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北部的山哈族是什麼來歷?

嘉欣Michele


山哈族就是畲族,畲族自稱山哈,這是和他們的居住環境、遷徙歷史有關。山哈的意思就是山裡的客人之意。所謂先為主、後為客,先來的漢人就把後來的畲民當做客人。

畲族是我國南方遊耕民族,在漫長的歲月中,畲民經歷艱難從原始居住地廣東省潮州遷徙別處。直到南宋末年的時候,史書上開始出現畲民族稱。

畲族的畲字,是刀耕火種之意。在古代畲族的別稱和一部分自稱都有畲瑤、瑤、瑤家、山瑤、瑤人等等,這些都是有瑤字,說明畲族是和瑤族有密不可分的稱呼。

當然由於古代對畲族的族稱記載有些不明確,所以稱呼也不同,比如在清朝以降。因為有的人不瞭解畲民的民族,所以就以苗族、瑤族、苗民等稱呼畲族。

也正是因為如此,有關畲族的民族起源有不同的說法,比如有之前說的瑤族說,同源於漢晉時期的長沙武陵蠻,和瑤族同源。還有就是東夷後裔說、河南夷的一支、南蠻族的一支等一些起源說法。

當然正是因為這些說法不一的畲族族源,也正反映了畲族的曲折發展的歷史和民族的形成過程。

其中盤瓠傳說、盤王圖騰和藍、雷、鍾三大姓和瑤族相同。這也是畲族和瑤族密不可分的原因之一。

在隋唐之際時,畲族就開始在閩、粵、贛三省交界閩南、潮汕等地居住了。到宋朝時,畲民又開始向閩中、閩北一代遷徙。到明清時代,又開始大量出現在閩東、浙南等地。

上文提到的盤瓠傳說就是畲族中廣為流傳的屬於原始社會圖騰崇拜。傳說盤瓠因幫助君主平定外患有功,皇帝就把公主嫁給了他。他和公主成親後遷到深山中,後生下三男一女,長子姓盤,次子姓藍,三子姓雷。四女姓鍾,隨著時間的推移時間久了,就形成了畲族。

這雖然是傳說,但是這個傳說在家喻戶曉的同時,還被繪成連環式畫像。在節日裡就會掛出來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而每個家族也有一根祖杖,祖杖雕作龍頭,這也是畲族圖騰的主要標誌。


中孚鑑


你好,山哈族的真名叫做畲族,本來是廣東東部最大的族群,但到了清朝時期,不少畲族已經漢化,成為潮汕人的主要成份之一。南宋末年,史書開始出現畲民和拳民的族稱,1956年國務院正式公佈確認畲族是一個單一的少數民族,成為法定稱呼,1985年,中國首個畲族自治縣 景寧畲族自治縣成立,有中國畲鄉之稱



何如舊煙


嚴格的講,你說的山哈族應該是中國的少數民族畲族。,他們使用的方言俗稱山哈話、山瑤話,是中國的少數民族畬族所使用的一種土語,其使用者分佈於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以及廣東省鳳凰山區的潮州、豐順等地的畲族族群中,使用人數佔畲族總人口的99%。

畲話接近於客家語,其語言學歸屬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是客家語的一種方言;但這種觀點受到另一些學者的反對,因為畲話與現今各地的客家語都有所不同,含有大量古畲語的“底層”,具有明顯的自身特色。

畲話是使用者分散在閩、粵、贛、浙等各地,雖分為許多種方言,但它們內部卻保持著高度統一。與活聶話一樣,山哈話的使用者也全部是雙語使用者,他們同時會說當地的漢語方言。

歷史

山哈話是由古代畲語發展而來的。唐朝初年,泉州、潮州一帶的“蠻獠”首領苗自成、雷萬興起兵反抗朝廷,朝廷派陳政前去鎮壓。經過陳政、陳元光、陳珦三代在漳州的統治,不斷對“蠻獠”進行征討和招撫。聚居在福建、廣東、廣西邊界的畲族先人四散遷徙。至唐末,大量客家先民南下,來到福建、廣東、廣西邊界一帶,畲族與客家人經過了長期的衝突和融合。由於客家人在文化上處於優勢地位,在文化交往中,畲族的語言借入了包括語音、詞彙、語法在內大量的客家語元素,甚至有些固有詞彙都被來自客家語的詞彙取代了。

至宋元期間,畲族又陸續向閩北、閩東和浙南移民。這些畲族移民到達新居住地後,由於人數和文化上的劣勢,被迫學習閩北語、閩東語、閩南語等當地方言,從而使山哈話的成分變得更加複雜。

