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司马昭到底有多嚣张?

易无知


其实这句话说法是有误的,应该把司马昭中的昭去掉,改成“司马之心,路人皆知”,只有这样才符合当时司马一族专揽曹魏政权的境况,而司马昭只不过是曹髦树立给天下人看的专权的司马一家的代表。

当年曹爽专权,司马懿借曹芳去高平陵扫墓的机会发动政变,从而使得司马一家替代曹爽成为下一个专权的氏族。不过,司马懿死后,他的长子司马师接过位置,以抚军大将军的身份辅助曹芳,但司马一族的强势崛起让魏国大臣感到十分不安。

庚戌,中书令李丰与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等谋废易大臣,以太常夏侯玄为大将军。事觉,诸所连及者皆伏诛。——《三国志·三少帝纪》

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于是一起密谋推翻司马师,不过这件事情并没有实施成功而败露,这引起了司马师的警觉之心,他开始把怀疑的目光转向曹芳。说起来还有一件野史传闻,说的是司马昭准备出兵蜀国,军队抵达京师,在平乐观让曹芳阅兵,许允就谋划等司马昭上来请辞时杀掉司马昭,并率领这支部队讨伐司马师,连诏书都写好了。

当时还约好了暗号,当司马昭上来请辞时,左右人大喝“青头鸡,青头鸡”,这里的鸡其实是指“鸭”,谐音“押”,就是让曹芳在诏书上画押以便诛杀司马昭,但是由于他过于害怕,最终没有策划成功。司马师回来听说这件事,就决心废除曹芳。

不管怎么说,曹芳还是在嘉平六年被司马师废除,在郭太后的坚持下,立曹髦为帝,这是司马家族和曹氏一族第一个回合的较量。


司马昭接替司马师的位置后,司马家族和曹氏一族的矛盾尖锐化,司马昭也有嚣张之处

曹髦不是傻瓜,所以他担心任由司马家族长久发展下去,不知道哪一天就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家族废掉,这时候的曹氏一族基本上已经等于是傀儡,因为司马一族掌控了魏国的军事力量,这从根本上让司马一族拥有了说一不二的权力。


实际上这时候曹氏一族和司马家族的矛盾已经日益尖锐化,那就是君权的衰弱和臣权的强大,曹魏政权其实在经过曹爽的专政后就已经大权旁落,尽管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灭了曹爽,却只不过是把曹爽替换成了司马家族。

司马师悍然废除曹芳,意味着魏国实际上已经落入司马家的口袋里,什么时候替代曹氏称帝只不过是时间问题。那么司马昭的嚣张之处表现在哪里呢?说实话,他的嚣张不是那种以下犯上式的嚣张,他嚣张的很隐秘,让人难以觉察出来,其实是十分富有智慧的。

夏五月,命大将军司马文王为相国,封晋公,食邑八郡,加之九锡,文王前后九让乃止。——《三国志·三少帝纪》

大家要注意这句话中的“九让”,曹髦册封司马昭九锡之礼,但是司马昭前后退让九次才接受,其实不要小看这个推让中的智慧,这恰恰是彰显司马昭实力的表现。我们常说“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那么皇帝赏赐给你奖励,你又有什么理由不接受呢?司马昭退让九次,这不是不给皇帝面子吗?可见司马昭其实有恃无恐。

而曹髦也感到长久被司马昭这么支配下去不是办法,就和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密谋除掉司马昭,就说了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话,但王沈、王业惧于司马昭势大,就跑去通风报信。

而曹髦最终也没有消灭司马昭,反而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司马昭也没有能够继承大统,最终还是他的儿子司马炎完成了这一任务,应该说嚣张的是司马一族,而非司马昭一人。


围炉谈史


有句话叫“语不惊人死不休”,曹操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给自己判了死刑,留下千古骂名;曹操的重孙曹髦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判了司马昭的死刑,让司马昭永世不得翻身。老曹家的人,说话那叫一个毒哦。

01

司马氏专权

正始十年(249年),少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曹爽兄弟及其亲信皆随同前往。司马懿趁机发动了政变,铲除了曹爽势力集团,控制了曹魏政权。司马懿死后,司马氏兄弟更是牢牢地控制着曹魏的政权。

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对孙吴发动南征,司马昭统帅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一路伐吴,在东兴之战被打得大败。

