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的迷幻劑熱潮裡,14歲的酷女孩創造了非凡的幻覺藝術

1962年左右,14歲的非裔美籍女孩Adrian Piper(安德里安·派普)有著與其他非裔美國人不同的命運。


上世紀60年代的迷幻劑熱潮裡,14歲的酷女孩創造了非凡的幻覺藝術

Adrian Piper


得益於優渥的家庭條件,她享受著紐約最好的教育。她聽Joan Baez和Bob Dylan,學會了彈吉他,讀Ginsberg和Kerouac的詩,受到一些東方神秘哲學的感召。她開始穿上黑色網襪,放縱的讓自己頭髮長大,蓬鬆成黑人特有的樣子。


上世紀60年代的迷幻劑熱潮裡,14歲的酷女孩創造了非凡的幻覺藝術


與同齡人區別最大的一點是她開始關注當代藝術,在考上哈佛之前,她就確定了自己藝術家的身份,並以一個波希米亞人*或是披頭族*自居。


從1960年代中期開始, 年輕的Adrian Piper就是當代藝術界一個強有力的聲音。在她五十年的職業生涯中,Piper向我們對社會結構的固有假設提出了挑戰,面對我們這個時代一些最緊迫和最有分歧的問題,例如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和仇外心理,她毫不避諱,迎面而上。


上世紀60年代的迷幻劑熱潮裡,14歲的酷女孩創造了非凡的幻覺藝術

Adrian Piper: A Synthesis of Intuitions, 1965–2016


上世紀60年代的迷幻劑熱潮裡,14歲的酷女孩創造了非凡的幻覺藝術


一切從LSD開始


上世紀60年代的迷幻劑熱潮裡,14歲的酷女孩創造了非凡的幻覺藝術

Adrian Piper


在Café Figaro,Adrian Piper遇到了一位藝術家,同以披頭族自居的兩人迅速建立了友誼。對方是一位佛教徒以及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蒂莫西·利裡的朋友,通過他Adrian Piper在哥倫比亞大學遇到了一位合成LSD的學者。有時候,二人會使用LSD(致幻劑)進行冥想和討論。當時的LSD仍然合法,學者們正在尋找著人類小白鼠,來做一些超越邊緣的事情。


上世紀60年代的迷幻劑熱潮裡,14歲的酷女孩創造了非凡的幻覺藝術

Adrian Piper. LSD Self-Portrait from the Inside Out. 1966.


上世紀60年代的迷幻劑熱潮裡,14歲的酷女孩創造了非凡的幻覺藝術


剝落酷女孩的外衣


上世紀60年代的迷幻劑熱潮裡,14歲的酷女孩創造了非凡的幻覺藝術

Drawings about Paintings and Writings about Words #5. 1967. Pencil and charcoal on notebook paper.11 × 8 1/2 in. (27.9 × 21.6 cm).Collection Louise Fishman. © Adrian Piper Research Archive Foundation Berlin.


Piper在創作初期還是在探索造型藝術的可能性。她關注周遭微小事物的“迷思”,已然透露明顯的哲學趣味。


上世紀60年代的迷幻劑熱潮裡,14歲的酷女孩創造了非凡的幻覺藝術

Adrian Piper. Parallel Grid Proposal for Dugway Proving Grounds Headquarters. 1968.


1960年代後期,Piper的概念藝術傾向就顯而易見了。年僅20歲,她就開始用概念藝術的語彙來言說社會問題。位於猶他州的達格韋武器試驗場是一間防生物戰實驗室,1968年,毒氣洩漏造成了附近六千多隻綿羊死亡。同一年,Piper就創作了《達格韋武器試驗場總部的平行濾線柵計劃》,設想一種可能對危險進行檢測和警告的方式。


上世紀60年代的迷幻劑熱潮裡,14歲的酷女孩創造了非凡的幻覺藝術

Adrian Piper Catalysis III. 1970.


20世紀70年代起,Adrian Piper的作品風格走向成熟——她開始用行為表演、公共互動的方式去表現概念藝術。她注重活生生的社會問題,也注重觀眾的反映。Pipier進行了一系列以“Catalysis”為主題的街頭行為表演。她曾穿著塗滿了白色顏料並寫了“WET PAINT”字樣的衣服到Macy的百貨商店買手套和太陽鏡;曾在嘴裡塞上白色的毛巾來往穿梭於紐約的公交車、地鐵,甚至帝國大廈的電梯;也曾在一週的時間內渾身浸滿了醋、蛋液、牛奶、魚肝油等等的混合物出沒於紐約的地鐵和書店。


上世紀60年代的迷幻劑熱潮裡,14歲的酷女孩創造了非凡的幻覺藝術

Adrian Piper- Mythic Being 1973


上世紀60年代的迷幻劑熱潮裡,14歲的酷女孩創造了非凡的幻覺藝術


永遠的簡潔、直接和有力


1990年代開始,她的視野變得更為寬廣,開始關注不同地域的文化、歷史、政治、社會矛盾、個體解放等方面的問題。


上世紀60年代的迷幻劑熱潮裡,14歲的酷女孩創造了非凡的幻覺藝術


某一個社會問題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一定和其他社會問題相連接,從種族身份問題到人存在於社會方方面面的現狀和反思,Piper的觀念藝術因其內涵的豐富,也擴充了語言。


在MoMA的展覽中,Piper要求參與者將“一切將被帶走”這句話用指甲花染料臨時紋在額頭上,這個紋身是反向的,這樣就可以在鏡子裡看到正確的句子。臨時紋身的染料可以保持兩週到四周之久。她還要求參與者在日記裡寫下他們的體驗,並記錄下其他人的反應,然後在一年之後重新閱讀日記裡的這段經歷。而在作品“蜂鳴的房間”,她要求觀眾必須哼著小曲才能進入,什麼調調都行。


上世紀60年代的迷幻劑熱潮裡,14歲的酷女孩創造了非凡的幻覺藝術


2007年,60歲的Piper在柏林的各個公共場合忘情地跳起“廣場舞”。熱情與快樂,在長達一小時的作品中盡情揮灑,她依舊跟曾經的酷女孩一樣光芒四射。


上世紀60年代的迷幻劑熱潮裡,14歲的酷女孩創造了非凡的幻覺藝術

藝術家 Adrian Piper


YT:非裔、女性、黑人這些標籤看起來如此“政治正確”,有一種觀點,即少數群體用抱團取暖的方法來謀求利益,它是否存在矯枉過正的問題?


