應該是拍片時留下的一個bug。最後一戰奪取鋼鋸嶺之前,格拉夫連長對剛救完人洗完澡的多斯說:I realize that day is your seven。原話差不多是這個,字幕翻譯是:我預感那一天是你的安息日。我第一次看的時候還以為連長預感多斯那天必須犧牲,但還是趕他上戰場。二刷的時候仔細聽了英文,覺得應該翻譯成:我知道那天是你的禮拜日。其實是在說之前多斯要求禮拜六休息的事,說明連長已經充份尊重多斯的信仰了。只是翻譯的有點讓人容易引起異議。

勤勞的馬蜂


在訓練時,多斯準備請假回去結婚,結果老頭軍官衝進來了,教訓多斯要拿槍才準他假,並讓站在門口一個小兵把槍給他,注意,這時格拉夫連長還不站在門口,當多斯拒絕拿槍之後,格拉夫突然憑空出現在門口,倚在門口雙手抱胸,貌似站在那裡很久的樣子。大家再看一遍應該是拍片時留下的一個bug。

最後一戰奪取鋼鋸嶺之前,格拉夫連長對剛救完人洗完澡的多斯說:I realize that day is your seven。原話差不多是這個,字幕翻譯是:我預感那一天是你的安息日。我第一次看的時候還以為連長預感多斯那天必須犧牲,但還是趕他上戰場。二刷的時候仔細聽了英文,覺得應該翻譯成:我知道那天是你的禮拜日。其實是在說之前多斯要求禮拜六休息的事,說明連長已經充份尊重多斯的信仰了。只是翻譯的有點讓人容易引起異議。


社會那點事兒


《血戰鋼鋸嶺》幾乎是近幾年少有的優秀戰爭題材影片。電影對以下幾點的精準處理讓人喜歡真實事件改編 更得人心正如大家知道的,本片是由真實事件改編,故事源自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講述他從武參軍卻堅守信念拒絕用槍,在沖繩戰役中一個人赤手空拳救下了75名隊友的故事。但實際上,真實的道斯在前線挽救的不止是75人,由於他沒計數,所以這個數字只是一個概數。實景拍攝 不畏艱煩導演梅爾吉布森能認真到什麼程度?為了真實再現屍橫遍野、滿目瘡痍、屍橫遍野的戰場殘酷,他來到澳大利亞悉尼西南部郊區布倫格利,找到一個廢棄農場做取景地,專門炸燬了這個農場,佈景成為鋼鋸嶺的一部分,瞬間拍出了浴血戰場的既視感。另外讓人很難想象的是,影片導演堅持實拍,除了諾蘭又一位實景狂魔誕生了,在《血戰鋼鋸嶺》目力所及幾乎都是實景拍攝。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在焦土之上被火燒的鬼子場面,據說是採用特別燃料燒真人完成拍攝。人物飽滿 刻畫到位電影中男主道斯的隊友和父親形象一直讓我難忘。從這幾個配角人物的和刻畫上可能感受到導演精心雕琢的誠意滿滿。例如道斯的隊友,在道斯表達拒絕用槍的時候,他們拳腳相加,因為戰場之上別說保護隊友,你對自己不負責都是對隊友的牽連性傷害。所以他們不理解道斯,我們作為觀眾用上帝視角看道斯的戰友覺得他們面目可憎不盡人意,事實上,隊友比道斯更能認清現實。感動往往在反差中誕生,曾經惡語相向的隊友在戰場上相互扶攙,曾經最希望道斯離開的人後來最先被道斯感染,一直做他堅實後盾。如果史密緹活著他們一定是很好的朋友。






Sunning


相信看過《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后,許多人都有一個疑惑,就是日軍既然一開始佔據主動,為何不割斷美軍攀登繩,這樣豈不更乾脆?省得費那麼大勁來回拼殺。要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日軍也是有苦說不出,不得已而為之! 其實,《血戰鋼鋸嶺》中只是一個戰鬥場景,而放眼整個沖繩戰役規模是很大的。

至於繩子或軟梯的割與不割根本不會影響戰局,割的話反而徒增傷亡。日軍很清楚雙方的實力,只能採取龜縮的策略,因為他們沒有後勤補給,死一個就少一個。


你可以看到影片中,光禿禿的山頭連幾棵完整的樹都不多,這全是美空軍汽油彈,海軍艦炮重火力摧殘的。日軍明白即使破壞掉軟梯,敵人也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恢復,不如依託多層的防護陣地和四通八達的坑道堅守。因為美軍攀登懸崖每次投入的兵力有限,等美軍離近了打,這樣對多以輕武器攻擊的日軍來說才是最有利的。



