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復工復產“先行官”,這三大關鍵問題要注意

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指出,當前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要有序推動復工復產,交通運輸是“先行官”,必須打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


交通運輸部:切實當好復工復產“先行官”

2月22日,交通運輸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吳春耕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交通運輸企業和交通投資項目的復工復產復運正在有序推進。交通運輸部將繼續採取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落實嚴格的復工復產崗位責任制,切實當好復工復產“先行官”,做到防疫復產兩不誤。


當好復工復產“先行官”,這三大關鍵問題要注意

吳春耕稱,交通運輸部前期調查的11854家公路水路運輸企業目前已經復工3550家,復工率約為30%,平均人員返崗率將近50%。鐵路、民航運輸網絡正常運行,快遞業穩步恢復,中國郵政、順豐和京東基本全部復工,其他的主要快遞企業整體的復工率也達到66.7%。


滿幫集團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總監孔慶峰分析,“交通運輸是保證和支撐生產生活運轉的基礎性、先行性行業。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糧草先行’需要完善的交通設施和高效的運輸服務。也就是說,只有交通運輸快速開動起來、效率起來、暢通起來,才能源源不斷地為社會經濟做好物資和人員流通的保障,也能更好支撐各行各業復工復產。”


蘇寧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付一夫表示,交通運輸能將各地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個環節有機結合起來,是保障經濟社會各項活動正常運行的先決條件。依託於交通運輸,人流、物流、資金流得以充分打通,能夠有效促進各地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帶動區域相關產業的發展,並加快推動城鄉一體化的進程。


付一夫認為,就目前情況來看,交通運輸除了有促進經濟恢復方面的作用外,還是保障各類防控物資和生活必需品供應的“生命線”;而除了打通跨地區的“大動脈”之外,暢通城市中的“微循環”同樣重要,尤其是在滿足城市物流與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保證“最先一公里”與“最後一公里”的銜接到位等方面意義重大。


推進復工復產的三個關鍵

目前,一季度時間已過半,要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降至最低,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目標任務,安全有序的“復工復產”,交通運輸行業作用發揮是重中之重,更是關鍵基礎,鐵路、公路、民航等重點旅客運輸企業和交通客運管理部門務必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守土擔責,統籌施策,助力復工復產有序推進。


首先,要把勁頭保持住。

自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來,鐵路、公路、民航交通運輸部門圍繞各自為戰、獨立作戰、協同作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減緩和杜絕了疫情跨地區擴散,服務了緊急救助人員物資運輸。鐵路、公路部門要關注工作人員長期堅守崗位,特別是面對疫情形勢好轉,可能出現的麻痺大意和寂寞煩躁思想。要靈活多樣形式的把疫情防控新要求傳達到位,把防控新形勢新任務佈置到位,多給職工談心聊天,緩解緊張情緒,保持住工作勁頭和熱情,以日為戰,如履薄冰、如坐針氈的把接下來的疫情防控做到位,做紮實,貢獻交通力量。


其次,要把設備維護好。復工復產隨之而來的就是大量的人員物資運輸,學生流、務工流和大量醫療、生產物資都需要鐵路、公路等渠道運輸。鐵路部門要提前研判運能需求,把重點方向、重點線路的機車車輛和線路設備維護好,利用運營空閒把設備維護保養好。公路部門要關注省界、地界交通設施狀況,把人員流向熱點地區、車輛集中進出路段標誌標識進行更新確認,方便車輛通行,確保“應通盡通、當行盡行”,不因為設備質量給復工復產惹麻煩。


第三,要把應急準備細。要保持疫情防控“危機感”,把復工復產交通運輸安全考慮的再周密一些,多預想研判當前人員集中出行、冬春季節交替、車輛密集上路對出行造成的安全不利影響。尤其鐵路部門,要綜合考慮前期運輸設備空閒和近期繁忙使用之間的矛盾,牢記變化點就是風險點,繼續堅持和完善“發熱旅客”處置流程預案,防範可能會出現的零星發熱人員,“快、準、穩”的做好醫療應急處置,道路疏通,旅客分流等工作,不讓道路安全、發熱隱患在交通部門“失防失守”。(來源:經濟日報、證券日報、央廣網、新浪財經、交通運輸部官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