司马昭询问该由谁负责,随军司马王仪说“责任在统帅。”司马昭大怒说:“司马想委罪于我吗?”于是下令斩杀王仪。司马昭因此次战败而被削去了官爵。

此事究竟谁来负责,我们无法评判,但由此看出司马昭的飞扬跋扈。

此后,姜维又侵扰陇右,魏帝曹芳只得任命司马昭为征西将军,驻军长安。姜维撤军,司马昭平定西北胡虏,再次被封为新城乡侯。

此时,曹魏并非是无将可用,但司马氏兄弟的势力已经左右了朝堂,无人敢出头与司马昭争功,曹芳不得已只能启用司马昭。

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人密谋除掉司马师,事机泄密,司马师杀死了参与者,逼迫郭太后废掉了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司马氏完全掌控了朝廷,但并没有完全掌控地方实权,也遇到了地方势力的抵制。正元二年(255年),毋丘俭、文钦等在淮南发兵勤王,司马师率大军东征,司马昭兼任中领军,留守洛阳。

文钦之子文鸯带兵袭击司马师的军营,司马师惊吓过度,再加上眼疾发作,病情加重。急招司马昭来到许都军中,不久司马师病死,将大将军印绶交付司马昭。

这是一个难得的收回权力的机会,魏帝曹髦自然不肯放过,趁机命令司马昭镇守许都,令尚书傅嘏率领六军回京师。但曹髦的如意算盘并没有如愿以偿,司马昭采纳傅嘏及钟会的计谋,亲自率军回到京师。

曹髦看到司马昭亲自率领大军回到洛阳,知道已经无法改变这一局势,不得已只能让司马昭接替司马师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内外驻军、录尚书事,辅佐朝政,带剑穿履上殿,司马昭坚辞不受。

至此,司马昭大权独揽,完全控制了朝廷。

02

司马昭之心

甘露元年(256年)正月,司马昭加大都督职衔,允许“奏事不名”。六月,晋封为高都公,封地七百里,加九锡,假斧钺,晋号大都督,带剑穿履上殿。司马昭又辞让不受,八月加赐黄钺,增加封邑三县。


至此,大家都已经清楚,司马昭这是在仿效王莽、曹操等的套路,是在改朝换代的节奏。

甘露二年(257年),镇东将军诸葛诞杀掉扬州刺史乐綝,占据淮南起兵,以儿子诸葛靓为人质,请求吴国援助。司马昭上书请求曹髦御驾亲征,曹髦与郭太后一起率领大军东征,平定了叛乱。班师回朝,曹髦特意下诏将“丘头”改为“武丘”,以表彰司马昭的军功。

甘露三年(258年)五月,曹髦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设置晋国,司马昭九次推辞,这件事才停止下来,又改为增加司马昭封邑一万户,食三县租税,儿子中没有爵位的皆封列侯。

甘露五年(景元元年,260年)四月,曹髦被迫再度下诏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再次推辞,没有接受。

这一切的一切,都仅仅是一个形式,一出戏。曹髦不愿意但不得已不得不下诏,一切都是司马昭的授意,但却屡屡推辞,拒不接受。

当初,都清楚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众人都力劝曹操称帝,但曹操拒不接受。

现在,曹魏政权已经就是个傀儡,司马昭上位仅仅是个时间问题,是个时机问题。大势已定,已经没有啥力量可以回天啦。

许多人认为,历史对于曹操不公平,却没有人认为历史对于司马昭是否公平?天下并非是铁定刘氏的天下,也并非铁定是曹家的天下。不说有德者有天下,起码是有实力者就可以有天下。

此时的曹髦,如果认账,就像汉献帝一样,主动禅位,求得一时平安也就罢啦。

而曹髦对于司马昭的专权跋扈非常不满,在甘露五年(260年),他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年已二十岁,继位已经六年的曹髦,都习惯还称作小皇帝。其实,这个年龄段,在历史上也不乏有杰出的帝王,曹髦也是一个热血帝王,立志重建曹魏政权的辉煌。

但是仅凭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真的是“理想很丰满”,可“现实更骨感”。

“衣带诏事件”不是曹髦他祖宗曹操厚道,献帝也就玩完啦;曹髦不清楚,他祖宗之所以留下献帝,还因为天下远没有平定,曹操势力还很弱小,献帝对他还有很大的作用,还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而此时的司马昭已经控制了整个曹魏,势力已经远在蜀汉、孙吴之上。曹髦对于司马昭而言,已经毫无作用。

之所以司马昭没有接受曹髦的屡屡封赏,是因为司马昭想得更为长远,想把这事做得更为圆满。大局已定,如果在平定蜀汉、孙吴之后再上位,对历史更好交代。

之所以曹髦会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事实上的确如此,都很清楚。

并非是司马昭多么嚣张,而是势在必行。

曹髦清楚但并不想接受这个现实,还想企图反盘,这过于天真。曹髦率领左右宫人进攻司马昭府邸,企图诛杀司马昭,用螳臂挡车来形容,也不足为过。作为帝王,采取这样的行动,无异于是小孩子过家家,精神可嘉,但的确愚蠢透顶,毫无可取之处。