日軍在戰前就接到了死守的命令,早已做好玉碎的心理準備。他們要做的就是拼死一搏拖住美軍,最大化消滅其有生力量,為本土決戰拖延時間。

沖繩戰役歷時82天,從1945年四月上旬打到六月中旬才結束,美軍先後動用兵力55萬,2000多架飛機,1500餘艘艦艇。殲滅8萬多日軍,美軍傷亡近7萬人,還死了個巴格納中將,這是美軍在整個太平洋戰爭損失最大的一次。


小丑剪影


不得不說,《血戰鋼鋸嶺》具有我看過的最長的對戰爭場面“毫無保留”的刻畫,將一副血淋淋的戰爭圖景清晰的展現在觀眾的面前。

整個電影對日本人的刻畫並不多,但是每一幕都精確地刻畫出日本人在戰爭中的民族特性,包括日本人不要命只要勝利的兇狠戰爭機器形象,很震撼。

1.說懸崖邊不扔手榴彈的人,是不知道一個兵種叫投彈兵嗎?而且一個被困了82天毫無補給的孤島,詐降的士兵都不能平均到一人一個手榴彈,恰好衝到懸崖邊的士兵身上恰好有個手榴彈?2.至於主角光環的問題,看過現實中開掛了的道斯,估計都會覺得電影中的主角光環弱爆了吧!3.問日本人為啥不割了繩子的。日本人不傻,戰勝是不可能了,只求多殺美國大兵了。割了繩子美國人上不來,就在下面紮營了,困死他們不算還傷不著對方。4.不明白為啥不是上來就打的。誰跟你說這是戰爭片了?這叫傳記片。不解釋一下主角為啥不拿槍,觀眾只會覺得主角神經病,而不是英雄。




愛剪切3350


我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都要將這部電影和《比利林恩》作,非常不。

  沉頓,小提琴。君不見,多少曲目通過它們出了的。甚至,多少鋼琴曲目被地演繹成了小提琴。

  ,只是而已。如果因為一部電影的票房就否定它,或者因為一部電影的票房很好就眼紅貶低它,都是片面的。同理,也如此。另外,兩部電影戰爭的引線都不同:伊戰是發動,而時美國可是自發參戰的。甚至《鋼鋸嶺》中還提到了,有兩名報名參軍自殺。這,是不是他們做出的?

  二戰以後,世界再也沒有發生過如此、如此大傷亡的般的戰事。對於我們來說,那個世界太過,只是一個化的、存活在中的世界。在那個,探討本身就是的,多少人被生生拖入了歷史,。沒有現代戰爭這樣精密的,只是最的。前一秒還活生生的人,後一秒就身首異處、穿腸肚爛。在那個年代,戰場,是沒有允許你探討個體的。

  我想說的是,《比利林恩》也好,《鋼鋸嶺》也好,都是在特定世界下的。二戰戰場上比利林恩,伊拉克戰爭中戴斯蒙德也。小自有他的世界,物亦有他的戰場。畢竟在大環境面前,我們每,都是,不是嗎?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二):為何我們被梅爾·吉布森的戰爭片所吸引?

  趕上最後的的末去看了《血戰鋼鋸嶺》,看完回家時一路花痴梅爾·吉布森,秒變迷妹。甚至都和他見面的。第一句要說什麼呢?

  嘿嘿~

  還是少說,正經地這部。

  改編自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講述了他攜帶上戰場, 並在沖繩中救下75位的。

  故事探討了一個不帶槍如何打仗的 。

  靠什麼打呢?靠!

  現在,我們不談信仰,只這信仰背後的。

  因為這些東西才是梅爾·吉布森拍電影所運用到的。

  那麼,信仰的背後是什麼呢?

