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的《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重要的草書代表作,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展的重要資料。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10《右軍書記》中,把《十七帖》列為壓卷第一帖,他說:《十七帖》長一丈二尺,是唐貞觀年間內府藏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短赫著名的法帖。太宗皇帝購求二王(王義之、王獻之)書法,大王(王羲之)有三千紙。《十七帖》大概以一丈二尺構成一幅長卷,把王義之草書中字跡和內容相近的信札連綴成卷,由褚遂良監督裝裱。此卷草書名叫《十七帖》,是因為卷首有“十七日”三個字。二王書法,後人也有取帖內一句中稍微特別的詞語作為法帖的名字,大約多取長卷開頭三兩字和單帖開頭三兩字。從張彥遠的記載中可知,《十七帖》的得名,在於第一封信的起首有“十七”二字。


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的《十七帖》


從書法藝術角度看,《十七帖》中29封信札的書體基本一致,屬於典型的今草(其中一封4行20字為楷書)。《十七帖》用筆方圓並用,寓方折於圓轉,含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道勁於婉媚之內,外表衝融而內含清剛,簡潔練達而動靜得宜。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間字勢相顧;字與字之間偶有牽帶,但以斷為主,形斷神連,行氣貫通;字形大小、疏密錯落有致,正如唐太宗晉書《王羲之傳論》所評“狀若斷而還連,勢如斜而反直”。意思是:上下字之間,形態像是斷開了但氣脈仍然連貫;每個字筆畫靈動,態勢像是傾斜著,但重心依然端莊、平穩。《十七帖》集字成行的方法不像後來的大草(即狂草)書法那樣,依靠字與字之間的牽連來強化整體感,而是依靠字形的大小、單字姿態的斜正搭配、筆畫的粗細變化來達到氣脈貫通。《十七帖》風格沖和典雅,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絕無一般草書狂怪怒張的習氣,透出一種中正平和的氣象。南宋朱熹《跋十七帖》說:玩賞《十七帖》的筆畫趣味,從容閒雅,氣象超然,既不受法度束縛,又未脫離法度,真可以說是從自己胸襟中流淌出來的,充滿天然之美。


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的《十七帖》


臨習《十七帖》,須用彈性強的狼毫或紫毫筆。運筆時,特別應當注意字勢、形勢和線條的貫通,字與字以及行間的呼應,而不是表面上線條的連貫和牽絲的糾纏。在臨寫時千萬注意不能一筆一畫地臨寫,注意力應當放在線條的質量上,放在書寫的節奏和字勢的流動上。由於《十七帖》難度較高,必須注意楷書和草書兩種書體的密切關係。《十七帖》之前的章草是它演變而成的母體,欣賞和學習漢末魏晉時代的章草,諸如皇象、索靖、陸機和王羲之本人的一些帶有章草意味的作品,對學習《十七帖》都十分有益。

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的《十七帖》


十七帖是小草書體的代表作,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可以相當於行書中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的《十七帖》


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的《十七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