实质而言,倒不如刘禅做一个安乐公,献帝做一个山阳公更值得推崇。

司马氏的历史罪过,并不是代曹魏而立,而是之后司马氏自己政权的混乱,致使中国进入了三百多年混乱时期。尽管晋朝带给华夏民族统一、稳定的局势过于短暂,但朝代更替是必然的历史规律,是任何人左右不了的。

就像汉末混乱,不能归咎于汉朝的创始者西汉刘邦、东汉刘秀一样,晋朝的腐败混乱,也不该完全归罪于司马昭之心。

正确的历史观,应该是谁做的事谁负责,不可让人代过,否则永远说不清楚。


豹眼看历史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后,曹魏政权实际上已被司马氏所掌控。嘉平三年(公元251年),七十一岁的司马懿病逝,由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相继执政。一些忠于曹魏的文臣、武将接二连三起兵反抗,但先后都被司马氏集团无情镇压了下去。

公元254年,二十二岁的傀儡皇帝曹芳也被司马师废黜 ,另立十四岁的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在此期间,魏将毋丘俭、文钦、王凌、诸葛诞等相继起兵反击司马氏,均被司马师派军剿灭。

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病卒,由其弟司马昭继为丞相。

司马昭比其兄更狂妄,也更凶狠。他做丞相执政时,专横跋扈,盛气凌人,根本不把小皇帝曹髦放在眼里,时时流露出篡逆的野心。

小皇帝曹髦已年近二十,不甘做任人操弄的牵线木偶,对司马昭大权独揽极为不满。《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第四》记载:“四年春正月,黄龙二,见宁陵县界井中”。古人很迷信,认为黄龙频频现身,是吉祥之兆。

曹髦有感于民间盛传的黄龙谶语,就提笔写了首潜龙诗:“龙者,君德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数屈于井,非佳兆也《汉晋春秋》”。

曹髦把自己比作困在井中的黄龙,“司马文王(司马昭)见而恶之《汉晋春秋》 ”。

曹髦写的那首诗,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可怜的黄龙被困于井中,不能到大海、天空中去遨游翻腾 。就连泥鳅黄鳝居然也敢去欺辱,在蛟龙面前摇头摆尾逞能。龙困浅池被鱼欺,可怜啊 !眼下我的处境与你何其相似啊”。

司马昭听人汇报后,很快就知道曹髦的诗是在影射自己,恼羞成怒。不久,他故意逼曹髦(名义上的皇帝)封其为晋公,按古制给以王侯般的尊崇礼遇。《三国志》记载,曹髦被逼无奈 ,“复进大将军司马文王位为相国,封晋公,加九锡”。

小皇帝曹髦见司马昭气焰嚣张,日甚一日,朝政大事全由他说了算,自己成了摆设,内心波澜起伏,忧愤难平。他暗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商议对策,三人密谈时,曹髦以愤懑的口气说了句千古名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汉晋春秋》”。意思是司马昭的篡逆野心,天下皆知,是可忍,孰不可忍,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与诸君奋起讨逆。尚书王经劝皇帝不可鲁莽,如今司马昭尾大不掉,党羽众多, 需三思而后行。侍中王沈和散骑常侍王业听后默不作声。曹髦从怀里掏出刺血写在黄绢上的密诏,说:“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耶(朕意已定,死亦不足畏)《汉晋春秋》” !

不料,王沈和王业告辞出宫后立刻就去向司马昭告密了,司马昭遂有了防备。

曹髦年轻气盛,也没考虑那么多,说干就干。他自率宫中的数百僮仆、卫士,持枪拽棒,吵吵嚷嚷的要去进攻司马文王府邸。正走到半道上,连司马昭的面都没见着, 就碰上皇家禁军首领贾充带兵杀气腾腾而来。贾充虽是禁军首领,但却是司马昭心腹,曹髦见有人挡路,奋不顾身地冲在前面,与之展开激烈肉搏,战不多时,就被贾充指使部将成济一枪刺死。年轻的曹髦死了,却也死得壮烈,他那句名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却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演变成一句广为人知的成语。后世往往用这成语去比喻人心怀歹意、野心勃勃而又已暴露无遗的情景。

司马昭做贼心虚,为了笼络住不安的人心,事后又假模假式的恸哭不已,责备自己没有尽职。他还拿成济作替罪羊,夷其三族。史载,成济被杀前愤愤不平,怒骂司马昭、贾充不休。司马昭本想借成济的脑袋来平息对自己极度不利的舆论,结果弄巧成拙、欲盖弥彰,狼狈万分。