  。

  很多人都被梅爾·吉布森的“”深深吸引,卻鮮有人知道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古典中有兩個:、。

  戰爭片最的就是,要用去打。梅爾·吉布森的秘笈就在於此,他是站在“柔”的去講“剛”,用“剛”去“柔”,用“柔”去戰勝“剛”,正所謂,剛柔並濟,以柔克剛。

  大家都知道,《的心》和《血戰鋼鋸嶺》中都不乏柔情。剛和柔,的;的,張弛,讓人直呼。

  不得不說,梅爾·吉布森很懂得如何去撩撥觀眾的,一哭一笑似乎都在他掌握之中。都說他是“世界上最的”,中是否如此,,但他的電影是性感的。

  《血戰鋼鋸嶺》中,吉布森用三個再現了這個故事。

  一開始,梅爾·吉布森先把觀眾推入了地獄。戰場上的讓人不得不帶著、的去觀看。

  接著,推向遠山、,故事從男的開始。

  這第一個場景是在。

  這一段主要是做,講了信仰,從的之情講到了長大後的,給觀眾餵了一顆糖,甜甜的。這裡就不多說了。

  第二個場景是在營。

  看到這裡,真的是滿滿的,擋也擋不住。

  所有的男性,似乎在這裡都能得到,、無厘頭、性的、冒險、、。

  其中最引人發笑的就是那個裸體男。梅爾·吉布森加了一個這樣的人設真是絕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到了戰場上,他的和了強烈的。

  影片中,最讓女的應該是薩姆·沃辛頓扮演的葛洛佛。我差點以為這是時的吉布森。真的是太像了。

  所以說,最性感的男人不是裸體肌肉男那種,也不是說話快準狠的霍威爾中士,而是葛洛 佛這樣有著磁性,說話不緊不慢的,的男人。真的是令人垂涎三尺啊!

  第三個場景就是在戰場上。

  這一場真的是太令人了!不多了,看圖感受一下。

  在這一場,故事的公多斯發揮了不拋棄的,不給傷殘者劃分,去救治每一個人。最後憑藉一己之力了75個傷者。

  ,他也用自己的“柔情”打動了“剛烈”的們,並以此精神為美軍贏得了最後的。

  所以說,剛勁的東西,不一定要用更剛勁的去征服。

  永遠不要忘了戰爭的是為了維護,拯救每一個人,即使在戰場上也不能忘了,只為戰爭而戰爭。戰爭背後對和平、柔情的才是我們所真正的。切勿。

  同樣,戰爭片也不是為了重現“暴力”,如果你只看到了這些,這部片子一定也好不到哪裡去。

  當然,《血戰鋼鋸嶺》成功還是在於。梅爾·吉布森的藝術真的是。

  的細節之處真的是太多了,這個自己去看去感受。

  在此只說一個細節,梅爾·吉布森用多斯第一次從鋼鋸嶺下來後在下衝洗自己的這一幕,將這個人物的真實地展現在了觀眾的眼前。

  而在我心裡,這個也是梅爾·吉布森的光輝形象。

 鋼鋸嶺為什麼叫鋼鋸嶺呢,除了式的,還因為上面的日軍機槍火力之,足以像鋼鋸一樣把美軍攔腰截斷。這是一場硬仗,年輕的們就像是送進絞肉機的餡料,不過就是在推動戰爭的運轉而已。軍裝雖然,可是彈貫穿撕裂以後就再也不能討們的了。

  在這樣的戰場上大家都恨不得各一隻搶再背上炸藥包和噴射器,卻有一個士兵一支槍也不拿。他的存活與其說是僥倖,不如說是神蹟。但我並不想,我更願意那是最的選擇。當醫療兵多斯看著最好的戰友死在鋼鋸嶺上他卻為力的時候,他不知道為什麼看不到上帝的旨意,然後他選擇聽從了傷兵的和他自己內心的善念。

  當他說“讓我再多救一個人”的時候,身為真影迷的你一定會想到另一部電影《辛德勒的》。結尾辛德勒為自己還一輛和一顆金胸章而懊侮:

  “我為什麼留下這輛車,它能換十條命,多救十個人。這枚胸章可以救兩條命……我本可多救一個人,可我沒有,可我沒有……”

  醫療兵多斯以命搏命,救了75個人(據說這是個估計數),而辛德勒散盡家財救了一千兩百多個人。比起那些自掃門前雪的人和殺人者來說,這已經是所為了,但他們還是覺得不夠。我們可以稱之為英雄,而英雄只不過於一個可以不必做出的選擇。當哈利波特問鄧布利多他和伏地魔一樣是蛇語者,要是自己也有黑暗的怎麼辦?鄧布利多告訴他,善惡在於他自己的選擇。

  02

  這部電影講述的不是戰爭也不是反戰,也不是。它是講在任何環境下你都可以選擇做一個更有感的自己,只要你願意接受。戰時拋棄了殺人是最大惡行的,認為在戰爭面前很多道德變得了,但是多斯不這麼看。就算是上了鋼鋸嶺他仍然認命是最最,最不可侵犯的。他願意用生命去修補這個的世界。

  並不是每個選擇做自己的人都像多斯這麼,那你還願意做嗎?

