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南九宫山:道教名山,避暑胜地,闯王李自成罹难处

初识道教名山

鄂南九宫山:道教名山,避暑胜地,闯王李自成罹难处

九宫山云雾

走读九宫山,是庚寅年五一长假。

与妻相伴外出,我们习惯于自助。约上小姨子高山,从宜昌乘大巴奔赴咸宁,与专程自武汉赶来的老友项卫夫归在温泉相会,再乘车前往通山县城,已是下午四点多钟了。通山新车站与九宫山无班车衍接。坐麻木赶到县城老站,已无上山班车了,只好请“孔方兄”包车上山。

鄂南九宫山:道教名山,避暑胜地,闯王李自成罹难处

身为湖北人,竟未去过九宫山。九宫山就在咸宁地区之通山县,我老家武昌县(今武汉江夏区)原来就属咸宁地区管辖,年轻时曾到过咸宁,中年亦曾去过赤壁,竟未涉足位于通山县境之九宫山。

九宫山乃闯王李自成落难之境,我们此行,是想拜谒这位了不起的农民英雄的亡灵。

驱车绕上山巅凤凰岭丁字路口,自西向东傍着古庙顺坡而建的一条长街映入眼帘。这儿是游览接待站驻地,该是名副其实的九宫山镇了,奇怪的是,九宫山镇的名讳却被山下的镇政府挪用,山上的街市竟没有准确的称谓。

司机引荐“天宮旅店”,这是小俩口租开的三层小店,我们是第一批房客,房价优惠至60元一间,见卫生条件尚好,便住下了。

鄂南九宫山:道教名山,避暑胜地,闯王李自成罹难处

山路弯弯

酒足饭饱后,便习惯性地做次日游览功课,将九宮山置入心中——

九宫山位于湖北省东南通山县境内,横亘鄂赣边陲的幕阜山脉中段。查经纬度,它与黄山、庐山、峨眉山同在一条轴线上。幕阜山脉横亘三省绵延千里,诞生了三大名山,庐山、衡山、九宫山。

《太平御览》载:公元569年的南北朝时,南陈的陈文帝的第二个儿子陈伯恭为避战乱,率领兄弟九人在山上建了九座宫殿心修,九座行宫分别为混元宫、八卦宫、青龙宫、白虎宫、斗姥宫、无为宫、三清宫、七真宫、移花宫,后人因此称为九宫山。

九宫山堪称我国五大道教名山之一,与崂山、龙虎山齐名。传说陈伯恭建宫殿20年后,被隋文帝杨坚召回长安作官,舍九宫供奉九真。而道教真正的兴起是南宋的时候,著名道人张道清奉旨在九宫山开辟道场,建了三宫十二院一百多间道观,共有三千多个道士在这里修炼,两湖江浙一带,上山朝拜的香客络绎不绝,最多的一日能达到上万人。张道清也被后人尊为开山道祖,它生前死后共得到了七个皇帝的十七道赐封,坐化后尸体以腊尸形式保存,在真君石殿里供奉了648年。

道教圣地九宫山始于公元569年,终于1931年,其间经历了八建八毁。太平天国时,兵丁捣毁了保存的腊尸,烧毁了道场,九宫山从此山寂林空,辉煌不再。

“九宫自是云深处,莫谓蓬莱隐更深”。

九宫山奇峰翠岭,钟灵毓秀。历代文人学士前来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诗文碑刻:宋代学士谢文韶专程到九宫山作《张真君传》和《九宫山记》;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和文学家欧阳玄来九宫山作《重建钦天瑞庆宫碑文》;元代诗人虞集赋诗:“九宫山高白云深,之子入山何处寻”;明代文人熊伯通暮年骑马上九宫,留有《瑞庆宫石坊记》;清代诗人唐振烈常常冒雪游九宫,写下许多咏雪诗;清代学者程行瑛作有《桃花窜石洞记》;诗人金兆仪刻《铭》于试剑石。

鄂南九宫山:道教名山,避暑胜地,闯王李自成罹难处

胡耀邦题写之九宮山名

著名词人王琪作通山县令时,写有十首《江南好》词,后曾建“十咏堂”以兹纪念。宋代文学家榭枋《题万山亭》:“洞天深处构斯亭,无限峰峦管送迎”。明代文学家朱廷立数游九宫,著有《两崖集》。孟养浩和舒宏绪从京都辞官回乡,常结伴同游,寄情于九宫山水。清末诗人傅燮鼎隐居九宫北麓城山,创作他的《城山诗草》,并重修《九宫山志》。