司马昭唆使亲信贾充杀害皇帝曹髦,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妇孺皆知,如此一来,他也不敢贸然代魏称帝了,于是就又将曹操的孙儿、十五岁的曹奂扶上了龙椅。

这年是公元260年,曹奂虽然称帝,但曹魏政权早就名存实亡了。

司马昭执政期间,派大将钟会、邓艾率十六万大军一举灭掉了割据西南的蜀汉政权。

泰始元年(公元265年),把持曹魏大权的司马昭病死,由其子司马炎继任晋王。

魏哀帝曹奂同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一样,也在一次隆重的朝典上“主动”宣布,自己甘愿效法古之圣贤尧、舜,把皇位让给贤臣,逊位隐退。司马炎仿效魏文帝曹丕受禅时的高超演技,假意再三推让,最后在诸臣的一再劝进下勉强接过象征皇权的玺綬,按捺住狂喜之心后,他宣布改国号晋,都洛阳,改年号泰始,是为晋武帝。曹魏名实俱亡。

十五年后,晋灭东吴。这段历史被称为“三国归一晋”。

想当初,曹操戎马一生,东征西讨,南攻北伐,好不容易“三分天下,魏得其八”,最终其子孙却将他辛苦打下的江山拱手送给了司马氏。

司马氏父子三人,皆狡黠戾狠之徒,其中又以司马懿、司马昭最为狠毒。曹、刘、孙三家为平天下打得你死我活,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不料最终三国归晋,天下为司马氏所平......历史的波谲云诡,直叫人唏嘘感叹。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其实,仔细看“高平陵之变”到“司马昭弑君”这十年多的历史记载,我们不难发现,司马昭这个人,不但嚣张,还特别虚伪。

<strong>

这十年的时间里,司马昭的老爹和大哥,当然他自己也有参与,一起把曹魏集团里面的竞争对手消灭殆尽,最后连皇帝都是由他们任意指定的。在这种情形之下,

曹家虽然是皇室,但实际上已是名存实亡,真正的大权早就落在司马家。

司马昭的嚣张,是一点点显露的,先是跟着老爹和大哥一起“嚣张”,在老爹和大哥挂了之后,他继续将“嚣张”进行到底,还表现得虚伪之极。

我们来展开,看看这十年多时间里发生的几件大事,以及司马昭的表现。

一、高平陵之变,司马家掌权

正始九年正月初六(公元249年2月9日),趁着小皇帝曹芳和大司马(官职)曹爽三兄弟在高平陵给父亲上坟时,司马懿父子带兵发动“高平陵政变”。宣称奉永宁宫太后要求,将“败乱国典、擅权营私”的曹爽兄弟罢黜。
三天后,曹爽兄弟被灭族,司马父子大获全胜,先皇当年的托孤辅政大臣,只剩司马懿一人,从此司马家族朝中无人能及。

这次政变主要是司马懿策划,司马昭和大哥司马师参与。司马昭当时是率众保卫二宫,名为保卫其实是围困。

<strong>

二、嘉平再生变,司马师乱政

公元251年,发生了一件事,让司马昭兄弟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51年9月7日,大军事家司马懿在病中被贾逹、王凌吓死,司马师继承了大司马之职。

老爹在时,兄弟俩还能跟着“韬光养晦”。老爹一死,司马昭和哥哥就放飞自我了。首先是哥哥,在朝中完全成了老大。进宫带着军队前呼后拥,皇帝曹芳每次亲自接送,大臣上奏,司马师直接批复,看都不看皇帝一眼。

嘉平六年(254年)二月,忍无可忍的皇帝曹芳约上夏侯玄、中书令李丰,和张皇后的父亲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但司马师早就收到消息,参与的三人被司马师灭族,张皇后被废黜,皇帝曹芳被废。年仅十三岁的高贵乡公曹髦,被司马兄弟强行立为新皇帝。

司马昭全程参与谋划了这次政变。

<strong>

三、司马师吓死,司马昭挑大梁

正元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公元255年3月23日),司马师营地被偷袭,因惊吓过度,痛死于许昌。(他们爷俩都挺奇葩,全是被吓死,可能坏事干多了吧?)司马家的大旗正式交到司马昭手里。

正式掌舵后的司马昭干得第一件事,就是高调抗旨。

司马师死后,小皇帝曹髦命司马昭就镇守在许昌,想趁这个机会架空他的兵权。但十五岁的小孩哪里是四十五岁的大叔的对手?