  處處是戰場,寫字間裡的,那你還會不會去學呢?

  多斯本來是不想做士兵的,威廉華萊士也不想。這個當年正是《血戰鋼鋸嶺》的導演梅爾吉布森扮演的。華萊士本來是蘇格蘭一個的,為了亡妻才。最後英格蘭需要把他五馬分屍分葬在不同的地方,以此來壓制他對的號召力。行刑前那句“freedom”把多少人變成了最忠誠的影迷。

  戰場無處不在,有趣的是,自由也無處不在。有人之處就有束縛,而有束縛之處也從來不缺少自由,這是生而為人的驕傲和尊嚴。無論這個世界有多骯髒,也有你可做的乾淨之事。

  03

  我所厭惡的是,一旦一個人被稱之為英雄我們就理所當然地把自己和他區分開,從而特別心安理得地認為自己不必履行更具有道德感的行為了。

  我所厭惡的是,不管在影院裡看得多感動,出了影院還是該諂媚諂媚,該拜金拜金,做地溝油的依然毫無心理負擔地做地溝油。理由是反正別人也這麼做,然後一邊抱怨世風日下。

  男男女女都抱怨這個世界已經沒有愛情了,很多姑娘希望有個像jack一樣的帥男友願意為自己去死,但她們卻永遠做不到,也根本沒想像rose一樣放棄救生艇跳回泰坦尼克。電影院的感動就留在電影院裡,出了影院還是一點點利益也不願意放下,還是要做得到最多的那個自己。

  世界如此,所以你的選擇又是什麼呢?

  觀影建議:

  強烈建議觀看,但由於炮火音效和流血場面太逼真,建議心臟病人和孩子不要觀影。

  當我和世界不一樣

  那就讓我不一樣

  堅持對我來說就是以剛克剛

  我如果對自己妥協

  如果對自己說謊

  即使別人原諒

  我也不能原諒

  最美的願望一定最瘋狂

  我就是我自己的神

  在我活的地方

  (《倔強》詞曲:阿信 演唱:五月天)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七):惟願世界和平

  

1.主人公與軍隊的在軍事法庭之爭體現了:制度應該在堅定與彈性之間平衡,設立規範的同時,允許個體以自己的方式執行指責。2.信仰分很多種,宗教是其中帶給人安寧和勇氣的一種,當多斯獨自救下一個士兵的同時,他有了巨大的動力,“再多一個,再多一個”,從生理學的角度,其實分泌了更多的多巴胺和腎上腺素,也就滋生了無窮的力氣和勇氣,救了一條有一條活生生的生命,此壯舉令人動容。3.而從大的格局來講,戰爭其實誰勝誰負,都沒有贏家,都是一種災厄,奠基於累累白骨。美國對沖繩掌控至今,同時也成為超級大國至今,傳播其民主主義的理念,很多時候卻是以槍炮開路,無數人流離失所、家破命殞。4.但也許沒有美國,也會有另一個類似的“世界警察”國度。人類生命與生俱來的破壞力、死亡衝動,尤其是將這些難以接受的衝動投射出去,形成強大的“團體內-團體外”動力,將壞的方面歸咎於對方,形成討伐的檄文,也許是浩劫不斷重演的原因。5.願祈禱,願世界和平。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八):關於「信仰」的反戰爭片

  #一部關於「信仰」的反戰爭片#

  很幸運,在電影院看的第一部戰爭片是『血戰鋼鋸嶺』。他對於愛情與事業那份忠於內心的真摯追求,讓老套的英雄個人主義不再虛偽。

  最喜歡的臺詞是「雖然我們不理解你的信仰,但是我們都明白你對信仰的堅定」

  最喜歡的一幕是最後一幕,聖經、擔架、他,與背後的鋼鋸嶺。

  一開始,我自以為很理解他的「信仰」,只是理智上不贊同他的「信仰」於戰爭上的「無力」以及其對他人徒增的「負擔」。在他的戰友離去之後,他說出「我不明白」時,我甚至認為他應該放棄他的「信仰」了。

