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國企生產製造企業,生產線總人員150人而辦公室文員加管理層有300人,合理嗎?

趙著說


合不合理它已經是現實存在的了,現象太普遍了,我們這裡一個生產單位,一個科室一共18人,四個科長副科,四個辦公室人員,還有三個班組長……


小弟不才來來來


我不想討論國企還是私企,我想說的是,題主提出的這種人員構成的製造型企業是完全合理的,而且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製造業企業趨向於這種人員結構。

原因就是自動化和物聯網的大規模應用!以我的親身經歷為例。我曾供職于吉利供應鏈的一家傳感器生產企業。該公司當初擁有產品生產線大約五到六條,日產各式傳感器大概不超過一萬支。生產部門人數十四人,品控部門人數二十多人,產品設計部門人數二十多人,工藝裝備設計和管理部門二十多人,銷售部門四五個人,採購部門2人,其他物流倉庫財務和行政後勤加起來不超過十人。

綜上,該公司辦公人員和生產人員的比例也是在六比一到七比一的狀態。這,合理麼?當時公司很多人都認為不合理,要求繼續增加設計和工藝裝備部門的人員編制,希望這兩個部門的人數能接近100人!產線人員的編制都是隨產線走的,一條生產線有多少工位,是在一條生產線展開設計的時候就規劃好的,滿編一個工位3個人,再加班組長這些都是固定的,想加也加不了。所以生產部門的人數其實是很好控制的事情。


火山口


要看什麼樣的工廠,還有產出比如何。如生產車間都是機械手機械人,那車間的員工只有維修和程序控制員,那這樣的結構很合理,辦公室最多的二類人是技術開發和銷售。我身邊有個私企用三年痛苦改造,車間五個人,辦公室17人,年產出約5000萬,你說合不合理。


快樂不操心


沒法說,切身體會,大慶石化工人,工資不高,有點獎金,算下來月均4500-4800左右吧,領導總告訴我們,人員超編了,以後退休不進新人,大家收入會越來越多的,盼啊盼,車間由108人退到60人了,收入該高了吧?怎麼覺得收入倒少了,活越來越多了呢?蠢笨的我想了好久才琢磨過來,原來退的都是工人,活由90來個幹活的變成40個幹活的,能不多嗎?錢為啥少了呢?也弄明白了,問題出在獎金上,獎金是按職位分系數的,以前90個工人被18個領導,管理層吃係數,變成了40個人供養18人,細想一下,領導也沒說錯,人員不超編了,收入領導確實比以前收入高了,工人活也確實多了😭


大慶皇旗


如果一個國企生產製造企業,生產線總人員150人而辦公室文員加管理層有300人,合理嗎?

對這個問題,我覺得絕大部分人的回答太片面了,150人有可能是車間人員,辦公室人員也可以包含技術和研發全球市場銷售開拓。所以也有可能這是一家高科技公司勒。

具體點說,如果是一家高科技研發生產銷售公司。

車間人員150人,包括機器人或者大型自動化設備的底層操作人員(試樣和小規模試產工人)和的清理整頓人員。

剩餘300人之,150~200人左右的技術研發,生產轉化研發。50~120人左右的國際銷售及服務團隊。30~50人左右的管理團隊,包括法律財務投融資兼併購等等啥的。

完全就是一個超級厲害的現代高科技公司。

再打個比方,我覺得如果華為自己不批量生產,蘋果一樣全部外包。那比例就應該跟這個差不多,甚至比例更懸殊!




我是老付


像製造業國企都差不多這樣,生產總線150人,坐辦公室300人拿的工資又高。普通員工累到死工資又低。



Randy42


你提出的問題,由於缺乏真實的數據,無法回答!

這個企業的產品是什麼,產量如何,銷路怎麼樣,自動化程度如何?這都是企業人員構成的基本因素。

再者,這300人的辦公室人員中,包不包括企業的科研開發人員?如不包括,這部分人算在哪裡?還是根本就沒有?企業的科研開發關係到企業的未來生存和發展,決不能放在可有可無的位置!也決不能把他們劃為“非生產人員”中!


用戶62466127672


問一下有28個部門的足協他們肯定會說管理人員太少了!



英哥厭武


應具體企業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定論,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高的企業,是用工少,而科研,技術等管理人員多的。


手機用戶5957814020


看你們公司生產線自動化程度了。隨著電商新媒體和短視頻興起,需要的銷售路子也變多了,專業人才也就多了,部門新增的就更多了。這一部分可以理解為線上銷售,同時線下銷售和KA供銷關係,以及各省得銷售負責人等等。財務部,品牌部,董事會,電商部,行政人事,前臺,銷售部,招商部或者叫城市負責人,新媒體部門,法務部,採購部等等,我想應該也差不多了。如果自動化生產效率高、產品結構簡單,確實要不了多少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