司马昭公然抗旨,自己率军回京。曹髦计划落空,又不得不对司马昭加以笼络。硬来不行,就来软的,加封司马昭为大将军,还允许他带剑穿履上殿。这司马昭内心得意,但不动声色,开始大玩虚伪:辞让不受

四、司马昭弑君,曹魏集团覆灭

其实从高平陵政变开始,司马氏集团就注重豢养亲信,培植势力。司马师曾暗中豢养死士三千人。

司马昭也早就开始豢养死党,小皇帝曹髦身边贴身侍卫成济,就是司马昭一手培养起来的。控制禁军的中护军贾充,也是司马昭的心腹。

在司马昭的操纵之下,皇宫卫士被大量削减,仅剩下一些老弱残兵。

而司马昭的这些心腹天天建议小皇帝多多封赏司马昭,比如曹髦曾被迫封封司马昭为晋公、建立晋国并设置相应官府机构、加九锡、升相国,但司马昭前九次都假装严厉推辞。甘露五年(260年)四月,曹髦被迫再次进行前述封赏,这一次,司马昭并没有像先前一样“前后九让”、加以推辞,而是直接接受了——这样的虚伪也是罕见。

司马昭表面虚伪,但暗地里的谋划却从来没有停止。曹髦当时有位教《尚书》的老师郑小同,有次拜见司马昭。司马昭上厕所回来发现桌上一份机密文件竟然没有藏起来,就追问郑小同。虽然郑小同否认看到,但还是被司马昭给毒死了。

文王(司马昭)曰:“宁我负卿,无卿负我。”遂鸩之。——范书《郑玄传》

<strong>

这一系列的事情,引起了小皇帝曹髦的极度警惕。他虽然才十多岁,但已经具备中兴之主的雄才大略之潜质,自然不能放任这的局面不管。曹髦决定先下手为强。

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三国志·三少帝纪》

然而,他毕竟太小了,忘了身边已经没有几个人了。计划还没实施,就被叛徒出卖。公元260年,端午节刚过,曹髦带人准备攻击司马昭。早有准备的司马昭命贾充和成济阻击,成济将曹髦杀死,史称“南阙之祸”。

听说小皇帝已死,司马昭的表现简直意味深长:文王闻,大惊,自投于地曰:“天下其谓我何!”十分关心天下人对他的说法——这样再回看他前面面对曹髦的“被迫封赏”时“前后九让”,一切就不言而喻了。

<strong>

弑君之后,司马昭又来了一波神操作:借太后之口,下旨说小皇帝“图谋弑母不轨”,将曹髦贬为“庶人”,然后心腹成济和贾充被 当作“凶手”(替罪羊)诛杀,他自己完美开脱,化身为危机中“主持大局”的中流砥柱!


司马昭有多嚣张?从跟着父亲围攻高平陵那一刻起,他就知道他们真实的目的是什么,再跟着哥哥废掉曹芳,然而升级到直接“弑君”。一路下来,他看似都没有出头,实则是最后利益的收割者。不然,聪明如曹髦者,也不会一眼看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陈寿《三国志·三少帝纪》

范书《郑玄传》

司马光《资治通鉴》


国史无双


文/史事春秋

相信很多人对平常的时候都特别喜欢读三国,当然,正所谓不是英雄不读三国,三国本身也是对于历史的一种反映,同时也能看出当时三国争霸时的情景,也能够从中学到一定的东西。那么自然对司马昭也是比较的熟悉,司马昭在当时有多嚣张呢?接下来,史事春秋就来具体说说。

▲ 司马昭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曹髦对于司马昭的评价,曹髦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主要是想说明司马昭的野心是非常的大的,就连陌生人都能够察觉出他的野心。当然,这也是历史事实,因为当时在兵变过后,司马家逐渐扩大了相应的势力,这也使得司马昭在当时仰仗着司马家族的实力,从而不断地展现出自己的野心。

▲ 曹髦

当时虽然还是曹魏的天下,在曹髦称帝的时候,司马昭也表现出对于曹髦的不敬,有时还穿着战甲,带着武器进入皇宫中拜见曹髦。

其实在古代的时候,对于皇帝来说,这一种大不敬的行为,但是司马昭就完全没有把他放在眼中。同时,司马昭还把曹髦授予他的领地不屑一顾。因为他觉得在把他封为晋国国君是一种耻辱,这是对于他能力的一种否认。

▲ 影视剧照

这些历史典故足以说明司马昭的野心是非常大的,同时也能够看出,当时司马家在权势方面的扩大,这也使得曹魏在后面逐渐的被削弱,从而天下归于司马家族

,成就了当时的西晋时代。


我是专注于历史研究的“史事春秋”,欢迎大家关注!