  但是,當我看到在地道中救下日本鬼子的他時,看到他一次又一次的祈求「只多救一個人」時,我才真正地理解他的「信仰」,無關國家,無關仇恨,只關一個字——「人」。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九):信仰能帶給你什麼

  因為了解自己的脆弱,對血腥暴力色情的影片都不敢輕易去看。所以差點因為“血戰”二字錯過這部電影。是的場面血腥,是的好萊塢主旋律,是的槽點也不少,然而它卻讓我幾輪又哭又笑。

  這是個真事改編的電影。男主戴斯蒙德候將弟弟打傷,在弟弟可能會被自己殺死的恐懼中看著十誡第六條產生的心理衝擊,引導了他餘生堅決不殺生的行為。我看到他母親臉上欣慰的表情,也知道信仰產生的那一刻,是有多值得慶幸。意外、困苦、挫折,只要能將你導向信仰,就是你的福氣。

  他持續的福氣是竟然遇見了一位和自己擁有同樣信仰的女子,影片中是她給他的聖經支撐他在每個艱難的時刻沒有退縮。每次鏡頭對著聖經,也都是夾著未婚妻美麗照片那一頁,這可能讓一些人認為是愛情給了戴斯蒙德力量,而實際上,愛情與他的信仰是一體的,這個女子全然理解他,支持他,因為有超越愛情的、共同的東西在指引他們,相信自己是對的。現實中,他們是在教堂認識的。

  如對約伯一般,對虔誠的人,上帝是會給些考驗的,(不虔誠的他老人家可能懶得理你)。所以有了入伍後種種難忍的困難,無端的責難,毆打,甚至是道德上的詆譭,這個孩子都以溫和的堅持平靜地度過了。給他帶來困境的,並非是敵人,卻是戰友,甚至是同樣有信仰的人。聲稱自己和你一樣有信仰,卻堅持你是錯的,誤解是加倍的,此時最煎熬。因為信的程度不同,YOU SHALL NOT KILL被理解為YOU SHALL NOT MURDER,戰爭中的殺戮被合理化,戰爭中不殺成了愚痴。戴斯蒙德很少為自己爭辯,他有些許迷茫無助的時候,正如耶穌在客西馬尼園哀哭,在十字架上呼喊,“我的父,你為什麼離棄我?”戴斯蒙德也曾在監獄掙扎,在戰場說,“我聽不到您的聲音了”。但這些時候,信仰也並未離他而去,並且你竟然看不到他有劇烈的反抗,總是那麼溫和。沒有歇斯底里,沒有呼天搶地,他做到了沒有感覺自己在忍辱的忍辱。信仰有多堅定,內心就有多平靜,能量就有多強大。

  這種能量的強大,當然體現在最後他在戰場上一個個救傷員的執著。戰友感激他,佩服他,誤解得以彌合,奇蹟由此產生。據報道,日軍看到他,開槍時總是卡殼,我知道他的祈禱在起作用。

  影片的結尾,空中的擔架上,一個藝術感很強的畫面,我想如果戴斯蒙德此時死去,定有天使迎接,驕傲地去到上帝的國。

  我堅持我認為是善的,我做到我認為是善的,其它的,會自明。

  我常常因為別人的不理解感到困苦,明白自己的軟弱,感謝梅爾•吉布森,感謝戴斯蒙德•多斯先生,讓我能在將來對自己增加一些篤定。巧合的是在聖誕節這天看的這個電影,也算是對基督教信仰的致敬吧。

  (最後說點關於演員的題外話。選角很不錯,每個演員都很符合他們的角色,女主是我最喜歡的類型,最佳表演給戴斯蒙德的醉鬼老爸,去搜索了一下,發現他竟是我當時很讚賞的《V字仇殺隊》的男主,可惜沒得過什麼獎。)


良子曰


《血戰鋼鋸嶺》的背景放到了太平洋戰爭中的沖繩島戰役,安德魯·加菲爾德飾演“傳奇醫療兵”戴斯蒙德·道斯,在未開一槍的情況下,從血腥的沖繩島戰場救出75位戰友。他的英雄壯舉使其獲得美國最高軍事獎章。作為一部戰爭題材影片,《血戰鋼鋸嶺》有超過70分鐘在描寫戰爭場面。血肉橫飛、殘肢飛舞,爆頭和被機槍打穿的軀幹產生極為逼真的效果,但一些容易被忽視的小細節,可能會令人產生一些疑問,下面小編就來解讀這些容易被忽視的小細節。