Adrian Piper:這種觀點看似有很多道理,但它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舉個例子,即非裔美國人提出種族歧視問題,並不僅僅是為了保護和促進非裔美國人的利益,而是它正在努力培養所有美國人的基本人文水平。許多時候我們要認識到需要到“自我中心”和“超個人理性”之間區別,超個人理性包括將我們定義為人類的強硬認知傾向:一致性,連貫性,公正性,非個性化,智力歧視,遠見,審慎,自我反思和自我控制。以自我為中心的理性包括將這些傾向置於滿足個人慾望和提升自身利益的服務中。


上世紀60年代的迷幻劑熱潮裡,14歲的酷女孩創造了非凡的幻覺藝術

Adrian Piper. Safe #1–4. 1990.


YT:你的作品非常的簡潔有力,但又具有非常而複雜深厚的哲學背景,你為什麼不想讓觀眾深度的去閱讀一些什麼?


Adrian Piper:要真正閱讀任何話語文本,無論是藝術領域還是法律契約,都是一種令人不安和認知迷失的體驗,因為它意味著允許他人的思想侵入你自己並重新安排你的信念和假設。即使你故意決定通過閱讀來學習新東西,你也要把自己,你的想法和最珍貴的假設放在作者的手中,並相信她或他不要徹底重新組織你的思想,以至於你不再認識到你在哪裡或者你是誰,這非常可怕。特別是對於哲學文本,其重點是重新組織你的思想,人們通常根本不會閱讀它們。


上世紀60年代的迷幻劑熱潮裡,14歲的酷女孩創造了非凡的幻覺藝術

Imagine [Trayvon Martin], 2013. Digital PNG formatted image, 10.43" x 10.76" (26.49 cm x 27.33 cm)


這種“快照”閱讀方法可以保護讀者免受文本潛在的破壞性心理影響,同時使其足夠過濾以確保至少對其內容的理解最少。但它也會誤解和歪曲文本實際上所說的內容,這些內容可能是如此深刻,以至於首先使閱讀它的手勢無效。在過去的40年裡,在康德的研究領域中,一種備受推崇的傳統已經發展出來,這種傳統的前提是故意無視康德實際所說的內容。


上世紀60年代的迷幻劑熱潮裡,14歲的酷女孩創造了非凡的幻覺藝術

Adrian Piper. Self-Portrait Exaggerating My Negroid Features. 1981. Pencil on paper. 10 × 8 in. (25.4 × 20.3 cm).he Eileen Harris Norton Collection © Adrian Piper Research Archive Foundation Berlin


YT:你說過一種認知的懷疑主義推動著你的工作。你能詳細說說嗎?


Adrian Piper:作為一種態度而不是一種哲學立場,認知懷疑主義在於總是在猜測自己的判斷——關於你自己,其他人和情境; 總是監控那些判斷,以確保你看得清楚,事實正確,沒有做出任何毫無根據的推論或欺騙自己等等。


女性在這方面特別擅長,因為她們的判斷,信譽和權威在青春期開始受到攻擊,作為性別社會化進程的一部分。她們會對自己,社會地位以及對自己意見的權利感到不確定。如果社會化不起作用,就不能使她們服從,依賴他人為她們做出重要決定。顯然這是一種可怕的做法。但這種好處正是這種自我批評的態度——仔細審視和反思自己思想過程的充分性。


上世紀60年代的迷幻劑熱潮裡,14歲的酷女孩創造了非凡的幻覺藝術

Adrian Piper. The Mythic Being: I Embody Everything You Most Hate and Fear. 1975.


YT:從迷幻藝術到極簡主義到概念藝術,你走了很遠,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多變化?你如何過渡?


Adrian Piper:現實主義描繪了普通傳統現實的對象; 印象派描繪了那些被分解成光和顏色的物體的感知品質;點彩派描繪了那些被進一步分解為顏色和微小形式的物體的感性和形式特徵;迷幻藝術描繪了所有這些感性和正式品質的開放性; 極簡主義表達了這些對象背後的基本幾何本質及其品質;波普藝術描繪的是那些賦予它們意義的傳統概念方案的對象;概念藝術表達了那些傳統概念方案和嵌入其中的對象(和主題)的分解和重構。對我來說,從迷幻繪畫到極簡主義到概念藝術的過渡是一條非常直接的行走之路。


上世紀60年代的迷幻劑熱潮裡,14歲的酷女孩創造了非凡的幻覺藝術

Adrian Piper. Everything #2.8. 2003.


YT:作為藝術家,你已足夠傳奇,在MoMA舉辦如此龐大的個人回顧展會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嗎?


Adrian Piper:這並不是我的成就,而是策展人和MoMA的成就。這裡也不是我的全部。我的貢獻就是拒絕發佈作品,除非MoMA以書面形式正式尊重策展人最終的作品選擇。這意味著對MoMA的重大預算調整。 事實上,為了服務於機構的最大利益,所有參與的人都應對這一挑戰,所以我對策展人和工作人員有著不懈的感激和欽佩。或許這就是為什麼MoMA是MoMA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