史事春秋


提起“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详,那么司马昭当时到底有多嚣张?

纵容党羽弑君

司马昭的父亲是司马懿,此人在曹操死后党同伐异,很快就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

在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为了更好的控制整个魏国,废除已经二十二岁,但却无法亲政的皇帝曹芳,改立只有十三岁的曹髦为帝。

不过司马师身体不好,执政七年之后就病死了,此后魏国大权落于司马昭手中。

相比于他的兄长司马师,司马昭的野心更大,而且更加嚣张。他早就觊觎天子之位,但此时朝中还有很多魏国旧臣,他也担心贸然篡位,会导致魏国大乱。

随着皇帝曹髦逐渐长大,他越来越不甘心被司马昭掌控,而且他也明白,司马昭早晚会篡位,到时候自己的性命肯定堪忧。


因此在公元260年,曹髦找来了几位心腹大臣,公开宣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想要联合大臣动手除掉司马昭,但他的臣子都劝他多加忍耐,此时动手无异于以卵击石。

不过,曹髦根本无法继续忍耐下去,他很快就召集了几百人前去攻打司马昭,结果走漏了消息,被司马昭提前得知了此事,最后反被司马昭所杀。

在曹髦被杀之后,司马昭担心会激起大乱,因此他亲自为曹髦操办后事,还处决了为他弑君的成济,以此安抚其他世家大族。

在皇帝的丧礼上,司马昭表现的悲痛万分,不知情的人,可能都不会相信司马昭正是那位幕后的弑君者。

后来司马昭拥立曹璜为帝,并于公元264年,加封晋王。


世人都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一点也没错,因为司马昭确实很嚣张。


东方大史


理科男答历史。

曹髦说过这样一句话,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曹髦是谁呢?他就是曹魏的第四位皇帝,可惜当时是司马家族掌握的大权。

司马家族是在249年的时候由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兵变后才有大权的。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炎的父亲。

在兵变后,司马家有了底气,而司马昭更是仗着司马家为所欲为。

公元254年,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将曹魏当时的皇帝曹芳废了,曹髦作为庶长孙成为了新的皇帝。

其实皇帝不皇帝的都无所谓了,毕竟已经是司马家的天下,说什么时候废掉他,就什么时候废掉他。

可是呢,曹髦不甘心,因为这是他曹家打下来的江山,怎么可能拱手相让呢。

公元260年,曹髦终于忍不住了,召集了一些大臣,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的理由,讨伐司马昭。

有人会疑惑,为什么只讨伐司马昭呢?他哥哥司马师呢?

其实司马师早在公元255年的时候就因为眼疾病逝了,之后的日子里全都是司马昭在掌握大权。

如果司马师公元260年时候还在的话,可能“司马昭之心”就会变为“司马兄弟之心”了。

让我们来看看司马昭从255年到260年都干了些什么,能让曹髦亲自讨伐他。

司马师病逝后,司马昭率军回到了京师,成为大将军,同时他还参与辅政,每次去见曹髦都会穿着盔甲,带着剑。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进皇宫的时候根本不可能让你穿盔甲带武器的,除非特殊时期。

而司马昭呢,不管什么时候都这身打扮,让司马昭脱掉,他根本不同意,还给曹髦脸色看。

曹髦只能忍气吞声,而且还时刻担惊受怕,怕司马昭哪里不顺心把自己砍了。

公元256年,司马昭成为大都督,晋封高都公。

公元258年,曹髦想加封司马昭为晋公,给他个晋国,可是司马昭推辞说不要。

为什么不要呢,因为司马昭不想要那个小地盘,他想要的是整个天下。

如果他去了晋国,那就丢失了天下,所以说,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司马昭的野心了。

因为司马昭拒绝,这件事就被耽搁了。

直到260年,曹髦再一次提出,然而司马昭还是不同意。

司马昭怎么可能同意,他的野心多大了。

在同一年,曹髦找了几个大臣,商量对策。

然而曹髦不会识人,居然找来了叛徒,刚商量结束后,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就跑去告诉了司马昭。

因此事情败露,最后曹髦被杀,当时曹髦才19岁。

司马昭的嚣张完全是因为司马家族,如果没有司马懿的那场高平陵之变,可能当时也轮不到司马家族来说话,更不可能会有西晋的出现。

在曹髦死后,司马昭又立了曹奂为帝,这是曹魏最后一位皇帝了。

到了公元265年,司马昭终于死了。然而他还有个儿子,就是司马炎。

司马炎是司马昭的长子,在司马昭去世后,司马炎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和爵位,更是继承了司马昭的野心。