九宫山建筑现仅存九王庙、真牧堂、石城门、一天门等建筑,并留有宋、明、清三代文人墨客摩崖题刻十余处。

古代神话《封神演义》中,普贤真人修炼于九宫山白鹤洞。普贤真人为元始天尊门下,道教“昆仑十二金仙“之一。著名弟子是木吒。法宝为吴钩宝剑。

九宫山重新焕发青春,是上世纪80年代。1984年12月5日,胡耀邦兴致勃勃地登上九宫山,对其自然风光给予高度评价,并挥笔题写了“九宫山”山名。

鄂南九宫山:道教名山,避暑胜地,闯王李自成罹难处

无量寿禅寺

1994年,九宫山被辟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里陆续扩建了真君石殿、云关古寺,开发了云飞洞天、石龙沟等新景区。现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五大游览板块,即:云中湖、石龙沟、铜鼓包、森林公园、闯王陵。

九宫山主峰老鸦尖海拔1656.7米,被称之为鄂南第一峰。

九宫山面积210平方公里,雄奇险峻,景色迷人。春可赏花,夏好避暑,秋看红叶,冬览雪景,既有南国山峰的峻秀,又兼北国风光之壮美,是华中地区闻名的避暑游览胜地,省内诸多机关、企业在此建有70多所疗养院。

而今的九宮山上有影院、书店、商场、医院、酒店、游乐场等设施。

拜谒闯王陵

鄂南九宫山:道教名山,避暑胜地,闯王李自成罹难处

来九宫山,是因了闯王李自成罹难于此。 到闯王陵,是断定大顺皇帝死后鲜有问津者,才结伴虔诚祭拜。 面包车在状若九曲回肠似的山道上奔弛,时而悬崖峭壁,时而陡坡急弯,司机镇定自若,乘坐者则个个心情紧张。车至九宫山西麓的小月山山坳,绕过集镇拐进凹地空旷的院子,一座由大理石雕刻的气势巍峨的三门四柱牌坊式门楼映入眼帘——这就是“闯王陵”。

闯王陵由门楼、墓冢、陈列馆构成,1975年国家拨喜修建。牌坊上“闯王陵”三个大字,系长篇小说《李自成》作者姚雪垠先生手书。郭沫若先生为陵墓题写了墓志铭和墓碑,茅盾先生则题写了“李自成陈列馆”横匾。 上午十点整,陵园内就我们一行五人,闯王陵寂寥却庄重,令人肃然。穿过门楼拾阶而上,迎面的一组李自成南征北战的大理石浮雕。绕过浮雕攀上平台, 便是闯王李自成的坟莹。坟莹长6米,宽4米,高2米,四周围着一圈花岗石,这就是闯王的“宝顶”了。墓前的“李自成之墓”的石碑,为郭沫若先生手迹。 墓冢后方另有一组浮雕,刻画着闯王罹难情状:持剑马者为李自成,旁边手持锄头砸向他头部者就是乡勇程九伯。

鄂南九宫山:道教名山,避暑胜地,闯王李自成罹难处

闯王罹难处

鄂南九宫山:道教名山,避暑胜地,闯王李自成罹难处

凝眸浮雕,心情沉重:一部中国史,实乃成王败寇之纷争史也! 环绕坟莹一周,我到墓前作揖,“偷”来陈列馆前108字长联祭拜: 纵横半中国,锐意北伐,渡河进晋,过太原,破燕京,何其盛也。终因人谋不藏,山海关大军喋血,前功尽毁,黄尘万里无归宿,惟有英勇殉社稷; 苦战十七栽,铩羽南宋,离陕奔楚,弃襄阳,败武昌,亦云惨矣。毕竟图谶难凭,牛迹岭巨星落地,宏愿皆空,青史千秋悲壮志,何曾怕死遁空门。

