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這首詩,用一個什麼字可以表達它的詩意?

春雨濛濛40


古人寫詩,講究一個意境,以景傳情、寫景寄意。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是詩人夜宿楓橋邊上的所見所聞,寄託了詩人的一種哀傷愁苦、迷離惝恍的情愫。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概括,我傾向於荒涼、心涼的“涼”字。

寫作背景

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大多數古代文人追求“學而優則仕”,張繼也不例外。根據史書記載,張繼是唐朝天寶十二年的進士。天寶是唐朝皇帝李隆基的年號,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的原型。兩年後(天寶十四年)爆發安史之亂,李隆基帶著後宮妃子們逃離長安(前往蜀地),不少文臣也都外逃到時局稍微穩定的江浙一帶,這首詩就是張繼逃亡途中夜宿蘇州城外的楓橋時所作。

詩詞分析

這首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詩,前人已經做了非常多的分析,再寫也寫不什麼新意了。我想重點聊聊為什麼用“涼”字。全詩的重點或者主旨實際在第二句已經借“江楓”“漁火”做了言明,全在三個字上“對愁眠”,自古以來也將該詩詞作為寫“愁”詩的典範,說“愁”字也沒有錯。

個人只是感覺,前兩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景色雋美,一幅江南水鄉幽靜寂寥的秋夜躍入眼中,詩人肯定不得不為之所動;意境悠遠,江楓、漁火靜動相宜,明暗互現,令人遐想心動。此時此刻,霜色滿天,秋意漸涼。

而張繼因安史之亂被迫流亡,想必此時此刻對前途一片迷茫,“夜半鐘聲”既寫出了景色,也暗示了作者此時的孤寂無助的內心和冰涼,荒涼的夜色、冰涼的內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