雖然有的學者認為山哈話是客家語的一種方言,但另一些學者則持反對意見,認為不能簡單地說畲族放棄自己的母語畲語,而是畲語在演變之後變得與客家語相似,今日山哈話中仍保留有古代畲語的底層元素。

音韻系統

各地的山哈話或多或寡地受到分佈區其他語言的影響,聲母、韻母、聲調略有出入。山哈話的聲母有16到20個不等,沒有翹舌音,有聲母[ɲ]、[ŋ]、[ʔ]、[h];韻母50個到70個不等,雙元音、三元音比較多,有入聲韻尾[p]、[t]、[k]、[ʔ]等;聲調6到8個,在語流音變中的變化很複雜。


孤膽騎俠


山哈族或稱為畲族,唐代稱蠻獠。中國東南少數民族,中國大陸有畲族710,039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19大少數民族。畲族漢化取漢姓後很多以四大姓氏鍾姓、藍姓、盤姓以及雷姓作為畲族漢姓。多數以廣東潮州鳳凰山為發源地,畲族在古代時遷入華南各地,唐宋明主要分佈在廣東、福建以及浙江山區等。

畲族世居地分佈於福建、浙江、江西、貴州、廣東和湖南六省,其中尤以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最為集中。畲族人口在中國大陸31個省市區均有分佈,其中人口分佈前三位省份:福建省有畲族375,193人,佔畲族人口的52.8%,列福建第一大少數民族;其次是浙江省,有畲族170,993人,佔24.1%,列浙江第一大少數民族;第三是江西省,有畲族77,650人,佔10.9%,列江西第一大少數民族。很大量漢化後亦進入珠三角、香港、澳門等地。

畲族是中國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自稱山哈,但這個名稱,史書沒有記載。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曾發動史稱蠻獠嘯亂等延綿泉、漳、潮三州的反官府事件,成為後世閩南小說《平蠻十八洞》的題材。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泛稱“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畲民”和“拳民”的稱謂,“畲”指的是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也是畬族的生產方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做民族劃分之後,畬族統一稱為“畲族”。

圖為:1962年 福建羅源縣石別下村山哈族。



朗基努斯


山哈族就是畲族,畲族人自稱“山哈”,是與他們的的居住環境和遷徙歷史相關的。

畲族起源於廣東潮州鳳凰山,後遷居到浙江、福建,江西。傳說中畲族的始祖是盤瓠,因為立下了大功,五帝之一的高辛帝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婚後,盤瓠帶著公主遷居深山,子子孫孫逐漸繁衍開,成為了畲族。目前畲族的主要姓氏仍以盤、藍、鍾為主。

但畢竟傳說是傳說,真正畲族的來歷眾說紛紜,主要就是外來遷居和土著兩種說法。說是外來遷居的學者認為畲族與漢晉時期的長沙武陵蠻夷都有共同的信仰圖騰就是傳說中的始祖盤瓠。說是土著的是認為畲族是周代的閩人,“閩”是福建的土著,閩與畲有著歷史遺留的淵源,畲族人是古代閩人的後裔。

關於畲族人真正的來源說法各異,直到如今尚有爭議,只希望中華各民族團結一心,奮發圖強!


河洛評史


討論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解釋一下什麼是山哈族:

何為山哈族

山哈族就是畲族,“山哈”一詞是指山裡客人的意思。名詞由來與其居住的環境、遷徙歷史有關。先來為主,後來為客,先來的漢人就把這些後來的畲民當為客人。由此才有”山哈“一詞的由來。至於廣東北部的山哈族按遷徙歷史來說,其是原著居民。

傳說他們的始祖盤瓠因為幫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為妻,婚後遷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長子姓盤,次子姓藍,三子姓雷,四女姓鍾,子孫逐漸繁衍成為畲族。

畲族原分佈在閩、粵、贛三省結合部。元、明、清時期,從原住地陸續遷徙到閩東、浙南、贛東、皖東南等地山區半山區。

畲族遷徙歷史:

7世紀初隋唐之際,畲族就已居住在閩、粵、贛三省交界閩南、潮汕等地、宋代才陸續向閩中、閩北一帶遷徙,約在明、清時始大量出現於閩東、浙南等地的山區。從此可以看出“山哈族”自七世紀就以居住在廣東北部;各地畲族都以廣東潮州鳳凰山為其民族發祥地