鄂南九宫山:道教名山,避暑胜地,闯王李自成罹难处

鄂南九宫山:道教名山,避暑胜地,闯王李自成罹难处

提起李自成最终归宿,学术界曾争论多年。1986年,面对“通城说、湖南石门市夹山寺从僧说”等众多说法,郭沫若、姚雪垠、顾诚教授等70多位全国著名史学家齐集九宫山,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考察探讨。他们根椐《明史》、《清史》、《湖广通志》、《通山县志》等史料记载和闯王遗留的“双龙鎏金马镫、佩剑、钱币”等文物,最终确认闯王李自城殉难于九宫山: 公元1645年,李自成被清朝将领和硕英亲王阿济格、和硕预亲王多铎从西安跟踪,穷追至九江,李自成带领一支小部队几经周折奔赴通山,直趋九宫山,准备翻大山与江西宁州一带的刘体纯、郝摇旗集团军会合。兵至九宫山下的李家铺时,被清兵将领阿济格、多铎追上,由于众寡悬殊,致使战局惨败。李自成甩掉清兵追击后,单枪匹马直遁深山,由于地形不熟,以致误入死谷葫芦谷,被源口寨乡勇头目程九伯杀害,终年三十九岁。附近几位朱姓农民用两口旧水缸合成一个石棺暗地将他埋葬。

鄂南九宫山:道教名山,避暑胜地,闯王李自成罹难处

鄂南九宫山:道教名山,避暑胜地,闯王李自成罹难处

落印荡

鄂南九宫山:道教名山,避暑胜地,闯王李自成罹难处

陈列馆大厅有李自成瞎眼半身塑像,据说是湖北美院依据李自成在攻打北京前的相貌制作。在攻北京前的遭遇战中,李自成左眼被洪承畴的勤王之师射瞎。这尊塑像,在他面庞上留下了真实痕迹。 陈列馆从左到右图文并茂的讲述了李自成征战杀伐的一生。 前半部分是辉煌业绩。先是简介:“李自成,字鸿基,陕西米脂人,以西北边墙驿足,不忍饥寒,遂揭竿而起。”接下是投奔高迎祥转战中原,高死后李号称“闯王”,继续作战,终于公元1644年攻入北京,结束了明王朝。

后半部分难解噩梦。入京后李自成的军队节节败退,先是败于山海关,退守关中,继而败于襄阳,武昌再败之后,大顺王朝的历史便开始了倒计时—— 1645年农历4月24日,李自成所率顺军,在武昌惨败后,挥师南下长沙,意与刘体纯部会师。清军疯狂追击,闯军节节败退。经鄂城,大冶到富池口。他们的目标方向是由此进赣西北,从瑞昌、武宁、宁州沿着幕阜山脉南露麓进入湖南平江、浏阳地区。

鄂南九宫山:道教名山,避暑胜地,闯王李自成罹难处

而当李自成从武昌南奔到兴国州境时,又被清军“蹑击之富池口”。后沿桑家口退到九江,又被清兵追上,这是一场真正的大崩溃。李自成损兵折将,自率一股万余人的残部沿鄂赣边陲奔向通山。由于通山只是个一万五千多人口的“开武邑小县”,崇山峻岭,地瘠人稀,“掠食”艰难,于是在咸宁,通山边境的横路又“与部分兵,自率一股,谋占九宫”,这时身边已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亲随,然而,又被清兵追及。五月初四,到达通山洪港,进入幕阜山脉北麓的黄连洞,这是一条大山谷,山谷两侧山峭林密,很难适应大部队展开作战,这种地形使大顺军放松了警惕。

出乎意料的是一走出东港的隘口,就钻进了清军的伏击圈,李家铺古战场一战,十分激烈惨酷,李自成全军覆没仅率20亲兵突出重围。逃至小源口,遭小源口寨勇截杀。 李自成单骑来到牛迹岭小月山是5月初7,清代《荒书》记载:“自成独行至小月山牛迹岭,片刻大雨,自成拴马登岭。山民程九伯者下与自成手搏,遂辗转泥中,自成坐伯臀下,抽刀欲杀之,刀为血渍,又经泥水,不可出。九伯呼救甚急,其甥金姓以铲杀自成。”

鄂南九宫山:道教名山,避暑胜地,闯王李自成罹难处

鄂南九宫山:道教名山,避暑胜地,闯王李自成罹难处

落印荡纪念亭

眼观壁画描图,惨不忍睹,便悻悻独自出门爬向后山,在“搏斗石”、“玉玺亭”、“落印荡”等处溜跶,发现妻不知何时跑出来正寻找遗迹照相。 心里不舒服,便独自向一条山坡古道攀援,走了近一刻钟,路愈来愈陡峭,只好返回。

坐上车,返回九宫山的路上,我痴想着一代英雄的曲折经厉,叹息历史不可以假设,倘若风雨里没有程九伯,李自成的39岁未来又当如何?

——哀哉,李闯王!