雨果·維文飾演的父親其實患有

戰後心理綜合症

美軍:

暴怒的父親:雨果·維文飾演的父親一角是一戰退伍老兵,總是處於精神崩潰的邊緣,對於孩子和妻子動輒打罵,在家舉槍射擊的場景似乎成了加菲爾德的夢魘。以現代醫學來看,雨果·維文是患上了戰後心理綜合症,這屬於創傷後應急障礙的一種,患者主要症狀包括性格大變、逃避會引發創傷回憶的事物、易怒。

雨果·維文

胸前的獎章清楚表明了一戰老兵的身份

父親胸前的獎章:為了使兒子免受軍事法庭的不公正裁決,雨果·維文穿上筆挺的軍裝,去向老上司求情。左胸佩戴有三枚軍功章,分別是美軍銀星勳章,美國一戰勝利獎章和一戰法國陸軍十字獎章。中間那枚獎章上還別有金色勳條,象徵其參加的戰役名稱。在片中,雨果·維文也多次提到在法國參加一戰,法軍的獎章也正是法國政府對這些開赴歐洲戰場的美國遠征軍的嘉獎。

安德魯·加菲爾德拒絕拿起的槍,就是大名鼎鼎的M1式加蘭德步槍

拒絕拿起的槍:安德魯·加菲爾德拒絕拿起的槍,就是大名鼎鼎的M1式加蘭德步槍,這也是美國軍隊在二戰期間裝備的制式步槍,被公認為是二戰中最好的步槍。在沖繩島戰役中,M1步槍的高射擊精度和高可靠性得到一致稱讚。而扮演軍官的薩姆·沃辛頓拿的是火力更為強大的湯姆森衝鋒槍,扮演士官的文斯·沃恩手持的是M3式衝鋒槍。

文斯·沃恩右臂有三個向下的符號,代表中士

軍銜:在安德魯·加菲爾德訓練期間和在軍事法庭審判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穿軍服的老哥,隨著場景變換和周圍角色的配合,觀眾們只會覺得是軍銜越來越高,但對於究竟是什麼級別根本分不清楚。仔細觀看這幾位老哥,會發現,文斯·沃恩右臂有三個向下的符號,代表中士,屬於士官階層,也是軍官和士兵間的紐帶。

薩姆·沃辛頓的右側銀色領章符號表示他是一名上尉

薩姆·沃辛頓的銀色領章符號表示他是一名上尉。軍事法庭的法官領章是一隻鷹握著一隻箭,這是上校的標識。改變了加菲爾德命運的信是准將寫的。

日軍:

2000年之後出現的電影中,對太平洋戰爭後期日本軍隊還原比較到位的作品當屬伊斯特伍德的《硫磺島的來信》,片中不僅高度還原了硫磺島之戰中的各種裝備,對日本守軍不同兵種間的矛盾衝突也有展現。在《血戰鋼鋸嶺》中對日本守軍刻畫更多的是一些戰術,正是這些戰術,令美軍在沖繩島戰役中損失7萬人。

《血戰鋼鋸嶺》中排山倒海的日軍萬歲衝鋒

萬歲衝鋒:《血戰鋼鋸嶺》中有幾百名日軍高喊口號衝向美軍陣地的畫面,在戰爭後期,這種大規模自殺式的反擊被稱為“萬歲衝鋒”,日軍手持輕武器反覆衝擊美軍陣地,當突破後會發揮出近戰的優勢。片中安德魯·加菲爾德所在部隊就被這種瘋狂反擊衝散,不得以留下大量傷員後撤。

白衣者後方持刀而立的就是介錯人

介錯人:影片結尾處,戰敗的日軍指揮官從裝醫療用品的醫用鋁盒中拿出短刀切腹,身後佔的助手就是介錯人。介錯人一般是切腹自殺者信任的人,將在最後一刻揮動武士刀斬下頭顱,減輕自殺者的痛苦,在真實歷史中,一些日軍指揮官選擇的介錯人也有使用槍械的。內地上映的《血戰鋼鋸嶺》中,介錯人揮動武士刀後畫面全黑,避免了讓觀眾看到更血腥的鏡頭。

詐降:這種被現代軍隊所不齒的行為,在70年前曾大量出現。《血戰鋼鋸嶺》裡,舉著白旗從地堡中走出的日軍突然向周圍的美軍投擲手雷,導致大量人員被殺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