公元266年,司马炎逼迫曹奂禅让。

自此,曹魏的时代结束,进入了司马家族西晋的朝代。

曹魏辉煌在曹操的时期,然而却败在了司马懿的手里。

可惜三国争了那么久,却没想到最终会让司马家族得利。


理科男读历史


司马昭当然嚣张,比隐忍几年才发动高平陵之变的司马懿还嚣张。

一、杀魏朝皇帝曹髦,未重罚宠臣贾充

最能彰显司马昭嚣张气焰的事情,是司马昭任由自己的手下贾充让人击杀魏朝皇帝曹髦。曹髦的前任皇帝曹芳,也是被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废除的,曹髦的皇位也是司马师扶上位的。

所以可想而知,曹髦虽然作为皇帝,处境也非常被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说法,就是曹髦说出来的。

因此曹髦痛下决心想要拼死一搏,率领宫中侍卫奴仆,好好当地去杀司马昭。司马昭提前接到告密,派自己宠臣贾充,带人在宫门下拦住曹髦。

面对名义上的魏朝皇帝,司马昭的手下还是有些害怕的,但贾充搬出司马昭来告诫属下,然后成济直接出来一戈击杀曹髦。

之后,为了平息魏朝议论,司马昭只是杀掉动手的成济一家,而对宠臣贾充放任不罚。

司马昭的宠臣属下,敢于在光天化日之下出手击杀魏朝皇帝,这更说明了当时司马昭在魏朝朝廷当中的嚣张程度。

并且,弑君之后,司马昭竟然不认为自己错,处死小人物成济之后,还怪罪曹髦听信谗言做错了事。然后把曹髦贬为庶族,最后不以皇帝之礼埋葬,只封了个高贵乡公。足见司马昭当时的嚣张程度。

二、杀嵇康,施行苛政

司马昭另一嚣张作为,是杀掉当时负有盛名的名士嵇康,嵇康为 竹林七贤之一,因为看不惯司马昭的严苛统治,便屡次拒绝了司马昭的征召。

在司马昭征辟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之后,司马昭让山涛劝说嵇康出仕,嵇康为了拒绝司马昭的征辟,作《与山巨源绝交书》阐明自己拒绝出仕的决心,让司马昭很是没面子。

后因为吕安之事,加之钟会陷害,司马昭决心杀掉不听话的嵇康。在众人劝解之下,司马昭依旧下定决心公开处死嵇康,以此彰显与自己作对之人的下场。

司马昭当时执掌朝政,气焰跋扈,施行非常严苛的统治,面对跟自己不同言论之人皆是严惩。如嵇康这些有才华但不愿与其同流合污之人,纷纷离开庙堂,走入竹林、山涧,行清谈玄论之事,不谈论具体的朝政。


如嵇康这般敢于直接驳斥司马昭的人,的确很少,更多的人选择避世或者不明确拒绝司马氏的征辟。如阮籍一般的名士,都忌惮司马昭的权势,不得不为他作劝进表,可见司马昭的嚣张之势,在当时已经一时无两。

三、覆灭蜀汉,加封九锡

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能够兴废立之事,这在古代本身就是权臣权势滔天之事。

之后司马昭发动了覆灭蜀汉之战,在蜀汉无可乘之机的情况下, 依然力排众议,派遣钟会、邓艾等人多路大军伐蜀,最终灭亡蜀汉。并且,平定钟会的叛乱,杀掉邓艾。

之后,曹奂拜司马昭为相国,封晋王,加九锡。相国、晋王、九锡三者,其中任何一种都是古时权臣篡位的前兆。

在朝廷内权势滔天,对外覆灭蜀汉政权,此时的司马昭真的可谓是距离“司马昭之心”只有一步之遥,这时候的司马昭也有底气去嚣张。

不过,灭蜀之后第二年,司马昭病死。之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接受曹奂禅让称帝,建立西晋,追封司马昭为文帝,史书当中称司马昭为“司马文王”。


结语

弑曹髦,杀嵇康,灭蜀汉,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司马昭,的确足够嚣张。


亭安读书


可以这样认为:司马懿父子们是学会了曹操父子们的招数,即“挟天子以令诸侯”只专权不篡位,所以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只是血气方刚的曹髦气不过所说,相比曹操父子,没有多嚣张。如果当年被挟持的汉献帝跟曹髦一样,也许会说“曹操父子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到底有多么的嚣张?