<strong>

"畲"字來源於"畲",來歷甚古(畲畲這兩字使用非常混亂)。在《詩》、《易》等經書中就已出現。"畲"字讀音有二,讀yú(餘),指剛開墾的田;讀shē(奢),意為刀耕火耘。"畲"字衍化為族稱,始於南宋時期。據劉克莊《漳州諭畲》載:"民不悅(役),畲田不稅,其來久矣","畲"作為族稱,是由於當時畲民到處開荒種地的遊耕經濟生活特點而被命名的。因此《龍泉縣誌》說:"(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輋民"名稱也出現在十三世紀,文天祥《知潮州寺丞東巖先生洪公行狀》說:"潮與漳、汀接壤,鹽寇輋民群聚"。"輋"音shē,是廣東漢人俗字。關於"輋"解析,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雲:"粵人以山林中結竹木障覆居息為輋"。顯然,以"輋"字作族稱是側重於居住形式,指在山裡搭棚而居的人群。"輋"的含義雖與"畲"有差異,但非指兩個不同的民族,也不是指同一民族的兩個不同經濟發展階段,而是前者指福建畲族,後者指廣東、江西畲族,這是由於漢族文人對閩、粵、贛畲族經濟生活觀察的側重點不同而出現的異稱。宋末元初,各地畲民組織義軍,加入抗元鬥爭的行列,《元史》中又出現"畲軍"、"畲丁"等名稱。明 期,閩、浙各地方誌以"畲民"、"畲人"和"畲客"等稱畲族的非常普遍,粵、贛各地方誌以"輋戶"、"輋蠻"和"山輋"等稱畲族的也比比皆是。清代以降,由於許多人不瞭解畲民的民族成分,還有以"苗族"、瑤族"、"瑤僮"和"苗民"等稱呼畲族的。

總之,史書對畲族的族稱記載相當混亂,稱呼也因時因地而異。新中國建立後,政府對畲族的族稱問題十分重視。經過商議,改"畲"為"畲"(取"人一一小田"的"畲"為族稱,意為新中國每個族人都擁有了那一片小小的天地)。1956年由國務院正式公佈確認,畲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的少數民族。從此,"畲族"(寫作"畲",音shē)成為法定的族稱。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在下李亦白


原住民畬瑤族先民本來很落後,《沒有文字,沒有姓》,後受楚秦文明啟發,開始學會使用漢姓,如盤、王、陳、藍、黃、房、胡、李、婁、劉、苗、雷、賴、盧、羅、趙、周、吳、鍾、鄧、何、楊、鼓、顧、謝、汪、江等許多姓。後受歧視,《東部畲瑤》大部分融入漢人中了,只剩下《真金不怕火煉的盤藍雷鍾》等傳統四大姓,以及少部分的李、羅等姓了。而《西部瑤畲》則繼續保留著《趙、李、黃、陳、周、鄧、藍、唐、胡、雷、何》等姓。根據基因推測,約有2000萬畲人後裔隱身融在華人中。北漢人南侵嶺南之前,苗瑤畲分佈於長江中游及以南的廣大地區。後受北華人的屠殺與擠壓,由洞庭湖湘江進入贛粵閩的韓江、九龍江流域的濱海地區。從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始,至公元716年,約48年的畲漢戰爭期間,開始失去美好家園。後起義遭殘酷鎮壓,只好放棄韓江、九龍江流域的美好家園,播撒四方。所以,畲族以廣東潮州鳳凰山為祖源地。今定居廣東、福建、浙江、江西等地。


疏密雅


山哈族:畲族(shē zú)自稱"山哈",意為居住在山裡的客人,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字。也有借用漢字而賦予新的意義,或者乾脆利用漢字部首創造新字。 畲族《起源歌》裡述說了遷徙的緣由:"田差難種吃,田好官來爭;官多難生養,思量再搬遷。"畲族從廣東至福建、江西、浙江頻繁地遷徙,採取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方式,在山區森林中搭寮居住。他們從事狩獵、種山,勞動艱辛,生活困苦。他們男女共同耕作,雖然生活艱苦卻保持著樂觀的性格。


可愛的小豫


族群的來歷可以追溯到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時候,當時廣東這一帶屬於百越地區。秦始皇在同一了六國之後,揮兵南下,想要征服百越,秦軍的強大是毋庸置疑的,百越的軍隊在抗爭一段時間後最終無力抵抗,大部分人只能選擇了往南邊遷移,也就就是今天大部分的東南亞人的來歷。秦軍在成功攻佔了百越之地後便在當地駐紮了下來,之後在這裡生活繁衍,和部分沒有離開的百越人混居結合,最終形成了最早時候的廣府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