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红黄蓝绿”套装的“四大名著”,凭什么受欢迎?

最近这几年,随着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提出“文化自信”的软实力建设雄心,传统文化迎来一波热潮。这种国学热,从官方到民间,从大众到个人,都可谓深入人心。“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等节目如火如荼,一批传统文化专家也因之家喻户晓。国学的热潮也深深扎根教育系统,“读经”“吟诵”“读经典名著”等融入了教学内容。流波所及,似乎不去触碰传统文化或国学,就落伍了。

当然,这种空前的热潮中难免充斥着教条僵化、矫枉过正,甚至歪曲走火的现象,但总体而言,对于弘扬传统文化还是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思考的是,全民面对国学热时,并非都具备专业的甄择和明辨能力,很容易被盲目地裹挟和误导,甚或走向极端和偏狭,因此,专家学者们有责任在这些方面做一些纠偏普及工作。

非敢以专业标榜,但读书这些年,也算有所闻见。这篇文章趁着头条的“在家读好书”推销活动,选择“四大名著”来谈谈读经典名著需要注意的“版本”问题。

四大名著,这个叫法来自民国以来的出版现象(参见拙文 的相关内容)。经过了“经典化”,今天成为我们最熟知的“经典现象”。也因为太过于众所周知,各种版本充斥着图书市场,令人耳目不暇。很多家长,甚至是小初阶段的老师,向孩子推荐名著时,往往难以选择。这些版本有些偏重文字,有些配有图画,有些是明显的流水线批量印制的“路边货”,有些则是改编本,此外还有小人书、袖珍本、缩印本、精装本、函套本、典藏本……各种标榜层出不穷。小博随便百度了下“各种版本的《红楼梦》书”,图片搜索结果如下:


这套“红黄蓝绿”套装的“四大名著”,凭什么受欢迎?

令人眼花缭乱的《红楼梦》群像

虽然我们国家早就推行“全民阅读”活动,但民众的平均阅读水平依然不高。我们姑且先不说那些出身农民、受教育不足的父母们,就算是有一定教育背景的父母,如果不是专业小说人文科学人员或爱好者,对于名著版本恐怕也没那么了解。小博自身的经历就能说明这一问题——当初在出版社工作的时候,曾经接到过一位大学教师的选题,是有关《红楼梦》的,但内容却纯乎“民科”路数,津津乐道于缺乏学术训练的“猜谜”和江湖式的“索隐”。后来我才得知,作者是一位理工科人士。——可见,行内行外尚且有如此大的认知隔膜,况于一般民众乎!(我并不是歧视“局外人”,只是就事论事。)

那么,家长们面对如此纷繁缭乱的图书,该选择哪种版本呢?

就几种文学名著来说,<strong>对于一般读者,首先应该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strong>的版本。人文社成立于新中国建立初期,是国家级的专业文学类出版机构。七十年来,在高水平的编辑和专业人员操持下,出版了不计其数的经典图书,“四大名著”便是滥觞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出版界奇迹。时至今日,如果提到文学类读物的版本,人文社还是第一选择。

上面说的是“一般读者”,那么有人会问:如果是孩子读呢?——我认为,三年级以上的孩子们完全可以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四大名著”来读。当然,人文社的四大名著也有多个版本,现在我们最熟知的,是《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的红黄蓝绿四色套装本。也就是下面这个商品链接中的这版——

<strong>这个版本的四大名著,全部是简体横排,就试读难度而言,与市面上看着很容易翻完的“快餐”版本并无差别;关键在于这个版本的文字质量是目前最好的——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的权威红学家合力校勘,并且对疑难生僻字词都作了校注和尾注校记,准确详尽,非常便于初读。所以说,三年级以上、掌握了一定中文词汇量的孩子,完全可以尝试着读这版。


这套“红黄蓝绿”套装的“四大名著”,凭什么受欢迎?

人文社2005年版《红楼梦》脚注


这套“红黄蓝绿”套装的“四大名著”,凭什么受欢迎?

人文社2005年版《红楼梦》尾注校记


而且,孩子读经典并不是一个人的事,父母家长通常会参与进来,引领着孩子去习读。所以,父母首先需要成为“孩子之前的读者”

。人文社的四大名著,显然是非常适合父母领读的选择——甚至是最基本要求的选择了。因为从版本可靠性、易于初读、父母读解能力等方面综合考量,这套书几乎完美的做到了“难度最低”与“内容最善”。

补充一句话:哪怕是专业的研究者,在不涉及古籍版本文献问题的引用时,依然会选择人文社的这套书。当然,这套书的四种书,也都是在以前的旧版加以重印,初版时间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不等;四色套书这个版式,最初是2005年印刷的,后来几乎每年都有重印。虽然晚出,但销量却最好,最受欢迎。它是兼具普及性与研究利用价值的


这套“红黄蓝绿”套装的“四大名著”,凭什么受欢迎?

红黄蓝绿四色本“四大名著”套书


人文社的四大名著更适合孩子们首选,还有一个佐证便是,人文社自己也出过“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其中就有上下册版的《红楼梦》。这说明从官方和权威出版机构的角度看,人文社的书也是最好的选择。

小博并不掩饰这篇文章的商品推广意图,但同样也并未刻意拔高这套书的价值。既然是读者和商家互利共好的事情,一点点普及推广的工作,又何乐而不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