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投降,戰績卓著的隆美爾為何沒有晉升為中將?

白楊樹下談歷史


法國戰役大獲全勝後,希特勒論功行賞,於1940年7月19日給相當一批將軍晉升了軍銜,其中包括提升了13名陸軍元帥,原第19裝甲軍軍長、現集團軍司令、兵種上將古德里安,就是同一天被擢升為一級上將的,同時升一級上將的還有德軍裝甲名將霍特、克萊斯特等。但是晉銜名單裡卻沒有隆美爾的名字,其實並不意外,希特勒當時還比較守規矩不能太過分。

(隆美爾)

在橫掃西歐的戰役中,第7裝甲師少將師長隆美爾打出了“魔鬼之師”的稱號,以傷亡2000餘人的代價,俘虜聯軍97000餘人,可謂大勝,並因此獲得一枚“武士級”鐵十字勳章。不過勳章可以頒發,軍銜卻不能亂提,因為隆美爾的少將軍銜佩戴時間太短,還不足以湊足軍官晉銜所必需的“停年”。

在二戰時期的德國和日本軍制中,少將晉中將的“停年”按規矩應該為三年,即便是破格提拔,也至少要服役兩年左右,而隆美爾晉升少將不過是1939年9月的事情(任希特勒大本營警衛部隊指揮官),並且這次晉升本身就存在著不合程序:按照德軍早年條例,上校晉升將軍必須經過經過陸軍總參謀部的培訓,顯然,希特勒動用了特權。

(隆美爾將軍)

我們看一看隆美爾在二戰前後的年表,就能理解這次晉升的特別,1930年陸軍少校、1935年陸軍中校、1937年陸軍上校,基本符合校級軍官“停年”至少兩年的規矩,但從上校晉升少將的停年在和平時期為三年,並且還需要陸軍總參謀部的“培訓學習”,而隆美爾在1939年的這次晉升不具備其中任何一個條件,屬於破格晉升,唯一的理由是他“服役於元首大本營的工作需要”。

也就是說,到法國戰役後大規模晉銜的1940年7月,隆美爾的少將肩章僅僅掛了10個月,再破格晉銜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了,當時的希特勒也還沒有後來的徹底飛揚跋扈,他多少也得顧忌陸軍軍官團的看法和德國軍制。並且隆美爾由於之前的破格提拔和個性張楊,在德軍將領當中並不討喜,普遍認為他是沾了光走了後門的“天子近臣”(包括統率裝甲師),所以1940年不晉銜幾乎可以理解為“領導愛護”。

(隆美爾元帥)

但是愛將就是得寵,隆美爾晉中將的時間點非常怪異,是1941年1月1日,換句話說,希特勒剛剛等到隆美爾少將時長跨過兩個年份,就完成了晉升,至於是否掛滿兩整年那就不重要了。因此隆美爾少將銜僅僅持續了15個月不到,已經夠可以了,而古德里安1927年就是少校,1938年即已成為裝甲兵總監和兵種上將,所以兩年以後晉一級上將合情合理。

至於說到法國戰役的戰績,其實古德里安、霍特(隆美爾的直接上級)和克萊斯特哪個不是斬獲頗豐?法國軍隊六週便宣佈投降,200萬人走進戰俘營。除去初期有些像樣的戰鬥外,德軍各集團軍群深入法國內陸後,基本都是摧枯拉朽,各集團軍、各裝甲軍都有大量殲敵俘敵的記錄,隆美爾的戰績雖然不錯,但真心沒啥大驚小怪的。

(隆美爾在法國)

隆美爾1941年元旦晉銜時正率部在法國休整,2月5日接到了出任德國非洲軍軍長的任命,此前一個月希特勒還在為是否出兵幫助意大利而猶豫不決,因此晉銜跟升官沒有直接的聯繫,就是一顆晚到的將星。比如古德里安1940年晉一級上將後,如果1941年底不被解職,1942年只要有一次戰役的勝利,就基本混到元帥手杖了,“古不帥”著實命苦。

1941年1月8日希特勒在高級軍事會議上首次透露了準備進攻蘇聯的計劃,而隆美爾的級別仍然不足以指揮一個裝甲軍(一般都是兵種上將擔任軍長),更別提裝甲集群了。去東線繼續當師長顯示不出來跟領導的特殊關係,所以去歐陸以外特殊編制的非洲軍,其實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好歹是個軍級軍事主官,討厭他的陸軍將領們則是眼不見心不煩。

(隆美爾在法國)

說到隆美爾在北非火箭般的提升和晉銜,之前已經討論過,比如戰功意外卓著、比如希特勒想樹個典型鼓舞士氣、比如方便指揮意大利軍隊一幫子上將等等,其實也有1941年以後希特勒徹底擊跨普魯士軍官團的因素、重點是在德軍在莫斯科受挫期間,他輕易解除了一大批抗命的將領,樹立了絕對的權威,因此德國陸軍的傳統和軍制,他已經無所顧忌為所欲為了。