绿染金鸡谷

鄂南九宫山:道教名山,避暑胜地,闯王李自成罹难处

为排遣心中愁怅,自闯王陵折返驻地途中,我们特意去了九宫山自然保护区——金鸡谷。 金鸡谷自然保护区位于九宫山西侧金家田,我们来时己时午后,寂静的景区管理所唯有售票和守门者数人。 园内是环形线路,景区入口即出口。入园前行即樱花沟入口,映入眼帘的是一泓深潭。“鄂南第一龙潭”刻于潭壁,潭上铁索桥牵扯,两侧山溪汇集,赏“虎啸龙吟”石韵,观宛如一线穿珠之飞瀑,顿觉神清气爽,秀色可餐。

顺峡谷再沿坡梯踏上“龙门桥”,我们看到又一壮美景色——“双龙瀑布”。妻喜山水,只顾高兴拍照,我则悠哉游哉,慢读细品。原来这条清溪也有个不俗的名字,叫“玉龙投峡”。

鄂南九宫山:道教名山,避暑胜地,闯王李自成罹难处

鄂南九宫山:道教名山,避暑胜地,闯王李自成罹难处

攀过此境,视野豁然开朗,樱花沟就在眼前,可惜错过了季节,这里只见许多树而看不到花了。前行见一硕大石壁上爬满了百年粗藤,形成天然的“紫藤壁画”。 紫藤也叫白藤,开紫白色的花。这幅数千平方米的灰褐色夹杂黄白色巨大壁画,山川风物,图案复杂,堪称一绝。 一路观瞻,又有发现:一株千年紫杜鹃傲然挺立,是为奇也。右侧石壁上悬着一株丛生青冈栎,树干紧抱巨石,悬而不坠,其下方便是人行小路。仔细观察,这株丛生青冈栎共有八根,每根粗约20公分,其根系顽強地扎进石缝,紧紧搂抱住这块欲坠的危岩,堪为特哉。

鄂南九宫山:道教名山,避暑胜地,闯王李自成罹难处

此行真有眼福了,前方五百米处又见到第二条瀑布,当地人称“仙女簸米”, 其落差竟有二百多米,由溪、泉、瀑、潭组成。瀑高约130米,连天接地,连续五叠。崖顶上的一块岩石,犹如一位仙女,那翻腾不尽的银色珍珠徐徐下坠,的确宛若仙女簸米矣。

顺坡攀上凉亭,便见到环行标识了,以亭为界,起始与终点均在此亭。 右行上坡即“进士坟”。是附近谢家村谢玉树父子二人合葬墓。如此偏僻的小村落,清朝竟有父子二人考中进士,实属罕见。 再向上攀援就可看到形神兼俱之金鸡岩了。在原始森林的峡谷中,矗立一座近百米高的石峰,峰顶有块七八米高的金黄色岩石,酷似一只金鸡站在那里,对着东方,昂首翘尾,引颈长鸣。 大自然神奇造化,令我等感叹不已。鸡鸣之声尚未听见,寂静的空谷岂可只有脚步声?顺石阶绕行下山途中,同伴们放开喉咙狂吼一阵,感觉甚是畅快。

鄂南九宫山:道教名山,避暑胜地,闯王李自成罹难处

鄂南九宫山:道教名山,避暑胜地,闯王李自成罹难处

金鸡谷自然保护区是由森林与峡谷构成的绿色世界。这里群峰高耸,古木参天,这里生长着红豆杉、钟萼木、香果、鹅掌楸、紫茎等25种。森林公园有野生动物160多种,兽类36种,17种野生动物为湖北新发现,据说比张家界还多7种哩。 樱花沟珍稀植物园,位于金鸡谷的山谷盆地中,约为40亩,沿溪谷两旁带状分布,1985年建园至今先后引进了40多种名贵的珍稀植物,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前,作为抢救性保护措施,一些濒危植物也来这里“落户”了。

鄂南九宫山:道教名山,避暑胜地,闯王李自成罹难处

鄂南九宫山:道教名山,避暑胜地,闯王李自成罹难处

出园前,面向龙潭,在溢流坝前洗把脸,感觉真惬意。在城市的污浊空气里呆久了的人,能偷闲来到深山,在峡谷与清泉边游走,真可谓身心沐浴了。 还有一点值得说道: 我们来时没吃午饭, 跑到空旷的游客接待中心讨饭吃, 热心的管理员找来一人做饭,我们在厨房里东翻西找凑菜,共同完成了一顿午餐。饿了, 饭没蒸熟, 冻鱼也沒烧透, 仅几样小菜,竟觉得好吃极了。

哦,金鸡谷,令人留念的金鸡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