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渔村青岛|小鱼山名人街区“沈从文故居”,就在眼前却进不去


常年在秦岭远村行走,以致到了一个新城市时,都不知道该去看点啥好。之前从未去过青岛,关于这个城市的信息一片空白。从入驻的酒店溜达出来,没想到竟一脚误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青岛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看山看水看文化,还好这秋日暖阳特别适合行走。

青岛的阳光虽好,但风极大,气温也不高,道路上的行人三三俩俩,这条文化名人街区上冷冷清清,空空寂寂。街道两边,多是独栋的小别墅,隐隐露出一些房顶来,但进出的大门紧闭着,围墙和栅栏高高,也不知道如今都是什么样的人,才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突然,街对面墙上的一块铭牌上,“沈从文故居”五个大字跳入眼中。平时行走秦岭之余,我喜欢读点闲书,是极爱沈从文先生作品的,《边城》《湘行散记》读得如此如醉,没想到竟然在这里看到了先生的故居。只可惜大门同样紧锁着,应该没有对游客开放。


墙上的铭牌内容显示:1931年,时年29岁的沈从文先生,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期间,创作完成了《三个女性》《月下小景》等作品。而立之年,沈先生静守在这个校园里,担任学校文学院的讲师。随后的1933年9月9日,沈先生与张兆和女士喜结良缘。

小鱼山的名人街区很安静,非常适合漫步,但此处的缺点是坡度很大,行走起来有点累。脚下的这条道路,大部分路段是由高高低低的台阶组成的,连接着福山路和栖霞路。想必当年住在这里的沈先生,肯定也曾无数次在清晨或黄昏路过此处。只是阳光依旧,人已离去。

行走城市与行走乡村的体验完全不同,譬如面对着这栋天青色的小楼,我只能隔着高高的围墙远远地欣赏,而不能像在山里一样,大方地敲开它的大门,愉悦地与主人闲聊。城里有城里的规范,人与人之间,设置着一道谁也不会明说的距离,静悄悄地把人们分隔开。


斑驳脱落的老墙上,半墙的爬山虎已经染满了秋色。在城市行走,我喜欢独行在安静的巷道里,把镜头对准这些被大家遗忘的角落。陌生的城市也并非完全就是陌生的,只要仔细去寻找,还是可以找到一些与自己居住地一样熟悉的景物,譬如这阳光和植物。

在城里,对于擦身而过的陌生人,大家默认是不需要主动打招呼的。你走你的路,我行我的道,相互不干扰。不像我在秦岭山中,但凡碰到了人,无论认识不认识,都会停下脚步说上几句话。农耕生活人们纽带紧密,但城市生活恰恰相反,我们住得很近,却并不常联系。

这些树木与山中生长的一样,高大而挺拔,单从外面看并无区别。只是留意树与树之间的距离和位置,才会看出这是被人刻意种植的,规整合理,匠气十足。这种整齐,是规划和建设的结果。每一个城市的景观,都融入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审美情趣。


从小鱼山往下走,不远处就是海边,地图上显示这里叫“青岛第一海水浴场”。时节即将立冬,沙滩上偶有几个游客,不过全都裹着厚厚的衣服,迎着寒冷的风,艰难地走着。看着这大海,还有渔船,对我来说一时还无法适应,毕竟秦岭群山的轮廓,在我脑海中已经生根发芽。

海滩游人,高楼大厦,再发达的地方,其实最初也是村庄。譬如这青岛,一个以古代渔村而得名的城市,6000年来居住的大多是渔村的渔民。本组图片拍摄于2019年11月4日,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喜欢专业行走图文,请转发、收藏、评论,欢迎关注《远村行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