希特勒甚至直接兼任了陸軍總司令,意味著他可以完全插手陸軍的人事和軍政事宜,給自己寵愛的將軍提提銜,天空飄來五個字,那都不是事。於是隆美爾中將於1941年6月晉兵種(裝甲兵)上將和“非洲裝甲集團軍”司令、1942年1月再晉一級上將(也稱為大將)、1942年6月22日,德軍侵蘇一週年的日子裡,51歲的隆美爾晉升陸軍元帥。



(隆美爾在北非)


度度狼gg


隆美爾的人生本來就是開掛了的,他是希特勒一手提拔起來的,1933年他才是個少校,只是個營長,1935年晉升中校,1937年晉升上校。官職可謂是平步青雲,只能說他和希特勒關係好,希特勒也喜歡他。但是希特勒再怎麼看中隆美爾,他也不能給隆美爾提拔的太過分了啊。

1939年8月,隆美爾才晉升的少將,1940年2月15日開始,他擔任第7裝甲師的師長,隨後參加法國戰役。第七裝甲師穿越阿登山區,一路高歌猛進。在法國戰役結束,才是1940年6月25日,距離隆美爾晉升少將才10個月。

十個月時間把一個少將提升成中將,這不做夢呢麼?即便德國擴軍,即便隆美爾立了戰功,也不能這樣晉升啊。而且,隆美爾在法國戰役中,跟著古德里安一起無視指揮部的命令,拒絕停止進攻,指揮部也是非常不滿的,念在他和希特勒關係好,沒人敢說啥。

等隆美爾晉升中將是等他到了北非,在那邊隆美爾權力越來越大,上面沒有其他將軍們壓著,它的軍銜也得和他在那邊的地位相匹配,自然提升的就快了,完成個三年三級跳。


軍武文齋


在半年多的時間裡,隆美爾沒有打什麼仗,比起那刀光劍影的戰場來,現在恬靜多了。不過,在對法之戰後的論功行賞中,一大批將領晉升了軍銜,隆美爾卻沒有像他的兩個同伴那樣晉升中將,又未得到夢寐以求的株樹葉勳章,顯得有些沮喪。直到1941年初,他才被晉升為中將。

當然,隆美爾在戰鬥期間的表現也並非是無懈可擊的。他的直接上級——裝甲軍司令霍特將軍在一份秘密的作戰總結報告中認為:隆美爾身為一師之長,在戰鬥中太容易憑一時的衝動行事;另外,他的指揮經驗、尤其是對後勤補給的組織指揮經驗仍顯不足,並且對別人在他所贏得的勝利裡作出的貢獻沒有謙遜的認識。後來,當隆美爾邀請第4集團軍指揮官為自己所寫的一本有關法國之戰的手稿撰寫序言時,他的這位老上司委婉地對隆美爾指出,書稿中沒有充分反映出空軍對第7裝甲師的支援作用,對該師左鄰右舍的戰績也沒有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言外之意,就是責怪他太貪功了。




大黃墅帝國自媒體


1940年6月,法國投降,德國獲得了整個歐洲大陸。英吉利海峽另一邊的英國,成為一個四處救援的孤島。好在,他們擁有當時最強大的海軍,憑險作守、堅持抵抗,硬是將德國的“海獅計劃”掐死在“襁褓”中,不得不選擇對蘇聯的戰爭。

就在德國人躊躇滿志準備進攻蘇聯之際,盟友意大利軍隊在北非,被英軍打得“找不著北”,請求德軍支援。德國人盛怒之下,考慮到後方的穩定以及盟約的承諾,決定派隆美爾前去非洲。不過,從當時的情況看,也只有他是最合適的。

德軍“容克集團”與元首說不清楚的隔閡,讓隆美爾成為“邊緣人”。

由“容克集團”把控的國防軍,在以解散“衝鋒隊”為條件,與元首達成了“合作協議”。不願受制於人的他,一面建立自己的軍隊——黨衛隊,一面在國防軍內部培養自己的勢力,隆美爾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但不可避免地犯了某些人的“忌”。

首先,狐假虎威、有恃無恐。隆美爾作為元首的“身邊人”,在德國上層和軍界是個公開的“秘密”,其提出的“無理要求”都會得到“自家人”的支持。作為一名陸軍軍官,竟能成最熱門軍種——裝甲師的師長,自然讓人“羨慕、嫉妒、恨”。

其次,不服管教,沒有大局觀。法國戰役中,他的第7裝甲師異軍突起、孤軍深入,完全脫離了集團軍的控制範圍,儘管達到了快速結束戰役的目的,但這無形中打亂了德軍的進攻節奏,有不服從指揮、為所欲為的嫌疑,是上級最反感的行為。

更抵制的是他肆無忌憚,過分地炫耀自己的功勞。隆美爾在法國取得驕人的戰績後,竟然自編、自導了一部紀錄片《西線的勝利》,在國內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吸足了眼球,而將整個西線德軍的功勞歸於自己一人的做法,徹底得罪了“容克集團”。