三国后期,司马家牢牢掌控了曹魏的命运,他们以曹操为楷模,而且学得很认真,效果非常好。曹操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学,当年曹操是怎么架空汉室的 ,那现在他们就如何架空曹魏。

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父子更加有了势力,他们想任命谁就任命谁为皇帝。司马昭时,人气指数更是直线上升,个人威望如日中天,势不可挡,远远压过了皇帝曹髦。这个时候,只要司马昭心血来潮,想跨上皇帝宝座,也就是抬腿那么简单了。



可是司马昭偏偏不想跨出这一步,和曹操一样,还没有当皇帝的预算,他想做比皇帝更牛的人,至于取代曹魏帝国,他打算交给下一代去完成。司马家平定淮南反叛后,更是让姓曹的皇帝不开心,因为皇帝完全是个空架子。而司马昭这个戏精,上演的戏,演的实在是太久,曹髦感觉实在受不了了。


曹某是有血性的人,血气方刚的年纪,怎会忘记自己是枭雄曹操的后代呢?怎么能这样窝窝囊囊的过一辈子呢?因此,他等待时机打算在未来的某一天,做好拼死一搏的准备。曹髦经常写诗发牢骚,抒发心中的不快。而这一切司马昭,自然也知道。 260年5月,20岁的曹髦召集几位信得过的大臣,直接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辱。”曹髦决心很大,只可惜手中没权,难以成功。现在的魏国实际上是司马昭的 。曹髦说完,几位大臣也没反应,无奈之下他决定自己干,孤注一掷,赌一把,这总比任人摆布强。


曹髦行动前,早有人向司马昭报信,所以他还没杀到司马家,便在半道上被司马昭的手下成济杀了。杀死皇帝,那可是要招致骂名的,因此司马昭感觉痛苦万分,哭天喊地,从床上滚到了地下,表演的实在完美。曹髦死后,司马昭还是下定决心不当皇帝。他依计把凶手成济处决了,以做给天下人看。司马昭死后,直到他的儿子司马炎才称帝。

结论:要说司马昭嚣张,也是学会了曹操父子的榜样,而且他最终也没有当皇帝。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不喜欢吃白菜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这句话出自曹魏第四位皇帝曹髦之口。曹髦在位的6年期间,正值司马昭权倾朝野、飞扬跋扈的时候。司马昭根本没把这位年轻的皇帝放在眼里,独掌朝政,独断专行,有种“皇宫是我家”的气势。司马昭有多嚣张?

敢逼皇帝

公元257年,扬州都督诸葛诞起兵讨伐司马昭。司马昭闻悉,本想亲自去平叛,但他又生怕走后朝中生变。于是,司马昭上朝逼曹髦御驾亲征,说是鼓舞士气,并且要求太后也同行。

司马昭多嚣张,平叛本是身为臣子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敌人的目标是他,他倒好,逼皇帝替他打仗。曹髦迫于司马昭淫威,只好硬着头皮上了。后来,叛乱平定了,诸葛诞被杀,5月,司马昭以平乱有功,又逼皇帝立他为相。好家伙,皇帝打了胜仗,功劳还是他的。



敢骂皇帝

曹髦也是血气方刚的青年皇帝,一直对司马昭耿耿于怀,他处处受司马昭控制,他不愿当傀儡。有一天,曹髦心血来潮,心情悲愤之际,写了一首《潜龙诗》,诗中不仅自讽自嘲自已像被囚困在井中的黄龙,还顺便发泄了对司马昭的不满。

司马昭听到这消息后,心中恼火,提着剑就上殿来讥讽曹髦,他说:“听说你写的潜龙诗不错啊,念给我听听!”曹髦不语,司马昭又说:“你在诗中说的泥鳅和黄鳝指的是谁?恐怕是我吧?”曹髦脸色发白,仍是不语。司马昭见皇帝不吭声,“哼”冷笑一声走了。



敢杀皇帝

司马昭步步紧逼,年轻高贵的曹髦也不是吃素的。为不束手待毙,他密召尚书王经、侍中王沈和散骑常侍王业入宫,并抛出了那句名垂千古的“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与三人密谋共同对付司马昭。

出乎皇帝意料的是,王沈、王业胆小怕事,私下把这件事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暴跳如雷,顿生弑君之心,并立即布置防范。当曹髦亲率将士前来厮杀的时候,早已提前做好准备的司马昭派心腹成济,在混乱之中,砍死了魏帝曹髦。



司马昭杀帝后,生怕落得弑君的罪名,向外装糊涂:“不是我,不是我杀的,我没下命令。”过后,还把成济杀了灭口,但又觉时机不成熟,众臣反对,只好立曹奂为帝,自己则自封晋王。

公元265年8月,正当司马昭一切准备就绪,要灭魏建晋称帝的时候,突然得了中风病,可能是因为太过嚣张,受到报应了,没过几日就死了,时年54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