當鮮花和媒體追逐隆美爾的時候,沒有一個高級將領向他表示祝賀。說白了,就是犯了眾怒,成為軍界的“孤家寡人”。其結果就是,該晉升職務和榮譽的,一律壓制不上報。於是,到了該論功行賞的時候,隆美爾什麼都沒有得到。

更加過分的是,在制定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時,沒有一位高級將領願意帶隆美爾,理由是他的戰術風格在蘇聯行不通。其實,說到底無非就是無人能夠管束他,他也不服管。至此,隆美爾完全被國防軍“邊緣化”了。

“自家人”知道隆美爾的處境,他是去非洲的不二人選。

隆美爾在法國一戰成名,深得元首的賞識,作為自己的“身邊人”,現在是“樹大招風”,受到各方面的排擠,特別是“容克集團”,明著是衝隆美爾,暗地裡卻是對自己。但作為一名戰術家,隆美爾一定能創造奇蹟,去非洲是最理想的去處。

一是,表現出對盟友的重視。儘管他十分看不上墨索里尼一副傲慢自大的樣子,以及只會逃跑的意大利軍隊,但北非的得失,關乎入侵蘇聯後方穩定的大問題。不僅要出兵,而且還要派出得力干將隆美爾,體現出對支援的“重視”程度。

二是,入侵蘇聯之際,不是得罪國防軍的時候。對於隆美爾的遭遇,他心知肚明,但其更看重的“巴巴羅薩計劃”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中。讓隆美爾去非洲,既滿足了他們的“私心”,又可以在另一戰場發揮“愛將”的作用,一舉兩得。

更重要的是,國防軍將領們十分反感意大利人,沒人願意去。他們的理由是,在沙漠不合適裝甲部隊展開。也就是說,沒有人願意去荒無人煙、鳥不拉屎的地方,幹好了沒有什麼可表功的,幹得不好會落得和意大利人一樣的“笑柄”。

當然,隆美爾去非洲,他更放心。眼下德國的重點是入侵蘇聯,非洲戰場只需維持在一定程度即可。憑藉隆美爾的能力和忠心,這個任務是完全可以完成的。同時,他可以無所顧忌、不受干擾的獎勵,以及提拔這位“愛將”了。

果不其然,在任命隆美爾為德國非洲軍團指揮官的同時,也晉升他為中將軍銜。對於這樣的任命和晉升,周圍的人沒有任何異議,在他們看來,這項“苦差事”沒人願意去,也只有隆美爾能去,正好也“眼不見為淨”。

對於隆美爾來說,這項差事也是他夢寐以求的。

作為一戰英雄,以及進攻理論的倡導者,隆美爾在法國戰役中,將“快、狠、準”的戰術特點演繹得爐火純青,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戰績,他用實力證明自己的能力,不是靠“溜鬚拍馬”上位的庸才。去非洲,正是他希望得到的任務。

首先,作為一名戰術家,更需要廣闊的戰場。他所倡導的“進攻、進攻、再進攻”最怕受制於人,更不願意自己的戰術理念受到他人干擾。在他看來,“寧當雞頭,不當鳳尾”,是“為所欲為”地展示戰術才能的最好途徑。北非,是他心儀的戰場。

其次,他十分清楚“容克集團”對他的排擠,也反感他們“嫉賢妒能”的做派。法國戰役後,與他同級的兩名軍官都升為中將,而他什麼也沒有,這分明就是刻意打壓。“道不同,不相為謀”,正好可以去非洲,離開“是非之地”。

關鍵的是,作為“心腹”,如果不去,他和元首的關係就會成為別人嘴邊的談資和“笑話”,這是“不仗義”的表現。更何況,他還晉升為中將,雖然來得遲些,但這是元首對自己的厚愛。也就是說,於公於私他都要去非洲。

但是,隆美爾和其他德國將領一樣,也不願意和意大利人合作。在他看來,意大利軍隊根本就不是軍隊,一戰中他憑藉25人就俘虜了一萬多意軍,對其戰鬥力早有定性,他們更像是一群烏合之眾,但為了能作戰,他只好“委曲求全”了。

所以,率領第5輕型裝甲師到非洲的隆美爾,並不打算與意大利人有更深的交往。但是,兩軍地協調工作還是要進行的,雙方終於第一次坐在餐桌上一起用餐。當意大利人好奇地詢問,隆美爾脖子上掛的藍馬克斯勳章有什麼來歷時。

隆美爾沒好氣地回答道:“隆格諾恩”。頓時,餐桌上的意大利軍官尷尬地沉默了。因為這個地方正是一戰中,德國和意大利打得不可開交的地方,而那場戰鬥對於意大利來說,是一場恥辱。最後,雙方在尷尬中完成了兩軍合作的事宜。

不管怎麼說,隆美爾到北非是必然的結果。但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原本派他去維持到一定程度,不再擴大規模的戰役,愣是讓他打個天翻地覆,成為二戰中一個重要的戰場。其實,對於樂於進攻的隆美爾來說,是不可能去“維持的”。

從這個角度看,派隆美爾去非洲正確嗎?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隆美爾傳》、《步兵攻擊》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相比而言太渺小!


金兔王豫生


你回答的更好都回搶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